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蔡礼旭:四千五百年前中国的远祖是如何教导他的后裔的(第五集) 内容: 大家早! 大家特别的好学。 所谓事事留心皆学问,人情练达皆文章。 记得第一次我们在古晋,也有一次的进修学习,我在房里面一进门,看到一个十心语,对我们也很有启发。 十心语:做人要爱心,对人要宽心,多宽恕、包容,帮人要耐心,说话要细心,做事要专心,逆境要忍心,修学要恒心,时时要观心,事事才顺心。 这个十心语也告诉我们,我们修学、求学问,根本下手处在这颗心,在起心动念处。 第一句,做人要爱心。 我们所有处事待人接物,都是设身处地为人着想,有这样的态度非常好。 为什么? 慢慢的,把自我放下,把自私自利放下,这个是会用功。 所以师长一直说,从哪里开始下手? 念念为人着想。 对人要宽心,包容。 人家做得不妥当的地方,不要计较。 先人不善,不识道德,文化已经断了好几代了,大家现在不是很懂这些处事待人接物的道理,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没人告诉他,我们不应该去责怪别人。 其实当我们在想着师长这些教诲的时候,这句话有没有入我们的心? 入了我们的心,我们就在道中;没有入心,叫知识。 假如我们没把老人家的话入心,那是增加了一些知识而已、学识而已,没有去转变自己的心态。 积累的知识愈多,没去改心,没去力行,那会像《弟子规》说的,不力行,但学文,长浮华,成何人。 我们同修之间互相观察,大家谈起道理来都是一串一串的。 可是在讲的过程当中,可能讲得对方已经听不下去了,已经口吐白沫了,我们继续讲,都体恤不到对方了。 所以这个时候,我们增加了知识,增加了傲慢,却反而没有能时时提起为对方设想的心。 所以,我们要很谨慎学习的态度。 学习是不断淘汰我们的习气,而不是增加很多的傲慢,甚至增加很多的贪着。 我们学习也会贪着,这部经我也要听,那部经我也要听。 我曾经,还没有学传统文化以前,在社会上曾经参加过一些课程,结果发现一些朋友是这个课也上,那个课也上。 每一次上了课就会发一个奖状,然后一进他们家,那个奖状贴了整个墙面,然后告诉大家,那个课我也上过了,那个课我也上过了,而且上那个课还花了几千块钱。 那我们感受一下,他的学问上去了吗? 学的东西变多了,可是他的心性在往下沉沦,他傲慢了,他炫耀了,他自己不知道。 所以我们贵在内化,把这个道理变成自己的存心,这个才是正确的。 所以我们听完师父讲的,无有语者,殊无怪也,没人告诉他,你不要跟他计较,不要责怪他了,这个心就平了。 假如我们看到别人不对了,还很气愤,那这一句话又白听了。 那这个就变成我们就是拿师父的话来消遣,或者拿师父的教诲来要求别人了,那这个都不是正确的学习态度。 所以对人要宽心。 帮人要耐心。 帮助人不是那么容易的,你得要设身处地,你得要善巧方便,以他能接受的方法来协助他。 再来,说话要细心。 像《常礼举要》里面有提到的,说话以前要可以感觉到周围的人事状况,见失意人不谈得意事,最近他遇到一些不如意的事情,结果我们还在那里,哎呀,我最近好得不得了,讲着讲着,人家就很难受了,这个心柔不柔软可以感觉得到。 再来,这个细心,很重要的,信、达、雅。 信,是如实的把人家交代的话传过去,不要加加减减。 我们现在很容易听人家的话,又加自己的意思传过去,有时候都会造成误解。 这个信很重要,听仔细,然后传话过去,这个都是要很细心才做得到。 假如我们在听人家讲话,进而要传的时候,听的时候就很急,很可能就没有办法达到如实的把话给人家传过去了。 所以时时心要调伏,要定,要柔和,然后听清楚了,再给人家传过去。 不然我们说话无形当中都会犯过失的。 假如怕记不住,常常身边带个小簿子,人家交待什么事,写下来、写清楚再去传。 这个都是体现我们做事的谨慎跟负责任,体恤他人,不忍心把人家的事情办坏。 这颗心都是从这些细微之处开始练起的。 达,当然我们在讲的时候,要讲得清楚,字句分明,不要讲得太快。 