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入香光室(四) 内容: 入香光室上集念佛三昧出世宝王论缘起念佛三昧宝王论者·曩昔本有·乃古德大彻大悟·亲知亲见·专持佛号·断惑亲证。 然后欲报佛恩·乘大愿轮·普导群迷·同入三昧果海·直至乐邦彼岸·而作此论也。 凡一语一字·无非从三昧海中流出。 可称功坚劫石·价胜摩尼。 文词奥妙·事理精微·洞彻圆明·无幽不照。 如中天日·光摄四洲·空前绝后·独一无双。 利人无数·赞莫能穷。 直至于今·奉为至宝。 然是何物·不畏罪愆·安敢以凡滥圣·冒名更述。 轻将凡夫知见·妄测圣贤密修。 独自思惟·罪不容恕。 兹将愚情·披陈如下。 恭对先后诸贤·发露忏悔。 今此论者·略有来由。 盖然未出家前·鲜读诗书·少知翰墨。 虽出家后·复因生逢末世·身处偏区·罕遇高人·亲近修习。 加以善根浅薄·慧力轻微。 常读古德之文·屡兴高崖之叹。 怯其文词奥妙·事理精微·莫能领会·不胜愧颜。 虽则发心参禅·略有领会。 而一知半解·仍难济事·如同萤火而爇须弥。 所谓理性虽明·事难透彻。 至民国十年春·始偕同学德森法师·共至普陀·参谒印公·恭承训嘱·教令放下参禅·专心念佛。 不久礼别·嗣至天台九华·各处进香。 七月共回梅江·次年住百丈山。 每日看读净土经论·兼持弥陀圣号。 自觉从彼至今·对于净土法门之事理权实·渐能领会透彻·罕有疑惑。 复愧悠悠忽忽·不觉衰老现前。 区区散心之行·恐难感佛来迎。 因是发心闭关·欲求一心不乱。 讵料入关之后·依旧妄念迁流。 幸觉其中理路·较之先年愈熟。 如同盲人摸象·虽未亲知亲见·略识大体若何。 常于念佛心中默占偈云·念念入佛果觉·心心住佛正定。 专持弥陀圣号·临终感佛来迎。 假此观念·甚觉有效。 因是随笔记录·近来录成一段念佛要言·意义颇深·因其不能普利·不敢出以问世。 唯自玩读·藉为先导。 复自思惟·念佛法门·本来三根普摄·九界全收。 有事有理·能浅能深。 随意表扬·何用固执。 因是忽发大心·恳祈佛力加被·愿此拙论·普供同伦。 从此再录·不觉成篇。 复按论文意义·当名念佛三昧出世宝王。 而较之古德所著·名虽不异·实隔天渊。 但以末世同伦·善根浅薄·慧力轻微·翰墨生疏·性好简直·类如然者·居其多矣。 今此拙论·颇合机宜。 如肯发心披翻而玩读之·均皆略有小补。 其中有事有理·有浅有深·各各随机获利·人人功不虚捐。 譬如海纳百川·悉皆统蒙摄受。 何以故。 良以弥陀果海虽深·众生至诚能入。 我等如肯至诚念佛·统能返妄归真。 如川入海·渐入渐深。 久久纯熟·不觉真妄相契·心佛一如。 从此再加精进·依法熏修·直至功夫成片·自然不出不入。 念念安居正定·心心契合实相。 方知极乐虽遥·原在自己现前一念大觉真实心中·不越丝毫。 仗佛弘誓愿力·垂慈接引·何患不往·何忧不生。 直待娑婆报尽·定感我佛来迎。 恰似满月临潭·不觉自然而现。 承佛微妙神力·须臾即到莲邦。 迨至华开见佛·当下了悟实相。 从此渐渐进修·速证无上佛果。 因有如是不可思议之殊胜善利·故称念佛三昧出世宝王。 即此三昧宝王·诚乃千生罕遇·万劫难逢。 普愿十方同伦·各各发心修习。 当知如上善利·则人人有分·个个可得。 普使皆大欢喜·同受妙乐。 兹乃特叙来由·普告十方同伦。 倘阅此论者·不以业障凡夫所著·而不屑玩读·复能愍我愚诚·细心思惟·依此熏修·共入果海。 然乃向其合掌赞言·善哉·君乃我之真实莲友。 现在同见同行·命终同归乐邦。 同事至尊愿王·同证无上佛果。 即此拙论·虽不能与古并行·同一功用。 亦可谓之功不唐捐·则然之所望足矣。 总论全体纲略盖此拙论总题·专以佛果为宗。 何谓佛果。 一句佛名·全体佛果。 广大无边·量同法界·十方虚空·悉皆包容。 以名该德·全德在名。 即名而实·即实而名。 名实不二·体用一如·因是故名念佛三昧出世宝王。 即此三昧宝王·如摩尼珠·具足体相用三种大义。 三义者何。 一者·以一真独显·空色圆融为体【中谛】。 二者·以清净明彻·了无所得为相【真谛】。 三者·以万德齐彰·利济无穷为用【俗谛】。 今此三义·合符三谛。 所谓以中谛统一切法·以真谛泯一切法·以俗谛立一切法。 总而言之·如来三谛·举起一声佛号·当体具足。 