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贤劫经卷第三(一) 内容: 西晋月氏三藏竺法护译闻持品第九佛告喜王菩萨。 何谓闻持度无极有六事。 见众穷厄不能自济。 若宣法施。 伏已致宝使众人闻。 是曰布施。 常以德本众善之行。 既自身行复劝他人。 若闻不持致大财富。 是曰持戒。 若闻善说能忍众苦不以为恼。 假使菩萨若为梵志。 悉从愚人得有所闻。 修十二年兴发建立无上大道。 觉了所生。 是曰忍辱。 若能精进捐弃家业不以为难。 是曰精进。 其解无常而闻因缘不以懈废。 是曰一心。 学无有师方便平等于诸憎爱。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生死长度无极有六事。 若惠施主得无所从生法忍。 是曰布施。 其能依猗无极大哀。 是曰持戒。 设以柔和劝慕弘誓。 是曰忍辱。 若以博闻施于一切。 是曰精进。 假使寂然加于无我。 是曰一心。 若以诸下纵使仆从。 教诲忍和禅思弘圣。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无断度无极有六事。 若以所施兴立四恩救济危厄。 是曰布施。 护身口心常谨慎三。 是曰持戒。 其以人宜身心和同。 志逮法忍四事和业。 是曰忍辱。 若用勤修四意断者。 无所中伤。 皆由学是建立至真。 是曰精进。 其用寂静逮四意止者。 是曰一心。 若以圣明修四谛事无复虚伪。 是为智慧。 是为六。 何谓欲乐纯熟度无极有六事。 一切所有施而不吝。 是曰布施。 开化功勋见空脱门。 是曰持戒。 若以至德教训用化。 戒禁在于行业心生其上。 开度众生显以斯戒。 以忍顺意而有殊特人和能受。 是曰忍辱。 其以用法随时开化若干品训。 是曰精进。 晓了时宜奉行慈心。 行四等意断他苦乐是曰一心。 所欲训诲众生一切哀护应法。 其所至宜随时不失。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禅定度无极有六事。 若建所施在在所欲不能违者。 是曰布施。 心怀谨慎弃众不可。 是曰持戒。 仁任和忍诸法自然入于和忍。 是曰忍辱。 一心勤修思惟建立。 处所悉散毁灭诸非。 是曰精进。 若以禅思闻所弃捐身口心安承诸智明。 是曰一心。 若蠲除欲以圣明德去众秽行。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神通度无极有六事。 若以灯施因得其报天眼彻视。 是曰布施。 其奉禁戒专精听经。 无所毁犯致天耳听。 是曰持戒。 仁和无二以用劝助因发道意。 是曰忍辱。 成就逮得识念宿命过去世事。 神通自然为众生故处在世间。 积功累德每生自克。 是曰精进。 怀来神通神足变化难逮无极。 舍诸识着受平等禅。 是曰一心。 以逮斯恩因缘之报。 以慧神通消灭众垢。 因其三昧究畅圣明。 是曰智慧尽诸漏矣。 是为六。 何谓世人巧便度无极有六事。 不能劝学诸度无极。 唯慕世俗巧术之宜。 俱技他行。 巧术所施使人修德。 是曰布施。 后当得报使无数人爱乐务道是曰持戒。 能使一切技术巧便。 皆达无余靡不通畅。 是曰忍辱。 其速奉行菩萨之法能令成就。 是曰精进。 若心以好。 是曰一心。 咨受道法。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慈愍护养一切度无极有六事。 若以心护一切众生以慈心施。 是曰布施。 用众生故不贪己身。 以是持戒以时誓愿。 因得自在所生之处。 训化众生因奉善事而建立道。 是曰持戒。 犹过去王名曰摩调。 所兴精进愁思勤修遵承随时。 是曰忍辱。 若作国王人求截头心不发恚。 无央数人得生天上。 以是精进若能堪任。 复致财业以与开导。 是曰精进。 其不逸禅无所藏匿消灭六情。 是曰一心。 设用圣慧示无数众。 人皆启受报应大果。 众德六事诸所尘垢。 勇猛所报为不见侵。 不以过去而有增损。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行哀度无极有六事。 以能布施心自发念。 欲使众生一切普安。 