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选辑(八)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浅释》选辑(八)1. 若在虚空。 自非汝体。 即应如来今见汝面。 亦是汝身。 2. 假若你心和眼根,都是在虚空,虚空自然不是你的身体,和你就无关系。 你若仍旧执著,离体之见,还是自体,那么我如来,现在亦离你体,而能见你面——难道亦是你的身体? 3. 汝眼已知。 身合非觉。 必汝执言。 身眼两觉。 应有二知。 即汝一身。 应成两佛。 是故应知。 汝言见暗名见内者。 无有是处。 4. 你眼已有知,你身是否有感觉? 本来都是你身合当无觉。 假若你一定要执著,心和眼有两种感觉,那么心和眼亦应有二种知觉。 如果是这样,岂不是你一身,应该成二佛? 因此应当知道,你说见暗即是内,是不对的。 5. 阿难言。 我尝闻佛开示四众。 由心生故。 种种法生。 由法生故。 种种心生。 6. 阿难以前,都用自己识心来推想,心和见之所在处。 但所提理论,都被佛所破。 现在不敢再逞己见,而引佛的话。 故又说:‘我过去曾时常听佛对四众开示(四众是比丘、比丘尼、优婆塞即男居士、优婆夷即女居士),由心生的缘故,所以种种法生。 法无自性,本来是无生的,但由因缘和合而生。 由法生故,种种心生。 ’7. 佛说心法互生者,因法本无生,由心故有;心本亦无,因法固有。 所以说:心生法生,即法不自生,从心而起,心不自生,由法而现。 故很明显地指出:心本不生,法无自性,二体俱无,心法皆空。 而阿难又错认心法之心为识心,所以有执著。 8. 我今思惟。 即思惟体。 实我心性。 随所合处。 心则随有。 亦非内外中间三处。 9. 阿难说:‘我今再忖量,这个会思想之体,就是我的心性。 随它所合的地方,心就随之,若遇有缘合便成我心,没有缘合便不成我心。 所以心不是在内、外和中间三处。 ’10. 阿难依然错误,思惟是他的心性,不知思惟只是分别缘尘的妄想心。 11. 佛告阿难。 汝今说言。 由法生故。 种种心生。 随所合处。 心随有者。 是心无体。 则无所合。 若无有体而能合者。 则十九界因七尘合。 是义不然。 12. 佛告阿难:‘如你刚才所说,由法生的缘故,种种心生。 因有所和合故,就有你心。 照这样来说,你心是否有体相呢? 如果心无体相,怎能和前尘境相和合呢? 假若无体相,而能有合,不是由十八界,再加这个无体的七尘,而成为十九界? 这个义理是不对的。 ’13. 十八界是:眼、耳、鼻、舌、身、意(六根);色、声、香、味、触、法(六尘);中间又生出六种分别心叫六识,合共十八界。 14. 若有体者。 如汝以手自挃其体。 汝所知心。 为复内出。 为从外入。 若复内出。 还见身中。 若从外来。 先合见面。 15. 佛又说:‘假若心有体相,则你用自己的手,来捏自己的身体,你的心就会知道有点痛。 这个知道被捏之心,是从内出,还是从外入? 如果心从内出,应当见到身内的腑脏;如果是从外来,那么就应当先见自己面部。 ’16. 阿难言。 见是其眼。 心知非眼。 为见非义。 17. 阿难说:‘能见是眼睛,能知才是心,怎可求心见佛,这个义理是不对的呀! ’18. 阿难太恃己能,居然正式来和佛辩论,说佛之义理不对,不知自己错上加错。 因为眼根本是个透明体,是视非见,需借心灵才能有知有见。 19. 佛言。 若眼能见。 汝在室中。 门能见不。 则诸已死。 尚有眼存。 应皆见物。 若见物者。 云何名死。 20. 佛说:‘如果眼能见,那么你在室内时,门户是否能看见东西? 好像世间上,一切已经死了的人,他们的眼睛还存在,应该能看见东西,但如果能看见东西,怎可说是死呢? ’21. 阿难。 又汝觉了能知之心。 若必有体。 