念佛行人·如能心心契入·了达圆融·而此三谛·合符三观。 但能直下回光·而行人现前一念·当体具足。 所谓能念之心·即一心三观。 所念之佛·即一境三谛。 三观三谛·义理相符。 行人假观现前·即符如来俗谛。 行人空观现前·即符如来真谛。 行人中观现前·即符如来中谛。 凡行人一念与佛果相应·总不出此三义。 如是观念既熟·不觉能所双融·一念契合·心佛一如。 当彼之时·三昧宝王·独露圆彰。 智光洞彻·充满十方。 以上所述·皆属总义。 其总义中·复判二义十科·以明别义。 何谓二义。 一者·不觉义。 指不念佛者·念念迷真逐妄·背觉合尘。 虽在弥陀三昧果海·全体迷却·不解返妄归真·背尘合觉·故名不觉。 二者·觉义。 指念佛者·念念返妄归真·背尘合觉。 所谓一声佛号·全体弥陀之果觉。 弥陀所证之果觉·即众生所迷之本觉。 若肯至诚念佛·念念契入弥陀果觉·而与自己本觉·冥冥相符·暗暗相合。 现虽不觉·到了西方·终成满觉·故名觉义。 何谓十科。 第一·明达宗旨。 一声佛号·全体佛果·九界众生·摄尽无遗。 第二·开显实相。 一声佛号·真实圆融·圣凡同源·生佛一体。 第三·辨别真妄。 一声佛号·净秽各别·弥陀众生·天地悬隔。 第四·识破昏迷。 一声佛号·同伦莫迷·从迷入迷·展转受苦。 第五·转迷就悟。 一声佛号·当下了悟·从悟入悟·得究竟乐。 第六·因正果正·一声佛号·佛果正因·现生不证·安养必证。 第七·较量功德。 一声佛号·出世宝王·世间宝王·皆莫能及。 第八·按经会义。 弥陀一经·至简至圆·事理融通·万德俱全。 第九·恳佛证明。 愿今拙论·普供同伦·以此善根·回向净土。 第十·发愿流通。 愿尽未来·分身尘刹·以此宝王·利济众生。 此乃二义十科·大纲略述如是。 其中细义·披陈如下。 第一明达宗旨念佛三昧·出世宝王。 自古迄今·历代诸祖·莫不同声称赞·异口宣扬。 机理相契·殊胜超伦。 彻上【上至等觉菩萨】·彻下【下至禽兽畜类】。 至顿【前际无始·后际无终】·至圆【包含九界·容纳十方】。 大者见大【一句洪名·全体弥陀之果觉】·小者见小【四字洪名·六字洪名】。 智者言智【句句弥陀·定慧圆明】·愚者言愚【掐珠记数·一万二万】。 权者从权【口称佛名·心缘相好】·实者从实【口称佛名·心观实相】。 浅者入浅【出声默念·摄心谛听】·深者入深【不出不入·安居正定】。 乃至断尽见思粗惑【相似三昧】·分破微细无明【分证三昧】·各各虽有差别不同·而一一皆蒙阿弥陀佛三昧果海·及慈悲愿力·一体摄受【三昧果海·乃如来法身摄受。 慈悲愿力·乃如来神力摄受】。 因是所谓三根普摄·九界全收。 咸令现生报尽·脱离娑婆·同归极乐。 从此永不退转·直至圆破无明·圆满佛果【究竟三昧】。 如是直捷稳当·方便普度。 不假多生·尽生可到。 不复退转·直至佛位。 不可思议之胜妙特别法门·可谓莲宗独有·而诸宗皆无。 假使十方诸佛·同出广长舌相·极其穷劫·赞莫能尽。 奈何世人不察·视为平常·心不介意·或反加毁谤。 如同摩尼宝珠·失入污泥·世人不识·视同瓦砾·随意践蹋·岂不惜哉。 第二开显实相兹乃权分二义·而开陈之·令此三昧宝王·独露圆彰·放大光明·普照法界。 一切众生·随意所求·各满其愿·皆大欢喜·同得妙乐。 乃至触著摸著·见闻随喜。 愿其早脱苦轮·皆得妙乐。 直至未来·而无穷尽。 二义者何。 一者·不觉义·指不念佛者说。 二者·觉义·指念佛者说。 今先举不觉义·数种列后。 不觉者何。 盖阿弥陀佛·未成佛前·最初作转轮王时·向世自在王佛·发四十八大誓愿。 然后于无量尘沙劫中·广修净行·万德庄严·成就四种净土·接引九界众生。 得证无上三昧究竟佛果·真实圆融·充满法界。 清净妙明·莫能思议。 在在处处·无不周遍。 十方所有一切依正色心·若色若空·若染若净·莫不同承阿弥陀佛三昧果海·广大无边摄受之力·悉皆包含净尽无遗·一印印定。 由正定故·名曰三昧【梵语三昧·此云正定·亦云正受】。 若以佛眼观之·本来圣凡同源·生佛一体。 一切众生·无非佛子。 人人戴德·个个蒙恩。 乃至微细昆虫·皆在如来实相三昧海中·均平受育。 慈心等视·不见轻重·未来皆当作佛·毕竟无一弃舍耳。 第三辨别真妄切念如来证真·而全妄即真·因成三昧果海。 众生迷真·而全真即妄·故成生灭苦轮。 因是圣凡异位·生佛殊途。 