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大般涅槃经释义 内容: 諸位法師、諸位仁者:南無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涅槃降魔咒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緣起,這部經是我自願為諸位略釋,因為在前一段時間,定中出現一座大殿,有一位大德高僧周圍有無數僧人圍繞,坐而不語。 但我感知令我承擔一項重任,然後不現,恢復寂靜。 出定後百思不解是什麼重任。 當我拜佛時,突然看見桌上放的《大般涅槃經》,又回想定中見大德高僧時,也看到一部經,雖不知經名,但從外形上一模一樣。 這個因緣,我才發心為諸位略釋此經。 本不願講這個緣起,怕有些人心起疑惑。 但此經不可思議,緣起也很微妙,不得不講。 我還知道,講完此經後,在一段時間裏,我不再講經。 有幸與諸位共同讀誦受持佛說《大般涅槃經》,加以略釋。 為什麼略釋,因經文內容很長,諸位來此道場聽法時間有限;加之,有些經文內容諸位又知道一些。 所以,每卷中選擇重要的地方或不易理解的地方,簡單的講一講,與諸位共同獲益。 首先,講一講這部經是釋迦牟尼佛住世時說的最後一部經。 佛從兜率內院示現降生至十八歲,為太子階段,主要是感悟人生、老、病、死苦。 十九歲出家,六年參訪,六年雪山打坐為修行階段,主要是證悟佛理和示現成佛。 三十歲至八十歲講法49年300餘會,主要是闡揚佛理與廣度眾生階段。 在第三階段裏,講《阿含經》等類似動員,講《楞嚴經》類似發展,講這部經類似總結。 所以,這部經有承前啟後,繼往開來之功效。 對修行人來講,是非常難得之法。 這部經為北涼天竺三藏法師曇無懺翻譯。 佛入涅槃後,佛教在古印度興盛幾百年後,於西漢時期流入中國。 一位古印度僧人從民間把一部分佛經傳入中國。 佛教也在中國興盛。 第一部傳入中國的佛經為《四十二章經》等。 達摩西來後,佛教在南北朝至隋,掀天揭地,智果於真。 唐三藏法師去天竺參驗周流17年,回國後翻譯經典為官本流傳。 對民間流傳的佛經是講有譯音不準確或錯別字之處,而沒有偽經之說。 現代一些學者卻把民間僧人翻譯的佛經解說為偽經,實無憑據。 這部經有北本,南本。 北本四十卷,南本為三十六卷。 二版本內容相同,分卷目錄不一。 我們今天略釋的是南本。 南本是以《般泥洹經》為版本,經唐朝荊溪尊者堪驗為《大般涅槃經》。 然後,講一講經名。 “大般”是“大般若”的簡說,是大智慧。 是說這部經裏有佛的大智慧。 “涅槃”是超脫生死的境界。 聲聞、緣覺的涅槃是有時間限制的涅槃。 佛的涅槃是無限時間的涅槃。 涅槃可分為有餘和無餘,一是對四聖道之人所專用。 其他人達不到這個境界。 外道與六道眾生皆喜生懼死。 生則苦中有樂,死則無樂皆苦。 二是佛是化身涅槃,聲聞緣覺是報身涅槃。 三是示現涅槃,釋迦牟尼佛是化身成就的示現,成就示現的化身入涅槃,而真正的化身可化無量億佛,而沒有涅槃。 即無所謂來,也無所謂去。 涅槃不是死亡的代名詞。 四是涅槃之樂,佛之肉身可法喜充滿。 享受報身佛的常樂我淨。 肉身入涅槃,而真實的化身,還同樣享受這種快樂。 人間淨土是聖人的肉體。 能講三藏十二部而無實證的法師,其肉體不是人間淨土。 經名可簡釋為“智慧能超脫生死”或“超脫生死大智慧”經。 最後講一講諸位要知道珍惜法緣。 “無上甚深微妙法,百千萬劫難遭遇。 ”人身難得,一失人身,萬劫不復。 佛是如語者,實語者。 這些法語是真實的,不是嚇唬人的。 俗語有一句,“精人害怕,傻人膽大”,與此同意。 一些人不信,不知佛法,所以不知害怕。 精人為什麼害怕,他相信佛法,證悟佛法真實。 現代科學家用科學手段證明。 我們的地球壽命已達約45億年。 在這45億年裏有佛三次,即三轉法華。 我們今天雖未值佛住世,但幸遇佛法。 還有九千五百年,佛法在地球上消失,再等約57億年,再值彌勒佛住世。 無佛與無佛法多長時期呀。 難道不是“百千萬劫難遭遇”麼? 人身難得今已得,佛法難聞今已聞。 那我們就要珍惜聽聞佛法的機會,珍惜法緣去修行,去證悟超脫生死的境界。 下面開始說講一講經文內容。 這部經是世尊示疾,預知涅槃,弟子請法,入般涅槃,舍利供養的全部過程。 【大般涅槃經卷第一】【序品第一】這一品主要是說,佛普告眾生,佛在某時、某地將入涅槃。 眾生所疑悉可問,為最後問。 然後十方眾生前來供養,表示哀苦。 如是我聞。 一時。 是佛經與其他典籍的區別,為釋疑,息爭論。 佛住世在八十歲的時候,一時來到拘屍那伽城外婆羅雙樹林間。 這是佛將入涅槃的地點。 這地方四面各有這樣的樹。 這種樹的特點是枝枝相對,葉葉相映;中間綠草如茵,野花似澹? 銡馑囊纾? 遘耙巳耍? h境優美。 如西方極樂世界,是佛的莊嚴淨土。 這裏講兩個問題,一是佛入涅槃為什麼選擇雙樹林。 二是雙樹林有什麼說法。 首先,佛出生於嵐毗尼國無憂樹下,成道於菩提樹下,涅槃于雙林樹下。 第一,初世時童貞無憂,修行破煩惱能證菩提,入世與出世對稱如雙林。 第二,體現諸佛與諸菩薩的體性,空道。 佛教認為,宇宙的體性為六界觀,即地、水、火、風、空、識。 地水火風為物質特性;空是虛性,遍一切處;識是十法界之靈性。 人是小宇宙,具有六大,與宇宙對應;內有六根,外有六塵。 空道是諸佛諸菩薩不依于業的不生不滅的真實體性。 六大為性之六德,六德妙用為佛神通原理。 所以,佛生、成道、涅槃沒有在王宮、寺廟和殿堂,而示現於空間樹下。 其次,雙樹林釋為真俗二諦,在真諦為世間與出世,枝枝相對,離開世間無從談出世間,無出世間也無從談十法界。 