为复一体。 为有多体。 今在汝身。 为复遍体。 为不遍体。 22. 佛又叫阿难:‘又你的觉察明了,能知分别之心,若果一定有体相,那究竟是一体相,还是有多体相? 现在心既在你身上,究竟是遍满四肢之体,还是不遍满四肢之体呢? ’四肢是两臂两腿。 23. 若一体者。 则汝以手挃一支时。 四支应觉。 若咸觉者。 挃应无在。 若挃有所。 则汝一体。 自不能成。 若多体者。 则成多人。 何体为汝。 24. 如果心是一体,那么你用手捏一肢的时候,如果四肢都有感觉,这个捏就应当没有一定的地方。 如果是捏有一定的地方,若捏一肢,则只觉得一肢被捏。 那么心是一体之义,当然不能成立。 如果说心是多体,则变成多人,究竟哪个体才是你呢? 25. 若遍体者。 同前所挃。 若不遍者。 当汝触头。 亦触其足。 头有所觉。 足应无知。 今汝不然。 26. 假若说,心是周遍全体的,则如前面所说,一捏便应该遍体皆痛。 若不是周遍全体,那当你用手触头的时候,亦同时触著你的足,头有所感觉,那么足就应该不知道。 但现在你不是这样,若头有所感觉,即心在头不在足,足就应该无知。 如果足有所觉知,则心应当在足而不在头,头就无感觉,这样才可以说,心不遍体。 现在你不是这样,因此证明,心不遍是错误的。 27. 是故应知。 随所合处。 心则随有。 无有是处。 28. 因此应该知道,你认为随所合处心即随有,这个理论是不对的。 29. 阿难白佛言。 世尊。 我亦闻佛。 与文殊等诸法王子。 谈实相时。 世尊亦言。 心不在内。 亦不在外。 30. 阿难再引用佛所说的来作证据。 阿难向佛说:‘我亦曾听闻佛对文殊,即妙吉祥菩萨和普贤、观音等诸大菩萨。 佛为法王,菩萨即法王之子,谈论实相的时候,世尊亦曾说:“心不在内,亦不在外”。 ’31. 实相是真实之相,亦即吾人本有真心之名。 实相有三种意思:(一)无相之实相,即无一切虚妄的相,并不是本体亦无。 (二)无不相的实相,即随缘显现,一切妙色,并不是完全无相。 (三)无相无不相的实相,即真空不碍妙有,妙有不碍真空。 如果说它有,则绝相离名,本无一物;如果说它无,则灵光不昧,应用自在。 32. 佛和文殊菩萨所谈的实相,亦不在内,亦不在外。 是谈真心无相,清净本然,离一切相。 既无相,就无在,故不在内不在外。 又真心圆满周遍,犹如虚空,故虽无在,但又无所不在。 33. 如我思惟。 内无所见。 外不相知。 内无知故。 在内不成。 身心相知。 在外非义。 今相知故。 复内无见。 当在中间。 34. 我现在再仔细思惟,内不能见腑脏,外又不相知。 内既无知,但不在内。 眼见佛手,心即有知,这是心身不相离的缘故。 所以计心在外,这个义理亦不对。 现在身心既然互相能知,在内边又无所见,那么应该在中间了。 35. 佛言。 汝言中间。 中必不迷。 非无所在。 今汝推中。 中何为在。 为复在处。 为当在身。 36. 佛言:‘你说中间,中间必定有一个固定的地方,不能含糊迷乱的。 既然非无所在,你现在推想是在中间,毕竟中间在何处呢? 是在外境之外,还是在内根的身中? ’37. 若在身者。 在边非中。 在中同内。 若在处者。 为有所表。 为无所表。 无表同无。 表则无定。 38. 假若在你身上,那么究竟是在前边,还是在后边? 在左边还是在右边? 在边就不是在中间了! 如果说在身的中间,那么就和在内一样。 假若是在身之边处,那么是否有表志呢? 还是无表志? 无表志,就等于无定所;有表志,亦等于没有一定的中相。 【待续】  发布时间:2025-09-17 09:43:23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93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