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乘一法师:楞严八十分义 十八界分第三十 内容: 十八界分第三十十八界复次,阿难云何十八界本如来藏妙真如性? 【分义】根境识三,各各有六,为十八界。 界有二义:一者种族限义,谓根境识各有种族界限。 又眼等六,各别成种族界限,不相紊乱。 二者因义,根境与识,互为因故,和合造业,为生死因。 此十八界,虽相对而破,正为破识。 其根与境,前已破故。 破识无生者,即会十八界入如来藏妙真如性。 一眼色识界阿难! 如汝所明,眼色为缘,生于眼识。 此识为复因眼所生,以眼为界? 因色所生,以色为界? 阿难! 若因眼生,既无色空,无可分别。 纵有汝识,欲将何用? 汝见又非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 若因色生,空无色时,汝识应灭,云何识知是虚空性? 若色变时,汝亦识其色相迁变。 汝识不迁。 界从何立? 从变则变,界相自无。 不变则恒,既从色生,应不识知虚空所在。 若兼二种,眼色共生。 合则中离,离则两合,体性杂乱,云何成界? 是故当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处都无。 则眼与色,及色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分义】假若从眼生识,则无色空。 纵有眼识,无所了别,与无识等。 又眼根非是青黄赤白,无所表示,从何立界? 根尚不可得,何能生识? 此明识非从根生。 若从色生,空无色时,识应随灭。 识既灭已,谁辨虚空? 若从色生,色相迁变,识知其变,识应不灭。 识既不灭,何言识从色生? 无灭即无生故。 识若迁变,识既无常。 无常即空,空即非有。 识既非有,何言识从色生? 识若不变,既从色生,唯应知色,不应知空,何名为识? 此明眼识非从色生。 若识因眼色共生,眼根有知,色境无知,知与无知,二相不同,云何共生? 若是共生,则应眼识一半有知,一半无知。 知异无知,名为中离。 又共生者,一半合根,一半合境,体性杂乱,乖种族义,云何成界? 此明眼识非眼色共生。 由是故知,如是眼识,不从根生,不从色生,亦非眼色共生。 则知眼色为缘,生眼识界,三皆虚妄,元无生灭,亦非因缘自然,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二耳声识界阿难! 又汝所明,耳声为缘,生于耳识。 此识为复因耳所生,以耳为界? 因声所生,以声为界? 阿难! 若因耳生,动静二相,既不现前,根不成知,必无所知。 知尚无成,识何形貌? 若取耳闻,无动静故,闻无所成。 云何耳形,杂色触尘,名为识界? 则耳识界,复从谁立? 若生于声,识因声有。 则不关闻,无闻则亡声相所在。 识从声生,许声因闻而有声相,闻应闻识。 不闻非界,闻则同声。 识已被闻,谁知闻识? 若无知者,终如草木。 不应声闻,杂成中界,界无中位,则内外相,复从何成? 是故当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处都无。 则耳与声,及声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分义】假若耳识从耳根生,当无前境,根自无知。 根实无知,更有何识? 无动静二相,根不成知。 不成知故,根不可得,从何生识? 所谓耳根与声尘相触,名为识界。 今此耳如卷叶,前无声尘,则耳识界,从谁而立? 此明耳识非从根生。 若从声生,既离耳根,则不知声,何能生识? 又若从声生,此声可闻,此识亦应可闻。 识即被闻,则不俱了别性。 无了别性,即不名识。 此明耳识非从声生。 声无知而根有知,声在外而根在内,不应二者合成中界。 中界既无,边亦不立。 即无中边,界从何立? 则内根外境义不成立,更有何识? 此明耳识非根境共生。 由是故知,如是耳识,不从声生,不从耳生,亦非根境共生。 则知耳声为缘,生耳识界,三皆虚妄,元无生灭,亦非因缘自然,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三鼻香识界阿难! 