如来住持乐邦·而永受妙乐。 众生旋转苦轮·而常受剧苦。 人人禀此虚妄业识种子·各假因缘和合受生。 由出胎而又复入壳·由出壳而又复入胎。 乃至湿化·生生靡尽·化化无穷。 舍身如恒河沙·脱骨过须弥山。 直至现生·虽得人身·而此业识种子·依然三界飘流·了无真实住所。 虚妄颠倒·莫能制伏。 譬若狂象无钩·躁猴失炼·念念奔驰·心心执著·贪染尘劳·无有休息·虽在如来三昧果海·久经旷劫·不觉不知。 不见如来果海实相·不识如来三昧正定。 如鱼住水不知水·似鸟飞空不见空。 虽遇知识方便劝导·教其念佛求生极乐·永离生灭轮回之苦。 奈何昏迷·仍不觉悟。 许多依然醉心娑婆·以苦为乐。 任有胜妙乐土·不肯决定求生·甘受众苦·岂不悲乎。 第四识破昏迷盖今所谓依然醉心娑婆·以苦为乐者·皆由完全不信故也。 任有胜妙乐土·不肯决定求生者·因具虽信而不全也。 或半信半疑·或信而不愿·或愿而不行·或行而不专·或贪名利而希望福报·或求神异而兼修别行。 因有如是缺乏夹杂·故不决定求生。 此钝缓辈·佛亦无可奈何·唯有垂慈哀愍待时而已【一切众生·虽在如来三昧海中·因舍极乐·不肯求生·终不受益】。 是故无量劫来·流转生死·六道循环·等如车轮·直至今日·无有停止。 今遇念佛三昧出世宝王·如更依然昏迷·不肯专心念佛求生极乐·佛必更加垂慈哀愍。 所谓众生虽不念佛·佛乃常念众生。 此等不念佛者·皆属世间醉人。 因其不信不修·虽在如来三昧果海·经百千劫·终不觉悟。 所谓从迷入迷·展转受苦·呜呼痛哉。 此等深重醉人·犹可缓而勿言。 急要论者·惜乎有等夙根深厚之士·今生复遇知识·得闻宗教·亲近修习·心性明了·仿佛觉悟·自命智人·讥诮念佛。 此等行人·若不念佛求生极乐·亲近弥陀·终非稳当。 何以故。 皆因末世凡夫·惑业深重·自力微弱。 纵遇知识开导·仿佛觉悟·不能现生断尽惑业·超出三界·安居不退。 后世仍在娑婆·轮转生死。 转过多生·难免迷失堕落。 若在三涂·百劫千生·不闻佛名。 欲得人身复悟·未卜又在何时。 譬如熟睡之人·虽则偶尔被人惊动·略有觉寤。 因其自力疲困·不能奋起出外游观·复靠床枕·依然熟睡·梦中业识·东飘西流。 纵有父母在傍·妻子满室·至亲至爱·而不觉不知。 浅觉凡夫·亦复如是。 尝闻罗汉有出胎之迷·菩萨有隔阴之昏·况浅觉凡夫哉。 因是不念佛者·纵使仿佛觉悟·终非稳当·难免退失·依然昏迷·故皆名不觉义也。 第五转迷就悟所谓觉义者何·今分为二。 一者·上根明达·二者·中下潜通。 今先举上根。 凡上根之士·欲得现生深入如来果海实相·安居如来三昧正定。 但正念佛时·口称佛名·心悟实相。 当知实相即洪名·洪名即实相。 所谓以名该德·全德在名。 名乃包含万德之总持·举一全收故。 直与实相妙理·同体同时·同一功用·无二无别。 但以尝闻实相无门·我等现今由何悟入·下陈述之。 盖欲悟入如来实相妙理者·当先借想龙居海中·海水包含·本未出离。 在在处处·无非海水。 然后回思我等众生·亦复如是。 无量劫来·常居阿弥陀佛三昧海中·实相包含·本末出离。 在在处处·无非实相。 但因我等迷却·不觉不知。 譬如醉人·本在自家祖父屋里·通身包含·未曾出离。 因昏迷故·妄见山林旷野·闹市剧场。 或忧或喜·或笑或语·颠倒乱言·我欲回家。 醒者告之·汝今本在自家祖父屋里·安居不动·何以更言回家。 我等众生·亦复如是。 无量劫来·常在阿弥陀佛三昧海中·直至于今本未出离。 当知今日·毋用更入。 但能念念返观·我此现前一念业识妄心·本在如来实相清净海中·不出不入·安居正定。 从今正好息心念佛·莫更奔波飘流。 设复奔波飘流·当下摄之令还。 久久如是观念纯熟·不觉契入如来果海实相·安居如来三昧正定。 所谓一念不迁·则一念居佛正定。 念念不迁·则念念居佛正定。 何以故。 如来实相正定·如大海水·我等业识妄心·如水波浪。 但能念念心存至诚·安居如来实相果海·如水住水·契合圆融。 直至功夫成片·自然不出不入·不变不迁。 此正所谓以因契果·借果圆因。 得佛气分·妙果必现。 若能久久如是思惟·如是观念。 即觉如来三昧果海·渐见明了·渐见现前。 正现前时·顿觉内外透彻·果海全彰。 真实圆融·充满法界。 在在处处·无非实相。 而实相体中·具足一一庄严。 而一一庄严·无非实相理体。 