甚至于是要传的时候,如实的传,然后自己整理整理,怎么样讲,听的人会更容易明白,这就是通达,讲话很通畅,让人家听了很容易理解,这个是达。 有时候你确实把交待你话的人的话记清楚了,但是很可能他讲得比较没有系统,可能东一句、西一句,这个时候透过你,你把它整理好,怎么讲,听的人会听得更明白,这样就很好,达。 你假如有这个心境,身边的人都会觉得给你办事他特别放心。 就是不要因为自己做得不好、自己的行为,而让身边的人痛苦,或者是不放心、不安。 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让上司操心,都要让上司提心吊胆。 听说现在不只吊胆,还要吊肝,那这个就是恼害了,尽添乱子了,那就不行了。 期许自己:在这些做事当中更谨慎,让人更放心。 这个雅,就是文雅、柔和。 比方说,给我们交代话的人带着情绪,透过我们,这个情绪消掉了,是吧? 传过去的是柔和的。 甚至于是有一些对立的话,消掉,再传过去。 比方说一个男子,妈妈讲完的话要他传给太太,这个时候他要会传。 把一些好的传过去,不好的自动消音,是吧? 这个就是在传话的过程当中,这个雅,修养,能够增加人和,而不增加对立、增加误会,这个就是雅的功夫了。 所以这个说话要细心,做事要专心,哎,我这里怎么空一格(黑板上少写一个字),刚刚就恼害众生,很多人都在那里想:怎么这个字不写? 然后刚刚那五分钟都没专心听,有没有? 有,这叫执着,是不是,这个就放下就好了嘛。 当然,你这个执着是我造成的,所以我有过失。 做事要专心,专注,才能把事情做好,才有定力。 不能坐在椅子上做事情,脑子都在想其它的事,这个就不妥当了。 而且这个是没有尽忠职守。 我们该做事的时候心都定不下来,这就对不起领导,对不起工作了。 逆境要忍心。 逆来顺受,也是考验人肚量要大。 修学要恒心。 确实修学绝非一蹴可即、一日之功,最忌急躁、急于求成。 所以修学要有恒心,坚持不懈去学。 而且用心要在当下,人一想还要多久、还要多久,他那个烦恼、恐惧就起来了。 就像爬楼梯,今天你去爬九华山,怎么爬? 大家去爬过九华山没有? 山很高,假如你一看,哇,这么高,你脚就软了。 你假如就看着前面这一梯,是吧,你都不去烦恼哇,怎么这么高,怎么这么多,你都不去想这个,安住在当下,尽心尽力做好每一分钟,走好每一步。 可能当你走到的时候,啊,怎么到了,怎么一点都不累? 因为你就没想累,它就不累嘛。 你一直想好累哦,好累哦,它就累给你看嘛。 所以有恒心,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而我们要很清楚,一个人最重要的,是自己心境的提升。 因为我们都没有觉悟,怎么去帮人家觉悟? 假如我们现在在做事的过程当中,心都很烦躁不安,这个我们的觉照已经失去了。 我们办再多的课程,好像人家听了很感动,好像在利益他了,事实上,自己没有觉悟,而能觉悟别人,无有是处,是不可能的。 我们办了课程,他很受益,那也跟他的家教有很大的关系。 绝对不是只有说,我们办一个课程,他就改变了。 我们办一个课程是缘分,当然也是很重要,但是更重要的还有他的家教跟他的根基在那里支持着他。 所以我们办课程,更重要的是历事炼心,提升自己。 我真正在服务别人的时候,有没有办法做人要爱心,对人要宽心,帮人要耐心,有没有能够提得起这些态度来。 所以办活动是在历炼自己,别人是来成就我,来让我了解我现在的功夫到哪里。 不然我们都觉得,哦,你看我帮多少人、帮多少人,哇,傲慢又起来了,居功又起来了,清净心又不见了。 所以修学最重要的,时时要守住、守好自己这一颗清净心。 所以当前负责的事情,随缘尽力,但是不可以操心。 一操心,心烦意乱。 而且自己心烦意乱,旁边的人能不能感觉得到? 那就麻烦了,那就一堆人愈学愈苦。 你说,可是事情太多,我实在心整个没有办法定下来。 那就要量力而为,你就不要做那么多事情。 能做三件就做三件就好,不要打肿脸充胖子,做五件、做十件。 打肿脸充胖子能充多久? 我也没经验,没实验过。 撑不了多久的,要稳扎稳打。 