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楞严经对(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仙天道)因果的详细 内容: 楞严经对《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仙、天道》因果的详细解析---宣化上人《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卷八阿难。 如是众生一一类中。 亦各各具十二颠倒。 犹如捏目乱华发生。 阿难,这十二类众生,每一类中又各具有十二种颠倒。 这些颠倒都是由虚空而生,好像捏目人,见虚空中狂华乱舞,一旦放开手,狂花自散。 这是说如果不逐妄想颠倒驰跑,而把根本无明破了,就什么都没有。 颠倒妙圆真净明心。 具足如斯虚妄乱想。 但这些颠倒,本来都是从妙明真心里面,幻现出来和。 只因一念无明妄动,就具足这些虚妄乱想。 汝今修证佛三摩提。 于是本因元所乱想。 立三渐次。 方得除灭。 你现在欲修证佛果三摩地的耳根圆通,只需从这颠倒的根本原因,产生妄想处下手,分三种渐次,才能消除妄想,灭却颠倒。 如净器中除去毒蜜。 以诸汤水并杂灰香。 洗涤其器。 后贮甘露。 犹如清洁的容器中,曾盛过毒蜜,必须将毒蜜除掉,再用沸水和灰香,彻底洗涤,使恢复原来的清洁,然后可贮盛甘露。 这里汤水喻定,灰香喻慧,必须用定慧来洗涤,方能去尽习气,才堪承佛法最上法味。 云何名为三种渐次。 一者修习。 除其助因。 二者真修。 刳其正性。 三者增进。 违其现业。 是哪三种渐次呢? 第一修习:要修习耳根圆通,必先除去助恶的因缘。 第二真修:既决定真修耳根圆通,必须铲除罪业之正性,亦即是杀、盗、淫、妄。 第三增进:欲增进圣位,必须与现行之妄业,极端相反,才能精进修持。 三渐次中,前二种为戒定,第三种为慧,所以一切修助行,莫不以戒定慧为根本。 云何助因。 阿难。 如是世界十二类生。 不能自全。 依四食住。 所谓段食、触食、思食、识食。 是故佛说一切众生皆依食住。 什么是助恶的因缘呢? 阿难,这个世界的十二类众生,都不能够自全生命,必须信赖四种饮食的方法,方可活命住世。 是哪四种呢? 第一段食:把吃的东西分作一段一块,吃时也分作早、中、晚,一段一段的时间来吃。 六欲天、人和畜生,都是段食。 第二触食:凡遇饮食,不需用口来吃,只需用鼻一嗅,吸其气味便足。 如鬼神之类。 第三思食:思是禅思,以禅定的思维方法,常作饮食。 如色界的四禅天等。 第四识食:以识为食,因无色界天既然无形色,只是在心理上认为吃饱,就是吃饱了。 当佛成道后,要破外道自饿苦行。 故为说法:“一切众生,皆依食住,此是正觉正语。 ”外道讪笑说:“小孩和愚痴的人都知,何以说是正觉正语? ”佛就反问他:“那你知食有多少种吗? ”外道哑然不能对,因此佛说此四食住。 阿难。 一切众生。 食甘故生。 食毒故死。 是诸众生求三摩提。 当断世间五种辛菜。 是五种辛。 熟食发淫。 生啖增恚。 阿难,一切众生,食甘淡有益的东西便能生存,食有毒的东西就会死亡。 因此所有求修正定的人,当断绝吃世间五种辛菜:葱、蒜、韭、薤和兴渠(即洋葱)。 这五种辛辣的东西,虽然无毒,但熟食能助长淫欲,生食易动肝火,助长嗔恚。 嗔是嗔怒,恚是心中忿恨。 如是世界食辛之人。 纵能宣说十二部经。 十方天仙。 嫌其臭秽。 咸皆远离。 诸饿鬼等。 因彼食次。 舐其唇吻。 常与鬼住。 福德日销。 长无利益。 所以世间吃五辛的人,纵然能通晓十二部经,说得天花乱坠,但是十方天仙都嫌他的口气臭秽,因此远远离开他,可是饿鬼却在吃了五辛之后,暗中舐他的口唇。 既然常和鬼魅打交道,福德就逐日消失,永无利益了。 是食辛人修三摩地。 菩萨天仙。 十方善神。 不来守护。 大力魔王得其方便。 现作佛身。 来为说法。 非毁禁戒。 赞淫怒痴。 这个吃五辛的人,虽然勤修三摩地,但菩萨、天仙,以及十方护法神,都不会来守护他,使大力鬼王,有机可乘,就变作佛身,来和他说法,反对持戒,称赞淫、怒、痴。 怎样分别邪正呢? 只要听他说话,如果专讲不必持戒,守戒只是小乘,反而赞叹邪淫,赞叹怒痴,这都是邪说魔说。 因佛是最清净,淫欲是最不清净的。 佛是最有智慧最慈悲,而怒痴都是邪魔之品行,邪正分明,切切不可盲从。 中国字之结构,亦很奇妙,有时亦很有意思,好像结婚之婚字。 结婚后就头脑昏迷,昏字加女字,意谓更加昏迷不觉悟。 我并不是反对结婚,亦并不是说结婚后个个都是昏迷。 只是以字义来分析,不要太死板,要活动一点,我们应从昏迷中清醒,不要日夜迷于女色,要学大觉世尊之智慧,有智慧便有光明,有光明当然不会昏学了。 命终自为魔王眷属。 受魔福尽。 堕无间狱。 如果无正知正见而听魔王之甜言蜜语,必定毁戒败行。 命终之后,就为魔眷属,享尽魔福报,一定堕落到无间地狱去。 阿难。 修菩提者永断五辛。 是则名为第一增进修行渐次。 阿难,修菩提道的行者,一定要永远断绝五辛,这就是第一步的修行渐次。 1. 云何正性。 阿难。 如是众生入三摩地。 要先严持清净戒律。 什么是正性呢? 阿难,杀盗淫妄等是为生死的正性,这些众生要入三摩地真修行位,应当先将这生死的正性挖除,及严持清净的戒律。 永断淫心。 不餐酒肉。 以火净食。 无啖生气。 阿难。 是修行人。 若不断淫及与杀生。 出三界者。 无有是处。 永远断除淫心,不饮酒,不食肉,因酒能乱性,性乱便会做出种种颠倒事,要完全素食,并需以火煮熟吃,不可生吃。 阿难,这样的修行人,若是不能断除淫欲,戒绝杀业,而想超出三界者,那是绝对不可能的。 当观淫欲。 犹如毒蛇。 如见怨贼。 先持声闻四弃八弃。 执身不动。 后行菩萨清净律仪。 执心不起。 应当视淫欲如毒蛇,如冤家,如劫贼,遇著便会丧身失命。 因此当先持声闻的禁戒,即比丘四弃戒:杀、盗、淫、妄。 比丘尼八弃:杀盗淫妄外,再加触、入、覆、随。 以禁戒来约束身心,身三支是杀、盗、淫。 口四支是妄语、绮语、两舌、恶口。 身口共七支,坚持不犯。 然后再履行菩萨的十重四十八轻,清净律仪,守心不起妄想,持戒清净,这样才能制心一处,才是禁戒成就。 禁戒成就。 则于世间永无相生相杀之业。 偷劫不行。 无相负累。 亦于世间不还宿债。 禁戒能修成就,那么对于世间就永远没有相生,因淫心已断。 亦永远没有相杀,因杀心已断,既然没有偷窃劫盗,包括妄言恶口,那就自然不赊不欠,不负债还债,亦没有宿债了。 是清净人修三摩地。 父母肉身。 不须天眼。 自然观见十方世界。 睹佛闻法。 亲奉圣旨。 得大神通。 游十方界。 宿命清净。 得无艰险。 像这一个三业已除,持戒清净的人,再精进勤修正定,即以父母所生的身体,不须等到证得天眼通,就自然可以看见十方世界的佛菩萨,亲闻妙法,亲蒙佛加持授记,得大神通,可以神游十方世界,来去自在,毫无阻碍。 