所谓一举两得·事理同时。 譬如镜像水月·本来不即不离·非一非异。 悟此可知体用双彰·权实一致。 既能如是心心觉悟·理应念念承当·切莫疏心错过·失却后世难逢。 久久觉悟纯熟·承当周圆【法界全体·一真实相】·自然随处忆念现前。 一念现前·顿觉不动身心·深入如来果海实相。 不离本位·安居如来三昧正定。 契合圆融·周遍法界【现前一念识心·可为全体法界】。 此正所谓以佛果地之觉·彻我因地之心【以佛印心】。 以我因地之心·该佛果地之觉【以心印佛】。 直捷了当·全体周圆【心佛圆融·心佛一如】。 真净微妙·莫能思议。 以此功德·回向极乐·发愿往生·可名上品资粮。 因能具足信愿·持佛名号·蒙佛摄受·安住如来三昧果海故。 临命终时·定得蒙佛接引·往生乐邦。 若得圆证究竟三昧·当生常寂光净土。 若得分证三昧·当生实报庄严净土。 若得相似三昧·当生方便有余净土。 纵使修力未及·现生不获亲证·亦复功不唐捐。 乘此三昧宝王熏修之力·仗佛接引·往生同居·品位必高。 此约上根而言·以下再叙中下耳。 第六因正果正次据中根之士·虽觉不圆。 下根之士·但觉少分·或全不觉。 倘或不能领会如上真实妙理·不妨专依事修·顺契其机·求其稳当·不失莲位·亦且足矣。 今则总而言之。 无论悟与未悟·觉与不觉·但能生信发愿·诚恳持名·纵然愚夫愚妇·可令潜通佛智·暗合道妙。 何以知之。 盖愚夫愚妇·虽不明达如来真实妙理·因念佛时·念念心存至诚·能使背尘合觉·返妄归真。 久久纯熟·不觉真妄相契·根尘互融。 唯有佛号·历历分明·念念相续·句句相连。 颇与如来真实妙理之心·密密相通·暗暗相合。 因是所谓上根明达·中下潜通。 既能潜通·而一一皆蒙阿弥陀佛三昧果海·及慈悲愿力·一体摄受。 凡念佛者·统能现生同入三昧。 一念称佛·一念入三昧。 念念称佛·念念入三昧。 如水投水不拘清浊·天然相契。 但有境界大小·明暗·权实·浅深·究竟之异。 故各各所得品位·亦有高下阶级之殊。 以此功德·回向极乐·发愿往生·可名中下资粮。 因能具足信愿·持佛名号·蒙佛摄受·得入如来三昧果海故。 临命终时·定得蒙佛接引·往生乐邦。 譬如痴盲过海·既上普度轮船·虽不亲知亲见船中之境界若何·自然随众同到彼岸。 念佛行人·亦复如是。 一句弥陀·苦海慈航。 既能生信发愿·诚恳持名·具足如是三种资粮。 虽不明达如来三昧海中之真实妙理。 自然同到乐邦彼岸。 所得品位·当在同居中下。 较之上根·虽有品位高下之异·与见佛迟速之殊。 到了成佛地位·悉皆等无差别·同证无上菩提。 即上三昧果海·各各圆满极矣【三昧果海·即菩提之别名】。 乃至十恶五逆·禽兽畜类·若遇知识指导·立能生信发愿·努力恳切·称佛名号。 皆得蒙佛摄受·导归乐邦·附在末品【一切众生·本在弥陀慈父三昧海中·一念回向·立蒙摄受】。 到了华开见佛·闻佛说法·当下了悟·从此进修·悉至佛位。 此等凡念佛者·统属出世行人。 因能现生入佛三昧·同归觉路·报尽往生极乐·同登不退。 直至圆满佛果【一句弥陀·佛果正因】·同到究竟觉岸。 是以念佛行人·从始至终·无非背尘合觉·直至大圆满觉·故皆名觉义也。 上云三昧宝王·权分二义·开陈已竟。 以下再将世宝功德·而较量之·方知佛名之妙·妙难思议矣。 第七较量功德今按一声佛号·全体佛果。 广大无边·量同法界。 以名该德·全德在名。 三身四土·庄严具足。 自他受用·应念俱全。 全事即理·全理即事。 事理圆融·权实一如。 权人知权·引权归实。 实人见实·即权即实。 如同摩尼宝珠·内外透彻·全体圆明·原来了无所得。 虽然了无所得·而不妨万象齐现。 虽然万象齐现·而原来了无所得。 因有如是不可思议微妙之受用·故称念佛三昧出世宝王。 即此三昧宝王·世间妙宝·皆无所及。 何以故。 世间最贵妙宝·莫过于摩尼珠王·善能令人所求如意·满足一切。 若以比较三昧宝王·非但一个摩尼珠王·所不能及·假使尽十方世界所有摩尼珠王·悉皆合会·共聚一处·积至梵天·所有功德善利·算数譬喻·较此三昧宝王·所有功德善利·一分半分·乃至微细分·亦莫能及。 何以故。 世间妙宝·止能令人世间暂时离苦得乐·不能令人出世间·离究竟苦·得究竟乐。 是以算数譬喻·终莫能及。 盖此念佛三昧出世宝王·能令一切众生·现生报尽·横超浊世·直入莲邦。 