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王骧陆:释解脱-说因果-辨心性 内容: 释解脱解脱,解有二义,一解释,释以去疑也。 二解义,谓明理义以解放其心也。 梵云木叉,乃离缚而得自在之义。 解惑业之缚,脱三界之苦,曰解脱。 此缚乃自缚,异于被人所缚,盖彼为人缚,此为自缚。 彼为有相缚,此为无相缚。 彼缚我于身,此自缚于心。 彼缚只一二种,此则有八万四千种之多。 彼缚解之以手,此缚解之以慧。 彼解在求人,此解在求己。 彼缚必解而后脱,此则不解自脱。 然并非不解,以慧眼人照见根本已空,原来无缚,云何有解。 只对钝根人,不能不说许多名相耳。 求解脱者,名似囚人不得自由而求脱,此则不然,以本来无缚故。 但众生不明所以,今之忙忙名利者,不被名缚,即被利缚,或名利双缚。 彼正竭力营谋求其深入之不暇,岂肯放松求解。 及至感受痛苦,始悟到苦空无常诸义。 但在未感觉前,早已痛苦万状,因被希望心所惑,遂不觉苦,尚自以为达到希望,一切痛苦即此解除。 不知人事不常,万难如愿。 如彩券头奖五十万,同时欲望者且百万人,结果得望者仅一人,而失望者不知若干万也。 在未开彩前,其欲望熏灼不安,与开彩后失望恼怨之苦,同一不可名状。 然则本来无缚是真,目前不安又非假,徒因不觉,冤枉自缚,解铃还仗系铃人,既从心上缚,还从心上解,欲从心上解,应先明因果与缘会之理。 说因果因是起因,果是圆满成果,由因到果,中必有缘,缘不足,果不满也。 所谓四缘,一因缘,二缘缘,三次第缘,四增上缘。 缘中又有无数小因小果,譬如因渴思茶,因缘也。 因思茶而烹茶,缘缘也。 由口渴而思茶而烹茶而泡茶而饮茶而解渴,先后次第不可紊乱,此次第缘也。 由口渴至解渴,中间许多过程,逐渐增上进步,此增上缘也。 层层有因果,处处可转缘,或好或坏,皆不出此四义。 若因烹茶而烙手指而嗔恨而怨人而斗争,是又转一因缘而另成一果矣。 因果远可通乎三世,近只在目前,刹那即是一因果,事无巨细,皆逃不出因果定律。 一切科学,处处不离因果,以各种缘为助成之也。 因起果熟,皆名曰生,如植树下种为因,灌溉肥料阳光为缘,抽枝开花结实成果为果,是为生。 于是树生为因,木叶黄落乾枯斧伐为缘,枝干作柴焚烧成灰为果,是为灭。 为一生一灭,生是缘生,灭是缘灭,故不是“自生灭”,以一粒种子不能自己成树成果成柴也。 又不是“他生灭”,以虽有他种缘会,若无种子,亦终不能成树成柴成灰等等也。 又不是“共生灭”,以共则无主体,无自性矣,究属为谁,不可得也。 故曰缘生性空,虽有而不可得也。 又不是无因生灭,以此一生一灭,皆为果,若初无因,决不成生灭之果也。 心亦如是,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乃至一切一切,皆如是缘生缘灭。 所以心是因缘起,因缘灭,幻生幻灭,毕竟不可得。 今日种种苦恼,亦因缘缚,因缘解,因心迷,缘外境以自缚。 因心明,缘觉照而解脱,然皆缘空不可得。 凡夫愚鲁,不明因果,只怕果,不怕因,以因不可见,果则在眼前也。 因果易入而难逃,人每轻忽之。 二乘怕因,不肯造因,是亦怕果也。 菩萨不昧因果,佛则了了因果,既有前因,今必有果,不受而受之可耳,无所谓顺逆也。 至未来事,则前因后果,如是因,如是缘,如是果,如是报,如是受。 在未动前,早已觉照分明,自不会轻易造因受后果矣,是以明心为一切事业之总关键。 以心明心者,般若也,然必明心之体,方可启般若之用,此启机分最要紧处。 