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法眼宗天台德韶国师 内容: 天台山德韶国师,处州龙泉陈氏子也。 母叶氏,梦白光触体,因而有娠。 及诞,尤多奇异。 年十五,有梵僧勉令出家,十七依本州龙归寺受业,十八纳戒于信州开元寺。 后唐同光中游方,首诣投子见同禅师,次谒龙牙,乃问:“雄雄之尊,为甚么近之不得? ”牙曰:“如火与火。 ”师曰:“忽遇水来又作么生? ”牙曰:“去! 汝不会我语。 ”师又问:“天不盖,地不载。 此理如何? ”牙曰:“道者合如是。 ”师经十七次问,牙只如此答。 师竟不谕旨,再请垂诲。 牙曰:“道者,汝已后自会去。 ”师后于通玄峰澡浴次,忽省前话,遂具威仪,焚香遥望龙牙礼拜曰:“当时若向我说,今日决定骂也。 ”又问疏山:“百匝千重,是何人境界? ”山曰:“左搓芒绳缚鬼子。 ”师曰:“不落古今,请师说。 ”曰:“不说。 ”师曰:“为甚么不说? ”曰:“个中不辨有无。 ”师曰:“师今善说。 ”山骇之。 如是历参五十四员善知识,皆法缘未契,最后至临川谒法眼,眼一见深器之。 师以遍涉丛林,亦倦于参问,但随众而已。 一日,法眼上堂,僧问:“如何是曹源一滴水? ”眼曰:“是曹源一滴水。 ”僧惘然而退。 师于坐侧,豁然开悟。 平生凝滞,涣若冰释。 遂以所悟闻于法眼。 眼曰:“汝向后当为国王所师致。 祖道光大,吾不如也。 ”自是诸方异唱,古今玄键,与之决择,不留微迹。 寻回本道,游天台,止睹智者顗禅师遗踪,有若旧居。 师复与智者同姓,时谓之后身也。 初止白沙,时忠懿王为王子,时刺台州,向师之名,延请问道。 师谓曰:“他日为霸主,无忘佛恩。 ”汉乾祐元年戊申,王嗣国位,遣使迎之,伸弟子之礼。 有传天台智者教义寂者,﹝即螺溪也。 ﹞屡言于师曰:“智者之教,年祀浸远,虑多散落。 今新罗国其本甚备,自非和尚慈力,其孰能致之乎? ”师于是闻于王,王遣使及赍师之书往彼国缮写,备足而回,迄今盛行于世矣。 住后,上堂:“古圣方便犹如河沙,祖师道非风幡动,仁者心动,斯乃无上心印法门。 我辈是祖师门下客,合作么生会祖师意? 莫道风幡不动,汝心妄动;莫道不拨风幡,就风幡通取;莫道风幡动处是甚么? 有云附物明心,不须认物;有云色即是空;有云非风幡动,应须妙会。 如是解会,与祖师意旨有何交涉? 既不许如是会,诸上座便合知悉。 若于这里彻底悟去,何法门而不明? 百千诸佛方便,一时洞了,更有甚么疑情? 所以古人道,一了千明,一迷万惑。 上座岂是今日会得一,则明日又不会也。 莫是有一分向上事难会,有一分下劣凡夫不会? 如此见解,设经尘劫,只自劳神乏思,无有是处。 ”僧问:“诸法寂灭相,不可以言宣。 和尚如何为人师? ”曰:“汝到诸方,更问一遍。 ”曰:“恁么则绝于言句去也。 ”师曰:“梦里惺惺。 ”问:“舻桌俱停,如何得到彼岸? ”师曰:“庆汝平生。 ”问:“如何是三种病人。 ”师曰:“恰问著。 ”问:“如何是古佛心? ”师曰:“此问不弱。 ”问:“如何是六相? ”师曰:“汝即是。 ”问:“如何是方便? ”师曰:“此问甚当。 ”问:“亡僧迁化向甚么处去也? ”师曰:“终不向汝道。 ”曰:“为甚么不向某甲道? ”师曰:“恐汝不会。 ”问:“一华开五叶,结果自然成。 如何是一华开五叶? ”师曰:“日出月明。 ”曰:“如何是结果自然成? ”师曰:“天地皎然。 ”问:“如何是无忧佛? ”师曰:“愁杀人。 ”问:“一切山河大地,从何而起? ”师曰:“此问从何而来? ”问:“如何是数起底心? ”师曰:“争讳得。 ”问:“如何是沙门眼? ”师曰:“黑如漆。 ”问:“绝消息时如何? ”师曰:“谢指示。 ”问:“如何是转物即同如来? ”师曰:“汝唤甚么作物? ”曰:“恁么则同如来也。 ”师曰:“莫作野干鸣。 ”问:“那吒太子析肉还母,析骨还父,然后于莲华上为父母说法。 未审如何是太子身? ”师曰:“大家见。 ”上座问曰:“恁么则大千同一真性也。 ”师曰:“依稀似曲才堪听,又被风吹别调中。 ”问:“六根俱泯,为甚么理事不明? ”师曰:“何处不明? ”曰:“恁么则理事俱如也。 ”师曰:“前言何在? ”上堂:“大凡言句,应须绝渗漏始得。 ”时有僧问:“如何是绝渗漏底句? ”师曰:“汝口似鼻孔。 ”问:“如何是不证一法? ”师曰:“待言语在。 ”曰:“如何是证诸法? ”师曰:“醉作么! ”乃曰:“只如山僧恁么对他,诸上座作么生体会? 莫是真实相为么? 莫是正恁么时无一法可证么? 莫是识伊来处么? 莫是全体显露么? 莫错会好! 如此见解,唤作依草附木,与佛法天地悬隔。 假饶答话拣辨如悬河,只成得个颠倒知见。 若只贵答话拣辨,有甚么难,但恐无益于人,翻成赚误。 如上座从前所学拣辨、问答、记持,说道理极多,为甚么疑心不息? 闻古圣方便,特地不会,只为多虚少实。 上座不如从脚跟下一时觑破,看是甚么道理? 有多少法门,与上座作疑求解? 始知从前所学底事,只是生死根源、阴界里活计。 所以古人道,见闻不脱,如水里月。 无事珍重! ”师有偈曰:“通玄峰顶,不是人间。 心外无法,满目青山。 ”法眼闻云:“即此一偈,可起吾宗。 ”师后于般若寺开堂说法,十二会上堂,“毛吞巨海,海性无亏,纤芥投锋,锋利无动。 见与不见,会与不会,唯我知焉。 ”乃有颂曰:“暂下高峰已显扬,般若圜通遍十方。 人天浩浩无差别,法界纵横处处彰。 珍重! ”上堂,僧问:“承古有言,若人见般若,即被般若缚。 若人不见般若,亦被般若缚。 既见般若,为甚么却被缚? ”师曰:“你道般若见甚么? ”曰:“不见般若,为甚么亦被缚? ”师曰:“你道般若甚么处不见? ”乃曰:“若见般若,不名般若。 不见般若,亦不名般若。 且作么生说见不见? 所以古人道,若欠一法,不成法身;若剩一法,不成法身;若有一法,不成法身;若无一法,不成法身。 此是般若之真宗也。 ”僧问:“乍离凝峰丈室,来坐般若道场。 今日家风,请师一句。 ”师曰:“亏汝甚么处! ”曰:“恁么则雷音震动乾坤界,人人无不尽沾恩。 ”师曰:“幸然未会,且莫探头。 ”僧礼拜,师曰:“探头即不中。 诸上座相共证明,今法久住,国土安宁。 珍重! ”上堂,僧问:“承教有言,归源性无二,方便有多门。 如何是归源性? ”师曰:“你问我答。 ”曰:“如何是方便门? ”师曰:“你答我问。 ”曰:“如何趣向? ”师曰:“颠倒作么? ”问:“一身即无量身,无量身即一身。 如何是无量身? ”师曰:“一身。 ”曰:“恁么则昔日灵山,今日亲睹。 ”师曰:“理当即行。 ”乃曰:“三世诸佛,一时证明上座,上座且作么生会? 若会时不迁,无丝毫可得移易,何以故? 为过去、未来、见在三际是上座,上座且非三际,泽霖大海,滴滴皆满。 一尘空性,法界全收。 珍重! ”上堂,僧问:“四众云集,人天恭敬。 目睹尊颜,愿宣般若。 ”师曰:“分明记取。 ”曰:“师宣妙法,国王万岁,人民安乐。 ”师曰:“谁向你道? ”曰:“法尔如然。 ”师曰:“你却灵利! ”问:“三世诸佛不知有,狸奴白牯却知有。 既是三世诸佛,为甚么却不知有? ”师曰:“却是你知有。 ”曰:“狸奴白牯为甚么却知有? ”师曰:“你甚么处见三世诸佛。 ”问:“承教有言,眼不见色尘,意不知诸法。 如何是眼不见色尘? ”师曰:“却是耳见。 ”曰:“如何是意不知诸法? ”师曰:“眼知。 ”曰:“恁么则见闻路绝,声色喧然。 ”师曰:“谁向汝道? ”乃曰:“夫一切问答,如针锋相投,无纤毫参差。 事无不通,理无不备。 良由一切言语,一切三昧,横竖深浅,隐显去来,是诸佛实相门。 只据如今一时验取。 珍重! ”上堂:“古者道,如何是禅? 三界绵绵,如何是道? 十方浩浩。 因甚么道三界绵绵,何处是十方浩浩底道理? 要会么? 塞却眼,塞却耳,塞却舌、身、意,无空阙处,无转动处。 上座作么生会? 横亦不得,竖亦不得,纵亦不得,夺亦不得。 无用心处,亦无施设处。 若如是会得,始会法门绝拣择,一切言语绝渗漏。 