永离娑婆六道之众苦·恒受西方九品之妙乐。 时时奉事慈尊·步步参随海众。 珍衣玉食·应念随心。 灵禽演法·天乐鸣空。 宝华常飘·异香普熏。 黄金为地·杂宝为池。 水具八德·树列七珍。 众宝楼阁·吉祥安宁。 欲往他方·任意飞行。 速疾稳当·须臾即到。 供养十方诸佛·修学一切法门。 具足五眼六通·圆满三身四智。 广度无边众生·授记当来作佛。 如是究竟不可思议之清净妙乐·直与弥陀世尊·同一寿命。 乃至尽未来际·永享而无穷尽。 故得十方诸佛共赞·九界众生同归。 如众星之拱北·似万水以朝东。 诚乃千生罕遇·万劫难逢。 我等今得值遇·亦乃夙植莲因。 今当深厚栽培·幸勿因循错过。 光阴易往·后悔难追。 一蹉百蹉·展转退失。 趁此色力康健·大家努力熏修。 上根现生克证·成就极品资粮。 中下随力修持·预备往生资粮。 尽报为期·同归安养。 俾得常随佛学·速证无上菩提·以冀上报诸佛之恩·下济三涂之苦。 普愿九界有情·共赴莲邦·亲近愿王·同圆果海。 以上所论诸义·专按小本《阿弥陀经》·一句洪名·万德圆融·最胜微妙不可思议之三昧宝王·而其中大意·略述如是。 以下再按经义·而通会之。 第八按经会义盖弥陀一经·义属佛乘。 文词简略·理事周全。 若论圆融无碍·顿超究竟·直与华严·法华相等。 虽等觉菩萨·尚未造极·须进一步。 何以故。 此乃纯是弥陀如来·历劫修行·万德庄严·圆证无上三昧果海故。 即此一经·可谓三身圆满·四土具足。 主伴交参·自他不二。 依正圆融·色心一体。 即土即身·即身即土。 身土不二·实相一如。 以此观之·非与华严·法华相等者而何耶。 若据方便接引·迥超一切诸经之上。 纵使愚夫愚妇·十恶五逆·禽兽畜类·若能恳切念佛·命终得入莲邦·悉皆摄受·等无弃舍。 若言稳当直捷·纵居下品下生·皆已永登不退。 从此进修·直至佛位。 若云修持容易·止是一句洪名·该含万德·是人皆能。 即此一句洪名·摄尽九界众生·同归极乐·悉令未来·渐次作佛。 以此观之·非迥超一切诸经之上者而何耶。 是以释迦如来·彻底悲心·特为我等末世重障凡夫·不能自力识心达本·断惑证真者·尽量吐露·不隐丝毫。 如来欲畅本怀·是故无问自说。 苦口叮咛·婆心劝嘱。 若有信者·应当发愿·愿生彼国。 既具信愿·更当执持佛名·乃至一心不乱。 盖一心不乱者·即深入弥陀三昧果海也。 三昧果海者·即万德洪名也。 离却万德洪名·何处更有三昧果海。 离却三昧果海·何处更有万德洪名。 即此一句洪名·乃包括弥陀因地果地·无量妙行功德之总持也。 若欲广修福德·厚集资粮·庄严净土·而期生上品者·亦不妨另读《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及莲宗诸祖之大著鸿文·此不繁录。 读者原谅·幸勿见议焉。 第九恳佛证明复愧不揣庸愚·一时冒昧·偶尔于念佛心中·自然流出。 因是随笔记录·不觉渐加成篇。 但以素失问学·翰墨生疏。 虽有著述·话不成文。 故此言词欠雅·事理失周。 加以业障凡夫知见·妄测圣贤密修。 皆因为法心切·利人情殷。 纵有晦略·未暇顾及。 敬望远近各地缁素莲友·慈悲爱我·分明指陈·俾得修正·幸莫大焉。 复更以此芜文·供献佛前·恳祈十方诸佛·释迦如来·洞鉴证明。 敬求西方接引·弥陀慈父·俯垂加被。 稽首乐邦会上·诸大圣贤·密相教授。 伏愿古今莲社·历代祖师·冥垂指示。 弟子敬著拙论·普供十方同伦·以此少分善根·回向极乐净土。 令我业障全消·智明独朗。 莲台早就·果海速圆。 愿我临欲命终·预知时至。 身无病苦·心不昏迷。 诸根悦豫·正念分明。 舍报安详·如入禅定。 佛身巍巍·金色晃耀·与诸圣众·来迎接我。 住立空中·现诸祥瑞。 或天乐百千·或幢幡无数。 感化众生·发菩提心。 我于尔时·乘金刚台·承佛微妙神力·弹指即入莲邦。 到彼华开见佛·闻佛演说实相。 当下了悟无生·须臾偏历十方。 承事无量诸佛·修学一切法门。 具足无生忍力·亲蒙诸佛授记。 悉皆摩顶叹言·不久如我无异。 还到极乐本国·奉事无上慈尊。 不动微妙色身·化身无量无数。 恒作如来使命·十方化导群迷。 第十发愿流通复愿尽此今生报身·乃至未来作佛身·常当以此念佛三昧出世宝王·清净微妙法门·教化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众生·发菩提心。 