又汝所明,鼻香为缘,生于鼻识。 此识为复因鼻所生,以鼻为界? 因香所生,以香为界? 阿难! 若因鼻生,则汝心中,以何为鼻? 为取肉形双爪之相? 为取嗅知动摇之性? 若取肉形,肉质乃身,身知即触,名身非鼻。 名触即尘。 鼻尚无名,云何立界? 若取嗅知,又汝心中,以何为知? 以肉为知,则肉之知,元触非鼻? 以空为知,空则自知,肉应非觉。 如是则应虚空是汝,汝身非知。 今日阿难,应无所在。 以香为知,知自属香,何预于汝? 若香臭气,必生汝鼻。 则彼香臭二种流气,不生伊兰及栴檀木。 二物不来,汝自嗅鼻,为香为臭? 臭则非香,香应非臭。 若香臭二俱能闻者,则汝一人,应有两鼻。 对我问道,有二阿难,谁为汝体? 若鼻是一,香臭无二。 臭既为香,香复成臭。 二性不有,界从谁立? 若因香生,识因香有。 如眼有见,不能观眼,因香有故,应不知香。 知则非生,不知非识。 香非知有,香界不成。 识不知香,因界则非从香建立。 既无中间,不成内外,彼诸闻性,毕竟虚妄。 是故当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都无。 则鼻与香,及香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分义】鼻识若从鼻根生者,鼻即成识,以何为鼻? 若以肉形双爪之相为鼻,肉质为身,云何名鼻? 鼻尚无有,云何立界? 鼻尚不可得,何能生识? 若以嗅知名为鼻者,且以何者名知? 若取肉形,肉质是身,身所知者,应名为触。 身自知触,非鼻闻香。 若空能知,则空自知,身应无觉。 身无觉故,即为无身,如同虚空。 身尚非有,何处有鼻? 若以香为知,知自属香,与鼻何干? 若因有你鼻,故有香臭。 则香臭二气,不从旃檀及伊兰生,自于鼻中出香臭气。 且你嗅鼻,为香为臭? 香臭二气,若俱闻者,鼻应有二,鼻有二故,身应亦二,谁为你体? 若鼻是一,则香臭应一,如是香即是臭,臭即是香,香臭杂乱,界从谁立? 此皆明鼻识非从鼻根生。 若香能生识,识因香有,应不知香。 譬如见因眼有,则不见眼一样。 若能知香,即非从香生。 若不知香,则不名识。 香不因根,香即非有,识不知香,不名为识。 香非有故,根亦不立。 香根皆无,即无中间内外,界从何立? 何处更有闻性? 此明识非从香生。 是故当知,如是鼻识,不从鼻生,不从香生。 则知鼻香为缘,生鼻识界,三处虚妄,元无生灭,亦非因缘自然,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双爪之相】双爪之相指鼻形状而言,取似鼻体下垂,有如两指爪甲之对叩形状。 即浮尘根。 【伊兰】臭木名,其味恶如腐尸,薰四十由旬,花红艳可爱,若误食之,发狂而死。 旃檀香木,生此林中。 四舌味识界阿难! 又汝所明,舌味为缘,生于舌识。 此识为复因舌所生,以舌为界? 因味所生,以味为界? 阿难! 若因舌生,则诸世间甘蔗、乌梅、黄连、石盐、细辛、姜、桂、都无有味。 汝自尝舌,为甜为苦? 若舌性苦,谁来尝舌? 舌不自尝,孰为知觉? 舌性非苦,味自不生,云何立界? 若因味生,识自为味。 同于舌根,应不自尝。 云何识知是味非味? 又一切味,非一物生。 味既多生,识应多体。 识体若一,体必味生,咸淡甘辛,和合俱生。 诸变异相,同为一味,应无分别。 分别既无,则不名识,云何复名舌味识界? 不应虚空,生汝心识。 舌味和合,即于是中,元无自性,云何界生? 是故当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都无。 则舌与味,及舌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分义】若舌识从舌根生,则世间甘蔗乌梅等都无有味。 你自尝舌,为甜为苦? 若舌性苦,舌不能自尝,谁知此苦? 若不知苦,何名为识? 若舌非苦,味自不生,即无有味,何立识界? 此明舌识非从舌根生。 若识从味生,味自为识,味不自尝,云何了别是甜是苦? 味有多种,识应亦多。 识若多体,应成多人。 识体若一,味应亦一。 味若是一,则无了别甜苦咸淡诸相,不辨诸味,即非名识。 云何安立味界? 