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达观法师:六祖坛经讲记 第59集 内容: 六祖坛经讲记 第59集善知识! 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 善知识! 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着心着净,却障道也。 【善知识! 若修不动者,但见一切人时,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即是自性不动。】[不见人之是非、]口。 [善恶、]身。 [过患,]意。 [即是自性不动。 ]坐禅的意思不是坐在那边身不动,而是叫我们心要不动,但是一般人不会修,他坐禅的时候坐在那边身不动心动,起坐、下课就开始讲是非。 真正会修的人,不是这个意思。 请你把关键字画起来,你就觉得很有趣。 前面说〔见〕,后面说〔不见〕,这叫圆满,我们一般人是见就见,不见就不见。 什么叫圆满的概念? 〔但见〕就是有,〔不见〕就是空。 〔但见一切人时〕,就是你可以看得到一切现象,比如说有人吵架、打架、做坏事,看得很清楚,〔不见人之是非、善恶、过患,〕我们一般人不是这样,我们只要抓住人家的小辫子,就开始批评批判。 你做坏事被批评批判,你表面上能接受,做好事被批评批判,你就不甘愿,觉得还是做坏事被批评比较情愿,这就是陷阱。 你要不就干脆不做,那也被批判。 怎么办? 很简单,你就想那是他的问题,不是我的问题。 别人批评我,假设他不对,是他的问题,我为什么要将他的问题变成我的问题? 我没有问题,是他有问题。 这样不就好了吗? 但现在是他有问题,他批判你之后,你也有问题,那就两个人都有问题。 有智慧的人为什么有智慧? 他清清楚楚看到世间所有的东西。 他见到因缘比你清楚,但是他的心不动,这个〔不见〕就是他心不动。 为什么? 因为心原是妄,动什么? 空就是不执着,就不会产生分别对待,不会产生对立的概念。 一个真正的修行人,他不会去说人家是非。 【善知识! 迷人身虽不动,开口便说他人是非、长短、好恶,与道违背;若着心着净,却障道也。】六祖所讲的〔不动〕不是身不动,而是心不动。 你不是想修道吗,怎么跟道违背? ![若着心着净,却障道也。 ]如果你去执着那个心,心就是用,执着净,净就是体,反而会障碍你悟道。 坐禅品是《六祖坛经》里最短的一品,但你要想做到,以现在的功力几乎是等于零。 我们现在做不到,但是我们不可以放弃。 我们应该怎么样做? 我们要为《坐禅品》做一个结论。 这也是影响很多人的一个很重要的概念。 之所以这么多知识份子,或古代的大儒,对中国的禅宗这么向往,就是因为这些禅师彻彻底底把禅落实到生活,所以传到现在叫生活禅。 但现在已经变成一个口头禅,会的人很少,一般人的只会在蒲团上坐。 生活禅才是真正的修行。 为什么? 一天二十四个小时,请问修行要修多少个小时? 要二十四个小时都修才对,这个概念事实上没有很困难。 但是现在变成是,比如说他一天可能修两个小时,比如说早课一个小时,晚课一个小时,总比没有修好啦,但如果他把这样就当成修行,这样是不对的。 早课跟晚课是生活的全部,还是生活中的一部分? 一部分。 你学东西怎么能够学一部分呢? !生命是全方位的。 那怎么修呢? 「师父,你的意思就是说不要早晚课吗?」你误会了,比如说早课,是早上六点做到七点,晚课是下午四点做到五点,难道是叫你把那两个小时抽掉吗? 我不是这个意思。 既然早课是五点到六点,难道六点到七点吃早餐这段不用修吗? 「吃早餐怎么修? 难道是一边吃早餐一边念阿弥陀佛吗?」你不用笑,事实上五点到六点你在做早课的时候,你的潜意识真的认为你是在修行,但是到六点结束之后,唰地一下,轻松了起来。 你自己的内在应该不会骗自己吧? !你有没有感觉? 骗自己要骗到什么时候? 