宿命清净,永不堕落三途,艰难险阻之处了。 是则名为第二增进修行渐次。 这就是第二步的修行渐次。 修行最要紧是严持戒律,在未受戒前不知道而犯戒,不算犯戒,但在受戒后就要改过自新,不可重犯。 有人说:那不受戒就不怕犯戒了。 但不受戒,则对学佛修道上不相应,还不会进步呢! 所以在佛教上对于受戒和守戒是很重要的。 云何现业。 阿难。 如是清净持禁戒人。 心无贪淫。 于外六尘不多流逸。 什么叫做违逆现业呢? 阿难,这个持清净禁戒的行者,心中已经没有贪淫的意念,就不会随著外边的六尘,到处奔波流逸。 因不流逸。 旋元自归。 尘既不缘。 根无所偶。 返流全一。 六用不行。 因为不随尘境转移,六根六尘不相对,于是就会反流,返归本有元明,全体归于一闻性,见、闻、觉、知、尝和嗅等六根,皆不起作用。 十方国土。 皎然清净。 譬如琉璃。 内悬明月。 身心快然。 妙圆平等。 获大安隐。 一切如来密圆净妙。 皆现其中。 这时只见十方国土,皎然清净,就像看见琉璃瓶内,高悬明白一样。 身心也觉洒脱,无挂无碍,无拘无束,身量与心量,周圆沙界,有情与无情,同体不分。 心佛与众生,融合无二,获大平等,得大安乐。 所有十方诸佛之秘密、圆满、清净、神妙境界,皆显现于心镜之中。 是人即获无生法忍。 从是渐修。 随所发行。 安立圣位。 是则名为第三增进修行渐次。 这个人就证得无生法忍,不见有少法生,也不见有少法减。 再以这不生不灭的因地心,渐次进修,依所行持的成就,次第安立各种圣位名称,这就是第三步的增进修行渐次。 阿难。 是善男子。 欲爱干枯。 根境不偶。 现前残质。 不复续生。 阿难,这善男子,欲海已干,爱河枯竭,根与尘不相为偶,当生已是最后身相,永不再有舍生受生了。 执心虚明。 纯是智慧。 慧性明圆。 蓥十方界。 干有其慧。 名干慧地。 到这境地,已能保持自心的灵明洞彻,纯是自性智慧,光明圆满,普照十方世界,没有尘障,没有根碍,只有智慧,故名干慧地。 欲习初干。 未与如来法流水接。 欲爱最微习气,虽然得到初步干枯,但无明还未破除,故还不能与诸佛如来的真如法性相接合。 即以此心中中流入。 圆妙开敷。 从真妙圆。 重发真妙。 妙信常住。 一切妄想灭尽无余。 中道纯真。 名信心住。 现在讲十信住。 就用这个干慧心,依照中道观智,逆流而入,用中心如如妙智,观中道如如妙理。 这时圆通的妙理,犹如莲花开放,从真妙圆明之心,再发出更真妙的智光,就能把一切妄想,扫除净尽,也即能破一分无明,显一分法身,自己亲证到这个境界,才知心、佛、众生,三无差别。 这时纯是中道理体,信心坚固,不再退失,这就是信心住。 吾人为何有妄想? 就因为有欲爱有贪心。 欲爱即无明。 要除妄想,就要先破无明。 无明破了,没有欲爱,没有贪心,自然没有妄想。 真信明了。 一切圆通。 阴处界三。 不能为碍。 如是乃至过去未来。 无数劫中。 舍身受身一切习气。 皆现在前。 是善男子。 皆能忆念。 得无遗忘。 名念心住。 既然有了真信,就有真慧,有真慧就能明了一切事理,皆圆通无碍。 故五阴不能遮盖,十二处不能局限,十八界不能阻碍,一切诸法皆能圆融通达,不能障碍。 这样就能知过去、未来,以及无量无数劫中,怎样受生舍生,一切欲爱习气,每一生有每一生的习气,如杀盗淫妄等恶习气,亦有念经持咒,行善积德等好习气。 总之,这些习气,就在自己面前,好像电影一样的,一幕一幕影现。 能够清楚地记忆,不会有丝毫遗忘,这就是念心住。 妙圆纯真。 真精发化。 无始习气通一精明。 唯以精明进趣真净。 名精进心。 因妙圆之正信,已纯是真智,契合中道理体,成为真实真精,就能把无始以来的习气,发化通融为一精明,精明即如如智体,真净即如如理体。 以如如智契合如如理,这就叫做精进心。 心精现前。 纯以智慧。 名慧心住。 既得真净理体,自然心精现前,就能纯以智慧用事,把一切无明习气,皆化成智慧,这就叫做慧心住。 执持智明。 周遍寂湛。 寂妙常凝。 名定心住。 执持明照的智慧,周遍于寂湛理性中,这些寂智妙理,寂而常照,照而常寂,时常凝然不动,即有定力,这叫做定力住。 以上五位属五根,下五位属五力。 如果木之根种植于地,结根既久,自有不拔之力。 定光发明。 明性深入。 唯进无退。 名不退心。 定力既深,就发出智慧光明,这光明慧性愈入愈深,再没有阻碍,此时达到有进无退,叫做不退心。 心进安然。 保持不失。 十方如来。 气分交接。 名护法心。 心既不退,安然前进,保持不失,就能和十方法身如来,气分相交接。 内护心法,外护佛法,佛护持你成道业,你亦能护持佛法,发扬光大,这叫做护法心住。 觉明保持。 能以妙力。 回佛慈光。 向佛安住。 犹如双镜。 光明相对。 其中妙影。 重重相入。 名回向心。 始觉的智慧,保持不失,就能以智光的妙力,回转诸佛的慈光,入于自己心中,自己的心光又回到佛的心中。 心佛不二,犹如两镜相对,镜中有镜,影中有影,重重叠叠,互相摄入,这就叫做回向心。 心光密回。 获佛常凝无上妙净。 安住无为。 得无遗失。 名戒心住。 佛光与心光,密通冥应,不是外人能见能知,两光互摄,凝然常定,与无上净妙戒体,一同安住,无作无为,莫有一念落于烦恼,这境界就叫戒心住。 住戒自在。 能游十方。 所去随愿。 名愿心住。 安住清净戒体,自由自在,又能从体起用,游化十方,遂心满意,随愿往返,这叫愿心住。 阿难。 是善男子。 以真方便发此十心。 心精发辉。 十用涉入。 圆成一心。 名发心住。 现在讲十住位。 形容菩萨已快到佛果位,现在只是暂住在这十位上。 阿难,这修满十信住的善男子,因修证耳根圆通,才能发此十心妙用。 由是十心妙用和真心本具之十心妙用,互相涉入,十心与一心,原无二体,圆成一心,这叫发心住。 心中发明。 如净琉璃内现精金。 以前妙心。 履以成地。 名治地住。 依此妙心,发明妙智,如洁净的琉璃,毫无遮蔽,智不离心,心不碍智,内外明彻。 用前之妙心契真如之妙理,依真理起真修,履践真如,作为进入后位的基地。 以后一切行持,皆由此起,所以叫做治地住。 心地涉知。 俱得明了。 游履十方。 得无留碍。 名修行住。 由心智的始觉,涉入本觉的理体,智照理,理契智,互相鉴照,理智俱得明了,所以能游化十方,上求佛道,下度众生,自利利他,广做佛事,一切皆无障碍,这就叫做修行住。 行与佛同。 受佛气分。 如中阴身自求父母。 阴信冥通。 入如来种。 名生贵住。 所修妙行,已与佛行相同,领受了佛陀的真如气分,将生佛家,将作佛子。 这就和中阴身自求同业,以为父母一样。 既然密齐果德,阴信冥通,就可以入如来种,名为生贵处。 既游道胎。 亲奉觉胤。 如胎已成。 人相不缺。 名方便具足住。 既入诸佛的胎藏,得为佛种,就是大觉法王之真胤,方便智慧,渐渐具足,如胎已长成,人相不缺,佛相圆满,这叫做方便具足住。 容貌如佛。 心相亦同。 名正心住。 不但容貌如佛,具三十二相,八十种好,教化众生,就是内照真如,心相圆满,也和佛一样,成正知觉,这叫正心住。 