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38集 内容: 六祖坛经讲记(38)烦恼暗宅中 常须生慧日邪来烦恼至 正来烦恼除邪正俱不用 清净至无余菩提本自性 起心即是妄净心在妄中 但正无三障世人若修道 一切尽不妨常自见己过 与道即相当色类自有道 各不相妨恼【烦恼暗宅中,】〔暗〕就是无明,无明让你看不清楚,你就会自寻〔烦恼〕。 举个例子,当你是婴儿的时候,你没有看过你出生,因为那时候你不懂。 当你要死亡的那一天,你也没有看到你死亡,因为那一刹那你自己不知道。 为什么你能知道死亡? 因为别人有生死,你看到别人的生死,所以你知道有生死的问题。 但是你不只看不到你的过去和未来,你人生的这段时间,你也根本看不到,你根本看不到你在做什么,你只知道你的烦恼、痛苦和无奈,你只感觉到别人不了解你,但你又何尝了解别人。 你这一生到底做什么,你不知道,这统称自己的无明障碍到自己,所以六祖才说,一个有〔烦恼〕的人像在一个暗无天日的房子里面。 【常须生慧日。】你应该生起智慧,就像一盏灯像太阳一样。 你要生起智慧,就要像前面说的「合理还归一」,你要明白真正的道理就是那颗心,那一颗心明白了,智慧就打开了。 【邪来烦恼至 ,正来烦恼除。】这是《坛经》里面很重要的修行概念。 什么叫〔邪来烦恼至〕? 〔邪〕就是不正,不正就是错误的观念,就是你自己的偏见、邪见。 一个人的〔烦恼〕还不是来自自己错误的观念! 你不相信,你把每个人的烦恼做一个调查统计,都来自于你不明理。 烦恼你的孩子不听你的话,却没有烦恼你不听自己的话,这就很奇怪。 曾经有很多父母问我怎么教育子女,我回答:「让你的子女感动! 而不是讲一番大道理给你的子女听。」你要跟他讲什么道理? 你不要以为听完《六祖坛经》以后,回去给他讲道理,你想跟他说什么? 「智者不言,言者不智。」为什么这么讲呢? 你明明知道他不认同你,你跟他讲那些话,根本就没有意义。 你要让他认同你的人,就要让他感动;让他感动之后,话不需怎么讲,他也知道该怎么做。 所以无论面对任何问题,你去做就对了,而不是在那边争辩、在那边讲,那些都无济于事,只要你以身作则,尽心尽力教养他,无怨无悔的去做,因为他是人,他有佛性、有良心,一定会被你感动;只是有的人个性倔强,不会在你面前认错,你知道就好了。 好好地教育你的子女,侍奉你的公婆,好好地对待你的另一半、你的朋友、你的同事,好好对待跟你有因缘的人,无论他们对你怎么样,你就尽心尽力对待他们就对了,这样必定成佛,那你还有什么烦恼? 讲完了,你人生有什么问题? 烦恼怎么起? 你有正确的知见,〔烦恼〕自然不就消除了吗? 我们常讲想开不就好了吗? 另外以修学的角度来谈,你现在在静坐,念佛或诵经,突然有个邪念生起了,这叫〔邪来烦恼至〕,你在诵圣人的经,但你的思维是这么邪恶,产生极大的冲突。 或是你在打坐,刚开始坐,坐下去像佛祖,但坐在那边越想越气,因为你的心中有怨恨,每个人都是有怨有悔,你不觉悟,怨恨怎么会消? 觉悟了,哪来的怨恨? 当你发现你的观念不对,「唉呀! 罪过罪过,阿弥陀佛,我为什么生起这样的观念! 赶快拉回来,赶快生起我的正见。」这叫〔正来烦恼除〕,但这样修叫对治,真是累,这是二乘人小乘人的修法。 【邪正俱不用,】〔邪〕念也好,〔正〕念也好,都是心在起作用,只是我们在作用当中把它分为邪跟正。 不论你在想什么,念头就是念头,它还不是念念无常! 不管是什么念,它都是一念接一念,所以你不需要一起什么念,就在那边拉来拉去,〔不用〕就是不执着,只要知道这些都是如梦幻泡影,都不是永恒的。 你透过这样的训练,就可以知道你的情绪,你不用在乎你的情绪。 情绪跟念头差别在哪里? 念头比较细,情绪比较粗糙,情绪还没有起来,念头已经聚集了。 