接着七点到八点,假设你运动一下,或你打扫一下,难道这段时间不用修吗? 假设现在八点准备去上班,假设你公司需要二十分钟的车程,你八点半准时上班,难道开车塞车的这段时间不用修吗? 然后到公司上班,那八个小时,难道不用修吗? 回家的路程难道不用修吗? 吃晚饭时不用修吗? 洗澡时不用修吗? 看电视时不用修吗? 看报纸时不用修吗? 难道教导孩子或跟家人聊天时不用修吗? 或者是家人都去睡觉了,然后你才感觉到:「啊,我终于把一天的事情都忙完了,我现在可以好好地修行了。」这样是不对的。 我以上所讲的几乎是每个人的内在,这怎么叫生活禅? !如果你的感觉是:「我做早课是一种修行。」请你将这一个小时的感觉维持到其他的时间,无论你做什么事情,都像在做早课一样地恭敬,你就是在修行,你就是个修行人。 听起来好像很难,但是如果叫你每个小时时时刻刻都对人家毕恭毕敬,好像更困难;如果你觉得每个小时都是无常的,你也不需要出什么力,也不需要故意怎么装,这样比较自然,这叫做平常心。 说到平常心你就摇头,没有办法,因为你总是「得失心」。 得什么? 去上班捡到一百块叫「得」;失什么? 为了捡那一百块,上班迟到,被公司扣两百块,损失一百。 你要了解生活禅,但很多人不了解,生活禅就是生活的行者,就是在生活中修行的人,这种人很难找,这才叫〔道〕,才叫自然。 自然就是〔道〕,我们人已经失去了自然,所以不能悟道,反而与道违背。 假设你刚好过年时去大陆,大陆放年假时的流动人口是全世界流动人口最多的,当你到火车站要搭火车,连站的位置几乎都没有。 你现在尿急,要走到化妆室去,问题是没有办法让你走到那边,因为人很多,你挤都挤不过去。 怎么办? 为了面子,也要忍着。 我跟你讲,虚云老和尚,他的声名远播,他太了不起了,有一次他到一个地方去,下火车时信徒密密麻麻,挤得老和尚动弹不得,但他们不知道老和尚尿急,大家五体投地一直拜。 虚云老和尚只好向后转,面对铁轨尿尿,这是真实的故事。 如果他为了面子,想:「为了这一泡尿,我的声名就毁了。」虚云老和尚才不会这么想,一个修行人,他该怎么做就怎么做,不然你叫他怎么办? 所以我说修行一定要自然,自然一定要符合生活,生活就是时时刻刻,能够时时刻刻才是真正有觉知觉性的人。 你一天到晚在翻农民历,属虎的要怎么样,属牛的要怎么样,一月要注意什么,七月、十二月要注意什么? 这三个月要特别注意,其他九个月都可以放轻松,我跟你这样说,你觉得很荒谬、很好笑,但你还是在看农民历。 你看什么? 你时时刻刻都要注意。 你七月会犯小人,十二月会得贵人? 我现在得罪你,就是我犯小人,我得罪你,就会造成自己的障碍。 请问,你现在当模特儿,难道到了伸展台才要好好地注意怎么走,平常到植物公园散步你就不注意吗? 你不注意,我怕你跌到水沟里,或扭到脚了。 你不要欺骗你自己,时时刻刻都要注意,这才叫觉知。 佛就是觉,佛是一个觉悟的人,他很清楚,时时刻刻清清楚楚。 生活禅,请你保持你的心这么清楚,这是生活禅的基本条件。 你开始应该觉得惭愧,也应该反省,我们的人生都很散漫,只觉得有些东西比较重要,所以比较注意;这种注意反而是一种绷紧、紧张和障碍,那不叫觉知;事情过去之后就松懈、散漫,这样的态度是很有问题的。 例如,扫地扫完了,好好地擦佛桌,之后,再好好地擦神位,既然都一样,请你的心都保持一样。 你现在说都一样,你回到家里就完全不一样,你回答都是正确的,但你的生活完全不是这个样子,你的内心世界一定有轻跟重,大跟小。 现象界事实上是有轻重与大小,但你要以平常心去应对,这个心是一样的,你要这样去训练你自己,你才可以谈你是个生活的行者。 如果人家问你怎么修行,你就笑笑跟他说:「每天的生活,就是我修行的方法。」你现在找不到几个人会这样跟你讲修行。 但你不要把我的话抄起来背起来,遇人就说,遇到内行的人,考你一下就有问题了。 我讲的几个基本概念,一,你要时时刻刻有觉知;二,所有的东西都是一样的重要;第三,你的心从头到尾都要保持平等。 平常心就是平等的心,这样你就不会变来变去。 