尤其是时时要观心,看自己的心是不是在道中。 都有这样的心境观照自己,事事是好事,都是来成就我的;人人是好人,都是来帮助我,都是来给我发考卷,让我能知道自己的状况。 那你就感谢所有的事、所有的人,那就没有坏事了,这样事事就能顺心了。 我们的同仁做了这个十心语,那都是他们对我们的用心,我们好好的来领受这些宝贵的智慧。 包含最近大家吃饱饭都是在湖边散步,请问大家,你们多久没有在湖边散步了? Long time ago,很久以前了。 其实我们的心可能常常都是在急躁当中,都不知道原来日出这么美,原来月亮这么圆,原来湖水这么清澈,原来那个树随风飘逸,这么样的美好。 其实我们的老祖宗常常都在这些天地万物中,体会做人的道理。 因为他的心很定、很安。 定,一接触人事物,他开智慧,所以叫处处留心皆学问。 树也是我们的榜样。 大家看那个树,它根基扎得很牢,它根是不变的。 可是风一吹它,它有没有说,你不要吹我? 它没有,它随缘,是吧。 随缘,大原则不变,其它的不要太执着。 跟人家配合的时候,能随顺,随顺,可是根不动。 所以枝叶在飘,叫随缘,但那个根扎牢了叫不变。 不变的是仁爱心,不变的是清净心,不变的是真诚心。 但是跟人相处,那就以众人可以接受的方式跟他们互动就对了。 不要执着一定要怎么做。 树,它是完全无求的在对待一切人,甚至一切生命。 你看树叶,每一天都放出氧气,让生命延续;然后它的树干、树枝可以给人建房子,可以给鸟做窝,它的果实可以给生命食物。 所以整个树的所有的部分全部都是奉献给自然,它无求。 那我们反观自己,我们好像做了一点事情,就希望别人回报了,那比起这个树的牺牲奉献精神,我们就差一截了。 处处留心,都可以给我们启示。 我记得前不久,我到深圳去了一趟,遇到了我们吴小兰副市长,大家认识吗? 是叶选平先生的夫人,是叶剑英元帅的媳妇。 老人家已经八十二岁了,站在台上讲了两个多小时,脸不红气不喘。 这是我学习的对象,我二十八岁的时候就办不到了,她八十二岁还办得到。 那是有道理的,她自己学过中医,很谨慎养生。 所以她能这样,都一定有她下的功夫在,不是偶然的。 而当下了课以后,我们跟吴市长坐下来,她有几个动作让我非常的佩服。 我们给她端上了一盘水果,她说:我不吃了。 吃两个,没关系吧。 吃两个,其它的就浪费了。 大家注意哦,吴市长,在古代叫一品夫人,是吧? 以前的官员分九品,她先生已经当到最高的行政职务了,他是一品官员,这么大的福分,可是我们在这些细节当中看到什么? 她节俭到连几片水果她都不愿意浪费。 她福为什么这么大? 所以我们那一天讲到,人假如把自己福报花完了,本来可能是八十岁,六十岁就走人了。 可是她本来命有八十岁,她很节俭,她可以活到一百岁。 难,难在哪? 我们今天没有这么高的福报,节俭,不难。 这么高的福报还能节俭,那个就是不容易了。 而当我们的同仁,把她的皮包放在旁边的椅子上,吴市长顺手就把自己的包又放在自己的屁股后面。 大家看懂没有? 她这么大的福,她可以指挥很多的人,可是她居然一个皮包她都不愿意去占一个位子。 师父讲的,人在顺境当中最难修。 顺境,福报现前容易贪着。 你福很大了,谁照顾我都是应该的,那就堕落了。 这么大的福,还时时会为身边的每一个人着想,不要去占到人家的位子,还勉强自己坐比较小的位子,把皮包放着。 人情练达即文章,事事留心,都可以给我们很多的启示的。 所以《弟子规》才说到,见人善,即思齐,纵去远,以渐跻。 见人恶,即内省,有则改,无加警。 今天,我们读了这句话把它记起来,没有入心,这个还是知识。 而且,很可能我们会拿着这句去要求别人,那就不妥当了,这个学习就会愈偏愈远了。 但是我们这两句是拿来改自己的心,那就有味道了。 见人善,即思齐,一定把自己的嫉妒心去掉,看到别人好,高兴,随喜他的功德。 这个嫉妒心会造很大的业。 在团体里嫉妒一个有德才的人,那对这个团体的损失就很大,甚至还会造成人与人失和,这个就罪孽深重了。 在历史当中,因嫉妒心最后被腰斩的人太多了。 我们看秦国的李斯,他当到宰相,福已经很大了,但是嫉妒他的师弟韩非子,把师弟给害死了。 