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般若心经 第251部 内容: 大明太祖高皇帝御制般若心经序二仪久判。 万物备周。 子民者君。 君育民者。 法其法也。 三纲五常。 以示天下。 亦以五刑辅弼之有等。 凶顽不循教者。 往往有趋火赴渊之为。 终不自省。 是凶顽者。 非特中国有之。 尽天下莫不亦然。 俄西域生佛。 号曰释迦其为佛也。 行深愿重。 始终不二。 于是出世间。 脱苦趣。 为其效也。 仁慈忍辱。 务明心以立命。 执此道而为之意。 在人皆在此。 利济群生。 今时之人。 罔知佛之所以每云法空。 虚而不实。 何以导君子。 训小人。 以朕言之。 则不然。 佛之教。 实而不虚。 正欲去愚迷之虚。 立本性之实。 特挺身苦行。 外其教而异其名。 脱苦有情。 昔佛在时侍从听从者。 皆聪明之士。 演说者乃三纲五常之性理也。 既闻之后。 人各获福。 白佛入灭之后。 其法流入中国。 间有聪明者。 动演人天小果。 犹能化凶顽为善。 何况聪明者。 知大乘而识宗旨者乎。 如心经每言空不言实。 所言之空。 乃相空耳。 除空之外。 所存者本性也所以相空有六。 谓口空说相。 眼空色相。 耳空听相。 鼻空嗅相。 舌空味相身空乐相。 其六空之相。 又非真相之空。 乃妄想之相。 为之空相。 是空相。 愚及世人。 祸及今古。 往往愈堕弥深。 不知其几。 斯空相。 前代帝王被所惑。 而几丧天下者。 周之穆王。 汉之武帝。 唐之玄宗。 萧梁武帝。 元魏主焘。 李后主。 宋徽宗。 此数帝。 废国怠政。 惟萧梁武帝宋之徽宗。 以及杀身。 皆由妄想飞升。 及入佛天之地。 其佛天之地。 未尝渺茫。 此等快乐。 世尝有之。 为人性贪而不觉。 而又取其乐。 人世有之者何。 且佛天之地。 如为国君及王侯者。 若不作非。 为善能保守此境非佛天者。 何如不能保守而伪为用妄想之心。 即入空虚之境。 故有如是。 斯空相富者被缠。 则淫欲并生丧富矣贫者被缠。 则诸诈并作殒身矣。 其将贤未贤之人被缠。 则非仁人君子也。 其僧道被缠。 则不能立本性而见宗旨者也。 所以本经题云心经者。 正欲去心之邪念以归正道。 岂佛教之妄耶。 朕特述此。 使聪明者。 观二仪之覆载。 日月之循环。 虚实之孰取保命者何如。 若取有道。 保有方。 岂不佛法之良哉。 色空之妙乎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序唐释慧忠撰夫法性无边。 岂藉心之所度。 真如非相。 讵假言之所诠。 是故众生浩浩无穷。 法海茫茫何极。 若也广寻文义。 犹如镜里求形。 更乃息念观空又似日中逃影。 兹经喻如大地。 何物不从地之所生。 诸佛唯指一心。 何法不因心之所立。 但了心地。 故号总持。 悟法无生。 名为妙觉。 一念超越岂在繁论者尔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法师玄奘译观自在菩萨。 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 照见五蕴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 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 无色。 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 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 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 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 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 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 依般若波罗蜜多故。 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是无上咒。 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实不虚故。 说般若波罗蜜多咒即说咒曰揭帝揭帝 般罗揭帝 般罗僧揭帝菩提僧莎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 发布时间:2025-08-11 11:42:01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84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