这是基本的心态。 我们接着谈几个概念:一,从今之后,遇到任何的事情,就是不执着;二,从今之后,不攀缘,什么叫不攀缘? 如果你不明白不攀缘,你可以先明白随缘;第三个就叫随因缘。 我怕你对随缘的解释太简略而乱用,所以我详细地讲一下。 什么叫随因缘? 随着每天生活的变化,而应对。 这句话是不是有讲等于没有讲? 我再解释一下:「该怎么样,就怎么样。」该做的事情要去做,不该做的事情不要做。 请问,你这个礼拜,有没有该做的事情去做? 看到地上有垃圾也不捡,看到小狗被车子撞到也不送去医院。 这句话很简单,事实上是很困难的。 该做的事情,你第一没有去做,第二,不见得有能力去做,第三,有的人连该做的事情也不见得知道。 比如说,我是老板,你是送货员,麻烦你把这些东西送到瑞成书局。 你送完再做什么动作? 就直接回公司了? 难怪你这一辈子都做送货的。 你说:「我送货的,我就是去送货。」怎么不学一下? 请问,送货员可不可以兼服务员? 可以再兼业务员,也可以再兼公关。 有很多事情你要用心学习,用心过你的人生。 用心的人,他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 不该做你去做就叫做「攀缘」,该做的你去做就叫做「随缘」,随那个因缘去面对、去处理,你把这两个概念分清楚,一般人很难适当的拿捏。 当我们去送货的时候,遇到什么条件,什么情形,比如说刚好看到瑞成书局的小姐在搬东西,搬不动,我们看到了就说:「小姐,我替你搬。」你说替她搬是攀缘还是随缘? 对嘛,是随缘。 在送货过程当中,请你不要当哑巴,货送到时,请你好好的应对、好好地讲话。 你不要小看这三、五分钟,你讲话应对得体,人家还会欣赏你:「这家公司的送货员水准都那么高,这家公司是可以配合的。」或者说,送货送到那边去,你可能看到商机,老板不见得跑去看到商机,所以你可以适时的说:「我们公司刚好有这样的产品,要不要试卖看看?」他一谈说:「好啊!」你不就从送货员变业务员了吗? 讲下去,我们就要教企业管理了。 所以「有佛法就有办法」,你懂的话就好办,这种东西有时候要教还教不来。 为什么? 他本身的态度很重要,如果存着:「我是你雇用的,我的工作就是这个,货送到了就结帐,就这样而已。」这样未免太没出息。 所以说有用心、没有用心就差很多。 随因缘怎么样,你都能够去应对,接着,不该怎么样的,就不要去攀缘。 第四个概念就是「善用心」,为什么不直接讲用心呢? 我们世间人只讲用心,佛法加一个「善」字,大家的心都是拿来用的,不然你的心做什么? !问题是你的心用得不好,你的心乱用,没有事就用来烦恼。 什么叫善用? 我们的心用来帮助别人,用来改善环境,用来做环保,用来启发别人、教化别人,用来让别人感动。 一般人的心都没有这样,你跟他讲话,他不理你,纵使表面上跟你讲话,也是有一搭没一搭的。 奇怪,你为什么要这样浪费彼此的生命? !你问他:「我们可不可以聊一些比较有意义、比较正面的话题?」他会讲:「那你教我。」为什么? 他自认他没有办法这样聊。 他有一颗心,你也有一颗心,他就是没有办法善用他的心。 你现在随便问一个人,聊天的目的是为了什么? 一般人就说是为了打发时间,打发时间的意思就是浪费生命。 请问,你现在去买一只蜡烛,它的长度是十公分,你要不要买来就用刀把九公分剁掉,只留一公分来点? 那你为什么这样对待生命? 你为什么不能够全部燃烧你的生命? 为什么一直在打发时间? 这表示你在浪费生命,你不觉得忏悔或可耻吗? 「师父,不会啊! 我所遇到的人都是这样子啊!」难怪不觉得可耻,大家都这样,真的没有话说。 真的,你到处看,真的都是这样的人。 不会用自己的心的人,等于不会展现自己生命的人。 「一切都没有障碍」,比如说你现在要买一幢房子,你希望建筑物的格局要好,动线要顺畅,格局是指建筑物的主体,动线就是你摆设的家俱,活动起来可以很顺畅。 残障人士到公共场所,我们希望为他们创造一个无障碍的空间。 