最后,他的儿子跟他被判腰斩。 所以一个人去掉嫉妒心,能不断的推荐有德行的人,叫进贤受上赏,蔽贤蒙显戮,推荐贤德之人,这个受上天最多的赏赐。 在历史当中,鲍叔牙推荐管仲,让齐国兴盛,而且推荐管仲,是当他的上司,他完全不嫉妒,他只想着让国家团体好。 鲍叔牙的后代十几世都是名大夫。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因为他的父亲、他的祖上念念为天下百姓着想,难得。 蔽贤,甚至是害贤,会遭受到非常明显、非常快速的报应。 刚刚我们举的这个李斯,他就断子绝孙了,而且嫉妒的还是自己的师弟,那就更要不得了。 所以修道,我们要心量扩宽,嫉妒心一定要放下。 见人之得,如己之得,人家获得什么了,我们替他高兴;人家有什么能力了,我们赞叹他、学习他。 大家这几天有没有读《大学》? 有读是吧。 那这一段大家再配一句经句来体会。 若有一个臣,断断兮,无他技,其心休休焉,其如有容焉。 人之有技,若己有之,人家有很好的德能、才能,他就觉得,跟我有一样高兴,人之彦圣,其心好之,人家很积极读古圣先贤的经典,他在旁边:哎呀,读这些书太好了,哎,我也好好来学习。 完全没有嫉妒心,肚量非常大,然后去成就别人的心,这样才是好的领导、好的干部啊! 但另外一段又说了,人之有技,媢嫉以恶之,他嫉妒了,厌恶了。 人之彦圣,而违之俾不通,他还去破坏人家学习,这个就嫉妒心起作用。 所以诸位学长,你们以后要起用团体里的重要干部,首先他一定要见人善,即思齐,不能有嫉妒心,不然杀伤力太强。 而我们今天真的能时时保持一个见人善,即思齐,每天见的人事物都从中效法学习,今天快不快乐?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快不快乐? 快乐。 好,那我们这一路上学习,有没有每天愈来愈快乐? 我很惭愧,我没做到。 所以你假如能保持时时见人善,即思齐,每天都有体会,每天都觉得很充实,一定快乐。 提不起这个态度,见人过了,就不快乐了。 见人恶,即内省,所以这个也提醒我们,学问都是往内,不是去要求任何人,跟别人不相干。 我们自己学问有没有成就,跟别人不相干。 而且我们身边每一个人、每一个景象,都是来历炼我自己的修养,他们都是来演戏演给我们看的,来启发我们的,我们可不能执着。 而且见人恶,即内省,我自己有没有? 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甚至于见人恶,即承担。 我们看到社会不好的行为,就代表这个社会缺乏了什么,我们就去把它补上什么。 这个叫见义勇为。 这个世间不讲孝道了,我们把孝做出来;这个世间不讲信用了,那我们凡出言,信为先。 不去批评现在的情况,而是积极的尽自己之力,把这个状况给扭转过来。 那可能有人又会想了:哎呀,我自己的力量根本不够。 不够就不做吗? 还是要做啊,岂能尽如人意,但求无愧我心啊! 而且,事实上,至诚是可以感通的。 我们说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观世音菩萨真的有一千只手吗? 那个是表法的。 当一个人至诚的慈悲心现前的时候,他一个手动了,千手都被他感动啊,都一起来做了。 我们河北就有一个观世音普萨:白芳礼老先生。 他七十多岁的时候回到家乡,看到有一些小学年龄的孩子,怎么还在那里耗时间玩耍,没学习,他老人家看了很心疼。 因为他不识字,一生感受到没有文化的苦。 了解情况,原来这些小孩,他家里没钱缴费用。 当天老人回去辗转反侧,没睡着。 这个事情已经是二十多年前了。 他就起个大早,开家庭会议,把他的孩子统统召集起来,对着他们讲:我要把我这一生五千块钱积蓄都捐出来,让这些没钱读书的孩子读书。 他的孩子说:爸,你疯了,这是你的老本,你都捐出去了,你以后吃什么? 老先生说:你们别管,这我的钱。 结果他拿去学校捐,人家不敢收啊。 他在那里哀求,最后实在大家觉得,再拒绝这个老人实在是太残忍了,就收了。 