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贤劫经卷第五(一) 内容: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寂然度无极品第十四何谓寂然度无极有六事。 假使能断诤讼之法性常和调。 是曰布施。 若身口心笃信悦豫。 不犯诸法与道合同。 是曰持戒。 以无阴盖五阴六衰受正无碍。 是曰忍辱。 其三昧定无能动移。 淫怒痴心不能染之。 是曰精进。 圣慧所行无能分别。 应时随便度脱一切。 是曰一心。 所愿普至周遍一切。 去来今法三世无碍。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所观度无极有六事。 所未闻法而得闻之。 以用开化一切众生。 是曰布施。 不得诸见本无邪疑。 以度一切瑕秽众罪。 是曰持戒能得开化无数众生。 使发道心愍念危厄。 是曰忍辱。 口所宣布佛正真行。 常得成办并化他人。 是曰精进。 若能次第畅达诸法三十七品十二缘起。 是曰一心。 其在智慧了一切空。 不有想愿解无所有。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乐明度无极有六事。 若能应时离老病死众患之难。 宣示道法无上正真。 是曰布施。 以明消灭爱欲之恼。 无上大道自然为伏。 是曰持戒。 若以圣慧一切普定。 等无邪业悉行菩萨。 是曰忍辱。 一切普安以晃昱明。 志存道地靡不周遍。 是曰精进。 若以明曜普受一切。 诸法根元了无处所。 是曰一心。 其用圣慧皆知一切诸法经典十二部藏。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来解脱度无极有六事。 志所解脱柔软安隐。 常好救厄众生苦患。 是曰布施。 除于一切所止挂碍。 使无闇蔽。 是曰持戒。 若有所受。 弃捐众秽常修梵行。 因其行业恒奉行德。 是曰忍辱。 一切普愍十方世界。 欢悦惔怕心无所生。 是曰精进。 常能随时堪任忍辱。 一切苦乐不以增减。 是曰一心。 常以法教不违道法。 所在一切至真不虚。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入比丘圣众度无极有六事。 若能化立一切诸愿志存道愿。 是曰布施。 随其所乐建立一切。 化之以道。 是曰持戒。 其以寂然所愿惔怕。 心不愦闹化之节限。 是曰忍辱。 所行殊特与众超异不与俗同。 是曰精进。 心所受法常使真正。 总持诸法而无放逸。 是曰一心。 寂然专行至于脱门。 空无想愿不中取证。 是曰智慧。 是为六。 有八部众会。 亦复如是等无有异。 何谓八部义度无极有六事。 若宣布义为解非义。 不可用心了正真义。 是曰布施。 可一切众三界天人心之所好法诲宣布。 是曰持戒。 若敷演义无有瑕秽。 常修清净慈心仁和。 是曰忍辱。 所讲至诚具足广布。 为他人颁宣道教。 至于阿迦腻吒天宫。 悉荷道宜。 是曰精进。 以义等意可悦一切。 是曰一心。 所住立处无嗔恚法以法劝化。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归解法度无极有六事。 若逮诸法而无所失。 顺从道慧不违正法。 是曰布施。 除彼我想不计有身。 三界自然心无所著。 是曰持戒。 言行相应不相违越。 身口心行常定相应。 是曰忍辱。 夙夜勤修而不断绝。 戒定智慧度知见法。 是曰精进。 常住道法不顺非义。 化以四恩加于众生。 是曰一心。 常行至德等不为小节无益一切无有异念。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分别顺理度无极有六事。 若宣化说十二随顺。 坏恶众秽消于五浊。 是曰布施。 若以寂然化诸迷惑。 至于灭度及度一切。 是曰持戒。 其随世俗言谈说事。 因而教之普至一切。 是曰忍辱。 若以能舍淫怒痴行。 是一切非众想邪心。 是曰精进。 静思禅定三昧正受。 不发众念无益之思。 是曰一心。 所以奉行圣道至慧。 以归解脱无著无缚。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辩才顺理度无极有六事。 若为众人宣若干品辩才之慧。 