是曰布施。 若弃他人不自厌身悉散众结。 是曰持戒。 若能忍己骂詈杖捶悉以能忍。 亦化他人令忍。 是曰忍辱。 若以精进具众德本。 不以患厌度无极众。 又以专精劝诸人众使出家学。 是曰精进。 若厌恶趣爱乐禅思功勋究竟。 是曰一心。 愍哀净除一切恶露而不懈废。 所兴法施训化众生。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欢喜度无极有六事。 若能行恩其心悦豫而不怀恨。 是曰布施。 笃信守禁而致善德。 是曰持戒。 若以柔和成就惭愧不报粗犷。 是曰忍辱。 若以勤修心无嗔恨。 自护安彼而善思惟不怀汤火。 是曰精进。 若乐寂然其心清净。 建立成就断众贪欲。 是曰一心。 有所惠施心无所猗。 奉行道法休息望报。 观于智慧而受觉意。 选觉意已遵修无愿建立脱门。 不处颠倒无所伤害。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劝护度无极有六事。 若有所施心无所著。 奉平等法不怀妄想。 是曰布施。 若以谨慎亲诸觉意。 心受精进不怀恼热。 是曰持戒。 行无所想心志显明。 其内外安弃诸贪羡。 是曰忍辱。 晓了有为观于无为心不处二。 是曰精进。 若以禅思观察势力。 寂然精进。 在所游至为一切首。 是曰一心。 若信圣明遵修道义。 无极哀故开化余人。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劝邪见度无极有六事。 若在杂碎诸外异学。 入其祠祀顺从其意而开化之。 犹如随蓝梵志所兴福德之业。 是曰布施。 若颠倒戒众贼集会为贼所牵而显其行缘斯化度。 是曰持戒。 若在众杂若干恼行。 而来犯之不以患厌。 是曰忍辱。 有所施与若入世俗不与同尘。 而为颁宣寂然之义。 是曰精进。 若兴禅思游在冥中而乐于此。 乐无所乐以法乐之。 是曰一心。 若梵志像欲化众生。 随其所顺行而训诲之。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劝正见度无极有六事。 若入习俗为设法教。 布施得福持戒生天。 所作善恶皆有果报。 以此济之。 是曰布施。 若世无佛菩萨。 未曾随恶友教。 是曰持戒。 菩萨清净鲜白无瑕犹如雪山生好树木。 曾有诸天鬼神众龙而游乐中。 是曰忍辱。 所奉勤修除去彼我。 譬如贾客而远游行有所成办。 是曰精进。 若以智慧修治四禅亦无所护。 是曰一心。 若以圣明多所愍伤。 一切众生建立不逮。 犹如昔学本之所教。 以一颂偈训诲八万四千国邑。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劝住见度无极有六事。 菩萨假使在于梦中心不悭嫉。 虽佛不兴无有异心况现在乎。 是曰布施。 若遇恶罪及失身命未曾犯禁。 是曰持戒。 所生之处与光明俱。 适生辄闻本清净忍乃得佛道。 是曰忍辱。 所生之处常见颁宣开化众生。 以此道法训诲他人。 是曰精进。 在在所生善思念道。 快建立业有所睹见。 本性自然故致如是。 是曰一心。 若以度世及睹世事。 无师主者。 其身独立不从他受。 其慧如是常宣至诚。 其身口心未曾有欺。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劝无住度无极有六事。 若以权惠济有所救穷厄之士。 是曰布施。 谨慎身心心无所犯而无放逸。 是曰持戒。 逮不退转不起法忍。 是曰忍辱。 一切万物思不可得。 勤修方便而无所住。 以是无住劝六度无极。 是曰精进。 若于内外悉无所著。 而众生迷心心塞不解。 计有我想不了无我。 为分别说了一切空。 是曰一心。 若不弃舍声闻缘觉。 以圣明法依一切智。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劝无猗度无极有六事。 若集加恩一切三界皆得悦豫。 犹如定光所有发起。 是曰布施。 若以禁行而无所依不有所求。 是曰持戒。 假使其心仁和柔软。 未曾妄想一切诸法。 是曰忍辱。 勤修众行而无所著。 是曰精进。 禅定所见入菩萨地不堕颠倒。 是曰一心。 若以圣智消众尘劳归于大道。