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慧僧法师:佛说梵网经讲录 贰 列重轻戒相(分二) 四十八轻戒 第廿三·憍慢僻说戒 内容: 第廿三憍慢僻说戒若佛子。 佛灭度后。 欲以好心受菩萨戒时。 于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 当以七日佛前忏悔。 得见好相。 便得戒。 若不得好相。 应二七三七。 乃至一年。 要得好相。 得好相已。 便得佛菩萨形像前受戒。 若不得好相。 虽佛像前受戒。 不名得戒。 若先受菩萨戒法师前受戒时。 不须要见好相。 何以故。 是法师师师相授。 故不须好相。 是以法师前受戒时即得戒。 以生至重心故便得戒。 若千里内无能授戒师。 得佛菩萨形像前自誓受戒。 而要见好相。 若法师自倚解经律大乘学戒。 与国王太子百官以为善友。 而新学菩萨来问若经义律义。 轻心恶心慢心。 不一一好答问者。 犯轻垢罪。 「好心」者,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之心。 佛入涅槃后,或有人发心于佛菩萨像前,辄自受戒,为「自誓受戒」。 首先要致诚专精,于七日内勤求忏悔,若见「好相」---吉祥征兆,即表示已得戒。 云何「好相」? 诸如佛来摩顶,见华、见种种光等。 若不得好相,则未得戒,而应继续求忏悔,乃至两周,三周,甚至一年。 但必得好相,始证明得戒。 若不得好相,纵使在佛菩萨像前自誓受戒,而犹未得戒。 但若从法师受戒,则不须要见好相。 盖因师师相授,展转传来,故不须要见好相。 但必要「生至重心」。 若千里(三百五十英里内)没有法师,便可以在佛菩萨前自誓受戒。 然法师虽能解大乘经律,或与国王太子,宰相百官为友,若有新学菩萨来问,而该法师以轻蔑心、贡高心,不一一如法答复,解其疑难,令求者资生曲解,则犯憍慢僻说戒。 戒文云法师系「师师相授」,即是如来嫡胤,诸佛种子,亦是法身常住,永传不灭。 故律云:持戒者,来生必当作佛。 人若能持戒精严,则求生西方,上上品莲, 一定有盼。 所谓「生至重心」,即是专精致诚,用志不分,睹法师如生佛在堂。 又说:「若不得好相,不名得戒。」可见自誓受戒,岂可容易? 纵使在法师前受戒,犹要生最大恭敬心,何况在佛菩萨前自誓受戒耶? 既受戒已,应往品学兼优之法师所,谘请询问,以释疑难。 而大解法师,不能轻慢来人,僻说戒律。 「轻心」,轻蔑心也;就是轻忽来问的这个人。 「恶心」,悭法不舍。 「慢心」,是自恃福德大解,而不为来者释疑。 此戒亦是性遮二业,四缘成犯。 (一)求法人:有人来求法。 (二)求法想:心知彼来求法。 (三)憍慢心。 (四)僻说出口,语语结罪。 若邪谬解说,乖违正见,隋说随犯;说的不正确,随说一句话,就结一个轻罪。 此戒唯遮不开。 戒文中云佛灭度后,若千里内没有授戒的法师,就得自己立誓愿忏悔,在佛前忏悔一星期、两星期、三星期,或者是一年。 求戒人唯恐心不诚,意不坚,否则感应道交,不可思议。 以下叙述几个公案,供作例证。 第一位是唐朝法进法师(亦云道进法师),曾向昙无谶法师求戒。 昙无谶履拒之,不给他受戒,谓:「东土人士,没有此种大福大解,堪受菩萨戒。」法进法师于是自誓受戒,在佛菩萨形像前,一心行忏悔。 始终一贯,坚精不逾,前后三年,终获感应。 一夜梦中,见释迦牟尼佛,亲来受戒。 梦醒,乃速向昙无谶法师禀告。 法进法师既受诸佛戒已,气质与面貌前后判若两人。 昙无谶早已明了大局,复授戒于彼,再为印证。 道朗法师是昙无谶法师的弟子,与道进法师同时得梦境的感应,也经昙无谶法师给他受戒,他们两个可说是师兄弟。 《高僧传》又记载一位真表法师,亦是自誓受戒。 先行忏悔,第一周感应地藏菩萨,手执锡杖来接引。 第二七,有魔王示现,把真表法师推下悬崖,但得护法冥冥加护,未损毫发。 第三七,又梦见弥勒菩萨亲来授戒,随喜赞叹,说:「善哉大丈夫,就是须弥山能够摇动,你的精进心是不能摇动的。」并予他三衣一钵,起名真表。 受戒后即证得天眼通。 《高僧传》又记慧本尼师。 因为其母年老齿缺,不能咬东西。 慧本尼师便嚼饭喂母,但因为口腔不净,不能如法受戒。 尼师乃自誓受戒。 行忏时见戒坛高升,与天宫连接,放金光色,尼遂南行,见一金身大士,对她曰:「汝已受戒矣!」又陈朝的南岳慧思大师,专诵《法华经》,后感应四十一位法身大士,咸来授与菩萨戒。 慧思法师从前已受菩萨戒,但由于诵《法华经》专精受持,证得六根清净,感应大菩萨前来与他重受菩萨戒。 高昌国(今新疆省)的邻国是河西。 河西王叫沮渠蒙逊,他很信佛,得过观世音菩萨的感应。 因为〈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是专说念观世音菩萨的感应力,所以,沮渠蒙逊由《法华经》里头,把〈观世音菩萨普门品〉抽出来,特以单本流通。 以上仅述自誓菩萨戒感应数则。 自古以来大德高僧,诚心忏悔,自誓受戒,感应多端,恐繁不引。 发布时间:2025-07-26 14:18:35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80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