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13-14)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13)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译宣化上人主讲 此名修行。 失于方便。 悟则无咎。 非为圣证。 若作圣解。 则有一分。 常忧愁魔。 入其心腑。 手执刀剑。 自割其肉。 欣其舍寿。 或常忧愁。 走入山林。 不耐见人。 失于正受。 当从沦坠。 “此名修行失于方便”:这个名字就是修行失于方便。 他不明白这个方便法门,所以就生出这种执著。 生出这种执著时,“悟则无咎”:如果明白,就没有问题了。 “非为圣证”:这不是圣证啊! 现在你们听到经典这个道理,切记不要乱打妄想,不要说自己又要死了,或者又没有什么了,你常常这样想,就会招这种魔的。 这个世界这种魔很多很多的,所以不要打妄想! 不要随便乱讲话! 你乱讲、你一打这个妄想,就有这种魔来侵犯你。 那时候,魔到你身上,你就受不了了! 你那时候就不自由了,你想不死都不可以。 “若作圣解,则有一分,常忧愁魔”:你以为你忧愁,忧愁也有魔的,为什么你忧愁啊? 你若开佛眼了,你看这个人没发脾气的时候,没有鬼;一发脾气,这鬼就来帮着他发脾气了,说:“发大一点、发大一点! Make more trouble(多惹点麻烦!)”就从后边来帮助你发脾气。 你不相信? 这个我讲的是真话。 你要是不信呢,就慢慢试试看! “入其心腑”:到他身上了。 “手执刀剑,自割其肉”:我不是讲过那个王孝子吗? 就是我以前讲的常仁大师。 王孝子在坟上守孝,有一次他在定中,看见他一个外甥,被土匪捉去了。 捉去,这个土匪就要枪毙他外甥——要用枪打死他外甥。 他在定中,相离十五里路,那个土匪一开枪打的时候,他在定中,这么用手往外一搪,这个枪就没有打上他的外甥,他外甥就跑了! 可是在默默中,也是有一个要命鬼,这个土匪为什么把他外甥绑去? 就是预备要命的,默默中有个要命鬼,有这种因果。 那么现在没有打死他外甥,这个命没有要去,所以要命鬼就找王孝子去了。 可是也拿王孝子没有办法,这鬼怎么样啊? 就找他弟弟王二爷,这鬼附到王二爷身上了,王二爷就自己拿着一把大刀,到坟上去找王孝子,就要把这第二的弟弟杀了。 到了坟上,很奇怪的,这个鬼拿着刀这么比着,要砍王二爷的头,但是拿刀的手落不下来。 王孝子这个时候就一味念《金刚经》,他那时候也不讲话了。 正在这个时候呢,就是谁呢? 就是我的师父(常智大师),那时候他还没出家呢,他心里就着急忙慌得不得了,觉得像不知有什么事,心里不安宁了。 “啊! 是不是孝子坟上有事情了? ”于是他就跑到坟上去,一看,果然王二爷拿着刀自己要杀头。 王孝子就写几个字说,“你去买一点烧纸(中国人给死人烧的纸),我给他念经超度,这里头有一个鬼,想怎么样怎么样 ……”那么王孝子就念经超度他,以后才没有事。 所以,这就是这种魔。 不过这鬼因为是想要命,不是修行有这种魔。 但也可以说是修行有这种魔,就是因为王孝子修行多管闲事,就招来这种魔要杀他的兄弟。 鬼杀王孝子杀不了,因为他有定力,也不打妄想,那么没有办法他,鬼就找他的弟弟去。 所以自割其肉,“欣其舍寿”:就欢喜死。 “或常忧愁”:或者就常常忧愁得不得了。 所以你听见这一段文,你不应该常常有一种的不高兴,不应该有的时候就哭了,也不应该有忧愁心。 “走入山林”:忧愁、忧愁,就怎么样? 这个魔到你身上,一半有魔的力量,一半有你自己的力量。 