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佛本行集经 第三十八卷 内容: 佛本行集经 第三十八卷隋天竺三藏阇那崛多译那罗陀出家品尔时伊罗钵龙王。 作如是念。 世尊已知我名字也。 复更重于如来世尊。 增加欢喜。 得清净心。 生爱敬心。 时伊罗钵即隐本形。 别更化作摩那婆身。 近世尊前。 顶礼佛足。 却住一面。 住一面已。 即更亲诵彼二偈文。 而重问佛在何自在王染著名为染彼云何清净云何得痴名痴人何故迷云何名智者何会别离已名曰尽因缘尔时世尊复还以偈答龙王言第六自在故王染名曰染无染而有染是故名为痴以没大水故故名尽方便一切方便尽故名为智者尔时伊罗钵龙王。 复更以偈重白佛言受持何戒行何行复更作于何业因能于人天受胜身熏修最上无边利尔时世尊即还以偈答龙王言供养老人勿毁他欲见尊长须时节常爱善行及法语数听正真利益谈乐法深念正菩提智能分别思惟义实言精苦修梵行于他常行布施檀质直详审意勤劬笑哭语言皆避恶谄曲骜慢悉远离勿共他人作怨雠善言在于正念中若闻若知定心意若人常有放逸行彼辈无闻无正思若能行于圣道因是名依行净口业彼等忍辱正思念在于多闻广智中尔时世尊。 说此偈已。 其那罗陀摩那婆仙。 即离欲法。 尔时伊罗钵龙。 见佛闻法。 瞻仰尊颜。 悲喜相交。 泪下如雨。 尔时世尊。 告伊罗钵大龙王言。 汝大龙王。 何故忽然。 瞻看我面。 笑而复悲。 如是泪下。 作是语已伊罗钵龙即白佛言。 如来世尊。 我念往昔。 有佛出世。 名曰迦叶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我时于彼佛法之中。 修行梵行。 为出家人世尊。 我于彼时见有一草。 名曰伊罗。 我时以手斫彼草。 取执捉将。 诣迦叶佛所。 到佛所已。 白彼佛言。 世尊。 若有比丘。 斫于此草。 得何果报。 时彼世尊。 即报我言。 汝比丘知。 若人故心斫断此草。 彼人当堕牢固地狱世尊。 我于尔时于彼迦叶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边。 闻于此语。 心中不信。 不生希有奇特之想。 以我不取彼佛语故。 不受于彼如来教诲。 又自思惟。 但我斫此伊罗之草。 有何果报。 心作是念世尊。 而我当时既造于彼波夜提罪。 而不信有波夜提报。 复不能舍此之邪见。 命终已后。 遂即生于长寿龙中。 是故彼时为我立名。 名伊罗钵伊罗钵也。 而我尔时。 还于彼处迦叶佛边。 问彼佛言。 大圣世尊。 我于何时。 当得脱此恶龙之形。 何时当得复于人身。 作是语已。 默然而住。 尔时彼佛迦叶如来多陀阿伽度阿罗诃三藐三佛陀。 即告我言。 汝大龙王。 今应当知。 过若干年若干百年若干千年。 过若干百千万亿年后。 当有佛出兴于世。 彼佛号为释迦牟尼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 彼释迦佛。 当记汝得复于人身世尊。 我于彼时作如是念。 我今以于迦叶佛边所说法戒违偝不信。 受此龙身。 以微善缘。 今值世尊。 还不持戒。 世尊。 我见如此自罪过故。 呵责自身。 泣泪啼哭。 如雨满面。 见世尊喜。 所以微笑。 为是因缘。 我如是念。 希有希有。 未曾有事。 如是之法。 诸佛世尊。 