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劝意度无极有六事。 意自念言菩萨所济欲成佛国因致究竟。 是曰布施。 其自守行断三恶趣不为罪业。 是曰持戒。 以慈仁和报德相好端政殊妙见莫不欢。 是曰忍辱。 以勤修行往入大海致如意珠。 消竭众难得自在法。 是曰精进。 若以禅思蠲除尘劳。 如其志愿而致得之。 是曰一心。 若以圣明能坏众魔。 所立训化莫不从教。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劝忍度无极有六事。 所出施与心在佛道未曾忽忘。 是曰布施。 救护地狱以寂静志。 魔不能犯法不回转。 是曰持戒。 顺理所向奉行正法不怀嫉妒。 如王太子号曰德光。 布施自在一日悉舍一切所有施佛弟子。 欲得车乘象马。 满四十里幡盖郁茂璎珞衣宝无数华香。 舍八万四千婇女。 弃国捐王。 手足耳鼻头目肌肉支体妻子。 不逆人意。 出家作沙门奉是正法。 是曰忍辱。 所奉众戒处于勤修而无所著。 是曰精进。 若于梦中见众玉女不以为贪。 具身相好颜貌清净。 是曰一心。 若入城中心怀明智。 设见比丘笃心敬之无若干想。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造业度无极有六事。 若身自立净修梵行。 所可劝助得利养多。 临法灭尽衣才覆形。 犹如炎华学志所行。 现毁佛身悉无所失。 五枝新华五枝故华。 亦往上佛。 以是报应道法兴隆。 正法得立至五百岁。 像法亦尔。 是曰布施。 若以众戒消除他人诸恶行业。 随其所乏以救济之。 是曰持戒。 所遵仁和若有挂碍而无吉利必得济厄。 犹如贾客而入大海遇摩竭鱼。 忽有浴池数二十五。 各有白象辄乘其上得出大难。 是曰忍辱。 假使遭值天上世间快乐安隐。 犹如往昔无开导主欲令精进。 有大梵天名曰英妙。 劝化天帝训诲众生令得生天。 是曰精进。 禅无所生。 诸佛菩萨之所讲说。 假使菩萨劝喻众生。 使生梵天。 从光音宫至无想天。 是曰一心。 圣明之业为诸世俗说现世事讲度世业。 修十善行利益群黎。 犹昔国主名曰得生。 王有好眼爱乐道法。 无数世中晓了此义。 诸王慈行诸佛菩萨之所开导。 以斯言教宣示一切。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无所造业度无极有六事。 心中好喜所乐功勋。 一切原首心劝助施。 所可劝助则为是着。 昔者菩萨见定光佛。 以华五茎散供养佛。 所殖德本皆使获此功祚道德永无妄想。 至法没尽皆共倚之。 是曰布施。 所学精进。 将身口心无权方便。 计有土地生死处所。 是曰持戒。 所修仁和有所慕乐求其苦本。 是曰忍辱。 有所精进建立俗事化入道法。 是曰精进。 若修禅定观于梵天寿命长短。 是曰一心。 所遵圣明未曾有言。 犹如菩萨号名如来日。 随其众生宣一品法。 其余有身宣若干品。 造立寂然而灭度之。 后正法住立若干岁后法没尽。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有余度无极有六事。 往古菩萨定光佛时。 供养所奉以誓道愿。 是曰布施。 身口有余依猗住禁。 多所不信而乐己身。 是曰持戒。 其性仁和而无粗犷归燕坐力。 是曰忍辱。 假使勋修中间。 猗有所乐不至正真。 是曰精进。 禅思慕乐侍行空无以斯为乐。 是曰一心。 若闻圣明心有所著或无所著。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住有余度无极。 不能顺真反向异门。 志空处所声闻缘觉之所报应。 不长佛道。 入十地业而复退转。 当知其意。 是曰菩萨有余所行度无极。 何谓无余菩萨所施度无极。 劝助生死众生报应。 如所能忍声闻缘觉。 寂然而定不随退转。 是曰布施。 禁法之报离于智慧而能深入。 是曰持戒。 其以仁和畏至恶趣。 勤苦之处心无所犯。 是曰忍辱。 若以勤修求于魔业。 欲消其界使无邪元。 是曰精进。 政行禅思知寿命限究竟根元。 是曰一心。 若以智慧见知其宿命。 断众苦患而好志愿。 是曰智慧。 无余度无极。 何以得名曰度无极。 