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答缘净居士问 内容: 问,念佛行人,首宜以严持五戒为急务,庶念佛易得心净,临终亦稳往生。 但在家二众,处于佛法颓衰之地,难得高僧为之如法受戒。 幸梵网经曾开异方便,许以在佛像前,至诚忏悔七日,如见好相,即可自誓受戒。 而地持经亦如此说,且无见好相明文,比梵网更为便易。 尔时弟子疑之,不知究遵何经为是,后阅灵峰宗论,内曾阐明梵网为未发心,地持为已发心而设之理。 今弟子等信愿念佛,求生净土,可算已发心得依地持受戒否。 即我师文钞上教某女士自誓受戒,亦无见好相明文,亦是因其已发心得依地持,不必拘见好相否。 但某女士贞操冰洁,弟子等业深障重,可否参照而行,又是一疑义,故不揣冒昧,再为普通在家念佛行人请求判示,以便遵行。 答,佛法广大犹如大海,随人根性而为受持。 若欲受戒,有可受处,固宜以师僧受。 若无其人,则向佛忏悔自誓受。 所云见好相,谈何容易。 恐今人无此善根,或因不明心地,以躁妄心求,则著魔者多,得益者少矣。 今之稍有行持者,动言见种种境界。 此境界,皆是妄心所感。 若是圣境界现,虽他人不得而知,而其人当必大有心行转变之征。 若仍然照旧,则非圣境,乃魔境也。 不可不知。 凡一切人,皆当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此乃三世诸佛之略戒经,人人皆宜持,人人不可犯。 持则有功德,犯则有罪过。 持之及极,便可了生脱死,超凡入圣,乃至成佛。 彼发心受戒,无师可授。 当志诚恳切佛前忏悔一七日,于佛前自誓受戒即已。 固无须云好相。 亦无须云已发心未发心。 今之时机,非佛世之时机。 然为往生西方受戒,当须真实受持。 若徒求其名,则成戏弄,罪过实非浅鲜。 问,行人若不受戒,则永弃佛海,失大利益。 如发心不真,颟顸受戒,犯之又一重戒罪,是受之恐致违犯,不受又失大益,似乎进退两难。 弟子对此,颇有愚见,以为如果发心真实,自必惧罪情深,必少违犯,不妨立即受戒。 否则习气太重,或因一时心感,贪一戒名,昧然受之,将来必易触犯,反不如依律秉持二三年后,果无违犯,再行受戒未晚,斯则既得戒益又不致徒增戒罪,似乎有益无害。 此法弟子曾试之,劝人吃素,颇有效验。 因近数年几遇发心修行,即劝其先持六斋,及戒杀,减少肉食,兼作众生一体血肉不净等观,不数年间,因之而吃长素者,不下十余人,今对于戒法,未知可否照此办理。 又有一辈行人,颇明罪福因缘,虽未受戒,而能照律秉持,孳孳念佛,求生净土,若后往生,与已受戒念佛往生者,品位有无高下。 若有,则与六祖心地无非自性戒,本来无一物,何处著尘埃之义,似乎相违。 如无,而律又言如法受戒者,方发戒体,且得天神拥护,又显与未受戒者,大有区别。 弟子未明斯义,故特录求指示。 况前拟先秉持,而后受戒,如果不同,设此学戒期内有命终者,岂不失大利益,是此一疑义,尤不得不早求解决也。 答,既欲受戒,固宜真实。 既不真实,又何须受。 利益由真实持戒得。 非有受戒之名,便得利益也。 汝之疑,可谓无谓之极。 凡修行在心地上论,不在形迹上论。 未受戒而持戒,是为真实修行人。 岂真实人,行真实行,反庸劣乎。 然佛菩萨极力劝人受戒,谓受之必持。 非为今之挂名受戒者发也。 挂名受戒,以受戒人毁佛禁戒,罪加一等。 汝之所问,皆是死执迹相,妄兴议论。 如此所说,皆名戏论。 受戒发戒体,乃宿根深厚之人,非今之悠悠挂号者事。 不受戒而能持戒,乃少数人,非多数人,故不得用此以难彼。 此系特别性质,彼乃通途教道,何得崖板相比。 直是本无一事,妄起风波,可叹孰甚。 利益在迹相上论,不究心地实情,则举世之人,皆好假冒修道之人矣。 问,小女现年廿二岁,矢志不嫁,吃素念佛,业已数年。 今春其母亡过,伊哀思笃切,数日不进饮食。 后经弟子嘱其为母念佛,以期莲品转高,伊自后对灵念佛,寒暑无间。 惟其念佛至纯一时,往往见十方光明,内现佛像。 曾记今夏文佛诞期,伊闭坐佛堂念佛,一日,亲觉神游净土,脚踏地软如毡,天花时坠,见佛及二大士掠虚而过,观音菩萨并对之微笑,以手执柳枝洒甘露水于其额,并见无数或坐或立修行之士,相均美好有光,后因送饭伊吃,此境即失。 弟子思伊所见,虽多与经论相合,然伊前曾依同善社法静坐二年,(现对同善社坐法业已停止数年)当时亦见有光明境界。 