愿我作佛之时·以一不可思议微妙相好庄严之身·变化无量无数不可思议微妙相好庄严之身。 普现十方无量无数不可思议世界·尽未来际·恒作佛事。 各各以一不可思议微妙舌根·演出无量无数不可思议微妙音声。 一一音声·具足无量无数不可思议真实妙义。 皆当以此念佛三昧出世宝王·演说教化无量无数不可思议种种差别众生·悉皆导彼同归乐邦·亲近弥陀慈父·修学种种法门。 从此永不退转·直至圆满无上菩提·皆同阿弥陀佛等无有异。 乃至福德寿命·智慧神力·亦复如是·等无有异。 我今所发誓愿·若不满足·假使十方虚空·处处有尽·我此誓愿·及其修持·终无休息。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 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今欲以此念佛三昧出世宝王·总摄全篇一切诸义·重述偈云。 一句弥陀赞莫穷·包含万德体圆融。 众生称念同归净·品位高低各据功。 结论护正救偏拙论初成·有客请读。 读毕言曰·敬读高论·殊深钦佩。 足见吾师一片婆心·殷殷发挥念佛奥义·如开宝藏·百宝全彰。 有目皆睹·有识咸知。 普令大家欣入宝藏·各各随自根机而择善利。 非但功不唐捐·亦可称为美善。 但既教人念佛求生极乐·云何不以净土为宗·令人心缘极乐·则有所归。 师以佛果为宗·引人深入佛果·未知净土佛果·两种宗旨·有分别乎。 答曰·略有分别。 客曰·有何分别·请师指示。 答曰·若依《十六观经》·专修净土境观·当以净土为宗。 今依《阿弥陀经》·专持弥陀万德圣号·期得一心不乱·当以佛果为宗。 客曰·师以佛名表显佛果·佛名只是六字·云何可以为宗。 答曰·不见彻悟大师云·芥子微尘·尚可为宗·况法界藏身·万德庄严之果地弥陀·而反不可以为宗耶。 今此拙论·专以佛果为宗者·而正此意也。 客曰·既以佛果为宗·究竟受用如何。 答曰·盖此受用·具有二种。 一者·如来主伴受用。 二者·众生受用。 若论如来主伴受用·所谓一句佛名·全体佛果。 一真独显·万德齐彰。 三身圆满·四土具足。 主伴交参·自他不二。 依正圆融·色心一体。 即土即身·即身即土。 身土不二·实相一如。 广大无边·量同法界。 十方所有·无不包容。 若论众生受用·举起一声佛号·直下该含如来无量功德【因能该果】·统摄行人一切妙行【果能摄因】。 此正所谓以因该果·借果摄因。 因果相摄·生佛互融。 能使行人不动身心·深入如来果海实相【入佛正定】。 不离本位·安住如来三昧正定【住佛正定】。 既入弥陀三昧果海·而极乐净土·即在其中。 离却弥陀三昧果海·何处更有极乐净土。 若是上上根性·从此努力熏修·乃至毕生不退。 一朝净业功成·则极乐胜境·而现生亦可得见【古时甚众】。 如人入海·亲见龙宫·复何疑哉。 纵然现生不见·临命终时·决定得见。 是以古人临命终时·善能预知时至·正念分明·坐脱立亡·安详西逝。 天乐百千·幢幡无数·佛及圣众·空中来迎。 有缘众生·悉皆见闻者·全得弥陀果海正定之力也。 但以如此往生·瑞相最著·古时虽有·有亦不多。 或傍人不见·往生之人·独自得见·如此而为最多耳。 我等末世凡夫·业障深重·根机浅薄·知识昏迷·修行懈惰。 但肯发心修习·虽则现生不获亲证·亦得三昧熏染气分。 是以大势至菩萨云·如染香人·身有香气·此则名曰香光庄严。 当知大士所示深意·正在此耳。 是故大士自云·我本因地·以念佛心·入无生忍。 云入无生忍者·即入实相忍也。 亲证实相·名得无生。 既得无生·具足忍力·故名无生忍也。 若作别解·则错会大士深意。 虽不错会·亦非究竟。 何以故。 所言香光庄严者·乃我等正念佛时·全身契入如来果海实相·安住如来三昧正定。 常受如来无量功德之香·智慧之光·通身熏照。 使我等无量劫来烦恼业障·心心消灭。 功德智慧·念念增长。 所谓以佛庄严而自庄严·以佛住持而自住持·故云香光庄严也。 譬如黑铁入火炉·须臾与火光共色。 白冰投汤池·立刻和汤水同体。 此乃世间俗法·尚有如是融合之效力。 况此微妙神力·不可思议之出世念佛三昧·而反逊彼利益者乎。 客曰·如来三昧神力·不可思议·弟子早已深信·敬慕久矣。 但以如来三昧果海·境界甚深。 