是曰布施。 言辞至妙和柔润泽远近无不归之。 是曰持戒。 能可一切来听者意以用着心。 是曰忍辱。 教言普遍无有边际闻于十方。 是曰精进。 名德远着天上天下。 功德悉足未曾断绝。 是曰一心。 其至法藏无所从生。 入于三界乃达灭度。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无厌度无极有六事。 为诸贪者说经行道未曾懈惓。 念度一切众贪嫉者。 是曰布施。 愍伤众生而开导之。 示以三宝佛法圣众初亦不厌。 是曰持戒。 自以精进不行嗔恨。 宁破身骨建立周遍普平等之心使法流布。 是曰忍辱。 若以神足飞行遍至。 用心殷勤时化愚冥诸应度者。 是曰精进。 随其所欲三昧正受而训诲之令存道行。 是曰一心。 诸欲闻经从其人数。 愿乐时听寻为说法。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施度无极有六事。 若有法教所可施与以用劝助。 普于一切各使得所。 是曰布施。 所可施与其口身心柔软和悦以法化人。 是曰持戒。 好乐惠与不逆求者和颜悦色。 是曰忍辱。 所施调意念行方便。 去诸不善净修功德。 是曰精进。 其心清彻不坏秽浊。 清志定意愍于一切。 是曰一心。 所可施人以是功德劝助佛道。 亦化众生使发大意。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戒度无极有六事。 所奉禁戒慈心为本。 常以无畏加于一切。 是曰布施。 无畏不怀嗔恨护身口意三事无犯。 是曰持戒。 常抱愍伤心哀一切无伤害意。 犹如慈母育其赤子。 是曰忍辱。 以设方便拥护禁戒。 寤因惭耻无益一切。 是曰精进。 慈加众生心学谨慎。 以为无常专其心志不为放逸。 是曰一心。 以是慈愍所奉禁戒常行精进。 发起一切诸不达者劝助佛道。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忍辱度无极有六事。 若以柔和志存悦豫普安一切。 是曰布施。 若为众生忍众患难。 无数劫中不以为劳。 是曰持戒。 求于生死长远之难。 本末所在不见所奉。 是曰忍辱。 常抱和悦而求方便不以懈废。 是曰精进。 愍伤众生诸危厄者而降伏之。 是曰一心。 以是忍辱常行仁和。 心不怀害劝助佛道。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进度无极有六事。 愍伤于俗应病与药各令得所。 是曰布施。 志在方便无所加害常行慈心。 是曰持戒。 得诸限碍而致解脱而应惠施。 是曰忍辱。 在于异处不失应节一切如法。 是曰精进。 若以勤修昼夜不废无所毁损。 是曰一心。 以是精进劝佛境界。 使发道心奉遵正业。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寂度无极有六事。 若以慈心向于诸人愍伤众生。 是曰布施。 怜念一切三界众生。 而降化之入于深法。 是曰持戒。 伤于世俗愚冥之众。 示以道宜心导御之。 是曰忍辱。 若出家学无上正真。 志存寂然不为放逸。 是曰精进。 谛思法施以开化众。 诸不达者而颁宣法。 是曰一心。 志性清净而无垢浊。 顺从灭度不中寂灭。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智慧度无极有六事。 若以经典法施于人使发道心。 是曰布施。 若有所说离于衣食不贪利养。 是曰持戒。 若以法施不猗俗业不用懈惓。 是曰忍辱。 入于一切总持诸法。 无所不摄各令亘然。 是曰精进。 以谛思惟三世大难敷演法施。 是曰一心。 若以本净本无之义宣布道教有所导示不失其原。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眼报度无极有六事。 若以好眼爱敬众人不以加害。 是曰布施。 若以其眼有所观察。 悉了无益唯法可恃。 是曰持戒。 所见广远而无限量。 不得边际无不可尽。 是曰忍辱。 其眼寂静而无所著。 一切众色悉空本无。 是曰精进。 所睹悦豫见者欢喜以法为乐。 是曰一心。 诸来见者心身归伏。 普共踊跃能至究竟。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耳报度无极有六事。 