在俗諦為出家僧人與在家俗人,葉葉相映,僧為在家俗人中出,俗人為僧所教化度。 佛將於二月十五入涅槃的消息普告眾生。 範圍是毗盧遮那佛法身之內,十方分身釋迦文佛所教化眾生國土,即娑婆世界眾生。 佛以神力所發音聲,各法界眾生都聽到明白。 現代自喻聰明講科學的普遍,所發音聲不能十法界眾生都聽到明白。 連地震都不能準確測知,而動物能提前有徵兆,有逃生反應。 羅睺羅為佛住世唯一之子。 佛把九法界眾生平等的看待如同一子想。 佛住世時,佛為一切眾生皈依處。 佛自有法,佛是真僧。 佛可為眾生遮風擋雨,宿住安穩,即消除煩惱,修成道果。 佛入涅槃後,我們地球人再不能用音聲向佛問疑,所以為最後問。 佛從面門,放種種光,遍照三千大千世界乃至十方。 其中六道眾生,有機緣被一佛光照觸者,罪業和污垢煩惱即刻消除,可成聖道。 這裏難懂的是“遇”字。 現在,十方諸佛慈光也遍照六道眾生,可眾生遇到了嗎? 一是有緣之人;二是禪行之人。 其他眾生雖佛光遍照三千界可耀眼,而眾生如盲如喑不覺有分毫。 當時,九法界眾生都請佛住世,為什麼佛還要入般涅槃,就是眾生垢重,難逃魔綱。 垢重表現為一部分人認為來得及修行,另一部分人不信佛法或遇不到佛法,長期受魔王掌控。 “佛之真子”。 這是對十方來此雙樹林供養佛的阿羅漢所言。 佛在《法華經》中講,阿羅漢是名譽佛子,不是佛之真子。 而這裏怎麼又說是佛之真子呢? 一是因為這些阿羅漢是十地菩薩示現的,是隨佛示現聲聞化度眾生的菩薩。 佛因地時名善慧,亦名忍辱仙人。 佛生到兜率內院時,名聖善菩薩,亦名護明菩薩。 說這幾句是告訴大家,輕視周圍的修行人或講法者,就有可能輕視未來佛,所以諸位要慎之又慎。 我這個人不是自誇,自懂事起,心裏就沒有“輕視”或“欺狂”等字,在身邊常有座右銘,為“心不輕仁”。 “觀察法,對治之門”。 這是佛對來雙樹林供養佛的優婆塞的評價。 內觀業習感因果,然後我們在行做上找到去掉惡業習的對治方法,培養修行善業習,找到修行善業習之佛法。 “八功德水”、“六種味”、“三德”。 這裏的八功德水是八戒所生成,三德為輕軟、淨傑、如法,是戒定慧所成。 這是十方優婆塞來雙林樹下供養的水與供養味。 “如來出世甚難”。 賢劫千佛出世,而一佛出世對地球人而言,五十多億年才有三次值佛住世。 這一次佛說法才四十九年,佛法住世才一萬二千年,即便三次,與五十多億年比也是太短暫。 所以,“如來出世甚難”,佛法難值難遇。 我平時一句閒話都不說,是沒時間說,不能拿有限的生命開玩笑,開不起玩笑,只是默默靜修,行住坐臥無非是禪。 佛將入涅槃都有哪些眾生前來哀告供養。 佛的弟子及八十億大比丘,六十億比丘尼。 一恒河沙十地方便現身菩薩,二恒河沙優婆塞,三恒河沙優婆夷,四恒河沙閻浮提諸王眷屬男女等,五恒河沙閻浮提大臣長者,六恒河沙閻浮提內諸王車兵,七恒河沙諸王夫人,八恒河沙天女,九恒河沙諸龍,十恒河沙諸鬼神王,二十恒河沙金翅鳥王,三十恒河沙乾達婆王,四十恒河沙緊那羅王,五十恒河沙摩睺羅伽王,六十恒河沙阿修羅王,七十恒河沙陀那婆王,八十恒河沙羅刹王,九十恒河沙樹林神王,千恒河沙持咒王,一億恒河沙貪色鬼魅,百億恒河沙天諸彩女,千億恒河沙地諸鬼王,十萬億恒河沙諸天子及四天王,十萬億恒河沙四方風神,十萬億恒河沙雲雨神,二十恒河沙大香象王,二十恒河沙師獸王,二十恒河沙諸飛鳥王,二十恒河沙等水牛、牛羊,二十恒河沙諸神仙人。 閻浮提中一切蜂王,無量阿僧祇恒河沙所有諸山王,無量阿僧祇恒河沙四大海神及諸河神、魔王波旬及眷屬、非人等。 十方諸佛國土各遣大弟子和無量阿僧祇大菩薩前來聞訊供養。 什麼人沒來雙樹林下呢,迦葉、阿難兩弟子,後文有交代。 還有一闡提。 即不相信佛與佛法,作斷滅想的眾生。 在來此雙樹林下哀告供養的眾生,除閻浮提的少部分眾生外,不管現什麼身,包括外道仙人,飛鳥,獸王,羅刹王,鬼魅王,魔王等,都是有化身成就的菩薩化生到各道眾生的示現。 都是娑婆世界範圍的化身菩薩,都是釋迦牟尼佛無量劫來有緣救度的化身菩薩。 對各法界眾生所持美妙上味供養,佛默然不受。 因為佛是化身示現,化現肉身,佛要憐憫人這道眾生。 這道眾生修的是生滅法,而化身菩薩修的是苦樂法。 所以,要入般涅槃必然示現無常的生滅法。 如宣化法師圓寂時偈曰,“吾從空中來,吾回空中去。 ”有人問我怎麼想,我說,“無所謂來,無所謂去。 我曾來過,我曾去過。 ”這都是一回事。 ? Last Edit: November 15, 2009, 10:10:39 pm by Mjerry ? LoggedMjerrySr. MemberPosts: 376Re: 大般涅槃經釋義—淨慧法師? Reply #1 on: October 27, 2008, 10:08:38 pm ? 【大般涅槃經卷第二】涅槃降魔咒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純陀品第二】這一品主要是說,佛接受了純陀的最後供養,而拒絕了純陀請佛久住,莫入般涅槃的請求。 為此各自闡述理由。 純陀與其同行共十五人,為優婆塞。 大膽的站出來,頂禮佛足,悲感流淚,欲從佛這裏為眾生求得功德資糧,懇請佛接受最後供養。 最後供養。 這裏是指佛住世入涅槃的飲食供養。 與以後的舍利、佛像、塔等供養一樣。 區別在於佛用有形之體受有形於供。 而後者供養是無形無相之體,受有形於供,所得功德不一樣。 可比喻為父母在世盡孝和逝世盡孝,雖都是孝,但有區別。 “施食有二,果無差別,具足無極限供養。 ”佛為讓眾生斷除貧窮,常得富貴安樂,長壽和有智慧,接受了純陀等十五位優婆塞的最後供養。 我們這個世界一切福報從供養得。 離開供養,無福可求,無福之慧也是空慧,不能成就功德。 