此明舌识非从味生。 又识非从空生。 又若舌味共生舌识者,则此舌识,半舌半味,无自性可得,何立识界? 此明识非舌味共生。 是故当知,如是舌识,非从舌生,非从味生,非从虚空生,亦非舌味和合共生。 则知舌味为缘,生舌识界,三处虚妄,元无生灭,亦非因缘自然,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五身触识界阿难! 又汝所明,身触为缘,生于身识。 此识为复因身所生,以身为界? 因触所生,以触为界? 阿难! 若因身生,必无合离二觉观缘,身何所识? 若因触生,必无汝身,谁有非身知合离者? 阿难! 物不触知,身知有触,知身即触,知触即身。 即触非身,即身非触。 身触二相,元无处所。 合身即为身自体性,离身即是虚空等相。 内外不成,中云何立? 中不复立,内外性空。 即汝识生,从谁立界? 是故当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处都无。 则身与触,及身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分义】身识若因身生,必无合离,无合离缘,即无身识。 此明识非身生。 若因触生,必无你身,无身根故,谁知合离。 不知合离,触既非有,云何生识? 物无触知,身有触觉。 知身为触,知触因身。 触非是身,身非是触。 身触二相,元无处所。 身触尚无,从何生识? 若触是身,应名根性。 触若离身,则为虚空。 是知触不可得,何能生识? 内身外触,皆不成立,何定中间? 内外与中,三位皆空,识界何立? 此明识非从触尘生。 是故当知,如是身识,不从身根生,不从触尘生。 则知身触为缘,生身识界,三皆虚妄,元无生灭,亦非因缘自然,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六意法识界阿难! 又汝所明,意法为缘,生于意识。 此识为复因意所生,以意为界? 因法所生,以法为界? 阿难! 若因意生,于汝意中,必有所思,发明汝意。 若无前法,意无所生,离缘无形,识将何用? 又汝识心,与诸思量,兼了别性,为同为异? 同意即意,云何所生? 异意不同,应无所识。 若无所识,云何意生? 若有所识,云何识意? 唯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云何立? 若因法生,世间诸法,不离五尘。 汝观色法及诸声法、香法、味法、及与触法,相状分明,以对五根,非意所摄,汝识决定依于法生,今汝谛观,法法何状? 若离色空动静通塞合离生灭,越此诸相,终无所得。 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 所因既无,因生有识,作何形相? 相状不有,界云何生? 是故当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处都无。 则意与法,及意界三,本非因缘,非自然性。 【分义】意识若从意根生者,无前法尘,意即不生,意尚不生,云何生识? 又意法识三,是同是异? 若言是同,则意识即是意根,意根即是法尘,有是理乎? 既然相同,何言根为能生,识为所生? 若言是异,则意根有知,识应无知。 识无知故,则不名识。 若意根无知,而识有知,则识为能知,根成所知。 所知是境,不应名根。 故同与异,二性无成,界不成立。 是故同异皆不可说。 此明识非意根生。 又意识若因法尘生者,色声香味触五尘,相状分明,唯此法尘,实无相状。 若以生灭为法尘,生则色空诸法等生,灭则色空诸法等灭。 离五尘境,实无法可得。 法尘尚无,识从何生? 法尘无故,界不成立。 此明意识非从法尘生。 是故当知,如是意识,不从意根生,亦不因法尘生。 则知意法为缘,生意识界,三皆虚妄,元无生灭,亦非因缘自然,本是如来藏妙真如性。 【法法】谓一切法尘之法。 发布时间:2025-08-04 11:06:12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8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