就好像说水已经堵住了,它开始满起来,情绪就起来了。 你明白这个道理,只要不执着你的念头,在那个当下,自然就能够恢复自心的清净。 【清净至无余。】大乘的修法,这才是顿教法门。 你可以看到〔清净〕不是没有念头,比如有一幅画叫《风雨中的宁静》,真正的静不是没有嘈杂声,而是不被影响的意思。 小乘的修行人是在深山古洞,大乘的修行人就是在闹区,在家人最适合学大乘法,因为你们每天都要在这种环境生活,但是,你虽然有修大乘的条件,却一直想找个地方〔清净〕,不用找啦! 往你内在不就清净了吗? 所以在家人有这样的优势,小乘法反而是出家人修的,例如藏传佛教,很多人一辈子都在喜马拉雅山闭关,他们有那样的条件。 不要羡慕别人,要知道彼此的分别和作用。 【菩提本自性,】〔菩提〕就是觉的意思,这句话就是说觉悟的本能就在你的〔自性〕。 佛性就是觉性,这个「性」又可以叫做可能性,所以每个人都有成佛的可能性,但这是你自己要去促成的。 你要到哪里去求个佛呢? 或去求个觉呢? 【起心即是妄。】〔起心〕就是起心动念想要去追寻,那根本就是〔妄〕想,这就是一般人所犯的毛病。 【净心在妄中,】清净的心就在妄心里面。 菩提在哪里? 菩提就是烦恼,烦恼止息,不就菩提了吗? 妄心止息了,不就净心了吗? 例如你现在心很乱、很烦,一直想逃避它,却逃避不了,就是因为它那么强烈,所以才将目标那么明确地指给你看,你应该感谢它,因为它指引你去见性;就是因为这样,你才知道「净心在妄中」。 接着你渐渐会懂一个道理:无论发生什么事情,我都接受一切! 当你真的接受了,到一定程度,你就会发现那个不可思议的境界会现前。 现前的意思也是个假名,只是因为息妄显真,那个真也是个假名,这是境界,只是你个人的体悟而已。 姑且叫见性也好,叫三昧也好,都是一个名称,你能够碰触到,你就能够知道。 【但正无三障。】〔正〕就是正见。 〔无三障〕是什么? 就是无烦恼障、无业障、无报障,这三障就是惑、业、苦,〔障〕就是障碍。 谁在障碍你? 观念不正确,就障碍你。 详细来说,烦恼就是从迷惑来,因为迷惑才会莫名其妙产生那么多烦恼;你的心被迷惑了,你的观念错误了,你的行为必然错误。 业障就是行为,你的所作所为。 有人常讲:「师父啊,我业障深重。 要诵哪一部经比较有用?」你去做比较有用啦,不要不明白真实义。 有人诵完《慈悲三昧水忏》之后就去吃鸡腿;我也曾经看过,在家人穿上出家人的衣服在诵经,因为出家人行情比较高,所以有些人浑水摸鱼,为了待遇比较好而出家,佛祖看了一定流眼泪。 我也看过在家人为往生者诵经时,一边诵一边喝啤酒,因为天气太热了,这真是啼笑皆非。 家属也不懂,你请他来诵经做什么? 不如你们家属自己诵就好了。 业障就是你的行为障碍你自己,你的行为来自你的观念,既然观念不正确,行为自然不正确,最后的结果当然是报障,当然是痛苦,所以叫苦,这叫〔三障〕,这就是「思想、行为、结果」的轮回。 【世人若修道,一切尽不妨。】讲的是别人。 如果这十个字你懂,就好修行。 我常讲:「别人是别人,你是你。」如果你真的想当个真正的修行人,就是一切都没有障碍到你、妨碍到你。 很多人刚开始要修行,障碍就起来了,回到家里煮菜就要分锅,或是要求全家跟着吃素,妻儿很无奈,只好跑出去吃麦当劳。 你不要因为自己想修行,就要别人跟你一样改变,时间到了,他们自然会变,你勉强别人改变,会让人家痛苦,这就是你的罪过;你虽然是好意,自以为这是对他好,但别人不见得要听你的话。 世界上就是有那么多人产生那么多的怨恨,你认为好的,对别人来讲不见得是好,你今天来修行,要吃素也可以,不吃素我没有说不可以,因为我主要是要跟你谈心,你什么时候要吃素,自己决定。 没有人像玄奘大师那么明理的,他去度窥机大师的时候,窥机大师跟他说:「要我出家是有条件的,我要一车美女、一车美酒、一车书。」