这个魔是藉着这股气的,如果你思想正了,就没有事了;你思想若不正,跟着他转,说忧愁你就忧愁,越忧愁越忧愁……就跑到山里头去,“不耐见人”:不见人。 “失于正受”:没有正受了。 “当从沦坠”:将来这种人也会堕地狱的。 又彼定中。 诸善男子。 见色阴消。 受阴明白。 处清净中。 心安隐后。 忽然自有。 无限喜生。 心中欢悦。 不能自止。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处清净中”:在这个清净定中,“心安隐(稳)后”:心非常地安稳,没有一切的杂念了,正在这个时候,受阴又发生作用了。 “忽然自有无限喜生”:忽然间就有无限的,没有限量那么多的欢喜生出来。 “心中欢悦”:心里不知道乐到什么程度去了,乐到极点。 “不能自止”:想停止这个快乐,也停止不了。 此名轻安。 无慧自禁。 悟则无咎。 非为圣证。 “此名轻安”:这是一种轻安的境界。 “无慧自禁”:他没有智慧禁止自己这种快乐。 “悟则无咎”:如果你觉悟了,明白了,这也没有什么问题。 “非为圣证”:这不是证圣果的一种表现。 若作圣解。 则有一分。 好喜乐魔。 入其心腑。 见人则笑。 于衢路傍。 自歌自舞。 自谓已得。 无碍解脱。 失于正受。 当从沦坠。 “若作圣解”:假设你说:“噢! 我这回入了欢喜地啰! 我这就是欢喜地菩萨了。 ”“则有一分”:就有一分什么? “好喜乐魔”:这种好欢喜魔,“入其心腑”,“见人则笑”:见到人就哈哈大笑。 “于衢(音:瞿)路傍”:于通衢大路的旁边,“自歌自舞”:自己又唱歌,好像现在的邪皮(嬉皮)一样,自己手之舞之,足之蹈之,又作种种的音乐,自歌自舞。 “自谓已得”:自己说自己已得“无碍解脱”:无碍解脱了。 “失于正受,当从沦坠”:这个也是失去正定正受这种正知正见了,失去正知正见这个理智,将来也会堕地狱的。 又彼定中。 诸善男子。 见色阴消。 受阴明白。 自谓已足。 忽有无端。 大我慢起。 如是乃至。 慢与过慢。 及慢过慢。 或增上慢。 或卑劣慢。 一时俱发。 心中尚轻。 十方如来。 何况下位。 声闻缘觉。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自谓已足”:说自己已经什么都够了,什么都满足了,已经证果,已经开悟了,已经成佛了。 “忽有无端”:忽然有这么一种无端,“大我慢起”:这个我慢非常之大,我慢就生起来了。 我慢,就是傲慢,对人人都看不起,谁他也看不起,看一切人都不如他了。 “如是乃至,慢与过慢”:慢,就是骄慢;过慢,太过这种慢。 “及慢过慢”:哦! 这个慢可就厉害了,骄慢中的骄慢,骄傲中的骄傲,再没有比他这么骄傲的了。 “或增上慢”:增上慢,慢上再增加慢。 “或卑劣慢”:或他自己觉得谁都比他卑劣,所以就看不起一切人,这都是种种的慢。 “一时俱发”:这个就是骄傲、贡高我慢一时都发生出来了。 “心中尚轻”:他心中的这种慢,慢到什么程度上呢? 不但对人骄傲、傲慢,对佛他都骄傲,都傲慢了。 所以尚轻“十方如来”:他对十方的如来,都看不起;十方的如来,他认为都不如他了。 你说这慢得多厉害! 非常地厉害了! “何况下位声闻缘觉”:何况下位这些个声闻缘觉呢! 他更看不起了,“嘿! 你不过是个小乘的罗汉嘛,你有什么了不起的! ”自己认为他比谁都高了,比佛都高了,可惜他没起出一个其他的名称来。 大佛顶首楞严经五十阴魔浅释(14)唐天竺·沙门般剌密帝译宣化上人主讲 此名见胜。 无慧自救。 悟则无咎。 非为圣证。 “此名见胜”:这个是偶尔的,在受阴里头生出这种见胜,就特别有一种见。 “无慧自救”:这个人没有智慧自己救自己。 “悟则无咎”:如果他明白这是一种错误,也就不发生作用了。 所谓觉了,就不迷;你迷的时候,就不觉。 你一觉啊,就好像有智慧剑,把这个迷就破了。 “非为圣证”:这不是证圣果的一种表现。 若作圣解。 则有一分。 大我慢魔。 入其心腑。 不礼塔庙。 摧毁经像。 谓檀越言。 此是金铜。 或是土木。 经是树叶。 或是氎(叠毛合为一字)华。 肉身真常。 不自恭敬。 却崇土木。 实为颠倒。 其深信者。 从其毁碎。 埋弃地中。 疑误众生。 入无间狱。 失于正受。 当从沦坠。 “若作圣解”:假设你说这是一种好的境界,”则有一分大我慢魔”:就有一种大我慢魔,这个魔是非常我慢的。 “入其心腑”:到他身上来了。 “不礼塔庙”:他见着佛,也不拜;见着塔,也不拜;到庙上,他也不叩头,也不顶礼。 “摧毁经像”:他把经拿出去烧了、摧毁,佛像也把它打碎了。 本来你毁灭了经和像,这都犯入地狱的罪。 那么他说这都是假的。 “谓檀越言”:他也有他的徒弟,就告诉他的徒弟。 檀,就是布施;越,就是超越。 这是用布施来供养三宝,在佛教就叫做檀越。 他也有他的檀越、信徙,他就对这些个信徒就说了,“此是金铜”:说这个佛像是金子造的,或者是铜造的,“或是土木”:或者是土造的,或者是用木头造的。 “经是树叶”:这个经是树叶子写出来的,“或是氎华”:或者用一种什么绢子写出来的,你恭敬它干什么啊? 你拜它做什么啊? 它也是一个无知无识的。 “肉身真常”:我这个肉身是一个真的。 “不自恭敬”:你不恭敬我,“却崇土木”:你却去崇拜这个土和木头,那有什么用啊? 那偶像嘛! 你拜它有什么用啊? 你拜它,莫不如拜我啰! 就这么叫人拜他。 “实为颠倒”:你拜这个偶像,这个木头,它有什么知觉? 你拜它? 这太颠倒了。 “其深信者”:深信他的那些信徒,“从其毁碎”:也跟着他,把佛像也毁坏啰,把经也烧了,“埋弃地中”:或者把它埋到地里边。 “疑误众生”:他这样的行为,令众生对佛法不生信仰,而生出一种疑,所以就耽误众生,“入无间狱”:入无间地狱了。 “失于正受,当从沦坠”:这个人将来一定堕无间地狱的。 又彼定中。 诸善男子。 见色阴消。 受阴明白。 于精明中。 圆悟精理。 得大随顺。 其心忽生。 无量轻安。 己言成圣。 得大自在。 此名因慧。 获诸轻清。 悟则无咎。 非为圣证。 “又彼定中,诸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又者在这个色阴已消,受阴明白的时候,“于精明中”:在他这个明白之中,更加精细明白,“圆悟精理”:圆悟,这时候他所明白的理就都很精微了,“得大随顺”:他也得到大的随顺。 “其心忽生,无量轻安”:在他的心里头,突然间生出来无量轻安的境界。 “己言成圣”:说自己已经成了佛了,“得大自在”:得到最大的这种快乐、自在。 “此名因慧,获诸轻清”:这个名字就因为开了一点智慧,得到一种轻安、清净的境界而已,并不算什么不得了的境界。 “悟则无咎”:你要是明了了,就没有过错,没有问题了。 “非为圣证”:你不要以为这样的境界,就是证了圣人实证的果位,不是的。 若作圣解。 则有一分。 好轻清魔。 入其心腑。 自谓满足。 更不求进。 此等多作。 无闻比丘。 疑误众生。 堕阿鼻狱。 失于正受。 当从沦坠。 “若作圣解”:假设你有这种轻安的境界,你就以为自己是证圣果了,做这样的想法,“则有一分”:就有一种“好轻清魔”:这种魔,他也有这种轻安的境界,也很清高的。 “入其心腑”:就到他身上来了,“自谓满足”:自己说他现在什么都满足了,“更不求进”:上无佛道可成,下无众生可度了。 