而且不只这样,老人家从那一天开始,重操旧业,踩三轮车,把赚来的钱积累到一定数了,统统捐给没钱读书的小孩,以至于到大学生都有。 光是大学生,好像就接济了三百多个大学生。 一天差不多赚个二三十块、三五十块而已啊。 他就这样踩了将近十五年,快九十岁。 把他统计一下,他这十几年踩的三轮车,总共可以绕赤道,地球最宽的这个赤道,十八圈。 一个七十几、八十几将近九十岁的老人,他能这样子去付出,他那颗慈悲心是达到极处,完全忘我。 我们看到那个报导,他在天津火车站前面搭个小房子,在那里卖东西,帮人家看车子。 那个环境到冬天是几度啊? 我们想一想,他到底是怎么过来的? 确确实实,养天地浩然之气啊! 能外形骸者,天不能病,他完全无我的时候,那个正气凛然,都不生病。 那个是义理之身,他这个身体完全充斥着对我们这个社会、这个民族的使命感。 有一次甚至于是半夜了还没回来,家里的人着急了,赶紧出去找,找了一夜都没找到他,在家里等。 后来太阳出来了,他才回来。 家里的人说:爸,你昨天去哪里了? 他说:昨天那个客人路途比较远,我赶了一夜把他送回去了。 他孩子说:爸,你不要命了! 他父亲笑一笑,就进去了。 在十多年的岁月当中,不知道在车上吃了多少餐。 而那一餐是什么? 一个馒头配着白开水,就这样过来了。 有一次,白老先生他到大学去捐款。 结果学校就打电话,要派车去接他。 他给学校讲:你车子不要来了,你把那个油钱省下来,捐给他们读书。 他自己想办法,到了。 结果到了以后,因为捐钱的都是西装笔挺的企业界,或者各方的名流,只有他穿着非常朴素的军大衣。 他一进来的时候,大家愣了一下,但是接着是一片的掌声。 后来他们亲自把助学金颁给学生。 而很多接了老人家助学金的孩子都说到,他握着老人家粗糙的手,他一生都不会忘记。 所以白老先生接济过的大学生,毕业之后,都能随分随力的去付出,去做公益。 我们感觉一下,这个老人家的精神传递给了多少人? 他一手动,千手都动起来了。 当场,结束之后,突然有一个学生,新疆的一个孩子,他举手,他说:校长、老师,可不可以让我讲几句话? 就让这个孩子上来了。 他说,我今天看到白老先生的精神,我本来已经当地(河北当地的一个很好的企业已经跟他谈好了,他毕业之后到那里去工作),他说,今天我看到白老先生的精神,我决定回到我自己的故乡,尽心尽力回报我自己的故乡,我不打算再留在这个大都市了。 当场这个孩子的善心、知恩报恩的心,就被他给唤醒了。 后来,老人不能骑车以后,他就专门卖东西,帮人家看车子,再收一些费用。 就是做到他完全不能动了,他心里还在挂念。 后来他九十多岁的时候,生病了。 结果这个消息传开了,整个天津一带,河北那个附近的人,要求报社每天都要登他的新闻,那个捐款就像雪花一样从四面八方汇过来。 我们看白老先生,他有没有钱? 可能我们都比他有钱。 我们比他都有体力。 他是在物质上、在身体上,他的条件可能排起来是最后的、最不足的,可是他那个至诚心,却唤醒了无数的人。 所以我们不管社会现在怎么样,我们只问我们中华儿女的赤子之心拿出来没有。 这个才是最关键的。 我曾经听到佛家的一个故事,有一只鸟叫欢喜首。 牠居住的森林失火了,结果牠就赶紧飞到河边,含起一口水,以完全忘我的速度,赶紧回到火场,把水吐下去,然后又继续飞回河边。 就这样一直在那里拼命的飞。 天上的天神看到了,祂说:这个鸟是在做什么? 这么救怎么可能把火给灭掉呢? 所以天神化身下来,就问这一个欢喜首,这只鸟。 祂说:你这么救火,怎么可能把火给灭掉呢? 结果欢喜首说到:我坚信我可以把火给灭了。 结果祂说:你可能会丧身火海,那个火愈烧愈旺。 牠回答道:纵使我丧身火海,我下一辈子再来把它灭掉。 当下这个至诚的心,感动了天帝,当下,雨就下下来了,就把这个火给灭了。 所以至诚感通,至诚如神。 我们修学的路上,不断的提升我们的慈悲跟至诚的心,我们不把社会的问题去责怪任何的人。 我们想到了,看到这些事,我能做什么,我能尽力做什么? 见人恶,即内省,见社会的不足,即能感觉、即能明白,我这一生来,我的责任是什么、我的使命是什么。 