乃能如是。 无有二言。 如彼迦叶如来世尊授于我记。 汝大龙王。 过若干年乃至亿年。 于后当有如来出世。 如彼佛言。 无有异也。 世尊。 我以是缘。 今复问佛世尊。 我何时得脱此龙身。 更何时得复于人身尔时世尊告伊罗钵大龙王言。 汝大龙王。 从今已去。 过若干年。 乃至如前。 若干亿年。 于后当有佛出于世。 名曰弥勒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 汝于彼时。 当得人身。 时彼世尊。 度汝出家。 修行梵行。 得尽诸苦尔时世尊为伊罗钵。 更复说法。 令其欢喜。 劝示教言。 来汝龙王。 归依佛归依法归依僧。 受持五戒。 而汝当得长夜利益。 大得安乐。 伊罗钵龙。 既从佛闻如是语已。 即白佛言。 如世尊教。 我今归依佛法僧宝。 受持五戒尔时世尊重更教诲伊罗钵言。 汝大龙王。 今应知时时伊罗钵。 语那罗陀摩那婆言。 来摩那婆。 仁须几多金银珍宝随意所须。 从我索之。 我当与仁。 而此龙女。 仁无所用。 所以者何此之龙女。 口一出气。 能令世人作于灰土。 时那罗陀。 报龙王言。 汝大龙王。 我亦不用金银珍宝。 亦复不用龙王之女。 何以故。 我今佛边闻诸偈已。 即于诸欲生厌离想。 尔时伊罗钵龙王。 顶礼佛足。 繞佛三匝。 辞佛而还尔时世尊。 告彼八万四千众等。 其那罗陀最为上首。 次第为说。 所谓教行布施持戒。 得上生天。 又说欲中多诸过患。 令生厌离。 证于漏尽。 又教出家赞叹功德。 助成解脱。 而世尊知彼诸大众那罗陀等最为上首。 各各皆生欢喜之心。 生踊跃心。 生柔软心。 得无碍心尔时世尊。 所有教法。 令他欢喜真正要趣。 谓四圣谛。 苦集灭道。 世尊。 既将此四圣谛。 种种方便。 解脱显示。 教诲建立。 分别宣扬。 教行学习。 如是生苦。 如是苦集。 如是苦灭。 如是得道。 世尊。 以此四种圣谛种种因缘。 显示宣说。 乃至教行。 而彼众等。 即于其坐。 离诸尘垢。 尽烦恼界。 于诸法中。 得净智眼。 所有集法。 皆悉除灭。 如实知见。 譬如净衣。 无有垢腻。 无有黑毛。 随欲染时。 而受诸色。 如是如是。 彼诸大众那罗陀等。 于彼坐处。 远离烦恼。 悉尽诸集。 证知诸法。 建立无畏。 度诸疑网。 不随他语。 知世尊教。 即并归依佛法僧宝。 受持五戒。 是时彼众八万四千。 从坐而起。 顶礼佛足。 围繞三匝。 辞还本处。 尔时童子那罗陀仙。 已见诸法。 已得诸法。 已证诸法。 已入诸法。 度诸所疑。 度诸所惑。 无复疑网。 已得无畏。 不随他语。 已知世尊法教微密。 即从坐起。 顶礼佛足。 而白佛言。 唯愿世尊。 与我出家及具足戒尔时佛告彼童子言。 善来比丘。 入我法中。 行于梵行。 正尽诸苦。 令到其边。 时彼长老。 便成出家。 戒行具足。 是时长老那罗陀比丘。 既出家已。 具戒成就。 未经几时。 独行独坐。 舍于众闹。 谨慎身口。 不曾放逸。 精勤勇猛。 无懈怠故。 不久之间。 其善男子。 所为出家无上梵行。 进于彼岸。 现见诸法。 自证诸通。 证已自知。 自见自觉。 而口唱言。 生死已尽。 梵行已立。 所作已办。 更不受后有。 如是了知。 而彼长老。 即成罗汉。 心善解脱。 慧善解脱。 而那罗陀长老比丘。 既得罗汉无着之果。 空闲独处。 作如是念。 