曾有僧问:‘作么生是绝渗漏底语? ’向他道:‘口似鼻孔甚好。 ’上座如此会,自然不通风去。 如识得尽十方世界是金刚眼睛。 无事,珍重! ”上堂,僧问:“天下太平,大王长寿,如何是王? ”师曰:“日晓月明。 ”曰:“如何领会? ”师曰:“谁是学人? ”乃曰:“天下太平,大王长寿,国土丰乐,无诸患难。 此是佛语,古不易今。 不迁一言,可以定古定今。 会取好,诸上座。 ”又僧问:“承古有言,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 如何是有物先天地? ”师曰:“非同非合。 ”曰:“如何是无形本寂寥? ”师曰:“谁问先天地? ”曰:“恁么则境静林间独自游去也。 ”师曰:乱道作么! ”乃曰:“佛法不是这个道理,要会么? 言发非声,也前不物,始会天下太平,大王长寿。 久立,珍重! ”上堂:“佛法现成,一切具足。 岂不见道圆同太虚,无欠无余。 若如是也,且谁欠谁剩,谁是谁非,谁是会者,谁是不会者? 所以道,东去亦是上座,西去亦是上座,南去亦是上座,北去亦是上座。 因甚么得成东西南北? 若会得,自然见闻觉知路绝,一切诸法现前。 何故如此? 为法身无相,触目皆形;般若无知,对缘而照。 一时彻底会取好! 诸上座,出家儿合作么生? 此是本有之理,未为分外。 识心达本源,故名为沙门。 若识心皎皎地,实无丝毫障碍。 上座久立,珍重! ”上堂,僧问:“欲入无为海,先乘般若船。 如何是般若船? ”师曰:“常无所住。 ”曰:“如何是无为海? ”师曰:“且会般若船。 ”问:“古德道,登天不借梯,遍地无行路。 如何是登天不借梯? ”师曰:“不遗丝发地。 ”曰:“如何是遍地无行路? ”师曰:“适来向你道甚么? ”乃曰:“百千三昧门,百千神通门,百千妙用门,尽不出得般若海中。 何以故? 为于无住本建立诸法。 所以道,生灭去来,邪正动静,千变万化,是诸佛大定门,无过于此。 诸上座大家究取,增于佛法寿命,珍重! ”上堂,僧问:“世尊以正法眼付嘱摩诃迦叶,只如迦叶在毕钵罗窟,未审付嘱何人? ”师曰:“教我向谁说? ”曰:“恁么则灵山付嘱,不异今日。 ”师曰:“你甚么处见灵山? ”问:“法眼宝印,和尚亲传,未审今日当付何人? ”师曰:“冬冬鼓,一头打,两头鸣。 ”曰:“恁么则千圣同俦,古今不异。 ”师曰:“禅河浪静,寻水迷源。 ”僧清遇问:“帝王请命师赴王恩,般若会中,请师举唱。 ”师曰:“分明记取。 ”曰:“恁么则云台宝网,同演妙音。 ”师曰:“清遇何在! ”曰:“法王法如是。 ”师曰:“阿谁证明? ”乃曰:“灵山付嘱分明,诸上座一时验取。 若验得更无别理。 只是如今,譬如太虚,月明云暗,山河大地,一切有为世界,悉皆明现。 乃至无为,亦复如是。 世尊付嘱,迄至于今,并无丝毫差别,更付阿谁? 所以祖师道,心自本来心,本心非有法。 有法有本心,非心非本法。 此是灵山付嘱榜样。 诸上座彻底会取好! 莫虚度时光。 国王恩难报,诸佛恩难报,父母师长恩难报,十方施主恩难报。 况建置如是次第,佛法兴隆,若非国王恩力,焉得如此。 若要报恩,应须明彻道眼,入般若性海始得。 久立,珍重! ”上堂,僧问:“古德道,人空法亦空,二相本来同。 ”师曰:“山河大地。 ”曰:“学人不会,乞师方便。 ”师曰:“甚么处不是方便? ”问:“名假法假,人空法空。 向去诸缘,诸师直指。 ”师曰:“谢此一问。 ”曰:“不睹王居壮,焉知天子尊。 ”师曰:“贪观天上月,失却手中桡。 ”问:“教中道,心清净故法界清净,如何是清净心? ”师曰:“迦陵频伽,共命之鸟。 ”曰:“与法界是一是二? ”师曰:“你自问别人。 ”乃曰:“大道廓然,讵齐今古。 无名无相,是法是修。 良由法界无边,心亦无际。 无事不彰,无言不显。 如是会得,唤作般若现前,理同真际,一切山河大地,森罗万象,墙壁瓦砾,并无丝毫可得亏阙。 无事久立,珍重! ”上堂,僧问:“承师有言,九天擎玉印,七佛兆前心。 