标题: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33-34)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33-34)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译宣化上人主讲命终之后。 必为魔民。 失正遍知。 堕无间狱。 “命终之后”:这个等到九生,或者一百世,他命终了之后,“必为魔民”:必成魔民,他不能做魔王去,因为这魔王就一个。 你到哪儿做魔王去? 没有那么多。 只可以做个魔民,做魔王眷属的老百姓。 “失正遍知”:他失去这正知正见,就变成邪知邪见,他就随着魔王去行事去了。 “堕无间狱”:将来他魔福享尽,寿命终的时候,还要堕无间狱去。 汝今未须先取寂灭。 纵得无学。 留愿入彼。 末法之中。 起大慈悲。 救度正心。 深信众生。 令不著魔。 得正知见。 我今度汝。 已出生死。 汝遵佛语。 名报佛恩。 “汝今未须先取寂灭”:阿难! 你现在先不要入涅槃,你要在这世界上替我教化众生的。 “纵得无学”:你现在纵然是得到无学这个果位了。 现在阿难证到二果,还没正式得到无学位;可是这种修行的道路,他是明白了,所以他现在是已经可以列到无学的位上了。 “留愿入彼”:你要保留你这种慈悲的愿力,到那个地方去,什么地方呢? “末法之中”:到将来正法已过,像法已转,末法的时候,“起大慈悲”:你要发大慈悲心。 阿难发大慈悲心干什么呢? “救度正心”:救度一切正心的众生。 “深信众生,令不著魔”:你要度众生,令众生深信你,使令他们不被魔王所迷,不让魔王得其方便。 “得正知见”:你令这一切末法的众生,就是你、我现在这些众生,不是旁人,自己要警惕自己,自己要有正知正见。 “我今度汝”:释迦牟尼佛说,我现在度你阿难“已出生死”:你把这生死已经了了。 现在你证到二果,将来证四果阿罗汉,你也都明白了,你的生死可以说是了了。 “汝遵佛语”:你现在听佛的话,佛吩咐你做什么事情,你不要忘了,你要遵秉佛所吩咐你的语言,“名报佛恩”:这就是报佛的深恩了。 什么是报佛恩那? 你只要听佛的话,就是报佛恩了。 我们现在想报佛恩,也就是听佛的话。 阿难报佛恩,阿难要听话;我们报佛恩,我们也要听话。 我们听释迦牟尼佛的话,听法师讲经、讲这个道理,你们也要听话。 所以最初我对某个弟子说:“你要听话。 ”现在都要听佛的话。 我不是佛,但是我也要听佛的话,你也要听佛的话,我们千万不要不听佛的话! 阿难。 如是十种。 禅那现境。 皆是想阴。 用心交互。 故现斯事。 “阿难,如是十种,禅那现境”:阿难,像上边所说,这十种禅那静虑的功夫现境,你用功用到这种境界上了。 “皆是想阴用心交互”:这种的境界从什么地方来的呢? 都是从五阴里边的想阴而变化逼拶出来的。 你用功用到极点了,就有这种的现境。 有这种的现境,你不要认贼作子,不要被这种境界所转。 在这个时候,这是用心交互,在坐禅的时候叫用心。 你用心,在想阴里头这种阴和你用功这种功夫的力量,互相交战、作战,就好像打仗似的。 这一打仗,如果你的定力胜了,把想阴就打败了;想阴若胜了,你的功夫若不存在了,散失了,没有定力了,你就着到魔的境界上了,“故现斯事”:所以就有这种的事情现出来。 众生顽迷。 不自忖量。 逢此因缘。 迷不自识。 谓言登圣。 大妄语成。 堕无间狱。 “众生顽迷”:就说众生有一种执著心,顽固不化,愚痴无智。 “不自忖量”:不自己给自己想一想,不自己量度一下自己,“逢此因缘”:遇到这种魔的境界来了,“迷不自识”:最要紧的要迷不自识,要是你能识了,就不被境界转。 识就是认识,认识就是觉悟,觉悟就是不迷。 所以你若是明白了就不迷,你不明白就迷了。 迷就是不认识,不认识反而怎么样呢? “谓言登圣”:就说,“哦! 你知道吗? 我现在已经成了佛了。 我这成佛非常容易的,连两块豆腐那么多钱都不需要用,我就成了佛,你看这太容易了! ”自己就说自己成佛了,又说自己得道了,又说自己开悟了,又说自己破本参了。 本参,就是他参的那个话头,他说他明白那个话头了。 好像今天来的这个美国人,和前几天那个“美国的六祖”是一样的。 既是一样,所以他佛也不拜,塔也不礼。 前边不讲过不礼塔庙? 他也不拜佛,也不听法,在这儿吃饭,完了就走了。 你说为什么他走呢? 就是那个魔牵着他走了。 学得周身魔气,想在这地方再多停留一分钟,他心里都觉得不舒服,所以吃饱饭就跑了! 就是这一个样的,你这要认识他! 他的意思就是他已经成佛了,所以不要拜佛的。 “大妄语成”,“堕无间狱”:将来是要堕无间地狱的。 你别看这暂时暂时的,这少则九生,多则百世,他就做魔的眷属了。 为什么他不听佛法? 就因为他有一股魔气在身上。 他想要听,可是周身都不安乐,在这地方坐也坐不住,站也站不住。 