佛告純陀說,世間最具足的供養,也可稱最大的供養是,一者受已成佛,二者受已入般涅槃。 而且,這二者供養所生功德一樣。 這時純陀有點不服氣說,這二者的供養所生功德不應該一樣吧? 先供養者即牧羊女供養時,佛還是眾生,不具足佛的智慧,不能讓眾生具足供養功德,不能讓施者盡除煩惱。 受施者還是雜食身、煩惱身,可能以後會感業而著善惡兩邊之身,是無常身。 只具肉眼,受已得命、色、力、安、才。 而後供養者,供養的是佛,是無煩惱之身、金剛之身、法身、常身,不受善惡業感召之身,具足六度和佛眼、慧眼,受施者無命、色、力、安、才。 怎麼說二者供養一樣呢。 佛說我無量劫前就已經沒有雜食身和煩惱及善惡業感召身了。 當初受牧羊女供養後,即見佛性,成佛破魔與今日入般涅槃破魔一樣。 所以說二者供養功德一樣。 雖當初沒說十二部經,但早已通達,今天說了早已通達的十二部經是一回事。 所以,兩者供養功德一樣。 “牧羊女所奉乳糜,我實不食。 ”“汝最後所供,實亦不食。 ”化身佛是報身佛的意生身,可化無量億。 這些化身佛性不食供養,也不入涅槃。 而化身佛性成就之肉身佛,要示現受食供養和示現入般涅槃。 簡單地說,佛性是超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而示現的肉身還要遵循世間法則,也在遵循毗盧遮那佛法性自己的法則,“如來示同眾生方便涅槃。 ”純陀和牧羊女一樣,都是菩薩化現而來。 供養佛入涅槃的功德要大於大梵天王的功德。 所以說,生世為人難,佛出於世難,值佛生信聞法難更難;遇佛入般涅槃難上加難;猶如大海中,盲龜遇浮孔。 純陀見佛能接受最後供養後,便向佛請求,請佛住世。 請佛住世的功德是人得長壽。 我們今天請佛像供養等於請佛住世,種下長壽之因,將來必得長壽之果。 佛說(這裏的“佛說”,為方便講法故,是對講經的解釋說,可理解為按佛或菩薩的原意說,其他類同,特說明一下。)“不應請佛久住於世。 ”因為在此世界,一切有形相者,包括釋迦牟尼佛和今天的佛像及一切行做,都被無常的規律所支配,有為的行做必被破壞掉。 無為之佛必示現有為之佛形,來度有為眾生去證悟無為境界。 佛這麼說,是破眾生有的執著,依法去修證,去自度慧命。 破假有為妙有。 這是佛的真慈悲。 可以說,真佛壽命無量,真常妙有,但不是在我們這個世界。 貪求萬歲的人是道士,只是看屍鬼。 如果你是真修行者,你會在定中見到釋迦牟尼佛真正化身沒入涅槃,法會還沒散。 當你拜佛真身舍利時,你會感應到佛的真身妙有。 當你講佛經講出佛的本意時,你會觀到佛帶領百千菩薩與天王等親臨道場,讓講法者生信心,讓聽法者生歡喜心。 有時道場祥瑞百端,異香不散。 讓聽法者似如虛空。 所以,我告訴諸位,哪里有講大乘經典者,一定要擁護道場,讚歎講法者。 在此世界弘佛正法太難太難了。 寧可自己死一千次,都不對講法的法師說一句不恭的話,何況詆毀。 業報太重啊。 我鼓勵諸位,去證真實法,究竟斷諸有。 此身苦所集,一切皆空無。 【哀歎品第三】這一品主要是講,六趣眾生聞佛將入般涅槃,心生愁惱,懇請佛慈悲眾生,不入般涅槃,請佛住世。 純陀去辦供養食具之時,地有六種震動。 一是震動的範圍,地球至大梵天;二是震動的原因,佛降生、成道、轉法、入涅槃。 三是震動的次數,六種震動就是讓六趣眾生感應到有大事發生。 四是震動的大小,大動帶小動。 大動是眾生普遍感應,小動是讓眾生普遍歡喜或驚怖。 諸天人、龍等八類眾生身毛皆栗,同聲哀泣,表現既恐怖又痛苦。 舉例說,您如國王,我們如諸子,心愛我們又教技藝等生存本領。 今天又要拋棄我們。 我們不願讓您放舍,請您久住不入涅槃。 理由一,而于諸法,複生怖畏。 不懂佛經的人,不知害怕。 學佛懂了佛法的人,害怕學不好墮地獄。 理由二,初學佛法,未得安樂,未離諸苦,害怕不能成就。 理由三,佛有密藏偏教給文殊等菩薩,沒有普度眾生。 我們想佛不是不教,是沒來得及教。 理由四,少者無智,老者業重,病苦未脫生死,險道者二十五有:即三界火宅是,四惡趣,四大洲,欲界六天從四王天至他化自在天,色界七有,從初禪天至無想天;無色界四有,從空想天至非想天。 這時,佛沒有直接回答天人、龍等所請所問,而對諸比丘說,你們不要向天人等愁憂啼哭,當勤精進。 間接的對諸天人等作了回答。 佛接著說,諸比丘有什麼疑惑,當皆當問。 “汝等遇我,不應空過。 ”無量劫中,我為汝等比丘捨身命財,你們應珍惜這個機緣,不應放逸。 不應取此虛偽之物。 這裏的“虛偽之物”是指諸比丘貪著小乘法,不得究竟,以下心得少為足。 佛接著說,你們諸比丘,雖身披袈裟,乞食,去除鬚髮,卻不知求大乘法,如進寶山而取石頭,取真金才是大乘法。 佛接著說,解脫之法,如來之身,佛的大智慧,沒有涅槃。 為眾生故,是肉身示現入涅槃。 就我們這個世界而言,佛傳給弟子的修行身心、解脫生死的方法,在一萬兩千年裏佛法住世,誰依法而行,誰得解脫。 佛的化身即如來之身,在佛法住世的時間內自然住世,只是不以肉身住世。 佛的大智慧法藏,讓我們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只是為了眾生不貪諸有,知空、苦無常,而求出離世間,而肉身示現入涅槃。 諸比丘聞佛意當涅槃,表現憂悲痛苦。 向佛提出幾個請求,第一,請佛快給我們講無常苦,空無我。 第二,我等今者皆未得度,佛怎麼放舍我們而入於涅槃。 第三,我等今者還為煩惱所縛,不知如何解脫,佛怎麼放舍我們而入於涅槃。 第四,我等久病未得安穩,佛怎麼放舍我們而入於涅槃。 第五,佛當為我們施法藥,讓我等得醒悟,而入於涅槃。 第六,佛讓我等修行除慢知空無我等,我等也這麼做了,但不得究竟。 幾個請求的目的是請佛住世。 