耳有所听无所违失常存在法不为俗想。 是曰布施。 其耳清净无有秽浊。 解一切音本悉寂然。 是曰持戒。 若有所听其音清彻而无邪想。 是曰忍辱。 耳有所存睹其微细不可限量。 是曰精进。 察其悬远耳悉逮闻。 知之皆空无益于人。 是曰一心。 闻无所有听无坚固犹如呼响。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鼻报度无极有六事。 若鼻清彻了一切空不有所嗅。 是曰布施。 而其鼻根息无所念。 惟志道心无所损失。 是曰持戒。 寂然惔怕而知止足。 是曰忍辱。 所嗅顺宜无所犯负不在情欲。 是曰精进。 鼻无所受不贪众香而无放逸。 是曰一心。 鼻有所嗅知其瑕秽无益一切损耗学心。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舌报度无极有六事。 舌虽得味不以贪乐。 离于喜悦甘于戒宜。 是曰布施。 语言了了惟宣法教。 是曰持戒。 若无数众正及其所言辞宣示同学。 是曰忍辱。 设使识念无限之慧为人解说。 是曰精进。 灭其醎酢舌之所习五味所利。 是曰一心。 舌有所说常传道教广有所耀。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身报度无极有六事。 身有所丰财业经典以惠世间。 是曰布施。 无数众人咸瞻仰之。 以奉受言。 是曰持戒。 其身所以作人尊贵。 用供顺佛而有威德。 是曰忍辱。 体强有势靡不依之。 一切众生悉共蒙荷。 是曰精进。 形柔软好常以和悦颜貌光泽。 是曰一心。 清白洁白多所堪任开化众生。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心报度无极有六事。 其心平等普顺遍入一切众生。 是曰布施。 若意所念多所悦豫莫不法行。 是曰持戒。 所可度脱乐现在义不为非义。 是曰忍辱。 其意觉疾佥然通达心无所碍。 是曰精进。 所遵奉行常遵道法顺从和雅。 是曰一心。 其称音响遍入诸法。 一切众行校之定法。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愍他人劝助度无极有六事。 训化他人有所施与。 犹如过去有人其人名曰号是生子。 救护天下阎浮利地。 一切众生皆劝化之。 入佛大道而开导之。 是曰布施。 以戒勤修咸安他人。 以斯功勋致其报应。 犹如飞鸟众辈集会吐水灭炽火。 是曰持戒。 以和哀人用加生死立如梵天。 愍念黎庶忍于众劳。 是曰忍辱。 精勤教人若如病者遭值两命其寿未尽怀愍伤心。 有医亲近念之靡已。 即越二万八千里往诣其所。 致于医药疗治其病。 菩萨疗治一切如是。 是曰精进。 若以禅思而愍他人。 犹如加宾黄色仙人兴立城郭。 哀众生故。 是曰一心。 若以智慧普安天下。 使诸念典寿在天上。 若在十方受其天身。 皆消怨贼随河流逝乃至龙所。 是曰智惠。 是为六。 何谓愍己度无极有六事。 为己所兴有益之业。 并安众人能使成办。 是曰布施。 身自随应积众德本不为祸害。 是曰持戒。 其体严庄若上妙华其色犹然。 是曰忍辱。 其为己身夙兴夜寐。 不以懈废救众危厄。 是曰精进。 身常精进念己之故。 愿生天上十方佛前。 是曰一心。 七反劫烧成已复败终已复始。 往反此世不以迷惑如加宾王。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法度无极有六事。 以若干色庄严璎珞。 本施所致得是功德报。 是曰布施。 法不住颠倒无所猗着唯志经典。 是曰持戒。 设能消除淫怒痴垢众生之想。 是曰忍辱。 以佛经道行度无极。 无有二行因其方便。 是曰精进。 得平等心永除所著心无所求。 是曰一心。 光曜振明照于十方。 一切诸法为畅分别。 上中下法真不有二。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宜度无极有六事。 所施之报果致大富因兴经道。 是曰布施。 其所奉禁果致生天。 常思法行不慕天安。 是曰持戒。 其忍辱果无恐章句斯则其谊。 常专精思欲度一切。 是曰精进。 所可禅思劝助所生。 斯则其谊。 名曰一心。 若合集智增益圣慧。 常不损耗斯则其谊。