我们有了《弟子规》这一句经句入心,我们每一天都有收获,都有反省,都有承担。 好,所以这几天跟大家谈学习,我们看这个学字,孔子讲到,好学近乎知,就告诉我们,好学的人,智慧可以提升上来。 那我们再思维一下,智慧从哪里来的? 智慧从清净心来的。 所谓净极光通达,清净心现前了,智慧就来了。 清净心被什么障住了? 烦恼。 所以要格物,烦恼轻,智慧就能长。 所以我们知道,修学、学习从格物下手。 那格物是把习性去掉、淘汰掉,所以学是放下,学是减法,把污染自己清净心、真诚心的东西,把它去掉,这个是学。 而不是好像增加了很多东西,这部经我听过了,那一部经我也听过了。 增加傲慢、增加贪着、增加好为人师了,那这个学的态度就不妥当了。 所以我们儒道释的教诲叫内学,都是往内。 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时时勤拂拭,莫使惹尘埃。 我的心有没有又染上了贪瞋痴慢这些东西,把这些东西去掉,这个叫学啊。 所以但尽凡情,别无圣解,下手的功夫就是把这些习气、凡情去掉。 就是孟子讲的,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已矣。 把迷失的真心找回来。 把虚伪放下,把真诚找回来;把傲慢放下,把平等找回来;把把染浊放下,把清净找回来;把自私自利放下,把慈悲找回来。 我们明白了学习是不断放下自己的分别、自己的执着的时候,那学每一句,父母呼,应勿缓,我该放下傲慢了;冬则温,夏则凊,我该放下自私自利,细心的为父母着想。 每一句都是往我们的心地下功夫,怡吾色,柔吾声,把我们的急躁、把我们的情绪放下,用一颗柔软的心去提醒、去劝告我们的亲人。 所以这个学是减少习气,绝对不是好像要增加很多的学问才是学习,这不妥当的。 我们看到这个世间很多人读了很多书,可是夫妻不和,连他的孩子都不听他的话。 那这个就不是真实的学问,真实的学问是能感动别人、正己化人,这个才对。 我们看习字,这个习,上面有羽毛,下面是白,那个就是鸟学飞。 你跟那个小鸟说,飞的时候要几度,然后讲得很详细,牠可能体会也有限,还是得要让牠飞看看,去行,才能够去理解这些道理,所以解行要相应。 意思就是说,学了就要马上去试看看、去力行。 翅膀一张开,这个白白的羽毛,这个肚子就露出来了,这个就是习。 学习就是学一句要做一句,那才是学习。 我们整理了学习的心态,要解行相应,要学贵力行,而且我们从最难处下手。 好,今天我们回去了,没有把自己最难的那个找出来,那这一段话叫知识,还是利益不了我们。 而且不只不能利益,还会障碍,因为我们觉得我们懂了。 没有身体去力行,那不可能真懂的。 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听经、读经,很高兴,那个高兴是可以闻到这些法。 可是那个高兴,我们不要误会成我们都明白了,那就不妥当了。 每一句都完全落实在生活、工作、处事、待人、接物,那个才是真明白了。 所以有一个误区就是我们听懂很多道理之后,没有销归自性,对治习气,然后就是拿着这些我们懂的道理开始去看别人,去量别人。 那这个傲慢就自己增长了,自己不知道。 所以真正是不是走在学习的状况,我们时时要勘验自己,不自欺。 假如我们体会对了,不断放下习气,那个法喜会愈来愈多,对人的慈悲心、感恩心愈来愈自然,自己的心愈来愈清净,就对了。 但是我们假如愈学好像愈看到别人的过失,心里愈烦恼有增无减,那个学习的心境跟方向也是错误的。 这个是我们得要看清楚自己,不可以自欺,勘验自己的心态是不是在道中。 所以恭敬增加了,慈悲增加了,真诚增加了,柔软增加了,那是因为很多习气放下了,自然流露的心境。 好,我们今天大家一起谈到了力行,那我们找出《弟子规》哪一句我最难做到,下决心。 孔子说,一个人要行仁爱大道,首先要从先难,最难的地方来突破自己。 当然,每一个人,是哪一句,不知道。 像我是凡出言,信为先要先下手。 这个当领导当习惯了,没问题啊,你看,每天在打妄语。 或者第二条,其实很难的,好几条。 