由是而般若顿开者有之,由是而破疑决定者有之,由是而种植善根者亦有之,此度自性众生于因地之微旨也。 辨心性心何物乎? 心是集起的东西,如眼与色相集,耳与声相集等。 内六根,眼耳鼻舌身意也;外六尘,色声香味触法也。 根尘相集而起知识,于是有六识,遂名识心。 故依外境而集起者为念,随念而起量度者为意,依量度而分别者为识,追索者为想,由识而决定之者为我见,坚固此见而不肯变通者为情执,以慧照力,运想此意念识见而转变者为观照。 证知智慧亦空,能大舍无住者为般若妙用,其实皆心之幻起幻灭,而此一起一灭,即一生一死,一因一果,一个轮转。 住此者为缠缚,无住者为解脱。 然心无出入无来去,更无生死,本来不迷,本不可得,又从何处说解脱耶? 答曰心本来是觉,而今宛然有一个迷惑在,又奈何。 譬如人本来不病,原说不到医药,但人确已受病,身热头痛,不可执幻,定指为无。 明知病除后一切不可得,但不能不以幻灭幻。 又如醉人与醒人比,虽一切完全不二,其动作狂乱,却不可谓为无有也。 我人与佛比,亦只一醉与不醉耳。 世人每分明心见性为二事,又心与性,亦无从辨别,此机之所以难启也。 儒释道三家说性皆同,以○为代表。 在儒名之曰仁、大道、至善、天命、明德、浩然之气、帝则、天理、常存、心性、元。 在释名之曰如来藏、真如、大圆镜智、法界体性智、圆觉、菩提、毗卢遮那、法性、法身、佛道、妙心、涅槃、金刚般若识心、阿赖耶、五智、九识、无边身、归元。 在道名之曰玄、金丹、谷神、上清、无极、不死、大道等等。 三家都立假名,不可胜数,为物则一,亦表此空性而已。 今以性之湛寂不动,喻之如水;因境而动念,此念为心,喻如波浪,因风而起也。 水有起波浪之可能性,非水之实有波也,此波既因风而有,是名幻生,风止波灭,灭还于水,是名幻灭。 幻生幻灭,故不可得,以无自性,故空。 水与波,二而一也,惟性本无生灭,虽经千万世,亦无变易,以不可见而非空,故曰真空不空。 以不见其有而妙用却恒沙无尽,故曰妙有不有。 此物不生不灭,非垢非净,故湛寂不动者性也。 此不动非如木石之不动,仍活泼泼地,见境而起念,幻生幻灭,毕竟不可得者,心也。 心生于性,性字从心从生,言心之所自生也。 心之灭也,灭还于性,故生处不可见,何自而来,不可得而知也,谓之依境而生,则当生于境,非关自有,于性宜若无涉矣;谓之依性而生,则无境何由起念,性中不得凭空起念也。 故知因缘假合而有,如钟之因击而鸣,声之出也,亦各种因缘和合而假有,是生处之不可得也。 及其灭也,去至何方,不可得而知也,谓为灭于境,则境上不见有所增,谓为灭还于性,则心生时,性亦不见减,心灭时,性亦不见增,正如水之有波时,水未必减,波灭于水时,水未必增,动而不动,此灭处之不可得也。 以不可得,故不生,以不生,故无可灭,是云不生不灭。 由是而知,生者幻生,灭者幻灭,均亦假名而已。 幻生之义云何,曰依他起也,依法相。 性本有三,一曰依他起性,二曰遍计执性,三曰圆成实性。 圆成实者,言本来圆满,本来成就之实相也,忽为外物所诱,依他而起念,以不能觉知为幻,遂周遍计度而执持之,其病不在依他起,而在住著,住著之病,又不在周遍计度,而在坚固执持,遂使本性淆乱。 然只暂时之淆乱,本性决不有增减,故名曰恒常不变如来藏性。 发布时间:2025-08-16 10:18:58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85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