他也不需要成佛,已经成佛了嘛;他也不用度众生,众生已经度了,他把众生都度完了! 所应该成的这佛,他也成了;所应该度的众生,他也度了。 所以,他更不求向前进步了。 “此等多作”:这一等的修行人,多做“无闻比丘”:像前边所讲的那个没有智慧的无闻比丘,他以四禅就做为四果了。 “疑误众生”:这一种的人,令众生不知道正路,把众生都误了,都不认识佛法了。 “堕阿鼻狱”:这种的人将来要堕阿鼻地狱的,要堕无间地狱的,为什么呢? “失于正受”:他这个正定正受都失去了,所以“当从沦坠”:就应该堕落无间地狱去。 又彼定中。 诸善男子。 见色阴消。 受阴明白。 于明悟中。 得虚明性。 其中忽然。 归向永灭。 拨无因果。 一向入空。 空心现前。 乃至心生。 长断灭解。 此名定心沉没。 失于照应。 悟则无咎。 非为圣证。 “又彼定中”:在这个修行的定里边,“诸善男子”:这一种的善男子,“见色阴消,受阴明白”,“于明悟中”:在他这个时候,本来似明白,又没有真明白,在这个明悟之中,“得虚明性”:他得这种虚妄的明性,而不是实在的。 “其中忽然”:在这个虚妄的明性里边,就忽然生出变化来了,变化什么呢? “归向永灭”:他说人死了,是永远都没有的了,永远都是灭的了。 “拨无因果”:所以讲因讲果这是不对的,没有因果的,人死就没有了,就灭了,这哪有因果呢? 所以就拨无因果。 “一向入空”:他就什么都是空的了,造罪也是空的,作福也是空的,一切都是空的了。 “空心现前”:他在这个时候,越想他自己这个见解越对,“啊! 是空的了,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死了就完了,啊! 这一切皆空。 ”“乃至心生”:在这个时候,他心里就生出一种“长断灭解”:人死了就断灭了、没有了。 这一段文说“悟则无咎,非为圣证”,这儿大约遗漏了两句,一定是当初抄写的时候,遗漏了,那么这儿可以加上“此名定心沉没,失于照应”:这个定心没有了。 没有定心,所以他自己生出这种空想,失去照应了。 “悟则无咎”:如果明白了,就没有过错,“非为圣证”:这可不是证到圣果的一种境界。 【 佛陀正法本意大回向文 】南无佛陀释迦牟尼授记师燃灯古佛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南无东方净琉璃世界消灾延寿药师佛南无西方极乐世界接引导师阿弥陀佛南无当来下生弥勒尊佛南无大智文殊师利菩萨南无大行普贤菩萨南无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南无大势至菩萨摩诃萨南无大愿地藏王菩萨摩诃萨南无清净大海众菩萨摩诃萨。 至诚顶礼一切见闻者共沾妙法,法喜充满六时吉祥。 心开意解走向解脱成就佛果。 南无尽虚空遍法界过去现在未来一切诸佛菩萨一切尊法,一切贤圣僧摩诃萨,感恩龙天护法护持正法,感恩一切觉悟者摩诃萨愿一切过去未来现在未觉悟的众生、无论僧俗、男女、任何种族种种有情六道众生见闻听闻心闻者共同惭愧累世因贪嗔痴所犯的身口意而至诚惭愧后不更做至诚祈愿尽虚空法界一切正觉慈悲威力加持万源苦众清净自性离苦得乐究竟解脱愿以此功德,普及于一切. 我等与众生,皆共成佛道 发布时间:2025-07-25 08:06:08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7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