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涤华禅师:金刚经注解 第二十一卷 内容: 金刚经注解 第二十一卷须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后末世⊙有受持读诵⊙此经⊙所得功德⊙我若具说者⊙或有人闻⊙心即狂乱⊙狐疑不信⊙须菩提⊙当知此经义⊙不可思议⊙果报亦不可思议⊙注1、须菩提⊙读经人2、若善男子善女人⊙有善性慈心男女者3、於后末世⊙在年老欲终时4、有受持读诵此经⊙能信受奉行金刚义5、所得功德⊙即得菩提心6、我若具说者⊙我若说透7、或有人闻⊙倘闻此经义8、心即狂乱⊙无慧性人、闻必惊慌失常9、狐疑不信⊙犹如狐狸多疑、邪不入正10、须菩提⊙听断语11、当知是经义⊙当彻悟真常12、不可思议⊙真常之义、难解难说、难悟难证13、果报亦不可思议⊙如同电视机、发射什么、见什么。 问见么解佛言须菩提。 是提醒读者意。 若善男子善女人。 遍十方裹三世、亦有某甲焉。 於后末世。 其人内心多障、外境多逆、其地其人、窘迫之谓也。 而非教相所言。 离佛较远、正当末法之期、作诸法相、法执之谓也。 然而诸经所言、是以相法、度诸中下根之人也。 倘能无一切相、诸后末世、无有不是如来常住之心地。 其人行住坐卧、吃饭喝茶、大便小解。 无有一处、不是如来说法之处。 能见即名见性。 问有污佛法否。 答弗也、汝是门外汉。 传灯录中。 有大德言,佛字、吾不忍闻、倘若会见他、一棒打死、与狗子吃。 能么、能者、见性之人也。 有受持读诵者、能无四相之人也。 此经者、本心也。 所谓功德者、无功德相也。 我若具说者、真心而无邪也。 或有人闻者、少智无慧之人也。 心即狂乱者、识心炽盛之人也。 狐疑不信者、业深障重之人也。 须菩提者、当发菩提心也。 当知是经义者、邪则无明正则明其义也。 不可思议者、无可言说、无可比喻也。 果报亦不可思议者、善恶二途、为人自造其所也。 尔时须菩提白佛言世尊8善男子善女人8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8云何应住8云何降伏其心8注1、尔时须菩提此时须菩提2、白佛言向佛而言3、世尊8佛耶4、善男子善女人8世间上有敬信心人5、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8彼已发起菩提心之人6、云何应住8怎样能将菩提心、住在真心中7、云何降伏其心8怎样能降伏、一切妄相心耶解尔时者、开卷读经之时也。 须菩提者、读经之人也。 白佛言、阅读之人、白其正义也。 世尊者、遍诸世间、无有不尊、自性自正自觉也。 善男女者、善者、无有不善之处也、男女者、本心慧命也。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发者能也。 能心无妄想、无杂念、无诸有无一切相是。 云何应住、不住人我相也。 云何降伏其心、不生是非心也。 其二菩提复请世尊者。 若读者说、此节重复也、答言。 犹如琢玉、非一时而能、琢成佳器也。 亦喻幼儿、依赖乳食、而能生长成人、而非一日二日三四五日、而能成其壮年也。 千喻万譬、而不可在、竹木二筏之间、分别何筏能渡也。 试问汝心、能住清净处么。 汝心能降伏五阴六欲诸妄么。 倘若不能、不可说菩提、重复而启、如来之义也。 倘能在无住其心中、而能常住其心。 在无降伏其心中、而能常降伏其心。 汝倘若能者、此经此解、莫需读也阅也。 怎么讲。 即汝能转此经也。 不需再转他佛之经也。 其名为如如佛心亦名到彼岸偈云云何应住住觉地 降伏其心降妄心云何应住住无相 降伏其心魔归真云何应住住法界 降伏其心境界深云何应住住无诤 降伏其心慧命生云何应住住无为 降伏其心不动尊云何应住住妙湛 降伏其心总持人佛告须菩提善男子善女人⊙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当生如是心⊙我应灭度一切众生⊙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注1、佛告须菩提记录见闻语2、善男子善女人⊙无恶性男女二性者3、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能发无上正等正觉心之人4、当生如是心⊙此人应当生菩提心5、我应灭度一切众生⊙我应者、真我应该也、灭度一切众生者、灭掉一切众生相也。 6、灭度一切众生已⊙既然灭掉一切众生相7、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众生喻水上沤、沤谢仍然是水。 灭掉一切众生相时、即全沤谢尽为全水。 水喻本来、沤喻众生相。 既无沤相、即名为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解佛告须菩提、佛答须菩提、前言启请意。 