身心合成。 日益增长。 名不退住。 外貌和内心都已和佛一样,但还如小孩没有佛之大智,再一日一日增进,这叫不退住。 十身灵相。 一时具足。 名童真住。 外身内心,同时增长,十身灵相,即声闻身、缘觉身、菩萨身、如来身、法身、智身、虚空身、业报身、众生身和国土身,虽能一时具足,但还未显著,如胎方成,体力尚未充沛,故为童真住。 形成出胎。 亲为佛子。 名法王子住。 佛的容貌已完全形成了,出胎以后,便是佛的嫡子,从佛口生,从法化生,叫做法王子住。 表以成人。 如国大王以诸国事分委太子。 彼刹利王世子长成。 陈列灌顶。 名灌顶住。 仪表长成至成人,亦如转轮圣王,以国家大事,分一部分交太子管理。 佛亦先使代宣教化,摄行佛事,若见智力增长,度生不怖堪当大任,代与授记。 好像刹利王,世子长成,即举行仪式、宝座、罗幔、音乐,及四大海水,入金瓶中,灌王子顶,这就是灌顶住。 阿难。 是善男子。 成佛子已。 具足无量如来妙德。 十方随顺。 名欢喜行。 现在讲十行住,亦是十度波罗蜜。 前面十位是生佛家而为佛子,现在十行是广摄六度波罗蜜,而行佛事。 阿难,是善男子,既然已受灌顶,成为真佛子,已能具足如来的无量妙德,故也能随顺十方国土众生。 这种随顺是指布施波罗蜜。 布施有三:财施、法施、无畏施。 但这里只有二:(一)将自己很喜欢的来布施,来随顺一切众生;(二)也令一切众生皆欢喜,这叫欢喜地,即施度。 好像地藏经上说:“若有国王大臣,长者居士,遇最贫贱残废不完具者,欲布施时而能具大慈悲,亲手布施,下心含笑,软言慰谕。 ”这就是随顺欢喜地。 如果是讨厌勉强,没有半点同情,还轻视侮辱。 中国有不食嗟来之食,即唉! 拿去吃! 这就不是随顺众生,不能叫做欢喜地了。 善能利益一切众生。 名饶益行。 第二是戒度,自己戒德圆满,就能以戒德来感化众生,使众生皆能持戒,皆能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这叫饶益行。 自觉觉他。 得无违拒。 名无嗔恨行。 第三是忍度:自己已明白,亦令一切众生明白。 凡遇辱骂,皆能容忍没有违拒,人我皆空,不生嗔恨,无嗔恨才是真忍辱,故名无嗔恨行。 种类出生。 穷未来际。 三世平等。 十方通达。 名无尽行。 第四精进度:在十二类众生中,都能随类前往化度,穷未来际,过去、现在、未来,以及周遍十方,都能通达无碍,平等善入,随缘化生,随类教化,精进不怠,这叫无尽行。 一切合同。 种种法门。 得无差误。 名离痴乱行。 第五禅度,因心不散乱,以一念定力来修种种法门,故能知种种法门,皆可以融合而为一体,因此随机说法,都不会发生任何差错,这就叫做离痴乱行。 则于同中。 显现群异。 一一异相。 各各见同。 名善现行。 第六慧度,一即是理,多即是事。 同即是理,异即是事。 以一理能显一切事,一事能显一切理。 故能理不碍于事,事不碍于理,一一行中,都能真俗互融,事理无碍。 这叫善现行。 如是乃至十方虚空满足微尘。 一一尘中现十方界。 现尘现界。 不相留碍。 名无著行。 第七方便度:既能事理无碍,则十方世界,满是微尘,是大中现小,每一粒尘,现十方世界,是小中现大。 现微尘,现世界,都互相通融,不相妨碍。 这是事事无碍,所以叫无著行。 种种现前。 咸是第一波罗密多。 名尊重行。 第八愿度:不便事理无碍,和事事无碍,就是菩萨万行,无不具足,皆能现前,皆是第一波罗蜜多,即无论哪一行门,都能达到最高最上之究竟处,也是到彼岸,从生死此岸,渡烦恼中流而到达涅槃彼岸,从此岸到彼岸,往返度众生之愿无有休息,诚为可尊可重,故曰尊重行。 如是圆融。 能成十方诸佛轨则。 名善法行。 第九力度:既已圆融无碍,一切能和诸佛相同,则一言一行,自合十方诸佛轨则,依此建立利他的教法。 可以助佛转大法轮,教化一切众生,这叫做善法行。 一一皆是清净无漏。 一真无为。 性本然故。 名真实行。 第十智度:亦名不违实相智。 以上九行,一一皆是自利利他,清净无染。 究竟无漏法,一真无为,非关修证,因真性本来就是这样的缘故,所以叫做真实行。 阿难。 是善男子。 满足神通。 成佛事已。 纯洁精真。 远诸留患。 当度众生。 灭除度相。 回无为心。 向涅槃路。 名救护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这是讲十回向位。 阿难,这个修满十行的善男子,神通已满足了,佛事也已成就了。 清净无漏,则藏性之体已纯洁。 一真无为,藏性之用也已精真,不著于有,就不留界内之患,不滞于空,就不留界外之患。 当度众生之时,不见有众生可度,亦无度生之相。 回有为行,入无为心,背生死流,向涅槃路。 这样来救度一切众生,永无休息,这就叫做救度一切众生,离众生相回向。 金刚经上说:“灭度一切众生已,而无一众生实灭度者。 ”这是无著相之意,我们的责任是应该度生,而不应该有度生之相。 世上有很多人都在埋怨说:我又不偷盗,不杀生,不做坏事,为何我还不好呢? 好像他的责任是应该去偷,去杀,去做坏事! 这是错误的思想。 坏其可坏。 远离诸离。 名不坏回向。 这里是说有为无为,中道妙义,坏即灭除,可坏即度相,即是灭除度生之相,故能不著于生死有为法。 远离即能离。 诸离,即不见我,是能离;不见他,是所离。 不见中间度生之法,是诸离。 能远离这些离,就不滞守于涅槃无为法。 这便是中道妙义,所以叫不坏回向。 本觉湛然。 觉齐佛觉。 名等一切佛回向。 这是本觉妙觉,中道妙义,自己的本觉已能湛然常照,和佛的妙觉一样相等,自己的本觉法身和诸佛法身,无有高下,已能齐等,这就叫做等一切佛回向。 精真发明。 地如佛地。 名至一切处回向。 这是因地果地,中道妙义。 精真即因地心,佛地即果地觉,发明即开发明了。 自己的因地精真既已开发明了,就等于佛之果地觉,能含无边境界,能现无量国土,名至一切处回向。 世界如来。 互相涉入。 得无挂碍。 名无尽功德藏回向。 这是依报正报中道妙义。 世界是依报,如来是正报,前二位觉齐佛觉,地如佛地,还有自他之分。 现在则互相涉入,自他融一不分了。 以依报涉入正报,则一一毛孔中有无量宝刹,庄严微妙。 以正报涉入依报,则一一微尘内,有无量如来,转大法轮,如帝网千珠,交光相映,一珠入多珠,多珠含一珠,一多相摄,主伴交参,故得无挂无碍,这叫无尽功德藏回向。 于同佛地。 地中各各生清净因。 依因发挥。 取涅槃道。 名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这是理事一多中道妙义。 同佛地即明理是一,各生净因即明事是多。 这是说始觉本觉,同佛之理地,其理是一,各各生出清净之真因,依这些真因,发出智慧之光辉,来取究竟涅槃正果,随顺一理而成多事。 事理虽异名,但本体是无二,故是平等,所以叫随顺平等善根回向。 真根既成。 十方众生皆我本性。 性圆成就。 不失众生。 