若不是玄奘大师对他那么了若指掌,怎么会答应他? 色也不离,酒也不离,还答应你出家,那玄奘大师不是要背很大的罪过吗? 但玄奘大师知道他的根器,「都答应你,以后你自己就会戒。 你不懂,我硬要你跟着我这样做,反而会带来痛苦。」不要因为你修行之后,你家就分成两派。 万一你家又有一个人去修道,就变成三足鼎立。 万一再有一个人,就变成五胡乱法、战国七雄…,有够乱。 很多家里修道的人都互不欣赏,看起来真是辛苦。 所以你要「一切尽不妨」。 我讲别人,是因为一般人的潜意识,都是认为别人在障碍你,你一看就看到别人,觉得是别人给你设障碍,这是个很错误的观念,别人不会妨碍你,你也不要妨害任何人。 现在一般人,一下批评政治、宗教,一下批评社会、教育…,这没有意义,会批评,会抱怨的人,就是有碍,它会障碍你。 你真的是修道人,看这个世间,看到所有的一切,完全不妨碍你,这就是正见,你要有这样的正见。 【常自见己过,与道即相当。】讲的是自己。 儒家就常有这个概念,曾子讲「吾日三省吾身」,你看你自己就好了,你看什么别人呢? 〔与道即相当〕,〔道〕就是心的意思,修道就是修心,悟道就是悟心,一个人能够常见自己的过,才能够跟自己的心境契合。 你要深入〔见己过〕,不要看到表面的缺点,粗糙的脾气,你要能够看到你的潜意识,你以前不敢面对的问题,都要掏出来。 你来听我的课,我已经帮你挑了不少问题出来。 有人听我的课,本来身体好好的,听完都体无完肤。 很多人不敢面对,或者那是你根本没有察觉过的问题;每个人反省自己的工夫不一样,也就是你的反省有没有很深入很深入呢? 【色类自有道,各不相妨恼。】我以前常教「人际沟通」的技巧,这两句话懂了,你就没有什么沟通不良,没有办法跟人家相处的问题。 你不懂,是不明白〔色类自有道〕,〔色类〕就是指的一切众生,我们是人,比较关心人,所以色类就是一切大众。 每个人因缘条件不一样,每个人都有他自己的想法、看法和做法,学佛的不可以排斥没有学佛的,因为你要知道,他的因缘条件跟你不一样,所以他才有这样的作为。 你不要气他,不要轻视他、排斥他,你应该体谅他、悲悯他。 比如,我们不可以看到白道的人就毕恭毕敬,看到黑道的人却指指点点。 遇到白道和黑道的人,你都可以跟他们闲话家常,他们有他们过去的因缘;那现在的因缘呢? 因为见到你,你对他会产生影响力,你的行为和你谈话的内容都会影响到他,如果你能够跟一个陌生人谈一次话,你就有可能改变他的人生,好比「与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就看你会不会谈。 一般人谈话都没有主题,不是谈不出所以然,就是一直想要教训别人,所以人家不想听。 还有,人们的内心很渴望你谈一些有意义的话,就像一个口渴的人,想喝真正的山泉水,你却拿墨汁给他喝,不然就拿调味的饮料给他,越喝越口渴。 每个人的环境条件不一样,但是我们不要彼此有障碍。 家庭当中夫妻两个人对教育子女的看法不一样,或父母两个人对处理事情的看法不一样,任何地方都可能不一样,你怎么能够相安无事呢? 就是要懂得彼此尊重。 再加上如果你讲话真的很有道理,任何人都会听你讲。 这个道理你懂了,在你工作上或生活中,你就会有很高的成就,开会也好,协商也好,谈判也好,沟通也好,换成佛法,度人说法也好,都是这个样子,〔色类自有道〕从这句话去尊重体谅每个人,然后又能够提出你的正知正见,那当然妙不可言。 发布时间:2025-08-05 11:39:54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824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