比方说,人家劝我们,连思考都不思考,马上就开始解释了。 倘掩饰,增一辜,真的是习气使然,啪一下就出来了,自己都还没意识过来,这个习性就上来了。 从最难的地方开始来做。 这个是我们强调学贵力行。 再来,我们不自欺,勘验自己的状况。 孔子告诉我们,修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样才是修学的态度。 知道了、明白了、搞清楚了、理通达了,知道了,然后赶紧去力行。 但是没有明白的、不知道的,不要装知道,修行不要装个样子,好象修得很好,这个就自欺了。 不知道的,赶快心有疑,随札记,就人问,求确义,这个是对自己的心不能欺骗,要真实面对自己去求学问。 再来,知过必改,这个也是不自欺。 而孔子提到,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孔子感叹,我们在看《论语》的时候,每一次,看到孔子的感叹,这一句应该前面有个已矣乎,吾未见能见其过而内自讼者也。 诸位学长,我们一直谈到至诚感通。 当我们打开《论语》的时候,孔子有没有在我们面前? 你们怎么无辜的看着我。 这个得每一个人去感应,这个谁也帮不上忙。 好,我们看到《论语》的每一句就好像孔子在我们面前,那至圣先师孔老夫子老人家在你面前,唉,唉! 你是什么心情? 我们能不能做好,让老人别再叹气了! 当我们看到师长说都没有人真干,我们的心很惭愧,要挖一个洞钻下去,无地自容。 师长不疲不厌教学五十多年,换得的是我们学生都不肯真干,那太对不起老人家了。 我们能时时感受到,我们不能糟蹋孔子的学问、糟蹋他的教诲,这个时候我们再来看这一句,就更警惕自己了。 孔子讲到,我没有看到,能见其过是知过,内自讼就是懂得看到自己问题,批评自己的问题,这个是悔过。 知过、悔过,都还没有到改过的程度,能知、能悔,就已经很不简单了。 所以人那个傲慢,那个倘掩饰,那个习气,我们很深啊,得下大功夫,痛定思痛。 我们看很多的圣哲人,他们在改的时候也不容易啊。 俞净意公,他一开始要改,都一直重复犯这些习气,结果他实在是很惭愧,说,愿善念永存,善力精进,倘有丝毫自宽,我们看,这个是下大决心,善念永存,善力精进,倘是假如,假如有丝毫放纵自己、宽恕自己,永堕地狱! 我们可以感觉到,俞净意公他是下永不回头的决心,不怕死,就怕这个念头不对,就怕不能依教奉行。 这样的气概出来了,所以他三年把命运给改了。 他本来好像是五个儿子,只剩一个,后来那个孩子好像八岁的时候走丢了,孩子都没了,四个女儿也好像死得剩下一个。 除夕夜,跟他的太太、跟这个女儿,很凄凉,然后他写了一个疏文。 结果,有一位老者就到他们家里来。 到他们家里来了,说,你们家可能有什么不如意,就听他说。 俞净意公那也是读书人,懂了不少道理。 说坦白的,我们现在任何人,我们在座的任何人的学问、懂的经教,绝对不可能比俞公先生多,因为他们是从小就读了。 这样的基础都很难突破哦! 除非他真正不自欺,真干才行。 所以修身的功夫,来不得半点侥幸跟虚假。 当他抱怨的时候,老者就提醒他了,他说,你虽然说你做了很多善事,可是,你那些善事都是做给别人看的,不是发自内心的,你是意恶太重,专务虚名,满纸怨尤。 我们感受一下,修行不是只有修言行哦,假如意念没有修,那都是修一个伪善哦,做给别人看,要别人肯定,哇,这个人真是君子,那就愈学愈后退了。 所以我们时时都要把这个虚荣心给放下。 甚至于,比方说忏悔好不好? 忏悔很好啊,可是忏悔的时候,心里都想着,等一下人家要来赞叹我忏悔了。 真的,人一不小心,做什么都执着。 忏到最后,愈忏,哎哟你看,人家都赞叹我,这么敢于勇于发露忏悔。 所以人不时时观这个心,执着只会有增无减,没有侥幸的。 意恶太重,专务虚名,满纸怨尤,因为他一直在抱怨:我做了这么多好事,怎么果报是这个样子? 我们要了解,天道无亲,上天是很公平的,假如我们行善没有好的果报,那还是要反省自己,不能责怪老天哦。 知过不容易,这么一讲,俞净意公第一个反应是什么? 我做了这么多,怎么可以说都是虚名呢? 所以你说承认容不容易? 