即云何应住、云何降伏其心之义。 其二。 佛告须菩提、这一句、读者、应当回光反照。 照明其心、尽诸法界、尘尘刹刹、无有一处、不是须菩提、耳观目闻。 如来说法之道场。 汝见么闻么、倘能见闻已、更当再进步。 修其果、而证其道。 勿可停於、旅游园中、当作是故乡。 耳观目闻、是六根互用偈云何谓旅游圆 庄严我相坚 求名利求福 幻缘当故乡汝能彻么。 善男子善女人、凡是无恶性、天人阿修罗、均可称为善男子善女人。 其二、某甲真心本性中、无有一处、不善之处、是为真善男子善女人。 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心者。 发者能也。 阿耨多罗者、最上也。 三藐者、正足也。 三菩提者、正慧也。 者字、真心明也本性见也。 其二、发者、善根已熟之时。 阿耨多罗、无贡高心也。 三藐无邪见心也。 三菩提、无迷惑心也。 是究竟归觉地也。 其三、发者、生也、无贡高心、即生无上心。 无邪见心、即生正等心。 无迷惑心、即生正觉心。 者字、其道成也。 其四、能发菩提心、菩提者、人人具足、个个无差、在凡无减、在圣无增、凡夫不见菩提者、只因我执坚固、由於诸妄而迷惑真心。 是故而不能、得见於菩提。 其五、是诸众生、从无始以来、由於二业三障、所遮於本心、而不能得见於菩提。 二业者、共业与别业也。 共业者、人人共同有贪瞋痴、三障、障於菩提心也。 别业者、人人各别、有贪瞋痴三障、障於菩提心也。 三障者1、争夺取2、贪瞋痴3、邪怒妄4、杀盗淫5、见闻思等。 若初发菩提心之人问、名字甚多甚难修持。 答弗也、五句十五字中、能有一字清净者。 其他十四字、自然冰消、所谓一含多义、多即一义。 亦名法门虽广、得其一者、可证菩提心也。 若浅学而言、某无杀性、当得菩提心耶。 答、如见闻思中、有瞋爱二相心者、即含有杀性义、汝能无瞋爱二相心耶复以譬喻观牛、而明菩提心之义一喻凡夫、欲见其牛、耳目之前、见有八尺高墙、遮於耳目所视、故不得见牛之身、亦不得闻牛之义。 凡夫者、少智失慧之人也。 欲观其牛者、欲见菩提心也。 耳目之前者六根六尘六识不能净也。 见有八尺高墙者、诸妄之中、现有八识、与贡高邪见之心也。 墙者、三业二障遮於本心、而不得见於菩提性也。 遮於耳目所视者、根尘识遮於、菩提心也。 故不得见牛之身者、识心分别故、不得见於菩提之道也。 亦不得闻牛之义者、妄心不可能、得闻菩提之真性義也。 是故凡夫、不得明於菩提之真心、亦不得见於菩提之本性也。 其二、复喻初果之人、欲观其牛、耳目之前、见有六尺篱笆所遮。 虽不见牛之身、而从篱笆空隙之间、已见牛影、知定是牛、而不明显。 其三、复喻二果之人、欲观其牛、耳目之前、见有六尺、竹篱所遮、竹篱之间、却有横三竖六分寸空隙。 於空隙中、窥见其牛、仍有竹篱所障、而不得透也明也。 其四、复喻、三果之人、欲观其牛、前无所遮、后无所碍、见大白牛、在大道上、自由行动、三果之人、恭立道旁、而观其牛、行动住止、而不能横跨竖骑其牛之背、游於四方。 其五、复喻、大阿罗汉、道性之人、常见是牛、纯白无杂、且高其大、身壮而步稳、曾常跨是牛、稳步而回乡。 参千家诗、两句云。 牧童归去骑牛背、短笛无声信口吹。 此所谓、得菩提、用於菩提是也。 诸佛如来、於此白牛、非见非不见、非骑非不骑、非得菩提、非不得菩提。 在非非中、常见菩提、亦无常见之相、在无相无见中、常住菩提、亦无常住之相。 所谓无相菩提、能吞一切相。 所谓北祖偈云身是菩提树 心如明镜台 时时勤拂拭 勿使惹尘埃六祖按义 改写曰菩提本无树 明镜亦非台 本来无一物 何处惹尘埃予希有大德、将予之注解之义。 改写下。 予当然心香、而顶礼、是予之愿也。 其二、予喻初二三果、道性至如来。 予未加解。 希有大德加解附於此注之后。 其三、若有其他错处误处希其更正为盼。 予之愿望焉。 应当生如是心当生灭度心、当生无相心、当生无住心。 我应灭度、一切众生者、即我当用真心本性、灭尽一切、众生相心。 灭度一切众生已、灭尽九类心、即是灭度、一切众生已。 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能无一切心相、既无众生心、能无诸心相、亦无灭度心。 众生者、世间众生、为共业所造、心中众生、由别业而成。 倘无二业、即无三障、既无业障已、即本性无碍、真心放大光明。 照天照地、照於世间、所照之处。 无见心内心外、有一众生相、亦无灭度相。 其名为、而无有一众生、实灭度者偈云当生如是灭生相 我应灭尽诸是非无见灭生灭诸相 亦无灭度是非心 发布时间:2025-08-10 12:14:47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83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