名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这是自身生身中道妙义。 随顺平等善根既然已成就了,就生起大悲心,遍观十方众生所具佛性,和我原是同体。 这即同体大悲心。 现在我既圆满成就,也当使众生成就,不能失却众生而不化度,这叫随顺等观一切众生回向。 即一切法。 离一切相。 唯即与离。 二无所著。 名真如相回向。 这是真如变不变中道妙义。 即一切法,离一切相,即和离两者的概念也不存在,空有不著,二边双亡,虽随缘而不变,不变而又随缘,离即离非,是即非即。 言语道断,心行处灭,这就叫做真如相回向。 真得所如。 十方无碍。 名无缚解脱回向。 这是无缚解脱真如妙义。 既得真如一相,一真一切真,一如一切如,真如体遍十方,自然再无障碍,无所拘束,这就是无缚解脱回向。 上面所说是理无碍,这里是理事与事事两无挂碍,即入法界不可思议解脱境界。 性德圆成。 法界量灭。 名法界无量回向。 此是法界有量无量中道妙义,既无所著,已得性德的全体。 既然无碍,当获性德的大用,体用俱遍,性德圆成,体用周遍。 一毛一尘,皆等法界,不再有限量了,这就叫法界无量回向。 阿难。 是善男子。 尽是清净四十一心。 次成四种妙圆加行。 阿难,这个修圆通的善男子,从干慧地,以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等共四十一心,全是清净心。 这信住行向修证后,再加功用行,渐次进到入道要门的四种妙圆加行。 即以佛觉用为己心。 若出未出。 犹如钻火。 欲然其木。 名为暖地。 现讲四加行,第一暖地:佛即心,以初地所具之佛觉,用作自己加行的因地心,以求证得佛即是心的境界。 然心见未忘,果地未发,将要觉悟而还未圆觉,这时,就好像钻火,火譬喻本觉智光,本在木中。 木譬喻无明,本觉智光欲出还未出;无明之木,将燃还未燃。 加功至此就如钻木燃火,先得暖相,叫做暖地。 又以己心成佛所履。 若依非依。 如登高山。 身入虚空。 下有微碍。 名为顶地。 第二顶地:心即佛。 又以自己加行的因心,为佛觉的所履,心为佛依,有如履地,好像有依,但实在又不是依,好像登高山,身已经高入云霄,但是脚还未离开山顶,脚下还有些微阻碍,也即心相还未完全破尽,这叫顶地。 心佛二同。 善得中道。 如忍事人。 非怀非出。 名为忍地。 第三忍地:即心即佛,顶地是以己心为佛觉的所履,故还有心佛二相,现在到达忍地,则心佛不二,即心即佛,不著二边,善得中道妙义。 但在将证而未证,这时,心中自己明白,很想告诉他人,又觉得难以用语言表达,欲说而说不出,就和忍事人一样,故叫做忍地。 数量销灭。 迷觉中道。 二无所目。 名世第一地。 第四世第一地:非心非佛。 暖地中以佛心为己心,尚有己心的数量,顶地以己心为佛所履,又有佛履之数量,忍地虽是心和佛相同,但还有相同之数量,现在则数量都已消灭。 既不迷中道,亦不觉于中道。 为何不迷? 因根本不迷。 为何不觉? 因根本无觉。 无己心亦无佛心,心佛双忘,非心非佛,什么都没有,还归于零字。 零字是万物的母体,但没有母体名。 没有名故勉强起个名字,叫做世第一地。 阿难。 是善男子。 于大菩提善得通达。 觉通如来。 尽佛境界。 名欢喜地。 现在浅释十地位。 阿难,这个善男子,于无上的菩提大道,已能通达,以自心的本觉,与诸佛的妙境,融合贯通,能证诸佛的微妙境界,回归零字。 零字什么都没有,才是真空。 真空就生出妙有,原来妙是这样奇妙! 现在才明白,生出无量欢喜,叫做欢喜地。 异性入同。 同性亦灭。 名离垢地。 九法界众生之性,各各不同,现在都能融入如来的平等佛性,就成同性。 有同还是垢,要连同性亦消灭,方是完全离垢染的真正清净,这就叫做离垢地。 净极明生。 名发光地。 上面离开尘垢还有个离字,现在连离字都离去,就成净极。 净极则明生,明生则真觉显露,灵明无碍,叫做发光地。 明极觉满。 名焰慧地。 净极则明生,明极则觉满,觉智圆满,如大火聚,能烧烦恼之薪,故叫焰慧地。 一切同异所不能至。 名难胜地。 在初地时,自己之觉和佛之觉,已经相同,在二地时,连同之性亦灭,故静极明生。 在三地时,净极明生,明极圆满。 到了四地,则前面种种同和异都杳然全不存在,就叫做难胜地。 无为真如性净明露。 名现前地。 明生觉满,超出同异,什么凡情圣解都没有了,有为功用亦已达到极点,就契合无为真如,而真如妙性,本来是清净无染,所以净性亦得分明显露出来,叫做现前地。 尽真如际。 名远行地。 真如本来无际,什么都没有,望之不见其影,穷之地有分量,哪还有什么边际呢? 现在能尽其边际,是形容能回超无涯,故叫远行地。 一真如心。 名不动地。 既能尽真如之际,就已得真如全体,一真凝然,湛寂不动,一真一切真,亦即如来藏性,一真法界,法法皆真,法法皆知。 已能彻法的底源,无动也无坏,故叫不动地。 发真如用。 名善慧地。 以上各地已得真如全体,现在是称体起用,能发真如之大用。 既不变随缘,随缘不变,常不变随缘,常随缘而不变。 这种大用是大智慧作用,所以叫做善慧地。 阿难。 是诸菩萨。 从此已往。 修习毕功。 功德圆满。 亦自此地名修习位。 阿难,这些修圆通行的菩萨,从此以后,修行的功行已告完成,出世的功德亦告圆满。 今后只论证,不再论修,因为习修功行,到此为止,所以还是叫这位为修习位。 慈阴妙云。 覆涅槃海。 名法云地。 慈悲普被,弥满成阴,妙智祥云,霭霭密布,覆盖涅槃之果海,叫做法云地。 如来逆流。 如是菩萨顺行而至。 觉际入交。 名为等觉。 如来以因圆果满,得证涅槃,而不舍众生,乃倒驾慈航,逆涅槃流而出。 而此菩萨从初发心起,入金刚干慧地,其中经过五十四位,才到达等觉,此是顺流而至。 而如来之出,也是先到等觉一站。 故始觉和妙觉相交之时,即成等齐之际,故叫做等觉。 阿难。 从干慧心至等觉已。 是觉始获金刚心中初干慧地。 等觉菩萨虽和佛平等,但还有一分生相无明未破,故还未达到妙觉,还未成佛。 阿难,从干慧心,即金刚初心,到等觉菩萨位,这干慧地是欲爱干枯,还未与如来法水相接。 现在这个干慧地也叫金刚后心,已破无明,即生相无明已干,还未和如来妙庄严海水相接,故叫初干慧地。 九法界众生都因为三种业流,才有五住烦恼,以致生死轮回不息。 什么是五住烦恼呢? (一)欲爱住;(二)色爱住;(三)无色爱住;(四)见一切住;(五)无明住。 三种流是:(一)欲流;(二)有流;(三)无明流。 以前四住是欲流,有流即有分段生死,四果时就已断除。 无明流是变易生死,要至八地菩萨果位才能断。 如是重重单复十二。 方尽妙觉。 成无上道。 从干慧地金刚初心到妙觉,要经过重重单复十二,才能穷尽妙觉果位。 什么是单复呢? 单即一名一位叫做单,如干慧地、暖地、顶地、忍地、世第一、等觉和妙觉,单有七重。 复即一名十位叫做复,即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和十地等,复有五重。 