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宣化上人《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浅释》专辑(六) 内容: 《大佛顶首楞严经卷二浅释》专辑(六)宣化上人讲述1. 阿难白佛言。 世尊。 若此见性。 必我非余。 我与如来。 观四天王胜藏宝殿。 居日月宫。 此见周圆。 遍娑婆国。 退归精舍。 祗见伽蓝清心户堂。 但瞻檐庑。 2. 阿难因佛说见性周遍,又生起疑惑了,故又向佛说:‘世尊,假若这个见性本来像佛所说是周遍的,是我的真性而不是物象。 既然是周遍,就应该圆融无碍,可是现在为什么不是呢? 好像刚才我得到如来赐给我神通力,带我去游览四天王殊胜藏宝的宫殿。 再到日月宫,从太阳宫殿和月亮宫殿远望,视觉是十分周遍圆满,能清清楚楚地遍观娑婆世界,全无阻碍,但现在回到只桓精舍,就只能看见伽蓝,即寺里的清净讲堂。 再坐在室内堂中,又不能远见,只能看见垂檐和廊庑了。 ’3. 世尊。 此见如是。 其体本来周遍一界。 今在室中。 唯满一室。 4. 世尊,这个能见的体性,本来是周遍虚空的。 但为何现在坐在室内,忽然缩小,只能看见满一室的东西? 为什么缘故,见性会忽大忽小呢? 5. 为复此见缩大为小。 为当墙宇夹令断绝。 我今不知斯义所在。 愿垂弘慈。 为我敷演。 6. 是不是这个见性会缩大为小? 还是因为墙壁所隔断而阻碍周遍的见性呢? 我实在不明白此中的道理。 愿望世尊生出大慈悲心,为我分析清楚这个道理。 7. 这里顺便给你们讲个故事:从前有一富翁,见儿子太愚蠢,因此特地请一个老师,来家里教他。 但又恐怕儿子太低能,读书一定很辛苦,所以对教师说:‘慢慢教导他,不必太严,每天只教一个字就够了。 ’教师遵命,每日只教一个‘一’字。 不久富翁请教师用饭,饭后一同游花园,教师对东主说:‘令郎并不愚笨,是很聪明的,现在已认识很多字。 东主大喜,立刻请师当面试验。 师即于园中,画一个很大的“一”字,问富翁儿子说:‘这是什么字? ’答:‘不认识。 ’教师大怒说:‘每天我只教你这个“一”字,你到现在还不认识? ’学生答:‘你所教那个“一”字,没有这样大啊? ’8. 阿难亦和这个学生一样,以为在天空上,可以看见广大周遍,但为何在室内就只见满一室这样小? 故要请世尊解释疑惑。 9. 佛告阿难。 一切世间大小内外。 诸所事业。 各属前尘。 不应说言见有舒缩。 10. 佛告阿难,一切有情与无情世间,或大或小,或内或外,所有上下方圆,种种形象,都是属于眼前的尘相,不关见性的事。 故不应该说,见性有扩大或缩小。 你应该知道,见性是随缘的,在大见大,在小见小,见性是不变的,不会因尘相所阻碍而有缩小或阻断。 11. 譬如方器。 中见方空。 吾复问汝。 此方器中所见方空。 为复定方。 为不定方。 12. 譬如一个四方形的器具,里面的虚空,当然是四方的。 我现在问你:这个四方形的器具里面,所看见的虚空,是定形的还是不定形呢? 13. 佛不直接答复阿难,见性有大小之问题,而先以方圆来作譬喻。 同时以见性譬喻虚空,尘相喻器皿。 尘相是有大小,而见性是无伸缩,就如器皿有方圆,而虚空无定形一样。 如果能到忘了尘相,见性自然能周遍无碍。 14. 若定方者。 别安圆器。 空应不圆。 若不定者。 在方器中。 应无方空。 15. 假若说方器中的虚空,是有定形的,那么再放在一个圆形的器具里面,空就不应该会圆。 但空是随圆现圆,是没有定方的。 如果说没有定形,那么在四方的器具中,应该是无四方形啊! 但器方空就方,又有定方了。 16. 汝言不知斯义所在。 义性如是。 云何为在。 17. 你说不明白大小缩断之义理,和不知见性在什么地方。 其实见性的义理,就和虚空一样。 虚空是随器而现方圆之形,是没有一定之相的。 见性是随尘相而有大小。 若无尘相,见性是周遍无碍的。 18. 阿难。 若复欲令入无方圆。 但除器方。 空体无方。 不应说言。 更除虚空方相所在。 19. 阿难,假若要令虚空入无方圆之相,只要把方圆之器拿走,虚空的体性是根本没有方圆的。 但你不应该说,除器之外,还要除虚空,因为虚空哪里有方圆之相呢? 