请你为自己创造一个无障碍的人生,从此你的心要无障碍,你的心不要排斥。 我们的心对「不合己意」的就会生起排斥,不要生起这种概念,这种概念对你没有帮助。 和别人意见不合,我们潜意识会排斥;别人观念跟我们不一样,我们的潜意识也会排斥;别人的做法跟我们不同,我们的潜意识也会排斥。 你注意,我们的潜意识就是这种样子,我们每个人的内在都是这样的。 你观察你的内心,你应该摒除这种观念。 没有障碍的意思不是说认同对方的观念,而是说:「你的观念虽然跟我不一样,但我的内心不会动怒。 我也不会因此就像刺猬一样地要保护自己和攻击你,也不会轻视你。」但是我们内在的机制就是只要一不样就会排斥,这样就产生障碍了。 六祖在《坐禅品》里讲「我此法门,无障无碍。」六祖开示坐禅,只要几个字就讲完了,你有什么好障碍的? !最后一点,「常发愿」。 比如你在生活当中看到一个层面很无奈,你应该发愿说:「我应该怎么来帮助这样的人?」比如说你有一天去非洲旅游,你看到那一幕,你要常发愿:「我要怎么去帮助天底下这么贫困的人?」你看到行动不方便的人,你要常发愿:「我怎么让他们能够做任何事情都好像有所助力呢?」看到问题能够发愿,想要去解决问题,能够这样发心的人,就是一个菩萨。 谈到这样,你就觉得生活的行者的心既是平静的,又是充满了智慧和慈悲的,而且又是活泼玲珑自由自在的,假设没有这些概念,他没有办法做成这样的人。 我们喜欢观自在菩萨,你要明白观自在菩萨是一个结果,你要学习怎么样达到观自在菩萨的自在,你还是要从因地下手啊! 所以我们不要只是羡慕,也不要只谈结果,你应该好好去探讨,具足什么样的因素条件,才能够变成一个成功的、快乐的、有成就的人? 你应该这样去思维,对你的人生才有帮助,也才可以帮助更多的人。 很多人意志消沉、充满挫折,但是他们都不明白为什么失败,他们只是一味地抱怨,或是产生错误的知见,然后求神问卜,那只会让他们更悲哀而已。 但是你能够把来龙去脉分析得很清楚,你的讲话才会有说服力,你才会去触动他,才会让他真心地承认错了,他承认自己错了,才有机会觉醒,不知道错,没有办法学习。 你问我禅七要教什么? 你们到任何一个学佛团体,他教你的法门一定是固定的。 比如你们去参加念佛就一定是念佛,叫你学止观就是学止观,数息就是数息。 但教育的本质就是因材施教,也就是你们不是全部都只适合一个法门,也不是大家适合一个理论。 「随顺根基」,就是说我会用第一天把三种法门解释清楚,让你自己去选择。 怎么选择? 你要透过第一天来练习,如果你过去有确定的法门,那你早就确定了,如果你还在抉择,那你可以更清楚一点,让你彻底地决定你要怎么修。 不要以为决定很容易,很多修行的人,修了很久还没有决定要选什么法门。 也因为他对法门并没有很了解,所以他过去听人家说什么他就学什么,或他过去接触哪个团体,那个团体教他什么,他就顺理成章学什么,但跟他的内在有时候会有冲突。 你们要知道,你们一定不是今天才来学佛,你在过去,在无始的生命过程中一定学过佛法。 同理可证,你过去也一定修过行,如果你能够和你过去所修的法门接上,那你这一生在修学当中更容易,这是很重要的关键。 但你自己要练习才知道你最适合什么法门,不可以一直听这个课程,你们都把《六祖坛经》是当成来研究的,你们这样读佛法是不对的。 读《金刚经》的人,他一直在研究《金刚经》的内涵,他一直想要去了解《金刚经》在讲什么,这种人不是修行人。 什么是修行人? 他是以这本经典来印证他修行的过程,是按照这本经典来对照修行的层次。 这是一个过程,大家一定是先透过了解这本经典的内容,它到底在谈什么? 懂了之后你才想要依这本经典的义理来修行。 但我跟你讲个最真实的,这本经典是拿来印证的,窍门就在这里。 发布时间:2025-08-05 12:09:48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82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