所以说重重单复十二。 才能穷尽源流,达到究竟妙觉,成就无上佛道。 是种种地。 皆以金刚观察如幻十种深喻。 奢摩他中。 用诸如来毗婆舍那。 清净修证。 渐次深入。 以上种种阶段,都是以金刚藏心的观察妙慧,用十种譬喻来观察,是哪十种譬喻呢? (一)观一切业如幻;(二)观一切法如焰;(三)观一切身如水中月;(四)观妙色如空中花;(五)观妙音如空谷声;(六)观诸佛国土如干达婆城;(七)观佛事如梦;(八)观佛身如影;(九)观报身如镜中象;(十)观法身如幻化。 这亦即是:修习空花万行,宴坐水月道场。 降伏镜里魔军,大作梦中佛事。 一切都如空如幻,故在奢摩他法门中,用过去诸佛所使用之止观法门来微密观照,一步一步往前精进,才能清净修证,渐次深入。 阿难。 如是皆以三增进故。 善能成就五十五位真菩提路。 阿难,这样的修行,皆是依照奢摩他,三摩钵提以及禅那三大增进法门,而能成就五十五位真正的菩提大道。 作是观者。 名为正观。 若他观者。 名为邪观。 能看三世如空花,一切如幻如化,依照三种精进来修行。 一是修习,除其助因。 二是真修,刳其正性;三是增进,违其现业。 再经过五十五位阶段,用金刚心观察,微密观照,能这样就是正当修行。 能这样才是以根性为因心修不生不灭法。 若不是这样,而执六识为真因,修有生灭法,这都是邪观,是不正当修法。 尔时文殊师利法王子。 在大众中。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当何名是经。 我及众生云何奉持。 这时,文殊师利菩萨在大众中,即从座位起立来顶礼佛足,对佛说:世尊! 应当把这部经叫做什么名字呢? 我及一切众生又怎样依教奉行这无上的法门呢? 佛告文殊师利。 是经名大佛顶悉怛多般怛罗无上宝印。 十方如来清净海眼。 佛告文殊师利菩萨:这部经可以叫做大佛顶白伞盖,无上佛宝心印,即为十方如来清净心海中的智慧眼。 亦名救护亲因。 度脱阿难。 及此会中性比丘尼。 得菩提心。 入遍知海。 又可叫做救护修行人离开爱欲的亲因,使阿难及会中的摩登伽女得到菩提觉心,趣入于正遍知的性海。 心生万法为正知,万法唯心为遍知。 阿难和摩登伽女乃是为末世众生示范。 凡无定力及欲惑炽盛,感情洋溢,若能依照三精进来修,皆能使欲爱干枯,定力坚固而得证果。 亦名如来密因修证了义。 又可叫做如来密因,修行证果的最彻底义理。 密因也是秘密的因地心,即须悟自己的根性本不生灭,是菩提心,依次来修方得证觉果。 亦名大方广妙莲华王。 十方佛母陀罗尼咒。 又叫大方广,广大无边能通达十方,不可思议莲花藏心之王,为十方佛母,产生一切诸佛的总持神咒,总持身口意三业清净,受持无量诸佛法门,也是总一切法,持无量义。 亦名灌顶章句。 诸菩萨万行首楞严。 汝当奉持。 又可叫做灌顶部所属,为诸佛菩萨万行,成就究竟坚固的经典。 你们应该依教奉行。 修此法门能很快将业障消除,冥冥中得到诸佛菩萨来为灌顶,开大智慧。 说是语已。 即时阿难及诸大众。 得蒙如来开示密印般怛罗义。 兼闻此经了义名目。 佛说后,即时阿难及大众都承蒙如来开示秘密心印,持诵白伞盖神咒的种种利益,和这部经的彻底而明晰的义理。 顿悟禅那修进圣位。 增上妙理。 心虑虚凝。 即刻觉悟禅那法门,应该怎样去修行,才能帮助进入各阶段圣位的殊胜妙理。 既然全经明彻,思虑空寂,万象一心,再没有其他妄想,能达到言思不及的境界上。 断除三界修心六品微细烦恼。 这时,阿难就得证二果,能断除三界中欲界前六品之思惑。 这是很难觉察的微细烦恼。 思惑共分八十一品,通三界九地,每地各有九品。 断欲界前六品,就证二果。 断后三品,就证三果。 断上二界,八地七十二品,就证四果无学果位。 即从座起。 顶礼佛足。 合掌恭敬。 而白佛言。 大威德世尊。 慈音无遮。 善开众生微细沈惑。 令我今日身心快然。 得大饶益。 于是阿难再众座位起立,顶礼佛足,合掌恭敬对佛说:大威德世尊! 你之大威能折服刚强众生,使十二类众生能顿时消除颠倒妄想,你之大德能摄受顽固众生,使他们能明白五十五位增上妙理。 你之慈音能普被一切,平等教化一点都无遮盖,又用善巧方便开示众生,破除微细深沉、难知难察的烦恼思惑,令我们现在身心快乐,都得到莫大的利益。 世尊。 若此妙明真净妙心。 本来遍圆。 如是乃至大地草木。 蠕动含灵。 本元真如。 即是如来成佛真体。 世尊,若是这微妙灵明之真心,本来是清净,周遍十方,圆融无碍。 那么器世界大地上的一草一木和情世间的一切众生,甚至最微细的蠕动含灵,都是具足真如自性,也就是十方如来,成佛的真体。 佛体真实。 云何复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天等道。 世尊。 此道为复本来自有。 为是众生妄习生起。 既然是佛的真体,为什么又有地狱、饿鬼、畜生、修罗、人道和天道等等的差别呢? 这些六道众生,是本来就有,还是从虚妄的习气,而致有生死轮回呢? 世尊。 如宝莲香比丘尼。 持菩萨戒。 私行淫欲。 妄言行淫非杀非偷。 无有业报。 发是语已。 先于女根生大猛火。 后于节节猛火烧然。 堕无间狱。 世尊,即如宝莲香比丘尼,本来已受菩萨戒,但偷偷与人行淫,还妄说行淫不过是彼此交欢,既不是杀生,又不是偷盗,是没有业报的。 说这些话后,即从她的阴部,生起大猛火,再延烧至全身的骨节,终于堕落无间地狱。 无间狱是经无量劫,万死万生,日以继夜没有间断。 好淫的人,死后堕地狱,男的见铜柱是美女,女的见铜柱是美男,即趋往抱柱。 柱即变成猛火,燃烧其身。 淫属火故叫淫火。 好淫的人堕无间狱,到处都被火烧,岂不可怕! 琉璃大王。 善星比丘。 琉璃为诛瞿昙族姓。 善星妄说一切法空。 生身陷入阿鼻地狱。 又如琉璃大王杀戮释迦种族。 善星比丘,妄毁因果,说一切法空。 这二个人不必等死后而生身即堕阿鼻地狱,受大苦报。 琉璃大王杀戮释迦种族有远近二因。 近因是琉璃王为太子时,一日回外婆家,登坐佛未坐过之庄严法座,故释迦族人骂他为婢生,哪有福德坐此宝座,太子怀恨在心,对侍臣“好苦”说:“等我继王位时,定报此辱。 ”以后太子废父自立为王,“好苦”便鼓励他不要忘记释迦族人之辱,因此起兵灭释种。 目犍连尊者即请佛救度,佛只默然无语。 目犍连尊者不得已就持钵盛五百释种往天上。 及至诛戮完毕,大兵既退,目犍连尊者持钵往见佛。 佛说:“定业难逃,非你定力所能救度。 我亦头痛三日呢! ”目犍连尊者即启开钵盖,发现五百释种皆化为血水。 佛说:“远因是在往昔逻阀城中,有池多鱼,居民多捕鱼为生。 后因天旱水干,池内有二鱼王,一名为麸,一名为多舌,亦为居民所捕。 当时有一小儿用竹竿戏敲鱼头三下。 昔日的捕鱼人即现在释种,麸鱼即琉璃王,多舌鱼即好苦,而小儿是我(即释迦牟尼前身),因果报应照彰,是很难避免的。 ”善星比丘是佛堂弟之子,亲近恶友,拨无因果,专和佛作对,妄说一切法空,业无本体也是空,故造什么业都无罪,不会有果报。 