我今可诣佛世尊所。 以偈问佛。 尔时长老那罗陀比丘。 于晨朝时。 从房而出。 往诣佛所。 到佛所已。 顶礼佛足。 却坐一面。 坐一面已。 时那罗陀。 即便以偈。 问佛义言我今方验昔私陀谛了如语莫不实今复得闻世尊教渡到诸法彼岸边既已舍家能出家复持乞食存活命行于此行得何报我今谘问佛世尊尔时世尊。 即还以偈报彼长老那罗陀言汝问行行果报者此事无常难验知我今为汝分别宣宜发精进令牢固凡有行者入聚落赞叹毁辱平等心其有乱意处须防当取寂定无上果行人常观叫唤响犹如猛火炽炎然见于妇人端正容应须舍离勿生染以不染于诸欲法彼此各无相染因无染即无斗竞缘世间所有众类辈我身彼身无有异我命彼命等共同如是审谛思惟观嗔时勿杀勿相害应舍贪等我慢事一切凡夫染着身诸有眼者能离怨如食毒药平等死若入聚落乞饭食莫观诸事散乱心诸贪染处若舍捐以无着故当解脱夜独坐时莫念请远离聚落亦勿思但至天晓欲乞时正念正思入聚落到聚落中默然住次第历家乞食行游于聚落莫忽嗤向他语言勿粗犷手执钵盂行乞食虽有才辩但默然设得少食心莫嫌有施饭人勿毁骂所得之处最为善若不得处莫生瞋于二边生平等心至于树下随意食食讫已后还林内住于树下结跏趺在于铺上如仙人身心及口皆[佥*殳]摄恐怖皆舍励心意余事莫想唯念林在于树下当善观以舌拄腭渐出息自余诸根悉调伏心意不得着诸缘境界悉遣心莫存秽浊之处并须舍清净真心行梵行善语处所精勤求博闻多智须禀承其有寂静离欲者若如是人应亲近至于彼边心信从信已恭敬如世尊勿说他家是非事莫毁他人自赞叹语言不得大高声犹如猛火远处闻如是思惟断诸惑是名比丘出家法作不作事悉离身若能平等触处安圣人行行应如是当知业如车轮转对一人说圣法时一人思惟即证知调伏诸根独处坐调伏诸根心成就于后名闻遍十方此行唯在空闲林或坐山间及树下或在河岸池泉侧如是处所坐思惟阙少智能恒睡眠满足寂定常觉悟如泉如池如大海寂定之者亦复然愚痴人如半瓶泔智能者犹满池水智人虽复多言语言语虽多不失时或有才辩语言多复有少言而审谛如是少言亦名智是则名为仙圣人是名真实中道行是名寂静得解脱尔时世尊。 说此偈已。 其那罗陀。 心意开解。 欢喜踊跃。 又有师言。 而此长老那罗陀者。 其本种族姓迦旃延。 以本姓故。 众人称言大迦旃延。 又复长老大迦旃延。 佛曾记言。 汝等比丘。 今应当知。 我此声闻大众之中。 捷利取义。 闻有广说。 而其聪敏。 悉能领悟。 或少听受。 而能为他广分别说。 最第一者。 所谓即此大迦栴延比丘是也尔时彼等诸比丘辈。 闻是语已。 生希有心。 各相谓言。 今此尊者大迦旃延。 甚为希有。 心生疑惑。 更无有人能决我疑。 解了一切诸经义者。 唯佛世尊。 即往佛所。 到佛所已。 共白佛言。 善哉世尊。 今此长老大迦旃延。 往昔曾种何等善根。 而今来诣佛世尊所。 即得出家。 受具足戒。 证罗汉果。 世尊复记。 声闻众中捷疾利智。 略说广解。 广言能略。 最第一者。 所谓即此大迦旃延比丘是也。 我等愿闻尔时佛告诸比丘言。 汝诸比丘。 至心谛听。 我念往昔。 此贤劫中。 众生寿命。 二万岁时。 有一如来。 出现于世。 名曰迦叶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 尔时彼佛迦叶如来。 转法轮已。 竖法幢竟。 昔誓愿满具。 自在利办。 大丈夫一切作事。 开化所化。 度诸众生莲花众等八千亿类。 令生天上。 