佛對諸比丘說,你等善能修行諸法,但有三種修未達實義。 第一,但知文字。 第二,顛倒生心。 第三,有我修行。 今當告訴諸比丘達實義的三修法。 因為世間有苦者計樂,樂者計樂;無常計常,常計無常;無我計我,我計無我;不淨計淨,淨計不淨思顛倒法。 眾生必然產生想、心、見三顛倒。 所以,眾生樂中見苦,常見無常,我見無我,淨見不淨,但知文字而不知義;顛倒生心,有我修行。 即執著有無兩邊修行。 第一,知文字意修行。 第二,遠離四顛倒修行。 第三,依無為法修行。 這樣修行可化作世間的常樂我淨和出世間的常樂我淨。 世間的常樂我淨有字無義,出世間的常樂我淨有字有義。 即世間聖人的肉體要入滅,是諸法空相;出世間的法身無入滅,是諸法實相。 諸比丘說,佛您永離四顛倒,了知常樂我淨,為什麼不住世一劫或半劫,令我等也離四顛倒。 我等如何止住身毒,修於梵行。 我等也應當隨佛入涅槃。 佛對諸比丘說,我今所有無上正法,悉已付囑摩訶迦葉,如國王出巡,將國事付囑大臣。 迦葉是有智慧的人,能以方便力,巧取水中寶珠,可為你等依止處。 入涅槃是證得,不是說得或隨佛而入。 諸比丘說,佛您以前教我等諸法無我,如此修行以後,可以成就,得入涅槃。 今天佛您入於涅槃,我們卻不能,這是什麼意思? 佛用一個例子回答諸比丘,即用國王、舊醫、客醫、乳藥治病加以說明。 國王者,我等心是;舊醫者,我們的思維是;客醫者,佛法是;乳藥者,世間諸法是。 國王之心愚迷無智,舊醫之思維頑愚驕慢,客醫之佛法方便技藝,舊醫之思維只知世間諸法之乳藥。 客醫之佛法既知世間又知出世間乳藥。 乳藥之世間諸法,既可善人又可毒人。 即眾生種性不同,根基不同,度脫的方法也不同,適應學淨土的不能用禪密法,反之亦然。 但總歸其一,出世間法不離世間法,不管修什麼法,殊途同歸,諸法無我時,一定得入涅槃。 可現在你等比丘還未得諸法無我之實。 【大般涅槃經卷第三】涅槃降魔咒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長壽品第四】佛接著對諸比丘說,你們對戒律有何疑問,今天都可以問,我當給予解說。 諸比丘說,我等無有智慧,于諸戒律不知問什麼。 我們如同一位一百二十歲的老人,體弱多病。 有一位富人要遠行他方,將寶物多存放在老人這裏,老人無有子女,命終後所寄存寶物盡皆散失。 佛要把佛法之寶物存在我們這些聲聞這裏,就如同富人把寶物存于體弱老人這裏一樣。 佛又對諸比丘說,你們今天若請法能利益一切眾生。 諸比丘說,佛您應該將佛法之寶藏寄存于菩薩那裏。 如年輕人有妻子兒女,家宅興旺,會保證富人寄存財寶不散失。 佛若將佛法付囑于大迦葉、阿難及諸比丘,這些人也如同老人,悉皆無常,使佛法不得久住。 反之,佛法久住於世,利益眾生。 諸比丘說到這裏,都沉默不語了。 這時,佛對大眾說,我之壽命不可稱量,我說妙法不可窮盡。 你們隨意咨問。 佛這麼說以後,有一童子菩薩(在古印度時,未結婚的青少年稱童子,下邊統稱為童子菩薩。)姓大迦葉,從坐起對佛說,我不多問,但佛您能聽,我才敢問。 這裏大家要注意童子菩薩四字。 童子有姓是人,又不同于四眾弟子。 什麼人是菩薩唯佛知,而我們四眾弟子,以聲聞或凡夫境界,用顛倒知見衡量不了別人。 童言無忌,表示菩薩純貞境界和佛法真常。 佛贊許後,童子菩薩向佛請法。 共問了三十二個為什麼。 童子菩薩並表示,我們請法是為了頂戴恭敬守護佛法,如大臣守護國王的寶珠一樣。 同時,為增長廣深智慧。 從第四卷開始至十六卷,佛廣說童子菩薩所請。 因為是菩薩請法,佛說法對象重點是菩薩,可理解為佛教化菩薩,菩薩行持佛法。 佛教化眾生如何發菩提心,菩薩以身示範眾生具體發菩提心。 菩提之心,成佛之心是也。 我們學佛、念佛,修行六度萬行,是為證得佛果。 又不為證得佛果而證佛果,而為承傳佛的家業,廣度眾生而證佛果。 在世間法空的境界上,又上無佛道可成,下無眾生可度。 在出世間法,定的境界上,又有願力牽引,因緣匯合,妙有法喜。 這時佛對童子菩薩說,我為你說佛如何得長壽之業。 佛的長壽之業是以因地菩薩因緣修行而得,菩薩以此業因緣修行必定成佛。 如王子犯罪坐牢,國王憐愛自己犯罪之王子,親自去牢房探視。 菩薩如國王,欲得長壽,應該憐愛一切眾生,如對犯罪王子想。 一生慈悲心,自己不殺害也讓眾生互相不殺害,即讓眾生守持五戒十善;二來三界,菩薩化現到三惡道等六趣眾生中去,安慰眾生諸恐怖,教其離苦解脫之法。 這時,童子菩薩對佛請法,佛您說菩薩修行平等心,眾生如子想,那為什麼有一童子僧盜聽說戒,金剛密跡,承佛神力,杵碎其身。 是金剛報惡還是把眾生同一子想只是這麼一說呢? 佛說,菩薩為教化破戒之人而示現破戒童子也。 毀滅佛法、誹謗佛法和什麼因果也不相信等等之人,他們殺生、邪見、違犯國法等等眾生,佛菩薩同生悲心,同於子想。 佛法不同於國法或世俗法,對破戒之人,啟單、訶責、說明因果等,讓其自我放棄,遠離諸惡。 佛入涅槃後,有持戒比丘守護正法,糾治破戒;今行善法,得福無量。 如伐除宅舍毒樹,少年剪掉白髮一樣。 否則姑息養奸,非我佛子。 這裏啟單,還要理解佛法不度破戒之人,連往生的資格都被取消。 你會想,會這麼嚴重麼? 有一破戒弟子在佛前懺悔,我問她,佛聽你的懺悔嗎? 佛看的是你行動上的心懺悔而不是言語上的懺悔。 如一個死亡的三歲兒童能入祖墳地安葬嗎? 一定不會,族親也不會讓人破壞俗定之規。 這時,童子菩薩又對佛請法說,一人持刀害佛,一人用香供養佛。 佛對這二人生平等心,就不應懲治刀害之人。 佛說,如國王有四子,請嚴師授學,都讓成就。 而經苦治,因仗罰而死三子,一子成就。 國王與師對四子而言是平等心。 由一子成就而使全國人受益,國王與師得福無量。 