谓是菩萨得从顺化随世所好。 然后名曰无余六度无极。 何谓明度无极有六事。 菩萨所施奉于尊长不望其报。 百千劫中服世饮食。 不以身故而意怀忧也。 是曰布施。 所修法义诣佛树下。 于一切法不怀狐疑。 缘是乃至一切愍智。 是曰持戒。 其以禅思无所著法。 斯一切智由从此生。 是曰忍辱。 若奉勤修住于道慧化五阴盖。 是曰精进。 若以禅定成最正觉。 逮得天眼识其宿命睹所更历。 是曰一心。 其以圣明诸漏悉尽逮得佛眼。 普达诸法心不犹豫。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住明持度无极有六事。 住于正法供养佛教存立经典。 是曰布施。 行所止处入于如来。 身明口净无有众想。 是曰持戒。 其柔顺行不近俗法无所动转。 是曰忍辱。 晓了声闻缘觉之业。 消众尘劳乃至灭度。 是曰精进。 所以禅思求于众生。 心念所行以惠音尽。 是曰一心。 以知得脱不失时节行圣明慈。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兴成就度无极有六事。 佛兴世时成大财业。 贤圣无量受于过去诸佛之教。 是曰布施。 以行劝助而得解脱。 佛兴现世消众尘劳。 是曰持戒。 以而仁和受世尊教。 又知止足不怀懈惓乃至大行。 是曰忍辱。 若以勤修建立弘誓。 其人功德若在王位心不违法。 是曰精进。 若以禅思心常念佛不失至真。 是曰一心。 若以圣明劝助灭度。 如佛开化五人身心。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意不恼度无极有六事。 行恩如意愿誓奉道以化他人。 是曰布施。 遵其至行以护他人御身口意。 是曰持戒。 所修仁和是深妙忍。 正法没时坚固其志。 是曰忍辱。 所立勤修怀来道慧心不迷惑。 是曰精进。 假使禅思执持空无。 不有想愿心无所冀。 是曰一心。 以其圣明思惟愁戚。 慈念一切欲救济之。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佛兴立在家居度无极有六事。 若以所施兴发五事。 何谓为五。 一曰成座。 二曰说处。 三曰成眷属。 四曰成就法乐。 五曰成其书疏。 是曰布施。 所施立行其禁具足而无所犯。 是曰持戒。 其以仁和弃捐人想不计寿命。 是曰忍辱。 若以勤修奉平等业显示道义。 是曰精进。 以心禅思普修平等。 奉行至德意无所愿。 是曰一心。 若以慧明归诸圣谛靡所不通。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出家来度无极有六事。 若有所施与心俱合致无漏行。 是曰布施。 其以谨慎令护身口合于灭度。 是曰持戒。 若以仁和厌于三界而无所著。 是曰忍辱。 勤修政行归四意止而生道意。 是曰精进。 所以禅思遵四等心。 患厌周旋生死之难。 是曰一心。 若以圣明而放远舍愁戚之思遵修至真。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愍哀博闻来度无极有六事。 若以颁宣训精进教给众穷匮。 是曰布施。 奉受道法舍其身命无所贪爱。 是曰持戒。 正以仁和正法欲没。 菩萨发心顺其时宜。 自没其身爱护正法。 是曰忍辱。 若以勤修逮得总持恒识不忘。 是曰精进。 若以禅思其心体解十二缘起而无所起。 是曰一心。 若以智慧诸所更历遵修寂静。 是曰智慧。 是为六。 何谓出家不断戒度无极有六事。 所济他人如意所愿奉行法师命。 是曰布施。 所行禁戒遵于大哀无有微恨。 是曰持戒。 所志仁和不怀危害。 谦下恭顺而不自大。 是曰忍辱。 所奉勤修强而有势不为怯弱。 是曰精进。 所禅志思行七觉意。 通于远近靡所不达。 是曰一心。 所志智慧因能具足不起法忍。 是曰智慧。 是为六(上文第十二幅初六度无极下丹本有注云准标文脱佛兴盛度无极)。 发布时间:2025-07-09 11:22:23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75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