是时彼佛入涅盘后。 并及建立解脱法门。 悉皆在此波罗奈城鹿野苑中诸仙居处。 说法而住尔时彼处波罗奈城。 有一信行善优婆塞。 受持五戒。 彼优婆塞。 善解五明。 分别世论。 能解其义。 彼优婆塞。 至鹿苑林。 向诸比丘。 略而问义。 如是问已。 时诸比丘。 即为广说。 彼优婆塞。 既闻彼等诸比丘辈为其广说如是之义。 心生欣羡。 发如是愿。 善哉希有。 愿我来世。 更得胜于如此之法。 亦能如是分别为他次第而说。 如此比丘等无有异尔时佛告诸比丘言。 汝等当知。 彼时五戒优婆塞者。 即此摩诃迦旃延是。 以彼佛边受持五戒。 为优婆塞。 善解五明微细之义。 复能分别为他解说。 于彼时发如是誓愿。 愿我来世。 成就是等一切诸法。 能广为他种种解说。 又复比丘。 汝等当知。 是迦旃延比丘。 往昔欢喜心。 种如是善根。 以是因缘。 至于我边。 即得出家成罗汉果。 我今授记。 于我声闻大众之中。 略义能广。 广义能略。 第一之者。 所谓摩诃大迦旃延比丘是也是时世间。 即成九十二阿罗汉。 第一世尊。 后五比丘。 并及长老耶输陀身。 又耶输陀大富朋友诸长者等。 胜中复胜诸善男子。 所谓无垢善臂满足。 并牛主等又耶输陀。 复有五十商主朋友。 他方所来诸善男子。 又复长老富楼那弥多罗尼子。 及其朋友二十九人。 并及长老迦旃延等佛本行集经娑毗耶出家品第四十二上尔时北天有一城。 名特叉尸罗(隋言削石)。 时彼城内。 有于一家。 彼家妇女。 忽尔双产男女二人。 时其父母。 即召明师。 令为相之。 是时相师。 即为占之云。 女薄相无有吉利。 彼女父母。 闻此言已。 作如是念。 此女今既无有好相。 则不吉祥。 若至长成当是谁取用其作妇。 父母如是共平章已即将彼女。 乞一学问外道之妇。 其外道名波梨婆阇(隋言行行)。 作如是言。 我今乞汝此女养育。 教示道法令其增长。 若有所须调度供拟。 我当悉与尔时外道波梨婆阇。 即便摄受彼女养育。 如是看视。 其女渐渐随时长大。 及至笄年。 女意智成。 时彼外道。 波梨婆阇。 妇见女大。 即教彼女种种咒术种种技能。 悉皆成就。 意智明解种种诸论。 至齿成就。 端正少双。 多人喜见。 身体柔软。 面目胜他。 骨节成熟。 身体正等。 无所缺减尔时彼女身体上着一奢絺衣。 在于腰下。 一奢絺衣。 披置肩上。 手中执持三奇立拒拟澡洗时安瓶之所。 游历处处村城聚落国邑王门。 觅诸外道。 欲共论议。 欲折伏故。 而渐渐行值一波梨婆阇道人。 名曰最妙自在胜他。 处处游历。 从南天竺来往北天。 时彼道人。 亦复可喜。 端正少双。 年又盛壮。 为人乐见。 面目还尔胜于他人。 身体整顿。 支节可喜。 于诸论师。 最得名闻。 时彼道人。 见此波梨婆阇之女如是可喜端正容色为他乐睹。 见已于彼波梨婆阇女人之边。 生爱着心。 时彼波梨婆阇之女。 亦复于彼波梨婆阇道人之边。 亦生染心。 更相贪恋。 私感无已尔时彼客波梨婆阇道人。 即语于彼波梨婆阇女如是言。 善女仁者。 我意今者甚愿乐汝共行世事。 是时彼女。 亦复报言。 我今心中。 亦贪乐仁欲得一处。 时彼波梨婆阇道人。 报彼女言。 我等二人。 俱是出家修道之者。 若在如是法行之中作世事者。 而诸人等。 若见我辈作如是事。 即便诃责毁辱我等。 我等今可于诸人前共相论议立要誓言。 若不如者。 