國王與四眾如苦治不修戒、定、慧法和懈怠、破戒、毀正法之人,同得福無量。 菩薩修行此業,便得長壽,並善知宿命。 即知自身宿命,又知有緣人宿命,為自度與度人。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佛您如對眾生生平等心,您應該得長壽,善知宿命,常住於世。 那今天您壽同人間,不足百歲,是怨恨眾生還是往昔造惡業了呢? 佛說,童子菩薩這麼說是粗言,你只知道佛化身示現的肉身涅槃,你不知佛的真正化身、報身、法身壽命無量,如同天地虛空一樣。 童子菩薩又向佛請法說,按此意佛您應住一劫,減掉一劫的生死,為眾生常說妙法。 佛說,為度眾生故,佛示現如毒樹一樣的無常肉身。 肉身示現涅槃,同樣是讓眾生知見,佛的真正三身是常住的。 目的是讓四眾精進修行,廣傳佛法。 童子菩薩又向佛請法說,出世間法與世間法有何區別。 佛說,世間法如俦I牛,被妄心所迷,眾生執著肉身生滅,不知佛法,不信佛法,不修佛法,將自身具足的常住佛性散失六趣。 雖有些人修戒、定、慧,由於沒有證得出世間的智慧解脫,而不得常戒、常定、常慧的解脫。 出世間法如王退群伲? 撮]住自心六佟G鍦Q之業,證知出世間的真常,戒定慧的解脫;證知真正的佛法僧三寶常住;證知世間法的諸法實相,諸法空性;證知出世間法的諸法空性,諸法實相。 最後具足佛的常樂我淨。 是諸佛法性入常樂我淨。 童子菩薩又向佛請法,我想知道什麼是法性或者如何知道身生法性。 佛說,色界天以下法性有身,無色界法性有意無身。 諸佛的法性三身是聲聞、緣覺所不能知。 如不相信出世間佛法僧三寶法性,此眾生不是清淨三皈依,不能持清淨戒律,不能證聲聞、緣覺和菩提之果。 反之,則能成就。 【金剛身品第五】這時,佛又對童子菩薩說,佛之真身是常住不壞金剛之法身,不是現在化身示現的肉身。 童子菩薩說,眾生只見肉身,不見不壞法身。 所以,佛您今天為什麼要示現入涅槃。 佛說,佛之真身無量億劫堅牢難壞,非有為、非無為、非有相、非無相等。 佛的化身無量億,無處不現身,示現三乘度眾生。 在娑婆世界外的其他佛國土,示現護法身、比丘身、居士身等,度脫十方佛國土眾生。 佛的報身盧舍那佛功德圓滿,願力宏深,十地菩薩圍繞,唯一佛乘,常樂我淨。 佛的法性身,毗盧遮那佛,包藏娑婆界,虛空法界,森羅萬象,無量眾生,是一真如性。 佛今日示疾入涅槃,為欲調伏眾生知世間無常,出世間有常。 童子菩薩說,佛您的金剛不壞法身是如何成就的? 我們想知道這裏的緣故。 佛說,以守護正法的緣故而成就金剛不壞之身。 什麼樣為守護正法,菩薩行人護法度人的願心是;韋陀菩薩護法度人的行為是;四眾弟子的持戒、弘法、自利利他、護持正法者是;即現代擁護法師廣說佛經典者,依法修行六度萬行者是。 否則,出家二眾為不護法者,在家二眾為禿居士。 禿居士為相不具足,行有缺欠的假信佛之人。 護持正法的人,必生佛國土,得無量果報。 佛說,我涅槃後的世間,有眾生為吃、穿、住而出家,即職業出家為僧,不為修行、弘法、護法等出家人,這樣的人為禿人。 這樣的禿人,相為出家,心有缺欠,見有護持正法之僧,驅逐殺害,攻擊弘揚大乘佛法者。 必須有護法四眾,持正見、喜大乘、不為利養、具足威儀,制住惡人。 這樣的人才是持戒、護法之法師,眾生的真善知識。 佛說,出家人有三種,一種犯戒雜僧,二者愚癡僧,三者清淨僧。 持戒僧為利養故與破戒僧相互親近,同其事業,即似現代的法事商業化,這樣行做的為犯戒雜僧。 不平等教令眾生,對犯戒的人不加教令,還以自己不犯戒而覺得很好,這樣行做為愚癡僧。 能調伏犯戒雜僧和愚癡僧的人善持戒律,護持正法的為清淨僧。 佛說,菩薩為調伏眾生,還示現到白衣、媱女等身,教善止惡,為聲聞眾所不能為。 這樣的菩薩善解佛法,善持戒律。 佛說,有上述正見、正知的護法者,就可見佛金剛不壞之身。 這一品主要內容是如何成就金剛不壞之身。 即菩薩以什麼堅固力,什麼因緣而成就出世間的法性不壞之身。 【名字功德品第六】這一品主要內容是聽聞這部《大般涅槃經》經名的功德。 這時,佛對童子菩薩說,有人聽聞到這部經的經名就善生人天,不生四趣,即三惡道與修羅道。 這是說人的即生功德。 因為,此經為諸佛修行所得功德,具足清淨梵行,降伏一切煩惱魔性;佛一生所說妙法,皆入此經;此經具足八昧,一常、二恒、三安、四清涼、五不老、六不死、七無垢、八快樂。 八昧者是佛法常住,菩薩恒常守護,眾生安穩,去除煩惱,是佛正法,可以解脫,清淨智慧,法喜充滿;佛示涅槃,而佛法僧三寶常住。 世間的佛法僧三寶是佛像、經書、出家人。 出世間的佛法僧三寶是,三身佛真體,三世佛度脫眾生之法,佛、菩薩、自性為真僧。 LoggedMjerrySr. MemberPosts: 376Re: 大般涅槃經釋義—淨慧法師? Reply #2 on: October 27, 2008, 10:09:17 pm ? 【大般涅槃經卷第四】涅槃降魔咒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四相品第七之上】這一品主要內容為什麼是四相。 佛如何示現度脫眾生。 佛說,菩薩若為眾生開示或宣講涅槃實義,要具足四相。 即是法師講這部經必須堅持的原則。 四相是,一者自正,二者正他,三者能隨問答,四者善解因緣義。 如何理解自正。 寧可自跳火坑不說佛經三藏十二部為魔說或偽經,寧以利刀自斷其舌也不說佛法僧三寶無常,若聞他說生憐憫心如自身被火燒一樣,是自正。 如何理解正他。 如一女人,喂乳嬰兒,希望健康成長,長大以後食苦、酸、鹹、甜、辛、淡六味,母欲遠出將家業交給善子掌管,而不交給惡子,善子知母遠行未還,惡子言母已死。 當知其母親健在而常住的人為正他。 