宝莲香比丘尼私行淫欲属淫,琉璃王报复属怒,善星诳妄说法属痴,故淫怒痴三者都是堕地狱之因,修行人不可不慎,应该戒除。 此诸地狱。 为有定处。 为复自然。 彼彼发业。 各各私受。 惟垂大慈。 开发童蒙。 令诸一切持戒众生。 闻决定义。 欢喜顶戴。 谨洁无犯。 究竟这些地狱,是不是有一个固定的地方,还是各人有各人的业感,各人有各人的报应? 惟望世尊大慈悲,开导我们童蒙无知,亦令一切持戒的人,听到这个决定义理,大家都乐意持戒,谨洁奉行,不敢丝毫有犯! 佛告阿难。 快哉此问。 令诸众生不入邪见。 汝今谛听。 当为汝说。 佛嘉许阿难说:你问得最对机,最合我意,我正想进一步为大众说明,因果是丝毫不爽,所以大家都要严持禁戒,才不堕入邪知邪见而受苦报。 你们小心听著,我应当详详细细为你们解释。 阿难。 一切众生实本真净。 因彼妄见。 有妄习生。 因此分开内分外分。 一切众生本具的如来藏性,本来是真如佛性,清净无染,只因一念妄动,迷失本真,致有无明而成妄见。 由妄见而生妄习,以业感为因,将原本的一真,分为内分妄和外分妄。 阿难。 内分即是众生分内。 因诸爱染。 发起妄情。 情积不休。 能生爱水。 什么是内分呢? 内分即身分之内,生出爱染。 爱染即情:喜、怒、哀、乐、爱、恶和欲七情,在身内积聚不休就能生出爱水。 是故众生。 心忆珍羞。 口中水出。 心忆前人。 或怜或恨。 目中泪盈。 贪求财宝。 心发爱涎。 举体光润。 心著行淫。 男女二根。 自然流液。 众生六根对境,就生起爱染,如鼻舌两根遇著珍馐美味,心想香味,口中自然流口水。 眼耳二根对著已死的亲人,或怜其色声可爱,或怨恨其不幸早亡,现在已不见其形,不闻其声,目中自然流泪。 如意根贪求财宝,心中就发生爱涎:一想财宝将至,举体就生光润。 如身根贪著行淫,男女性器官自然流出液体。 阿难。 诸爱虽别。 流结是同。 润湿不升。 自然从坠。 此名内分。 阿难,各种贪爱虽然有分别,但流通形于外,蕴结藏于内,总是以润湿为性,所以还是相同的。 润湿不能上升,一定向下坠,乃是自然的道理,这就叫做内分。 阿难。 外分即是众生分外。 因诸渴仰。 发明虚想。 想积不休。 能生胜气。 阿难,什么是外分呢? 外分就是众生对身外的胜妙境界,发生仰慕渴求,就有虚妄的想念。 想念积聚不休,就会产生一种殊胜之气。 是故众生。 心持禁戒。 举身轻清。 心持咒印。 顾盻雄毅。 心欲生天。 梦想飞举。 心存佛国。 圣境冥现。 事善知识。 自轻身命。 所以众生,若能坚心谨持禁戒,,就能觉得举身轻快清净。 若能心持咒,手结印,就会顾盼雄毅,无所畏惧。 若是心想生天就会梦中飞腾天上;如果心中日夜忆念佛国,就会于冥冥中看见圣境;若想亲近善知识,就会不惜身命来奉事。 阿难。 诸想虽别。 轻举是同。 飞动不沈。 自然超越。 此名外分。 阿难,想虽然有种种的不同,但轻清是一样的,轻清就会高飞,不会下沉,自然有超越的性能,这就叫做外分。 阿难。 一切世间生死相续。 生从顺习。 死从变流。 临命终时。 未舍暖触。 一生善恶俱时顿现。 死逆生顺。 二习相交。 阿难,一切有情世间,生死相续不断。 生则随顺所造之善恶的习气而生,死则从其变迁流转而受异类的身体,故当临命终时,气息已断,体温尚存之际,也是贪生怕死之时,生平所造之善恶业,犹如电影一样,一幕一幕,都映现出来。 求生为顺,避死为逆,故死逆生顺的矛盾心理,交相并发。 纯想即飞。 必生天上。 若飞心中。 兼福兼慧。 及与净愿。 自然心开。 见十方佛。 一切净土。 随愿往生。 纯想是单单有想没有情。 这个想是澄心观想,不是胡思乱想。 想属阳情属阴,纯想也是专一真诚观想,没有其他念头,观想胜妙境界,就会高飞,死后必生天上。 如果纯想在心里,想修福修慧。 好像供养三宝,做诸善事是修福,听经闻法为修慧。 兼发清净誓愿,愿生佛国,临死时自然心境开朗,得见十方诸佛,一切净土,可以随愿往生。 情少想多。 轻举非远。 即为飞仙。 大力鬼王、飞行夜叉、地行罗刹、游于四天。 所去无碍。 若是情少想多,虽然也会轻举,但不太远。 如果是九想一情的,死后就为飞行仙;八想二情的就为大力鬼王;七想三情的就为飞行夜叉;六想四情的就为地行罗刹。 这些众生,都会飞腾,游于四天王天以下,来去自由并无阻碍。 其中若有善愿善心。 护持我法。 或护禁戒。 随持戒人。 或护神咒。 随持咒者。 或护禅定。 保绥法忍。 是等亲住如来座下。 以上这些众生,若是有善愿善心的,就会护持佛法。 若是守护禁戒的,就会保护持戒的人;若是守护神咒的,就会保护持咒的人;若是守护禅定的,就会保护修定的人。 他们皆为天龙八部的护法善神,常常亲住于如来座下。 情想均等。 不飞不坠。 生于人间。 想明斯聪。 情幽斯钝。 如果情想平均,就不会飞升,也不会下坠,而生于人道:若想体明达,倾于想方面者,便为聪颖之士;情体幽暗,倾于情方面者,便为愚痴之辈。 为何说想为阳? 因为观想胜境,修道听经,这都是大公无私,光明磊落。 而谈情说爱,这都是单独秘密阴隐,故属幽暗。 现在一般青年男女多喜欢谈情说爱,殊不知愈迷恋情爱则愈趋幽暗,终至愚痴而堕落。 所以说:“业重情迷是凡夫”;“性流为情,情流为欲。 ”到情不自禁,欲火焚身的时候已悔之不及,可不慎哉! 情多想少。 流入横生。 重为毛群。 轻为羽族。 情多想少即六情四想,就会坠落横行畜生之类。 情重,坠落为毛群走兽,轻者为羽族飞禽。 七情三想。 沉下水轮。 生于火际。 受气猛火。 身为饿鬼。 常被焚烧。 水能害己。 无食无饮。 经百千劫。 七情三想就沉到水轮之下,火轮之上,受了猛火的气分,结气成形,变成饿鬼,常被焚烧,见水化火,不能饮食,经百千劫常受饥渴之苦。 饿鬼有千万种,最痛苦的就是咽细如针,无法饮食。 饿鬼见水都变成火,天人见水是琉璃宝地,鱼龙见水是宫殿窟穴。 人见水是水,而饿鬼见水是火,或是脓血。 这都是众生业感不同而所见有异。 九情一想。 下洞火轮。 身入风火二交过地。 轻生有间。 重生无间。 二种地狱。 八情二想和九情一想者,都沉沦下去,透过火轮,身在风火二轮的交叉处。 情爱较轻便堕入有间地狱,爱苦尚有停歇的时间。 爱情重者就堕入无间地狱,受苦没有停歇。 纯情即沈。 入阿鼻狱。 若沉心中。 有谤大乘。 毁佛禁戒。 诳妄说法。 虚贪信施。 滥膺恭敬。 五逆十重。 更生十方阿鼻地狱。 如果是纯情无想,就沉入阿鼻地狱。 若心中又兼谤大乘,破坏佛之禁戒,诳妄说法,冒充善知识欺骗众生,虚贪信众的供养,滥受他人恭敬,甚至犯了五逆:弑父、弑母、弑阿罗汉、破和合僧和出佛身血,或兼犯十重戒:即杀、盗、淫、妄、酒、说四众过、自赞毁他、故悭吝、故嗔及谤三宝等,都会堕到阿鼻地狱。 这个地狱坏了,还要辗转生至十方阿鼻地狱,经无量劫,求出无期。 现在有些人冒充善知识,自认为高人一等,专和人作对,拨地因果,毁佛禁戒,诳说:“酒肉穿肠过,佛在心里头。 ”饮酒食肉只是穿肠过而已,何必禁戒? 