即教承事尔时彼女即如是言。 若我得胜。 汝脱不如。 此事不善便成非理。 岂有丈夫事女人乎。 若女不如。 伏事丈夫。 此事乃善。 此是顺理。 时彼波梨婆阇道人。 即报女言。 善哉德女。 汝此语义。 甚为当理。 如汝所说尔时波梨婆阇道人。 即于众中。 打论议鼓。 而告之言。 此处颇有人。 能共我问答已不。 若或波梨婆阇道人。 若或波梨婆阇女人。 谁能共我问答语言。 能者为善。 如是至三。 时彼波梨婆阇女人。 在众中闻如是语已。 即便唱言。 我今甚能共汝论议往来问答尔时彼女。 容仪庠序。 在大众内。 发问其义。 时彼波梨婆阇道人。 为解得通。 而彼波梨婆婆阇道人。 反问彼女。 女解亦通。 如是再过。 各各相问。 各各相通。 至第三过。 而彼波梨婆阇道人。 问彼女义。 其女有力。 能为解通。 但护于彼波梨婆阇。 心相爱故。 现同不通。 默然不答。 时彼波梨婆阇道人。 即于众中。 降伏彼女尔时彼女。 既被波梨婆阇道人所降伏已。 即便对众。 从彼波梨婆阇道人身手之边。 取其革屣及三叉拒。 执持而行。 彼等二人。 既现相已。 如是秽乱各不相避。 共一处行。 以彼道人二和合故。 其女即便有于娠体。 女既有娠。 违本行故。 失于容色。 不复端正。 而彼波梨婆阇道人。 见彼女身失本颜色。 即生厌贱。 而告彼言。 我不复能共汝一处居住停止时彼女人。 报彼波梨婆阇道人。 作如是言。 我等二人。 既并修道。 两俱失意。 今于汝边。 已有此胎。 汝今见我无有花色。 忽叶舍我。 我当立死。 若其未死。 必受大苦时彼波梨婆阇道人。 离心既决。 与彼女人一金指环。 用以为记。 复告女言。 汝若生女。 用此指环。 货易取财。 持以养育。 若生男者。 汝当与此指环为记。 令寻觅我。 付指环已。 舍彼女去。 偝面还向南天竺行尔时波梨婆阇女人。 怀抱娠体。 游历处处。 经涉而行。 渐渐至于摩头聚落。 时彼聚落。 有边地州。 名曰白云。 在于彼处。 寄一县内。 产一男儿。 儿既生已。 时彼县内所有居住。 男子妇人。 皆生怜爱慈愍之心。 或与彼酥。 或与彼油。 自余所须。 皆亦布施。 而彼波梨婆阇女人。 如是思惟。 我今此子。 在县内生。 今可立名还地地詺。 是故此子。 名娑毘耶(隋言县官)。 时彼女人波梨婆阇。 如法养育子娑毗耶。 令其增长。 与于乳餔。 而娑毘耶童子。 长大意智渐渐向欲长成。 而彼波梨婆阇女人。 即教其子。 书画算数。 印记咒术。 自余诸论。 悉教使成。 而彼童子。 捷利聪明所学之事。 皆得成就。 无不知者时娑毗耶。 曾于一日。 问其母言。 阿娘阿娘。 我父是谁。 今在何处。 是时彼母。 报其子言。 子娑毘耶。 汝父今在南天竺国。 汝今宜应至彼寻求推觅汝父。 是时彼母。 即与其子夫先所留指环为记。 出而付之。 而告之言。 汝将此记。 寻求汝父。 而娑毘耶。 即报母言。 一如母教。 我当依行时娑毗耶。 受取记已。 渐渐发向于南天竺。 从村至村。 从一聚落至一聚落。 从城至城。 渐渐而向南天竺地。 所至之处。 见论议人。 皆悉降伏。 渐到父所。 既不识父。 亦不借问。 至已即打论议之鼓。 作如是言。 此处颇有或复波梨婆阇道人。 或复波梨婆阇之女。 有能共我问答论议如是者不时娑毗耶童子之父。 既睹童子亦见。 即便心里自然生爱子想。 而彼波梨婆阇道人。 问童子言。 