弟子初机浅学·知识愚蒙·不明理性·云何能入。 答曰·以上论中·早已说明·汝何读之不察。 如来三昧果海·境界虽深·须知众生一念至诚能入。 所谓一念至诚·一念入三昧。 念念至诚·念念入三昧。 何以故。 皆因我等正念佛时·念念心存至诚·能使渐渐背尘合觉·返妄归真·是故能入。 汝今但能如是念念心存至诚·不必明达理性·久久纯熟·自然不觉契入如来果海实相·安居如来三昧正定。 既得契入如来果海实相·安居如来三昧正定·从此正好息心念佛。 念念观照·常令正念安居实相·匆使迁流。 设复迁流·摄之令还·愈习愈熟·渐入渐深。 如蜂采蜜·取味无厌。 若得蜜味·趁亦不去。 我等念佛·亦复如是。 若能知得三昧乐味·念念心不放舍。 复如小儿吃糖·越吃越要。 当彼之时·则念佛功夫·略有少分相应。 若能从此再加精进·如法熏修·必使深入如来果海实相。 既得深入如来果海实相·更为多分相应。 自觉如来三昧果海·广大无边·充满法界·洞彻圆明·融通无碍。 一念全体·全体一念。 不出不入·安居正定。 当体一如·顿契实相。 此正所谓观身即实相·观佛众生然。 若会此义·可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同一真如实相【欲见弥陀真如法身·随意即见】。 虽则不能断尽见思粗惑·分破微细无明·分证真如实相。 亦可藉此渐渐减少迁流·安心念佛。 如同开池待月·但期我等心水充满·妄波平安·减少迁流·略契实相·定心念佛·侍佛来迎·何患临终胜境不现·佛不来迎。 非但不失往生正因·生则品位高矣。 纵无如何瑞相昭彰·令人得见。 能使心不散乱·正念分明·感佛接引·安详西归·而亦且足矣。 因有如是不可思议微妙之受用·故以佛果为宗。 当知一句佛名·全体佛果·能广能略·能展能收。 广则包含三藏·略则总归六字。 展则普遍十方·收则摄在一念。 此正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苟能知此意义·如同渔夫散网·何妨万线齐彰·而当下一索全收。 所谓佛名之妙·妙在此矣。 客曰·一句佛名·全体佛果·众生称念·契理契机。 因果相摄·生佛互融。 能广能略·能展能收。 蒙师指示·妙之极矣。 但以持名·兼修境观·合与不合·弟子不解·请师分明指示。 答曰·若欲兼修境观·如能了悟寂光真境·则与如来三昧果海·同体同时·同一功用·无二无别。 何以故。 一真法界故。 盖此一真法界·乃如来庄严果海·众生本觉真心。 凡古来诸大圣贤·精修妙观者·均皆以此本觉真心为体也。 当知本觉真心·即一心三观【当体即假即空即中】。 依此本觉真心·起修妙观·如执明镜·自见面像。 直至妙观成就·胜境昭彰·当下觉得亲入其境·不离娑婆·身居乐邦。 所谓彼境不来·此身不去·因缘契合·事相宛然。 苟能如是领会·如是修习·亦可称为至顿至圆·是以同名念佛三昧。 所谓寂光真境者·即一境三谛也【当体即俗即真即中】。 悟此寂光真境·善能了知一境圆现一切境·一境统摄一切境。 虽则境有千差·体属一真。 既属一真·全同实相·无二无别。 会得此义·持名修观·皆无不可。 互相圆融·全体契合。 但以此事·上根易修·中下难习。 何以故。 末世行人·根机浅薄·慧力轻微。 未悟寂光真境·难免执事背理·迷心取境·不能心境一如。 必须了知依性起修·全修在性·方好修观。 所谓心外无境·境外无心。 心境不二·体用一如。 无论若恶若善·或粗或细·一切境相·皆属自己唯心所现·原非外有。 否则心理不明·一向著境·非但妙观不成·或恐反生毛病。 是以古人注重持名·深知省力易就。 不尚修观·甚恐多力难成。 当知持名一法·至稳至当。 但须至诚·不必观想。 念念因果相契·心心生佛互融。 久久功夫纯熟·不觉合成一片。 无论若浅若深·总以信愿为先。 一心回向西方·无不蒙佛摄受。 悉皆统归莲邦·同证无上佛果。 子若念念存诚·深心念佛·常蒙如来三昧果海定力摄持·智光照彻。 使汝无量劫来·六尘烦恼·五阴障蔽·渐渐销融·悉皆化为如来果海大光明藏·全体透彻·共成一色。 他日极乐胜境·于佛果海光明藏中·自然而现。 纵欲不现·必不可得。 何以故。 因果相契故·感应道交故·愿力相接故·互相摄入故。 譬如皓月当空·光含四洲·有缘皆应·无水不现。 