因为心即佛,佛即心,所以没有罪过。 又说:“何必受戒? 受戒反被戒所管,不自由! ”这真是邪知邪见,自欺欺人! 当知不受戒就容易堕地狱。 受了戒还有点顾忌,不敢为所欲为。 又有戒体、戒法和戒相来支持你、保护你。 如果一时疏忽犯了戒,能即忏悔亦能免堕地狱之苦,所以说:“众生受佛戒,即为真佛子。 ”受戒在修道上是很重要的基础。 循造恶业。 虽则自招。 众同分中。 兼有元地。 这些都是循著各人所造的恶业,所招感的苦报。 虽是自业所招感,自作自受,但众生同业所成的同分狱中,仍有一定的处所。 阿难。 此等皆是彼诸众生自业所感。 造十习因。 受六交报。 阿难,这些都是众生自业之所感招。 如无自业,虽本有地狱,谁能驱使他进去呢? 由造十种业习为因,致使六根交互受报,有因必有果,因果是不相离开的。 云何十因。 阿难。 一者。 淫习交接。 发于相磨。 研磨不休。 如是故有大猛火光。 于中发动。 如人以手自相摩触。 暖相现前。 是哪十种业习为因呢? 阿难,第一种是淫习交接。 万恶淫为首,亦是生死之根本。 男女交接,互相摩擦,以求欢乐,摩擦不休,就会发出大猛火光。 犹如有人用手自相摩擦,自然就会发出暖热。 二习相然。 故有铁床铜柱诸事。 宿生之淫欲习气未除,现生之淫欲习气再增,两习相交,有如干柴烈火,相互炽燃。 死后就会感召铁床铜柱地狱之报,死者神识生于一根状如火山的铜柱顶上,铜柱之下有大猛火,火上有铁床,床上有刀轮,又有铁嘴虫、铁嘴鸟。 这时,犯淫戒的死者,被火烧得痛苦万分,忽然看见铁床上有美女。 若死者是女人,则看见是美男,于是心里即生爱欲,便从铜柱滑入,滚到铁床上,即时他们的男女根同时都发生猛火焰,铁嘴虫就钻入男女根,出出入入令人痛苦难言。 如是一日一夜之间,死九百亿次,生九百亿次。 可见淫欲之报,虽然是由心所现,但亦痛苦之极。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 色目行淫。 同名欲火。 菩萨见欲。 如避火坑。 因此十方一切如来,色目行淫(色是向人形容,目是自己观察),异口同音,都是淫欲之火甚于猛火,遭之者必至丧身失命。 菩萨知道淫报的厉害,故见欲如见火炕,远远避开。 二者。 贪习交计。 发于相吸。 吸揽不止。 如是故有积寒坚冰。 于中冻冽。 如人以口吸缩风气。 有冷触生。 二者,贪婪的习气。 互相计较彼此筹算,尽量吸取,贪得无厌,日夜追求。 贪心属水,吸取属风,水和风相遇,必然积寒结成坚冰,所以于自己心中,已现冻冽之相。 犹如有人用口吸气,就发生冷的感触同样道理。 二习相陵。 故有吒吒、波波、罗罗、青赤白莲、寒冰等事。 宿世和现生之贪习互相淩夺,贪吸更甚,命终就感召八寒地狱之报。 死者神识在吒吒、波波、罗罗、青、赤和白莲六处寒冰地狱中呼出苦声。 还有阿浮他地狱,冻裂身体,变成冻疮。 还有泥罗浮他地狱,令肢节冻得脱落。 八寒地狱是苦不堪言!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 色目多求。 同名贪水。 菩萨见贪。 如避瘴海。 因此十方一切如来,形容贪求的情况,把它叫做贪水。 菩萨知道贪报的厉害,见贪如见瘴海,就远远地避开。 三者。 慢习交陵。 发于相恃。 驰流不息。 如是故有腾逸奔波。 积波为水。 如人口舌自相绵味。 因而水发。 三者是慢。 以前生傲慢积习,发为现行,又加新习,彼此互相陵越,自恃过高,尊己卑人,驰心上流没有止境。 我慢属山,驰流属水,山静水流,必然奔腾,所以就有腾逸奔波的情势。 而自己心中,亦有积水成波的相状。 犹如人用舌来舐上颚,自然有津液源源而出。 二习相鼓。 故有血河、灰河、热沙、毒海、融铜、灌吞诸事。 前生之积习和今生之新习,互相鼓励,故死后就感有血河、灰河、热沙、毒海等地狱。 狱中有两大山,罪人走入两山之间,两山即相夹,血流成河。 灰河深而大,灰汤沸腾,罪人入河,有铁刺刺身,脓血流出,痛苦万分。 热沙即黑沙,热风吹起,把黑沙吹热,吹至罪人身上,烧皮烤骨,痛苦难言。 罪人出没于毒海更加难受! 又有地狱溶铜汁铁汁来灌罪人之口和浇在罪人身上。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 色目我慢。 名饮痴水。 菩萨见慢。 如避巨溺。 所以十方一切如来,看见我慢有如饮痴水。 菩萨见骄慢犹如如巨海洪涛,沉溺就难得出,故无不远远不避开。 四者。 嗔习交冲。 发于相忤。 忤结不息。 心热发火。 铸气为金。 如是故有刀山、铁捆、剑树、剑轮、斧钺、枪锯。 如人衔冤。 杀气飞动。 四者是嗔。 以宿生多嗔余习,发为现行,重加现习,互相冲突,互相忤逆。 因忤逆而结怨于心,不能自解,遂起嗔恼。 心热发出怒火,怒火铸结为金。 所以于自心中,已有刀山、铁棍、剑树、刀轮、斧钺、枪锯等相状。 犹如人含怨莫白,急欲报复,而有一种杀气腾腾的形势。 二习相击。 故有宫割、斩斫、剉剌、槌击诸事。 旧习又加新习,互相攻击,嗔怒更甚,念念在杀。 故临终时,神识不昧而招感到宫阉肾囊,遭受割去男根、斩头、斫骨、锉析身体、刺穿胸部、槌打杖击等等痛苦。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 色目嗔恚。 名利刀剑。 菩萨见嗔。 如避诛戮。 因此十方一切如来,视嗔恚如铜刀利剑,若一触著,非死即伤。 菩萨见嗔恚,如逃避天诛杀戮,不敢有犯。 五者。 诈习交诱。 发于相调。 引起不住。 如是故有绳木绞校。 如水浸田。 草木生长。 五者是诈。 宿世习惯欺诈,发为现行,重加现习,交相诱骗,互为愚弄,相调相欺,不肯止住,念念谄诈不休,所以心中已有绳木绞校之现象,令人入其圈套,不得解脱,犹如以水浸田,能令草木于不知不觉中生长起来。 二习相延。 故有杻械、枷锁、鞭杖、檛棒诸事。 过去生和现在生二种欺诈习气相连在一起,互相延伸,故临命终时,神识就招感杻手、械足、枷项、锁颈、鞭打、檛挞、棍棒等等痛苦。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 色目奸伪。 同名谗贼。 菩萨见诈。 如畏豺狼。 因此十方一切诸佛,见奸贪诈伪如同谗贼。 菩萨见到诈伪,如畏豺狼一样,远远就避开。 六者。 诳习交欺。 发于相罔。 诬罔不止。 飞心造奸。 如是故有尘土屎尿。 秽污不净。 如尘随风。 各无所见。 六者是诳。 宿世多诳习惯,发于现行,再加现行,交相欺骗,互相诬罔,诬罔不休,念念飞驰心智,造作奸谋诡计,使人堕入计中。 故心中已有尘土屎尿,秽污不净,尘随风卷,昏天黑地,幽暗不见人之地狱景象。 二习相加。 故有没溺腾掷。 飞坠漂沦诸事。 宿习和新习互相增加,诳罔愈甚,所以命终神识就招感沸尿地狱、飞沙地狱,总被这沙、尘、屎、尿等污秽东西,遭溺没、腾掷,或吹高或跌下,或飘浮或沉沦等痛苦。