本来我对你们每一个人都讲过,你们都要注意的,以后到任何的庙上,或者佛堂,一定要遵守人家庙上的规矩,看大家怎么样,就怎么样。 不要自己到那地方,好像人家拜佛,我在那儿一站,这是最不好看的一件事;并且这个样子,是到处学不到佛法的。 学佛法一定要卑躬折节,谦恭下气的,要这样子。 汝等必须。 将如来语。 于我灭后。 传示末法。 遍令众生。 开悟斯义。 无令天魔。 得其方便。 保持覆护。 成无上道。 “汝等必须”:汝等是谁呢? 就是阿难和所有在会的大菩萨、大阿罗汉、大比丘僧与大富长者等,这一切的人。 佛都吩咐了,你们必定要做的事情,是什么呢? “将如来语”:将我—如来所说的话,“于我灭后”:在我灭度之后,“传示末法”:你们切记要相续不断地,传示给末法的众生啊! “遍令众生开悟斯义”:普遍地令一切众生,明白我所说《楞严经》的道理,这五十种的阴魔,色魔、受魔和想魔,前边我所说这个道理,你都要宣传给他们,令他们听着。 “无令天魔”:不要使令这个天魔“得其方便”:这个天魔你要是给他机会,令他们得便了,那就不得了了。 你要“保持覆护”:又要保持这个佛法,又要拥护佛法,“成无上道”:你才能成就无上的道果。 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34)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译宣化上人主讲阿难。 彼善男子。 修三摩地。 想阴尽者。 是人平常梦想消灭。 寤寐恒一。 觉明虚静。 犹如晴空。 无复粗重前尘影事。 观诸世间大地山河。 如镜鉴明。 来无所粘。 过无踪迹。 虚受照应。 了罔陈习。 惟一精真。 “阿难,彼善男子”:阿难,彼善男子,哪一个善男子呢? 就是修反闻闻自性,修楞严大定的这个人。 这个人是谁呢? 谁修就是谁,没有一定的名字,没有专利权。 你修就是你,我修就是我,他修就是他。 任何人都有份,任何人都没有份;你若修就有份,你若不修就没有份,所以这是很平等的、很公平的。 这个善男子“修三摩地”:修就是修行,用功去修行——坐禅,不是一天到晚尽吃饭不修行,要修行—坐禅、听经。 坐禅,就是打坐;听经,就是要学佛法,这就是修行。 三摩地,这是修行什么? 就是修行定力。 怎么修定力呢? 你就要打坐,你要坐禅。 由戒生定,先就要持戒,所以你们现在都要受戒了;由戒才能生定,先要有了戒,你守住戒,没有邪淫的行为,男人也规规矩矩地守规矩,女人也规规矩矩地守规矩。 就像那个关帝公似的,他生不二色,一生就一个太太,他不接近第二个女人。 所以你看他脸红红的这个样子,那就是他有浩然正气。 现在你们受戒了,我要先告诉你们,只可以自己夫妇间有这种性行为。 如果在外边去胡闹,是不可以的;不可以东去胡闹,西去胡闹的。 我讲这胡闹,你们懂不懂啊? 你慢慢就明白了。 不要不守规矩,要守规矩,做事要光明正大,这才有定力。 你要先受了戒,然后再修定,修定就有定力,有定力才能有慧力! 现在为什么有魔了? 就因为你有点定力,可是慧力不够,所以就发生一种魔障。 你若定力功夫深,就把这个魔打退了。 【注三二】上人于一九八三年一月补述所以方才果地说是平定要守戒,这也是很正确的一种理论。 你若想有正定,一定要先持戒,持戒就是干什么来着? 就是打地基呢! 先要把那个基础打好,打坚固了它。 打坚固了它,你再把柱子立到那个地方,那柱子就是一个定力,那基础就是个戒力。 一定要严持戒律,很精严的,这是很要紧、很要紧的。 你基础若是打不好,柱子立到那个地方,也立不住的,就变成邪定,不是正定了。 至于慧,什么叫慧呢? 因为那有个柱子立住了,然后又有墙壁,就可以把这个房子造成了。 房子有什么用呢? 这里边可以拜佛,可以讲经说法,可以教人改过自新,这就是慧的用。 戒就是个体,定就是个相,慧就是用,这叫体、相、用。 所以我们大家一定要很清楚这种的道理。 你没有戒力,就没有定力;没有定力,就不发生慧力。 好像你基础打不好,就立柱子,那个柱子就不会坚固,那个墙就房倒屋塌的,一点用也没有。 所以戒定慧这是缺一不可的,这叫三无漏学—戒、定、慧,我们要特别注意这一点。 “想阴尽者”:这色、受、想、行、识五阴中的想阴没有了,破了。 你用心交互,把这个想阴给战胜了。 想阴既然破了,“是人平常梦想消灭”:这个人就得着一种境界。 什么境界呢? 不是不吃饭的境界,也不是不睡觉的境界。 怎么呢? 睡觉可是睡觉,吃饭可是吃饭,可是没有梦了,这个人梦想消灭,不作梦了。 所以孔子不是说:“甚矣! 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他说:“啊! 我老得很了,我现在衰老了,很久我也没有梦见周公了。 ”周公,就是周朝保护成王的那个周公。 为什么他没有梦? 