這裏,佛自比喻為母,聲聞弟子為嬰兒,母乳為佛法甘露。 聲聞食六味為苦,無常、無我、無樂。 用智慧之火,燃無常、無我、無樂之薪,達到常樂我淨。 而聲聞不知佛入涅槃為示現,而菩薩在地前菩薩這一大阿僧祇劫,已證知佛法僧三寶常住,菩薩承傳佛法,度脫眾生為正他。 這部經多處提到如來秘密之藏,世間的秘密之藏表現為身、口、意秘,再深一點說,修行方法秘,修行口訣秘,承傳形式秘。 出世間的秘密之藏表現為佛、法、僧秘。 深一點說,第一妙高峰如何真相,宇宙與眾生如何安立與出離,菩薩以何相何方式何地等承傳佛的家業,在經中佛只說眾生皆有佛性佛之密藏。 這些密藏須自己證知,實無秘密,靠東尋西找是徒勞無益的。 如佛家有坐脫立亡之法,證得此法之人至死不說不傳給弟子,誰證誰得,可用可不用。 多說一句,大家不要心思用在密藏上,而用在當下修行上。 須知林內事,入林便自知。 生生世世迷,還世世生生。 能隨問答。 佛說,如有人問佛,我一文錢也不想供養別人或舍給別人,我還要名為大施主,怎樣能辦到呢? 佛回答說有啊,你見著僧人你供給他肉食、美女等,你不損失一文錢,還能名流天下。 這種回答問題的方法就是能隨問答,即隨順眾生,不讓一眾生因我不能善巧而生煩惱。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我見不食肉者,有大功德。 佛您都不聽食肉二字,是這樣麼? 佛說食肉如同食自己兒子之肉,斷大慈悲種。 佛住世時,因出家人眾多,糧食欠收等,佛己悲力化三淨肉,供出家人食肉。 即今天我們見到的太歲,是一種真菌類,而不是眾生之肉。 受戒之人不但不食肉,還不能食五辛之物。 不穿貝殼裝飾的衣物和皮革衣鞋等。 不如此,其身臭穢,眾生恐怖遠離。 但現在有的解釋為不見、不聞、不為己殺。 佛說,我涅槃後正法時代,四眾弟子都能這麼持戒修行。 從像法時代開始出現,至末法時代流行,出家人少讀經書,貪食養身,外觀賢善,內懷貪疾,誹謗正法,破佛戒律,相互鬥爭,攀緣權貴,算命看相等,自稱釋子。 離上述諸惡事的持戒修行人才是真佛弟子。 如是說,如是行的四眾弟子得此清淨法,為能隨問答。 善解因緣義。 佛度眾生,先歸後戒,隨教修行,漸次而制,以戒善懺悔,去除邪見及墮四道之因緣,培植善根,增長功德。 眾生的根基不同,習氣不同,因緣不同,說法隨之有區別,度脫方法自然也不一樣,這就是善解因緣義。 佛說,如是四相,即是一義,即為大涅槃。 大涅槃義為滅諸煩惱,離諸有者,離欲寂滅,空無所有,常住無退,能示現種種無量神通變化。 佛說,我已久住是大涅槃,種種示現神通變化。 一是此身畢竟不從愛欲和合而得生,而是如法樂觀之身,示現入胎,示現出世,示現嬰兒,其母摩耶夫人都是化身菩薩。 為隨順世間法故,示現如是。 二是示現太子,入學堂,學習技藝,歡娛受樂。 為隨順世間法故,示現如是相。 三是示現出家修道,受具足戒,精勤證果,力度眾生。 四是,示現坐於道場菩提樹下,降伏魔軍,實為降伏剛強眾生。 五是,示現出息入息,有大小便事,實無諸患,只是隨順世間故。 六是示現受人信仰佈施,實無饑渴,睡眠等事。 於無量劫中,早已具足無上清妙智慧。 七是示現是人,實非人,即相是人,性早已非人,可示現人相等事。 八是示現涅槃,而我真實化身,實永不滅。 另外,在此世界的無量劫中,我行菩薩道時,除正面示現外,我還示現過反面,如戲中演員,主演過英雄,也演過丑角。 再如,示現過破戒、犯四重罪、什麼都不信的人、破和合僧的人、魔王波旬、四趣眾生、入淫女舍人、奴僕、教師、喝酒、博弈、諍訟、大鷲身等,實無造諸惡業,而是化身度眾生。 我們為什麼現在造業不行,我們是報身,化身沒有成就。 報身造諸惡業,必遭報無疑。 同時,也化現梵王、長者、居士等身。 佛說,羅侯羅名為佛子,實非我子,他也是有願力得化身菩薩。 佛的涅槃為常,而聲聞緣覺涅槃如燈滅,不是大涅槃,沒有成就自己得佛國土。 三果以下羅漢,不名涅槃。 這一品中,提到化身示現問題,化身即意生身,是報身得意生身。 千江有水千江月,意生身隨願示現身。 證佛果的菩薩,可示現佛身,而十地以下菩薩不能示現佛身。 在我們的娑婆世界,只有釋迦牟尼佛可示現肉身佛,其他佛國土的佛,到此世界,也不示現肉身佛。 釋迦牟尼佛得真身法性,真長永住,而在此世間,末法一萬年以後,將離此世界。 那時世界是什麼樣,動物世界是。 佛與諸菩薩隨願示現度脫眾生,有一個前提,即度有緣,不度無緣。 我們今天值遇佛法,是與佛與諸菩薩有緣,但還要與周圍人多結善緣。 結善緣的人,誰要證得菩薩,自己一旦未出離時,相信菩薩一定化現各道中去度脫我們。 眾生有貪、嗔、癡為可怕,修行人有妒、慢、嗔為可怕。 請諸位慎之又慎,保持住精神健康,身體快樂。 【大般涅槃經卷五】涅槃降魔咒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四相品第七之下】這一品重點說了兩個問題,一是講有無秘密藏,二是大涅槃行是解脫義。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諸佛唯有秘語。 那為什麼還說諸佛有秘密藏呢? 佛說,諸佛實無秘密藏,只是愚人不解,有智慧的人了達。 即是凡夫不修無證,把四聖道識為秘密;依法修行有證有悟,自然清淨心盡知,無有秘密。 這裏不包括密語真言,是為修行者說。 佛說,若說諸佛有秘密藏,如富人藏有珍寶不給唯一貧子。 即將眾生出世間得解脫之佛法,隱蔽起來。 諸佛能這麼做嗎? 不能。 但火宅眾生貪著諸有,執著戲樂,不相信諸佛有珍寶。 而諸聲聞如年幼之子,不懂大乘佛法之成人之事。 所以,是告訴他富者得一半珍寶,而沒有告訴他另一半珍寶,待幼子長大後,自然知道全部珍寶。 