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邱-丘+半]畔解度无极有六事。 所行精勤不坏其身。 是曰布施。 以断众想悕望之业解脱而喜。 是曰持戒。 逮得法忍而无废失。 是曰忍辱。 所行吉祥一切普备。 是曰精进。 所可禅思致灭度果。 是曰一心。 所修圣明勤获咨受逮得金刚三昧。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乐劝助度无极有六事。 假使布施不志睡眠不起我想。 如大名称有九十六诸大丛林。 在于一切诸大藏处。 王以惠与开化众人受分卫福。 犹如无罪国王之子。 离于所居终不妄语。 如身本时救众危厄不作恶罪。 是曰布施。 以供养父母师友。 尊敬其身究竟不懈。 及其经典及知至佛无诸疑网。 是曰持戒。 若以柔和护于他人。 如自弃身不利血脉龙王所护。 犹曾法师精进殷勤三万二千岁。 习所作行不以愁戚。 初未懈厌以化一切。 是曰精进。 所以禅思愍伤众生弃捐众恶。 在阎浮利天下哀念众生人民受五细滑。 慈念可意故引古喻以明解之。 是曰一心。 其至圣明如大六通。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空度无极有六事。 若能逮得空行三昧不起想愿。 是曰布施。 其意旷然犹如虚空不可限量。 是曰持戒。 以能获致不退转地。 得受佛决见十方佛。 是曰忍辱。 夙夜勤修而不懈废力势日进是曰精进。 其心常专定意不乱正一不忘。 是曰一心。 坚固无难一切所作永无众患。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无想度无极有六事。 若常以时救济危厄诸穷乏者一切无想。 是曰布施。 谨慎诸行护身口意三无所犯。 是曰持戒。 常修谦恪不怀轻慢。 是曰忍辱。 所作功德不以懈废。 而用劝助诸不逮者。 是曰精进。 出家志法诸学追慕。 道意日进未曾断绝。 是曰一心。 己无三毒复断他人淫怒痴垢使归命三尊。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无愿度无极有六事。 若能疾逮无所愿本。 惟垂愍念三界之患。 是曰布施。 其离于观无所轻慢。 得无所得乃应道化。 是曰持戒。 在于三界而无所著。 诱化众生生老病死。 是曰忍辱。 其内有行常护身口心无所犯负无所违失。 是曰精进。 所修方便去众瑕秽无益之行至于解脱。 是曰一心。 若被德铠所志弘广。 济于一切周旋之难。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行别异度无极有六事。 坐佛道场日日常服一麻一米。 寻求穷乏以欲惠济不以为劳。 是曰布施。 若在其身精进静定不为放逸。 是曰持戒。 逮得见佛以学诸法众行备悉。 是曰忍辱。 所可怀来畅达诸法。 一切本无解无分别。 是曰精进。 与解脱俱并济一切生死众厄使存道意。 是曰一心。 其心静然入于憺怕。 心无所生了其自然。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解他度无极有六事。 昔有贾客离于彼利。 割身所食心清行净上佛供养。 是曰布施。 文邻龙王出现绕身。 心无所犯住立而侍。 是曰持戒。 释梵来下见佛寂然不演道法劝助说法。 是曰忍辱。 时以佛眼普观十方。 进退随时导利群黎。 是曰精进。 一心七日观树思树。 欲使一切有反复心。 是曰一心。 以见劝助便转法轮。 八音畅达周遍十方。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勤用意禅度无极有六事。 晓见佛得道念勤劳者。 是曰布施。 往到教化度于五人。 睹现变化闻其所说寻辄启受。 是曰持戒。 弃离自大顺从法律以化不逮。 是曰忍辱。 而以甘露不死之药而开化之。 是曰精进。 五人应时除异想念。 是曰一心。 以道甘露灌饮贫道。 消淫怒痴度五亿天人。 是曰智慧。 是为六。 发布时间:2025-07-08 11:12:24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752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