他也是那时候大约想阴破一点了,所以就没有梦了。 不过他不知道这是想阴破了。 他就说:“噢! 我怎么没有梦了呢? 我怎么不作梦了呢? 噢! 是老啰! ”这个大约孔子也有修身的功夫,他想阴大约也没有了,但是他自己不明白,所以他说他老了,没有梦了。 想阴破了,这梦就消灭了。 “寤寐恒一”:寤,就是醒着;寐,就是睡着了。 古文上你读过那个“郑伯克段于鄢”,不是讲“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 那个庄公就是他妈妈本来在睡觉,她睡醒了,这个小孩子就生了。 生出来,她也醒了,所以叫寤生。 寤寐恒一,醒着的时候,和睡觉一个样;睡觉的时候,又像醒着的时候一个样,这叫寤寐恒一。 为什么呢? 他不颠倒了,没有梦想了。 这就是因为你想阴破了,才能远离颠倒梦想,才能得到这种涅槃的境界。 你想阴如果不破,你这个颠倒不会没有的,所以这个地方应该要注意。 我们研究佛法,《楞严经》这五阴是非常重要的。 还有那个六结,六结你怎么样解呢? 你若知道,可以解的;你若不知道,你总也解不开,那个结就把你绑住了,把你捆住了。 捆住你,你就不自由的;你若解开,就得到自由了。 “觉明虚静”:觉明虚静这个时候,寤寐恒一,他也睡着,也醒着,醒着和睡着了是一样。 这个是什么境界呢? 根本他就睡得很少,很轻很轻的,就这么一闭眼晴,唉! 他的神就养足了。 不是像这些个人,一天到晚由早晨睡到晚间,晚间又睡到早上,总睡不够! 他为什么睡不够? 他那个想阴没有破,所以他昏沉就重;想阴破了,那个人清清醒醒、明明白白的。 寤寐恒一,醒着和睡着一样的;睡着和醒,又是一样的,没有分别。 所以他睡着了,你说话他会听见的。 这种的境界是很微妙的。 你不要以为他睡着了就骂他,他也知道的;你说他不好,他知道的,不过他不向你说穿了。 啊! 你看这种境界多妙啊! 所以为什么天上的人也不吃东西,也不睡觉? 因为有的天人是常常清醒的。 “犹如晴空”:这种觉明虚静的情形,像什么似的呢? 就像万里无云万里天一样,那个晴空,太阳光明照耀万里,“无复粗重”:把粗重的这种情形都没有了,与“前尘影事”:前边这个尘影、一切的事都没有了。 “观诸世间大地山河,如镜鉴明”:他看这一切世间的山河大地,就好像镜子照物似的,照的时候他那个心有了;物过去了,就没有了,不留痕迹,就像一面光明镜似的。 “来无所粘”:什么境界来了,也不会着住到这个境界上。 无所粘,就是不执著。 “过无踪迹”:去了就没有了。 这所谓“过去心不可得,现在心不可得,未来心不可得。 ”这个三心不可得,所以来无所粘,去无踪迹。 这种“虚受照应”的情形,“了罔陈习”:把那以前的那些个习气都没有了。 陈是陈旧,习是习气,罔是没有了,了也是空了。 把以前这些个习气,那些旧习气、臭习气、恶习气、坏习气,都没有了。 啊! 你看,有的人一说话就很臭,那是臭习气;有的人一说话很坏的,那是坏习气;有的人哪,贡高我慢。 总而言之,这个习气太多了。 所以这些个习气都没有了,这叫了罔陈习。 “惟一精真”:惟一的是什么呢? 就是精真的这种念。 这个念是什么呢? 就是第八识,这个惟一精真就是第八识。 这个时候,把前六识、七识,都没有了。 到了这个地方,就到第八识,这一转就是佛的大圆镜智。 所以现在到这个地方,他还没有转哪,这是惟一精真。 【佛陀正法本意大回向文】南无佛陀释迦牟尼授记师燃灯古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东方净琉璃世界消灾延寿药师佛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行普贤菩萨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摩诃萨。 至诚顶礼一切见闻者共沾妙法,法喜充满六时吉祥。 心开意解走向解脱成就佛果。 南无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尊法,一切贤圣僧摩诃萨,感恩龙天护法护持正法,感恩一切觉悟者摩诃萨愿一切过去未来现在未觉悟的众生、无论僧俗、男女、任何种族种种有情六道众生见闻听闻心闻者共同惭愧累世因贪嗔痴所犯的身口意而至诚惭愧后不更做至诚祈愿尽虚空法界一切正觉慈悲威力加持万源苦众清净自性离苦得乐究竟解脱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发布时间:2025-07-06 08:40:21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74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