不容易。 当下他马上就反驳了:我毕竟也做了这么久了,这么多事情了,怎么会都是虚的呢? 老者就具体说明:你说你们都放生,你都放给别人看,你们家厨房里面常常有虾子、还有螃蟹,你那个放生根本就不是发自真心的啦。 你说惜字纸,是旁边有人的时候赶紧去捡起来,然后人家说,哇,真是有道德。 就是去求那个赞叹的嘛。 平常在家里一随便,可能字纸啪就贴在窗户上面了。 而且你们说戒口过,看起来好像在强调要戒口过,可是你自己在讲话的时候、在批评别人的时候,讲得很顺,骂人骂得很顺,当下你自己也觉得有伤厚道,可是就是停不下来那个嘴。 最后你说戒色,你说我又没有犯淫欲,你是还没遇到机会啦,其实你看到美女,那个头就晃起来了,整个心,心猿意马,都控制不了了。 就把他几个他们所谓的行善,一一把它点出来。 这个时候,点出来之后,这个俞净意公,啪,就跪下去了。 所以对俞净意公,也提醒他,意恶太重,一定要善观己心,从这个起心动念,不自欺的去对治。 他指出来俞净意公贪念、淫念、嫉妒念、褊急念、高己卑人念、忆往期来念、恩仇报复念。 我们从这一段也可以感觉得到,学问的功夫在哪? 在放下。 放下贪、瞋、痴、慢。 我们学习的心态:重实质,不重形式。 实质,就是从意恶下手;形式,就专务虚名了。 所以《论语》里面有一句话说古之学者为己,不断的把自己的习气给克服掉,今之学者为人,学个样子就是要给人看,给人看说我是老修,我的功夫很好。 所以虚荣很障清净心,一定要把它放下。 所以,修学首先要把面子放下。 好,时间快到了,垃圾车快到了,我们今天再扔一个东西,叫面子。 准备好了没有? 我们一起把它撕下来。 结果一撕,喔,这么多层,来个痛快,全撕掉。 我们看,贪,财、色、名、食、睡,不贪着这些东西。 瞋,坏脾气。 有一句话讲到,一念瞋心起,火烧功德林。 我们一发脾气,前面修的,一把火全烧光了。 所以我们说,我修的、积累了多少粮食,就看你上一次什么时候发脾气,假如是刚刚才发完,那就是啥都烧掉了。 我们看到的,嫉妒也是瞋,恩仇报复,这个都是瞋,瞋心。 痴,一个人会常常恐惧、担忧,这个就是不明理,愚痴。 一个人会忆往期来,都是对道理不明白。 君子无入而不自得,有什么好担心的。 君子是欲知将来结果,只问现在功夫。 我以后有没有福报,我以后有没有好的善缘,都是我的心感召来的。 要用真心去感,而不是在那里担忧害怕,这些念头都是妄念,都不是觉悟。 忆往期来,这个就是痴。 《大学》也告诉我们,心有所忧患,不得其正;有所恐惧,不得其正;有所忿懥,不得其正;有所好乐,不得其正。 大家有没有发现,儒、道、释的学问,英雄所见略同,相通的。 贪、瞋、痴,慢,高已卑人,我们好,别人比较低,这个就是慢心。 我们刚刚讲到学习的心态,刚刚列了三点,不自欺。 第四个就是要重实质,不重形式。 不是虚名,不是做个样子,而是要从意念、从习气去下手,这个才是实质的学问。 好,这一节课先跟大家交流到这里。 那个,昨天饼干吃了吧? 好不好吃? 好吃。 想不想再吃? 想是贪念哦。 所以在世间要不贪着,要在每一个当下觉照。 吃的时候没长贪心,长感恩心,长使命感,以后这种东西我们要把它做出来。 而且大家看那个饼干,有一个特点,愈咬愈香,是吧? 为什么? 它是自然的。 一个人修行很自然,他是慢慢慢慢的就香起来了。 他不是去告诉别人,我很香,我很有学问,不是这个逻辑。 是自然而然,桃李不语,下自成蹊。 我们现在都是告诉别人我很厉害,然后到时候人家都来了,我们也不知道把人家带到哪里去,这样就不妥当了。 所以为天下者,治理天下、治理团体的人,不于天下,于自身,最重要、最着急的事情,提升自己的智慧,提升自己的境界。 好,大家想吃,我再,大家表现好的时候,我又分别了,呵呵。 好,那这节课先跟大家上到这里,谢谢大家。 发布时间:2025-10-05 11:08:02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98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