佛說,我積聚的財寶有兩種,一是聲聞,即有為僧;二是佛、菩薩,即無為僧。 諸佛於大涅槃而般涅槃,即是於大涅槃中,為度脫有緣眾生一大因緣故,來此世間,示現肉身,示現涅槃。 佛說,我們這個世界眾生,常被淫、怒、癡煩惱毒害。 一為可治,二為不可治。 即對佛法有信者可治,無信者不可治。 無信者稱一闡提,斷滅一切諸善根本,心不擁護善法,不生一念之善。 此善為出世間大善,不是世間小善。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什麼是涅槃。 佛說,涅槃即解脫。 什麼才是真解脫呢? 說色解脫者,即是佛解脫,因佛離一切色相。 說非色解脫者,即是聲聞,因聲聞未離一切色相。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唯願佛哀憐眾生再說一說大涅槃行解脫之義吧。 佛說,真解脫者,一為不生,為度眾生示現肉身,實則性以解脫,故說不生。 二為虛無,即無相。 三為無為法,即空性常住。 四為無病,即無煩惱所縛。 五為無垢,即無業報,而功德圓滿。 六為無漏,即無欲無求,只依願力而行。 七為無鬥爭,即心安清淨,無有對立。 八為安靜,即是寂靜而常樂。 九為安穩,即心安無燥,三界火宅不生恐怖畏懼,我曾來過,我曾去過。 十為等侶,即涅槃路上無朋伴,誰修誰證誰獨行。 十一為無憂愁,即無牽掛或無掛礙。 十二為無憂喜,即不聞悲而憂,不聞歡而喜。 十三為無有塵垢,即不為六塵所遮蔽。 十四為無有垢穢,即純真而無雜染。 十五為不可壞,即不為魔事所能破壞。 十六為多有財寶,無有所負,即功德圓滿得大自在。 十七為無逼切,即以不被無常力迫切所逼。 十八為無逼切者,即不為凡夫慢高所逼,不為世界諸毒蟲毒獸所害。 如日月不逼眾生,虛空可容日月。 十九為無動法,即佛法久住。 二十為無動法者,即法中無我。 二十一為稀有,即如火中蓮花。 二十二為虛寂,即稀有者為妙有,無有未滅盡之事。 二十三為不可量,即功如大海不可度,德滿虛空不可量。 二十四為無量法,即善業無量為因,功德圓滿為果。 二十五為廣大,即無有與之相比者。 二十六為最上,即無有與此比之超越。 二十七為無能過,即熒火不能比過陽光之輝。 二十八為上,即究竟彼岸。 二十九為無上上,即彼岸智慧無極限,三十為恒法,即長久堅硬,遇之伏順。 三十一為堅實,即性本具足,悟性各張。 三十二為不虛,即出世間所證道果真實。 三十三為不可法,即無濁自淨,真空無塵埃。 三十四為無邊,即大而無外,小而無內。 三十五為不可見,即如虛空鳥跡,水裏魚蹤。 三十六為甚深,即如聲聞、緣覺未達第三城。 三十七為又甚深,即如孝子致孝,得到諸佛菩薩所恭敬。 三十八為不可見,即聲聞、緣覺所不能知的智慧,何識凡夫。 三十九為無舍宅,即離諸有,有即三界。 四十為不可取,即證不可求。 四十一為不可執,即看不見摸不著,又卻有。 四十二為無有身體,即離一切相。 四十三為一昧,即唯顯願力 。 四十四為清淨,即無染汙。 四十五為又一昧,即願力化為慈悲。 智慧為慈悲用,可隨緣現鏡臺。 四十六為除欲,即有欲則迷,雲開見日。 四十七為寂靜,即無音聲之繞,無煩惱之波。 四十八為平等,即對眾生心平等於一子想。 四十九為無異處,即自古華山一條路,妙高峰頂無等論。 五十為知足,即千難都值得,萬金換不來。 五十一為斷絕,即斷一切無明本,絕一切業障之根。 五十二為彼岸,即空無此岸處,了義清淨覺。 五十三為默然,即性智無聲,真常自現。 五十四為美妙,即真空存妙有,平靜有誰知。 五十五為除諸煩惱,即良醫妙方、能醫眾病。 五十六為無則,即如心內賽馬,肚內行舟,能容眾生難容之事。 五十七為滅諸愛,即愛河泛舟欲為櫓,性空無求幹愛河。 五十八為法愛,即自拔三毒根,憐憫眾生苦。 五十九為離我我所,即三界無法我,火宅逃主人。 六十為滅盡,即諸有滅盡,諸貪絕根。 六十一為救護,即救眾生出苦海,護眾生離怖畏。 六十二為皈依,即眞皈無動轉,依處無餘依。 六十三為屋宅,即行走無險難,安穩覺塵迷。 六十四為無所畏,即如獅子王百獸,成道破諸魔。 六十五為無有則狹,即涅槃大道無關卡,智海闊寬無狹峽。 六十六為不則,即純益無害。 六十七為又不則,即如舍小舟,而登大船心安快樂。 六十八為拔諸因緣,即不受因果律,來去自由身。 六十九為能伏驕慢,即眾生有佛性,平等慈悲心。 七十為伏諸放逸,即貪有多散亂,空無不聞名。 七十一為能除無明,即業淨無雜染,真明一輪紅。 七十二為寂靜,即空曠涅槃樂,獨一無伴侶。 七十三為堅實,即籽實可為種,漏盡慧命通。 七十四為能覺了增益於我,即一覺為佛,了義彼岸。 增功益德,救度眾生。 七十五為舍諸有,即色相虛幻,泡影不真實。 七十六為決定,即花香無葉事,同根不同用。 七十七為水大,即甘露潤草木,亦能滋眾生。 七十八為入,即久修無我者,得金於寶山。 七十九為善,即喜事于師,得師善教。 八十為出世法,即蓮花出污泥。 八十一為不動,即風吹門動而框穩固。 八十二為無波濤,即似一灘清水,喜樂無時日。 八十三為宮殿,即宏而制法為尊,偉自臣服得貴。 八十四為所用,即金能多用,本來無過惡。 八十五為舍嬰兒行,即丈夫遠行與魔戰,不能帶五蘊小兒。 八十六為究竟,即已破魔羅剛,清淨還家鄉。 八十七為無作樂,即妙藥已除五毒,身愈而得安樂。 八十八為斷四種毒蛇煩惱,即慧劍斬斷生、老、病、死、苦,行深般若除去煩惱魔。 八十九為離諸有,色相煩惱根,拔出無苦集。 九十為斷塞諸有,即斷外道一切有為法,塞法執無我我見性。 九十一為不空,即空空尼犍子,妙有為不空(尼犍子為外道,裸身無財舍為空空)。 九十二為空不空,即空三界諸煩惱,不空常樂我淨。 