汝善童子。 汝今是谁。 从何来也。 是时童子。 即向波梨婆阇道人。 委曲而说其来因缘。 出于指环。 而以示现。 时彼波梨婆阇道人。 见指环已。 语童子言。 汝是我子时彼波梨婆阇道人。 既得子已。 即更增进教示种种咒术技能。 而彼波梨婆阇道人。 于先旧时。 已曾修得于诸禅定。 如是次第即教其子禅定之法。 时彼波梨婆阇道人。 其后不久。 遂便命终时娑毗耶父命终后。 渐渐行至向海岸边。 既至彼处。 即便造作草庵。 而住彼处。 寂静思惟而坐。 不久成就获得四禅。 兼证五通。 既证获已。 心如是念。 世间所有诸阿罗汉。 或复自称。 我得罗汉阿罗汉道。 我于彼边。 亦名罗汉。 一种无异时娑毗耶童子之母。 其命先终。 即得上生三十三天。 是时世尊既已证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在鹿野苑。 转于无上法轮之后。 时彼地居诸天。 各各迭相唱告。 其声转转相承。 上至三十三天。 尔时忉利童子母天。 闻此声已。 内心思惟。 我子今日住在何处。 彼正念观。 即见其子在海岸住尔时彼天身色过他。 正当夜半。 放天光明。 照子住处。 至娑毗耶波梨婆阇行行边。 告娑毘耶言。 汝娑毘耶。 非是罗汉。 亦复未入阿罗汉道。 及罗汉法。 汝于罗汉求道之法。 未有次第。 而娑毗耶问彼天言。 天是阿谁。 天今复是罗汉以不。 有入罗汉道法以不。 颇复有知罗汉法教。 能令学习得罗汉不尔时彼天即便报于娑毗耶言。 汝娑毘耶。 今有世尊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 现在于彼波罗奈国鹿野苑中仙人居处。 而彼世尊自是罗汉。 入罗汉道自解知已。 复能教他得罗汉法。 时娑毗耶复问天言。 仁者大天。 我今无智。 作何方便。 乃能得知彼是多陀阿伽度阿罗呵三藐三佛陀尔时彼天教娑毗耶作如是言。 波梨婆阇汝问义法。 应须如是。 汝受如是比丘名也。 云何调伏。 云何善行。 云何名佛。 云何比丘。 云何沙门及婆罗门。 云何清净。 云何是智及知福田。 云何名巧善解方便。 云何名仙。 云何名闻。 云何随顺。 云何精进。 云何名龙。 云何名受。 云何名圣。 云何行行。 云何求道。 汝娑毘耶。 若见有人汝问是义。 彼人一一为汝解说。 令汝欢喜。 汝于彼边行于梵行时娑毗耶波梨婆阇。 从彼天闻如是文句。 心忆持已。 即游历行一切国城村邑聚落。 处处打鼓。 求欲论议。 复口唱言。 若有沙门及婆罗门。 能解如是我问义不。 是时至处。 无有一人能解如是议论之者。 时娑毗耶所行之处。 或旧有人。 坐思惟法。 或论议者。 闻娑毗耶来到其边。 各各散走。 终无人敢共彼论议言语谈说时娑毗耶波梨婆阇次第而行。 渐渐至彼波罗奈城。 尔时彼城。 有六大师。 各各唱言。 我于世间。 最为第一。 谓富兰那。 并三迦叶尼干子等。 时娑毗耶即便往诣彼富兰那迦叶等边。 到已即共彼富兰那。 面相慰喻言语问讯。 言说讫已却住一面。 发布时间:2025-09-16 10:06:11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93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