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 色目欺诳。 同名劫杀。 菩萨见诳。 如践蛇虺。 因此十方一切如来,视欺诳心如同杀人劫财的盗贼,极为可畏。 菩萨见诳,如同践踏在蛇虺上。 蛇虺都是含毒咬人,践之必受伤害。 七者。 怨习交嫌。 发于衔恨。 如是故有飞石投砺。 柙贮车槛。 瓮盛囊扑。 如阴毒人。 怀抱畜恶。 七者是怨。 宿世怨习仍存,发为现行,再加现习,交相憎嫌,彼此怀恨,怀恨不舍,必想报复。 因此心中早有飞石投砺、匣贮车槛、瓮盛囊扑等地狱征相。 犹如阴险狠毒的人,心怀奸谋恶念,时刻寻仇报复,暗算害人。 二习相吞。 故有投掷擒捉。 击射抛撮诸事。 旧恨新仇,怨恨愈深,双方都恨不得生吞其肉。 故临命终,神识就招感飞石、投砺、匣贮、车槛、瓮盛、囊扑等地狱折磨痛苦。 本来是诡计要暗算害人,究竟反为自害矣!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 色目怨家。 名违害鬼。 菩萨见怨。 如饮鸩酒。 因此十方一切如来,视怨恨心如违害鬼。 菩萨见怨恨心,如饮鸩酒,不使点滴存于心里。 鸩鸟最毒,如将其羽毛浸酒饮之,则肝肠立断,无法解救。 八者。 见习交明。 如萨迦耶。 见戒禁取。 邪悟诸业。 发于违拒。 出生相反。 如是故有王使主吏。 证执文籍。 如行路人。 来往相见。 八者是见,即恶见。 宿世诸恶见,恶见有五种:(一)萨迦耶译作有身,即是身见:执我我所;(二)边见:执断执常;(三)邪见:拨无因果;(四)见取:非果计果,如以无想天为涅槃之类;(五)戒禁取:非因计因,如持牛戒狗戒,为生天因之类。 因为执著恶见习气,发为现行,再加现习。 所以互相争论,互相排斥,造种种邪业,不但违背正法,甚且互相矛盾。 既然不肯舍己为人,又不肯弃邪归正,总希望有公正的裁判。 所以心中已有王使、主吏、证执文籍之类的形相。 如行路人,来往相见,不能避免。 二习相交。 故有勘问权诈、考讯推鞫、察访、披究、照明、善恶童子。 手执文簿辞辩诸事。 宿习和现习互相交对,辩论是非,故临终神识就有审问勘校,权诈考讯,推情问理,派人查访,详细研究,追寻生前见业,照明神识习气。 还有善恶童子,手执文簿,对诡辞巧辩记载详确,无可逃遁,只好俯首受地狱重罪。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 色目恶见。 同名见坑。 菩萨见诸虚妄遍执。 如临毒壑。 因此十方一切如来,视恶知见如同无底深坑,一旦误入即不能出。 菩萨见一切虚妄偏执邪见,如临毒壑,跌下去就会丧失法身,伤害慧命,所以都远远就离开。 九者。 枉习交加。 发于诬谤。 如是故有合山合石。 碾硙耕磨。 如谗贼人。 逼枉良善。 九者是枉屈。 因宿世好嫁祸他人,犹有余习,发为现行,再加现习,冤枉诬告,以是心中就有合山合石,碾硙耕磨等意向。 犹如谗贼奸徒,压迫善良,冤枉无辜,使人含冤不白,走投无路,受尽冤屈之苦。 二习相排。 故有押捺捶按。 蹙漉衡度诸事。 宿习和新习互相掩护,枉害不止。 故临命终时,神识就招感合山合石地狱。 因为生平喜欢压迫人,自己就受山石所压迫。 这都是自作自受。 还有押、捺、捶、按,以及蹙其身于囊袋,压之而洒其血,挂其身于权衡,秤称轻重等苦刑。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 色目怨谤。 同名谗虎。 菩萨见枉。 如遭霹雳。 所以十方一切如来,视怨谤谗言,如同猛虎。 菩萨见枉屈的事,如遭霹雳。 霹雳是迅雷击物的声音,令人魂飞魄散。 十者。 讼习交諠。 发于藏覆。 如是故有鉴见照烛。 如于日中。 不能藏影。 十者是争讼。 以宿生好讼,犹有余习,故发于现行,再加现习,交相宣诉,我说我有理,你说你有理。 又如夫妇,各执己理不坦白,终至争讼闹离婚。 如果双方能忍让包涵,则相安无事,化干戈为玉帛。 犯此罪者因不坦白故,喜欢掩护己过,隐藏罪恶,所以就有鉴镜烛明,使其不得隐藏覆盖。 犹如在光天化日之下,不能覆藏曲直之影。 二习相陈。 故有恶友、业镜、火珠、披露宿业。 对验诸事。 宿习与现习争讼交陈,因此临命终时,就有恶友作证,业镜当前,平生所作罪业都于业镜上显现,如电影一样,一幕一幕映现出来。 又有火珠能照穿心中伏藏之阴谋,使所造之恶业完全暴露,俯首无言而受果报。 是故十方一切如来。 色目覆藏。 同名阴贼。 菩萨观覆。 如戴高山。 履于巨海。 所以十方一切如来,视覆藏己过,有如自己家里有阴贼,终必为害。 菩萨视遮盖罪过,有如头顶著高山,愈戴愈重,足踏在巨海,愈溺愈深,怎能得出? 云何六报。 阿难。 一切众生六识造业。 所招恶报。 从六根出。 上面说十种习因,故要受六交报,六交报所犯的罪都有连带关系。 譬如眼根对色尘,见为罪魁,耳鼻舌身意则为帮犯。 本来佛说:成佛是六根,堕地狱也是六根。 如不能用,就成帮凶。 从如来藏性,依真起妄,一念无明生三细,三细为缘长六粗。 由六粗而起惑造业,造无量罪业。 不能反闻闻自性,性成无上道;反随六尘境界转,乃做不得主,而造种种恶业。 怎样叫六交报呢? 阿难! 一切造恶业众生,都离不开六根和六识,因无根则识无所依,无识则根无所别,所以六识造业,所招的恶报都是从六根出来的。 云何恶报从六根出。 一者。 见报招引恶果。 此见业交。 则临终时。 先见猛火满十方界。 亡者神识。 飞坠乘烟。 入无间狱。 为何说恶报是从六根生出来呢? 因眼见色就跟色尘转,再和其余五根相交接。 譬如见美色而生爱心,耳要听轻柔声,鼻要闻芳香,舌喜尝佳味,身想接触,意生爱恋,因此就造淫业。 见属火,故临终时先见猛火充满虚空。 这时死者神识,或随烟火上升,或坠入烟火之中。 乘著烟气,直入铜柱铁床等等无间地狱。 发明二相。 一者明见。 则能遍见种种恶物。 生无量畏。 二者暗见。 寂然不见。 生无量恐。 这个跟色尘转的人,堕入地狱后,仍依见业,发生二种见相:一是明见:因在生明目张胆,为非作歹。 这时,就看见各种恶毒之物,如火蛇火狗、火牛、火马等,非常凶恶可怕,于是就生起无限恐惧。 二是暗见:因生时瞒心造恶,全不知羞,则感天昏地暗,一无所见,心中就生出无限的恐惧。 如是见火。 烧听能为镬汤烊铜。 烧息能为黑烟紫焰。 烧味能为焦丸铁糜。 烧触能为热灰炉炭。 烧心能生星火迸洒。 煽鼓空界。 因其他五根没有阻止主犯眼根驰逐色尘,所以也要受果报,下面是六交报受苦之情形。 由见报之火所烧,生前所见的花容月貌,现在则变为铜柱铁床;耳中所闻的莺歌燕语,现在则化为镬汤铜液;鼻所嗅的芳香,现在化为乌烟红焰;舌所尝的甜蜜滋味,现在化为铁丸铁 发布时间:2025-09-13 10:35:36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9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