20. 虚空本无方圆,方圆是随器皿而有,虚空亦不会为器皿所阻,而是依然和外边之虚空相连接。 你以为有器皿所在,便说虚空有方圆,亦就如你之见性,本来是周遍无碍,怎会被墙壁夹断和缩小扩大呢? 21. 若如汝问。 入室之时。 缩见令小。 仰观日时。 汝岂挽见齐于日面。 若筑墙宇。 能夹见断。 穿为小窦。 宁无续迹。 是义不然。 22. 假若好像你刚才所问:入室的时候,就把见性收缩成小,但当你举头看太阳时,难道你是把见性拉长,到达太阳的边缘吗? 又如建筑墙壁,能把见性隔断,那么把墙壁打开一个小洞,何以见性并没有截断或连续的形迹呢? 这证明你所说的缩小和夹断的道理,是完全不对的。 23. 一切众生。 从无始来。 迷己为物。 失于本心。 为物所转。 故于是中。 观大观小。 24. 一切含有灵性的众生,从无始直到现在,都被无明所遮蔽,因此迷惑自己的真心,反认自己是物体。 因失去真心,便为外境之物象所转移,所以就在万物中,见大见小。 25. 什么是“为物所转”? 为物所转即是背觉合尘,和物合股,混合在一起,见到什么境界,便执著什么境界,执著一生,便失去主宰,随境迁移,愈移愈远,好像迷路,愈迷愈错,动被物碍,见大见小,便给物象所转了。 26. 若能转物。 则同如来。 身心圆明。 不动道场。 27. “若能转物”,什么叫转物? 转物便是背尘合觉,不被外境物象所转移。 要明白一切外境,皆是自己心里所现,“一切唯心造”。 既然是自己心里所现,为什么要被它所转移? 要跟它跑? 明白这个道理,就找到自己的真心,便能背尘合觉,和如来一样,得到楞严大定,就有光明,身和心都能圆满光明,随处都是不动道场了。 28. 当人迷时,妄认四大为自身相,便被四大所缚而不圆,妄认六尘缘为自心相,就被六尘所障而不明,这便是认物为己。 又妄认诸法心外实有,这便是迷己为物。 所以动被物转,若能转物,则身为法性身,圆照周遍,心为妙明心,灵明洞彻。 万物身心,本来一体,所谓“天地与我同根,万物皆我一体”——哪还有什么执著? 不执著便能如如不动,了了常明,和如来一样,随处都是不动道场,随处都是圆照周遍法性身。 29. 于一毛端。 遍能含受十方国土。 30. 在一根汗毛端上,可以遍含十方国土。 汗毛尖端这样小,怎可以遍含十方国土呢? 佛法就是这样妙,这就是小中现大——在最小的地方,可以现出最大的十方佛刹国土。 若开了佛眼就可以看得清清楚楚。 亦可以大中现小,在下面经文:“于一毛端现宝王刹,坐微尘里转大法轮。 ”坐在微尘这样微小里,可以转大法轮。 为什么能这样? 这便是见性圆融自在无碍之妙用。 31. 阿难白佛言。 世尊。 若此见精。 必我妙性。 今此妙性。 现在我前。 32. 阿难对佛说:“假使这个现前而能周遍看见万物的见精,必定是我的妙精明性,现在这个妙性,清清楚楚地现在我的眼前。 但既然是我的妙性,为何反在我的身体外边呢? ”阿难先疑见性与万物混杂,现在又疑见性与身心各体。 33. 见必我真。 我今身心。 复是何物。 而今身心分别有实。 彼见无别。 分辨我身。 34. 既然现前这个能见的就是我的真性,那么我的身心,究竟又是什么呢? 而且我现今的身心,确实有分别的能力,也都有实在的作用。 但见性实在没有分别的功能。 既不能分辨我身,又怎能分辨万物呢? 35. 若实我心。 令我今见。 见性实我。 而身非我。 36. 如果说这个见性,实在就是我的真心,它能令我看见我的见性,那么见性就应该是我了,而这个身体反而不是我啊! 37. 何殊如来先所难言。 物能见我。 惟垂大慈。 开发未悟。 38. 那就等于如来,先前向我问难时,我说:“见是物,物能见我”。 如来斥责我是错谬之说。 我实在迷惑,希望世尊发大慈悲心,开示我未明白的道理。 阿难为何屡次发问,还不明白? 可以说是迷中倍迷。 其实阿难并不迷,只是要做个模样,令众生观察体会,便能明白见性的道理。 【待续】  发布时间:2025-09-18 08:42:07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9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