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124 报慈文遂禅师悟道因缘 内容: 报慈文遂禅师悟道因缘金陵报慈文遂禅师,清凉文益禅师之法嗣,俗姓陆,杭州人。 乳哺时,随父母迁居安徽宣城,幼而好学,有出世志。 后礼池州僧正落发受戒。 十六岁开始游方,神教俱学。 文遂禅师曾经一度研究《首楞俨经》,能够甄别并会通真妄二种缘起,对该经之本末纲要了然于心,并执笔详细疏注,玄义文句,随文科判,无不灿然。 写完之后,文遂禅师便前往礼谒法眼禅师(清凉文益)。 他告诉法眼禅师说,他专门研究《首楞严经》,并认为自己所写的疏注深契经旨。 法眼禅师听了他的自述,便问道:“椤俨岂不是有八还义? ”文遂禅师道:“是。 ”法眼禅师道:“明还甚么? ”文遂禅师道:“明还日轮。 ”法眼禅师又问:“日还甚么? ”文遂禅师被问得懵然无对。 [八还义见《首楞严经》卷二,八还,即从八个方面推究、还源事物的生起因缘。 大意是,身处堂中,所见之明还日轮,暗还黑月,通还户牖,雍还墙宇,缘还分别,顽虚还空,郁勃还尘,清明还霁。 八还的意思是说,一切有为法,均由因缘而起,一一事物皆可推其生因,唯有能现生一切万法的妙明真心本身是找不到生因的,它是法尔如是的,属无为法的范畴。 法眼禅师问“日还什么(生起日的因缘是什么)”,文遂禅师懵然无对,这显示文遂禅师尚没有真正明白妙明真心之旨。 ]于是法眼禅师便劝文遂禅师把他所写的注疏烧掉。 从此以后,文遂禅师对法眼禅师服膺有加,执侍左右,晨昏请益不倦。 经过法眼禅师不断的解粘去缚,文遂禅师始得忘文字知解,直探心源。 文遂禅师悟道后不久即离开法眼,初住吉州(今江西吉安)止观寺。 宋乾德二年(964),文遂禅师应南唐李后主(李煜)之邀请,住持金陵长庆寺,此后又相继住持清凉、报慈二大道场,署号雷音觉海大导师。 文遂禅师之开示,纵夺同时,表遮双用,要在帮助学人解粘去缚,不立一法,不舍一法。 现举其法语数则如次:1.上堂:“天人群生类,皆承此恩力。 威权三界,德被四方;共禀灵光,咸称妙义。 十方诸佛常顶戴汝,谁敢是非? 及乎向这里,唤作开方便门,对根设教,便有如此如彼,流出无穷。 若能依而奉行,有何不可。 所以清凉先师道,佛是无事人。 且如今觅个无事人也不可得。 ”2.僧问:“巅山岩崖,还有佛法也无? ”师曰:“汝唤甚么作巅山岩崖? ” [那僧问话的落处是,住在深山隐修,还可得佛法否? 而文遂禅师的答处则是,隐修处何止是巅山岩崖,一切处皆总是,何必妄生分别。 ]3.僧问:“如何是无异底事? ”师曰:“千差万别。 ”僧再问,师曰:“止! 止! 不须说,且会取千差万别。 ”[那僧问话显然落在二边,以为千差万别之外,还有一个无异可得。 文遂禅师则教他于千差万别处体其无异,归于不二。 ]4.问:“如何是正值一路? ”师曰:“远远近近。 ”曰:“便恁么去时如何? ”师曰:“咄哉! ,痴人! 此是险路。 ”5.问僧:“从甚么处来? ”曰:“曹山来。 ”师曰:“几程到此? ”曰:“七程。 ”师曰:“行却许多山林溪涧,何者是汝自己? ”曰:“是。 ”师曰:“众生颠倒,认物为已。 ”曰:“如何是学人自己? ”师曰:“是。 ”乃曰:“诸上座,各在此经冬过夏,还有人悟自己也无? 山僧与汝证明,令汝真见不被邪魔所惑。 ”问:“如何是学人自己? ”师曰:“好个师僧,眼目甚分明。 ” 这最后一酬答,颇有生机,较好地体现了禅宗生杀同时的特色,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发布时间:2025-10-03 10:08:03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97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