如何是印? ”师曰:“不露文。 ”曰:“如何是心? ”师曰:“你名安嗣。 ”乃曰:“法界性海,如函如盖,如钩如锁,如金与金,位位皆齐,无纤毫参差,不相混滥。 非一非异,非同非别,若归实地去,法法皆到底。 不是上来问个如何,若何便是,不问时便非,在长连床上坐时是有,不坐时是无。 只如诸方老宿,言教在世,如恒河沙,如来一大藏经,卷卷皆说佛理,句句尽言佛心,因甚么得不会去! 若一向织络言教,意识解会,饶上座经尘沙劫,亦不能得彻。 此唤作颠倒知见,识心话计,并无得力处。 此盖为脚跟下不明,若究尽诸佛法源,河沙大藏,一时现前,不欠丝毫,不剩丝毫。 诸佛时常出世,时常说法度人,未曾间歇。 乃至猿啼鸟叫,草木丛林,常助上座发机,未有一时不为上座。 有如是奇特处,可惜许! 诸上座大家究取,令法久住世间,增益人天寿命,国王安乐。 无事,珍重! ”上堂,举古者道:“吾有一言,天上人间若人不会,绿水青山,且作么生是一言底道理? 古人语须是晓达始得。 若是将言而名,于言未有个会处,良由究尽诸法根蒂,始会一言。 不是一言半句思量解会唤作一言。 若会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始到古人境界。 亦不是闭目藏睛,暗中无所见,唤作言语道断。 且莫赚会,佛法不是这个道理。 要会么,假饶经尘沙劫说,亦未曾有半句到诸上座。 经尘沙劫不说,亦未曾欠少半句。 应须彻底会去始得。 若如是斟酌名言,空劳心力,并无用处。 与诸上座共相证明,后学初心,速须究取。 久立,珍重! ”上堂,僧问:“髑髅常干世界,鼻孔摩触家风,如何是髑髅常干世界? ”师曰:“更待答话在。 ”曰:“如何是鼻孔摩触家风? ”师曰:“时复举一遍。 ”问:“一人执炬自烬其身,一人抱冰横尸于路。 此二人阿谁辨道? ”师曰:“不遗者。 ”曰:“不会,乞师指示。 ”师曰:“你名敬新。 ”曰:“未审还有人证明也无? ”师曰:“有。 ”曰:“甚么人证明? ”师曰:“敬新。 ”问:“牛头未见四祖时如何? ”师曰:“异境灵踪,睹者皆羡。 ”曰:“见后如何? ”归曰:“适来向你道甚么? ”问:“古者道,敲打虚空鸣觳觳,石人木人齐应诺。 六月降雪落纷纷,此是如来大圆觉。 如何是敲打虚空底? ”师曰:“昆仑奴著铁裤,打一棒行一步。 ”曰:“恁么则石人木人齐应诺也。 ”师曰:“你还闻么? ”乃曰:“诸佛法门,时常如是。 譬如大海,千波万浪,未尝暂住,未尝暂有,未尝暂无,浩浩地光明自在。 宗三世于毛端,圆古今于一念。 应须彻底明达始得,不是问一则语,记一转话,巧作道理。 风云水月,四六八对,便当佛法,莫自赚! 诸上座究竟无益,若彻底会去,实无可隐藏。 无刹不彰,无尘不现。 直下凡夫,位齐诸佛。 不用纤毫气力,一时会取好! 无事,珍重! ”师因兴教明和尚问曰:“饮光持释迦丈六之衣,在鸡足山候弥勒下生,将丈六之衣披在千尺之身,应量恰好。 只如释迦身长丈六,弥勒身长千尺,为复是身解短邪? 衣解长邪? ”师曰:“汝却会。 ”明拂袖便出去。 师曰:“小儿子,山僧若答汝不是,当有因果。 汝若不是,吾当见之。 明归七日,吐血。 浮光和尚劝曰:“汝速去忏悔。 ”明乃至师方丈,悲泣曰:“愿和尚慈悲,许某忏悔。 ”师曰:“如人倒地,因地而起。 不曾教汝起倒。 ”明又曰:“若许忏悔,某当终身给侍。 ”师为出语曰:“佛佛道齐,宛尔高低。 释迦弥勒,如印印泥。 ”开宝四年辛未,华顶西峰忽摧,声震一山。 师曰:“吾非久矣。 ”明年六月,大星殒于峰顶,林木变白。 师乃示疾于莲华峰,参问如常。 二十八日,集众言别,跏趺而逝。 发布时间:2025-08-07 10:35:48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829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