当知我佛亦尔·报身虽在极乐·应身普现十方。 念佛行人·如能念念摄妄归真·定心待应·命终之时·必见佛现。 如是往生·千即千生·百即百生。 以此较之作意观想者·岂非愈为省力乎。 客乃恭礼叹言·善哉。 弟子多蒙指示·获益非浅。 今日方知持名念佛一法·乃释迦如来一代时教·殊胜特别·方便普度之法。 诚谓彻上彻下·至顿至圆。 三根普摄·九界全收。 大者见大·小者见小。 智者言智·愚者言愚。 权者从权·实者从实。 浅者入浅·深者入深。 各各虽有差别不同·而一一皆蒙阿弥陀佛三昧果海·及慈悲愿力·一体摄受·信不虚矣。 弟子从今尽形奉持·及随力劝人·以报佛恩·与今日吾师开导之恩。 言毕礼谢·欢喜合掌而去。 因是援笔记录·附此论后·以为护正救偏·补之论内不及。 惟愿读者·幸注意焉。 附灯降舍利瑞应记拙自出家以来·尝闻佛力不可思议·法力不可思议·众生心力不可思议。 盖此三不思议·今乃亲自见矣。 而所见者·何耶。 缘由去春·然自不揣庸陋·于念佛之暇·著有论文一篇·名曰念佛三昧出世宝王。 拙稿初成·已托胡松年居士带沪登刊。 因带去后·然复生愧悔·窃思古人造论·皆已彻悟亲证·义理文字·渊博精通·尚须先请三宝加被·然后发挥奥义·莫不洞彻骨髓·显露精微。 纵使论成·放至一年半载·或二年三载·方刻流通。 我乃业障凡夫·知识浅薄·文义粗疏。 拙稿初成·诸多欠妥·遽敢轻易出以问世耶。 因是函嘱德森法师·慎勿登刊·侍修好后·登之可也。 迨至近来·复将原稿重加修理·分汇标科·愈觉省目·繁者删之·略者补之·最后加一结论·标名护正救偏·恐人怀疑·佛名只是六字·云何可以为宗。 文内直示一句佛名·全体佛果·能广能略·能展能收。 广则包含三藏·略则总归六字。 展则普遍十方·收则摄在一念。 此正所谓都摄六根·净念相继。 会得此义·如同渔夫散网·何妨万线齐彰·而当下一索全收。 所谓佛名之妙·妙在此矣。 因是先将论文供献佛前·恳佛加被·俯垂证明。 及对佛发愿·今将愿文·略陈数言。 弟子敬著拙论·普供十方同伦。 愿从今生报身·乃至未来作佛身·念念相续·无有间断。 常当以此念佛三昧出世宝王·普利十方一切同伦。 悉皆导彼同归乐邦·亲近愿王·永受妙乐。 发此愿已·越一、二日·即十月初三夜·正在灯下录稿·至最后结论问答将终处·即觉灯上有灰落下于文纸上。 随即以手去之·觉得坚硬圆转。 复更以手捻起·用力捻之·亦觉不碎。 近向灯前细看·乃见其紫色·煜煜有光·始知莫非舍利乎。 遂将瓷杯盛之·供在佛前。 至翌午太阳光盛·始捧出将手镜照之·见其光彩煜煜·圆转若珠。 乃至传及合寺缁索大众·各各看之·所云大小色光·均皆不一。 人人悉皆叹为希有·现今仍供佛前。 但以体量甚小·不易保存。 然乃复自思惟·拙著将成·供献佛前·恳佛证明。 今于论后纸上·蒙降舍利·莫非表示证明乎。 因是握管记之·附在论后·以告同伦。 俾阅此论者·深心注意·而各各咸生正信焉。 时维民国三十三年十月十五日寄食灵岩粥饭僧了然记于佛海泉珍桃园之不退关房注云·自念佛三昧出世宝王论·以至最后各文·共获舍利二十三粒。 大小色光·各各不同·因失去三粒·现今存二十粒。 俾往来缁素·请求瞻礼·以资信愿·发心修持·同获胜益。 民国三十五年七月佛欢喜僧自恣日了然握管再记附觉明妙行菩萨开示念佛三昧有问念佛不得一心·当作何方便。 菩萨曰·汝但息想定虑·徐徐念去·要使声合乎心·心随乎声·念久自得诸念澄清·心境绝照·证入念佛三昧。 平日必须多念·从千至万·心无间断·根器最易成熟。 若强之使一·终不一也。 释曰·息想定虑·即一念放下·万缘俱寂。 如沤入水·真妄不二。 然后提起一声佛号·徐徐念去·不高不低·不急不缓。 但使声心相合·杂念自然澄清·久习成片·心境一如·不觉证入念佛三昧。 譬如果核·住在果中·真实圆融·如如不动。 念念相续不断·根器最易成熟。 若强之使·终不一也。 此段简单直捷深妙究竟开示·智愚能行。 愿诸读者·深心注意·依法熏修·利益难量。 发布时间:2025-08-01 09:10:32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8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