九十三為離愛,即菩提徹觀明瞭義,愛有求想非慈悲。 九十四為斷諸有貪,即遠離一切有相、束縛、煩惱、生死、因緣、果報。 九十五為受安樂者,即眾生怖生死,三皈可免離,三皈除四魔,依則得安樂。 九十六為涅槃者,來去身安樂,遠離諸色相。 九十七為不生不滅,即肉身示不滅,真身無生滅,法性恒宇宙,佛性如虛空。 九十八為喻虛空,即佛性真常虛空喻,虛空虛無無佛性。 九十九為非喻為喻,即為化眾生不能喻而喻虛空,眾生知虛空而不自知佛性。 種種方便比喻因緣化有情,不可喻勉強喻得知實法故。 達到這九十九種境界為真解脫,真解脫者就是覺了為佛。 菩薩不達真解脫,上有一念無明未破。 佛說真解脫者,即是如來,如來即是涅槃。 涅槃是佛區別于外道的根本,外道無涅槃之樂,執著於死後的天堂之樂及諸有之樂,眾生迷於五欲之樂,天堂之樂都很難得到。 唯佛無所謂來,無所謂去,來者身如極樂,法樂充滿:去者常樂我淨,妙樂無盡。 所以,唯佛涅槃之樂。 佛說什麼是三皈依,眾僧之中法常比丘僧常。 二者佛為覺,法為不覺,僧為和合。 三者供養僧,則得具足供養三皈(即三皈的具體表現)。 四者隨佛語等於供養佛,依法修行求解脫為供養法,眾僧為隨佛語、依法修行的具體體現者,為供養僧。 ? Last Edit: November 15, 2009, 10:13:38 pm by Mjerry ? LoggedMjerrySr. MemberPosts: 376Re: 大般涅槃經釋義—淨慧法師? Reply #3 on: October 27, 2008, 10:10:02 pm ? 【大般涅槃經卷第六】涅槃降魔咒阿磨隸 毗磨隸 涅磨隸 瞢伽隸 醯磨羅 若竭裨 三曼那跋提 娑婆他娑檀尼 婆羅磨他娑檀尼 摩那斯 阿拙啼 毗羅祇 菴羅賴坻 婆嵐彌 婆嵐 磨莎隸富泥 富那摩奴賴綈【四依品第八】這一品主要講一果、二果、三果、四果羅漢為世間眾生依止處。 因為菩薩的任務是弘傳佛法,引導聲聞發菩提心。 另外菩薩多隱于世間,利益眾生,教導眾生去依止四果聖人。 四果聖人必是證法修行人,依像法與末法去修行不能證得四果聖人。 佛說,有四種人依此經護持正法,建立正法,意念正法。 能多利益憐憫世間,為世界依,安樂人天。 一是須陀洹,一果羅漢。 二是斯陀含,二果羅漢。 三是阿那含,三果羅漢。 四阿羅漢。 這裏一果、二果羅漢,必來世間了生死,為世間依止好理解。 而三果為不來果,一番生死在天上。 四果羅漢已了脫生死,為什麼還來世間。 有三種原因,一種是一果、二果羅漢在世間修行遇大善知識指引,可修證得三果或四果。 二是三果、四果羅漢發菩提心,為新發意菩薩再來世間。 三種是菩薩示現。 須陀洹人煩惱未盡,故有七番生死。 但能持戒,建立正法解佛法其文義,廣說世間無常覺,多欲苦為覺,心不厭足覺,懈怠墮落覺,遇疾生死覺,貪究多怨覺,五欲過患覺,生死熾然苦腦無量覺。 善知菩薩方便示現不同身份和所行密法。 斯陀含人也煩惱未盡,故有三番生死為一來果。 能得正法,持正法,轉正法。 而且不受不持不說,世間不淨之法不能染汙,不能壞其行。 如遇大善知識指導,可滿三果後至新發意菩薩。 阿那含人尚有一念煩惱未盡。 是人為不還果,即不來果。 若遇大善知識指導,發菩提心往返世間為新發意菩薩,可證菩提道,直至成佛。 這樣的人,世間一切戲論、外道典集、客塵煩惱所不能害,對生、老、病、死不生怖畏,永離媱欲:說大乘佛法,夢中也不犯戒。 阿羅漢為諸漏已盡,無世間煩惱,如發菩提心,為新發意菩薩,常隨諸佛化身來此世間弘法,成就菩提道,直至成佛。 現在世間尚有部分四果羅漢發菩提心,尊佛旨住世,護持佛法,凡夫之人不可見知。 正法時代,四果羅漢住世,示現神通,制伏外道,無世間諸漏,集無量功德,能隨佛化度眾生,除佛菩薩外,為人天中最尊最勝。 童子菩薩向佛請法說,佛您在瞿師羅經(美音經)中說,天魔為壞佛法可現佛身相莊嚴,眉間放光。 魔尚能變作佛形,那也能變作四種羅漢身相,現各種神通。 所以佛您說可依止的四種人,眾生不能信受,不能依止。 這個問題在當今末法時代特別現實。 末法時代,說法者多如牛毛,怎麼去辨別真偽,一位幾十年研修佛法的居士對我說,“我信修佛法幾十年,三藏經典我都研究過,過去和現在最知名的大法師講法我都看過或聽過。 但向您這麼講法還第一次聽到,言簡意賅,通俗易懂,立刻明白自己如何去修行。 你屬於二種人,一種人是菩薩再來,聽你講法後,會有無量眾生得度,人天之幸。 二種人是魔王再來,那就太可怕了,人天之禍。 ”我問他,你說我屬於那種人? 他說“我無實修實證,判定不了”。 其實這兩種人我都愧不敢當,太抬舉人了。 根據我幾十年的實修證悟,幫助諸位如何去辨別。 一有師承。 二有開悟法師認證。 三講法時有祥瑞讓聽法者感應到。 四依法修行感應道交。 五依正法修行,弘傳正法辨別是否了義。 六龍天護佑,能伏外道。 第六條現代人很難理解,我講二個實例,一是有一位按隱態師法語修行者,見到我後說“怎麼見到你後,我只見光不能與我空中隱態師溝通了”。 二是有一位人稱大仙的人,能看事看病等,見了我便哭求“您快救救我,我被外道所控,不能自主”。 這樣的事不光二例,還有很多。 他們伏的是佛法,正法修行人自有龍天護佑,非我之能。 魔王或魔民講法辨別也有六條,一貪求供養。 二讚歎淫欲。 三說災或造災迷惑眾生。 四自我癲狂自喻是佛。 五講相似法離戒定慧修行之根本。 六遭王難,國法不容。 发布时间:2025-09-09 10:08:45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9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