今此念佛所见不知是否净土境相,抑仍系前之坐功幻影,故特求我师判示。 又此女对佛及观音诞期,及祖母父母与己生辰,多持一日夜不食清斋,弟子因阅诸经论,并无赞叹不食之文,即所立八关斋法,亦只制过午不食,弟子因此令其改持八关斋,不知持日,定要依法在佛像前受过否。 又弟子阅经不多,不知竟日夜不食,与过午不食,有优劣否。 再家慈长斋念佛,亦已数年,静中亦往往见有光明形像,如果不著此,亦得为善境界否。 尚乞我师统一判示。 答,令爱宿根颇深。 立此志愿,实堪钦敬。 所言境界,或是圣境,然不可以此为是。 但取一心,勿慕见境。 果到一心,境不见亦无碍。 未到一心,或所见不真,或见之生欢喜,皆足误事。 近人多一用功便有境界,此实多半是魔境。 即令是圣境,若心地不明,理路不清,一生取著,便致误事。 不可不知。 所言清斋,经中未说,梁傅大士(弥勒示现居士身)每行之,亦非不可行。 若勉强硬饿,则固不必行。 若安然无损,自在如法,亦非不可。 又今人只可按常行道修。 不可特立异相。 以杜好名显异惑众等弊。 问,弟子研究佛学,自阅楞严圆觉起信等诸大乘经论后,颇知天地万物,及一切净秽刹土,皆依一真幻现,对于心净感净土,心浊感浊土等义,颇能谛信确切。 故虽阅宗乘语录,不但于净土不至生疑,且适足以坚其信愿,此后似不至为禅净性相遮扬之语所惑。 惟对于经论所说,佛界不增不减,众生界亦不增不减之语,时起疑情。 盖就性体而论,诸佛众生,体本相即,诚无差别增减可言。 至发为众生界,虽属纭纭众多,然就幻形而观,似不无数可言,既有数量,则诸佛应世,均度若干众生成佛。 佛性譬海水,众生譬波泡,泡破归海,言水无增减则可,而此泡相显有数量,又何说无增减。 或谓无增减者,为因一泡已平,一泡又起故尔。 如此则诸佛发愿度生,似为徒劳,且于众生成佛不至再迷之理,亦为有违。 若谓泡破不复起,而此性海众生,泡虽多,则一佛已度无量数,况后复有多佛应世,则所有众生,不但日见减少,且终有度尽之一日,果尔又不第与经论无增减之言相违,而于众生界最初究从何起之旨,(经云无明无始,若众生界有终,则无明即有始矣。 )亦透不过去。 此又圆觉金刚藏菩萨曾有请问,佛答对佛界则引矿已成金,不重为矿为喻,以明佛不再迷之理。 至对众生本起无明,则云以轮回心生轮回见,意谓非亲证圆觉,不能测度,此事并可如是分别,非为正问,而起信义记亦引鸟飞虚空之喻,以显众生无量,故不可说有增减,究亦难使人决然无疑。 (众生显有头数,何云无量。 如真无量,除非一众生能化多众生,果此亦可免佛界不再起众生界之疑。 然一众生一灵识,此理又说不过去矣。 )然此义深远,佛尚因众生迷故,难以畅说,即说而众生不知如故。 弟子何人,何敢以凡夫知见,测度此事。 惟敝处学佛士绅,以弟子学佛比伊辈颇早,意谓能解此理,多有质问者,弟子当虽援引经论以答,伊辈总不满意,且疑佛学说理,亦有不圆而堕信心者,故特录此一段,思求我师指示此理,可否另用譬喻,略为阐明。 一免弟子再起此惑,二令有以酬答彼等质问也,则幸甚。 答,佛界众生界,两俱不增不减,此是据理而论。 汝何得据幻迹而论。 不观金刚经度尽一切众生,不见一众生得灭度者。 若以迹论,佛语便成矛盾。 若知直显理体,则如示醉人迷人,谓屋转方移者,谓屋本不转,方本不移也。 又何得以醉人之屋转,迷人之方移为是。 而以不醉不迷者所言为非乎。 如汝所说,俱属戏论。 彼醉人迷人未悟之先,断不能死心信其不转不移,以亲见故。 及至一悟,方知是妄非真。 汝将以彼为准乎,抑以此为准乎。 了此则何须辨论。 汝作海波泡说,皆在迹上执著。 以佛欲人知自己全体是佛,由迷而有众生之相。 即此众生之相,全体属妄。 屋转方移,汝执著于转移。 可谓捨本逐末,将见常转常移而不息矣。 佛为出矿之金,众生佛性,为在矿之金。 在矿之金,绝未成金。 不过明人知其有金,而始加烹炼令出,以得受用耳。 佛恐众生不肯承当,故注重于发明本体。 以既知本体,断不肯自轻而不修耳。 若知从体上论,则无须疑。 若捨体言迹,且请阁下另求大通家为之论判。 光之庸僧,无此智慧辩才也。 发布时间:2025-07-08 09:13:17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751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