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元音老人:心经抉隐(一) 内容: 前言伏以:实际理地,了无生佛之名;修持门中,方有凡圣之差。 心性本净,因执取而烦惑丛生;妄相原空,由觉照而真常绝待。 随缘不变,十界之升沈迥异;不变随缘,一心之体用无殊。 虽此心此理含生共具,然彻悟彻证非觉莫属。 芸芸众生以执迷而未悟,故长劫轮回于六道之中,苦不堪言。 中天调御释迦世尊,尘点劫前早成正觉。 泯三际而住寂光,常享四德;怜九界而示受生,频垂八相。 依九界百八种心性,演三藏十二部妙法。 大器,则直示一真法界,使之无住生心,以迄断惑证真;小根,则详谈三世因果,令其趋吉避凶,而为入道方便。 小乘圣者,旧业已消,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住涅槃城而不受后有;大乘菩萨,深信不疑,切愿不退,力行不息,涉生死海以广度众生。 东土福因成就,解脱缘熟,故感大教东渐,祖师西来。 止观五曰:元古混沌,未宜出世。 边表根性,不感佛兴。 我遣三圣,化彼真丹,礼义先开,大小乘经然后可信。 真丹既然,十方亦尔。 《清净法行经》云:月光菩萨,彼称颜回;光净菩萨,彼称仲尼;迦叶菩萨,彼称老子。 仲尼以敦伦尽分为怀,老子则掊击尔智;菩萨以普度众生为愿,如来则荡涤其心。 先培植道德文明,开拓大乘气象;后摄入大圆觉海,咸令顿证无生。 世尊以无量方便教化天下,善巧之至。 复以无量方便传承付嘱,成就末世群生。 太师公大愚阿阇黎,晚清示生于武汉李家。 心地夙慧深植,尝饱读圣贤诸书,以才华横溢,曾问政事;目睹军阀不仁,而导致生灵涂炭,乃痛心疾首,愤而出家。 修净土法门于庐山东林,苦行般舟三昧,拼死打破幻里幻迷境;感普贤菩萨于定中现身,授以六印一咒,灌顶传付心中心密法。 依菩萨指示,一检大藏,果获心密本续;持心中心密法,苦修七年,深证悉地,开创印心法门。 略示神通,为摄受当机众生;尽扫玄妙,以指归真如本性。 胸怀博大,太虚饮光消契阔;法门精深,幽谷回声话晚烟。 后留诗归隐,至今不知所终。 师公仁知阿阇黎,姓王名宰基字骧陆。 示生于海盐书香之家,宅心仁厚;泛游于道德文章之海,虔信佛乘。 初广求各宗精义,念佛参禅,未敢自信有把鼻;后追随大愚祖师,修持心密,豁然开朗得明心。 承祖师心髓,深契无上密意;创印心精舍,接引有缘群生。 熔禅、净、密于一炉,扫除门户分列之偏狭劣见;会宗、教、律为一体,开示众生本具之如来藏心。 楷定印心宗旨:以般若为宗,以总持为法,以净土为归。 一期化缘事毕,人天眼灭,般若舟沈,于本世纪五十年代圆寂。 师尊元音阿阇黎,名钟鼎,本世纪初示生于安徽合肥李家。 幼读孔孟遗教,究生死恍失所在;少就现代学堂,读般若似曾相识。 闻嘉佑禅寺一棒钟声,尘嚣顿失;受悟道高僧一椎木鱼,起灭随无。 因发心学佛,不事婚娶;为奉养老母,未能出家。 礼兴慈和尚学天台,绵密持执弥陀圣号;随古农居士习唯识,深入研究台教纲宗。 亲近应慈大德学华严参禅,忽感人身顿失,光明朗照;追随仁知上师修心密打座,顿证虚空粉碎,大地平沉。 蒙诸佛菩萨护念,瑞相屡现;参大愚祖师问答,妙语连珠。 受金刚阿阇黎灌顶,尊列师位;应各地参学者敦请,开示佛乘。 师尊以九十余岁高龄,力倡明心见性。 东至黑吉辽,西到云贵川,南始湘粤闽,北迄陕甘青,足迹遍及全国各地。 美、德、法、日本、加拿大等海外学子,亦多有慕名来归。 不辞辛劳,代佛宣化,因弘法而忘我;岂避讥嫌,撰著论述,以广开明心见性方便门。 《略论明心见性》面世,启教界以悟入为根本,振聋发聩;《佛法修证心要》出版,示学人行真修之大道,刻骨铭心。 般若乃修行之眼目,佛法三藏十二部皆在里许;心经是般若之精华,大典一函六百卷尽摄其中。 十方菩萨,由此启扬根本大教;三世诸佛,从斯开示无上法錀。 《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乃佛法经典之核心,故得心经之名。 师尊应敦请而开示经义,有听者发心,录入磁带;学人听录音以翻成文字,经师尊审阅,整理成书。 即本书《心经抉隐》所由来也。 西元一九九七年岁次丁丑后学弟子齐志军沐手敬书前言绪说一、佛的契机契理之教二、诸法皆空,不住相故,无所得故三、《心经》的五重玄义四、译经人乙、正说(经文)一、总持分二、色空分三、本来分四、法用分五、果德分六、证知分七、秘密分小结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唐三藏法师玄奘奉诏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受想行识,亦复如是。 舍利子! 是诸法空相。 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 是故空中无色,无受想行识。 无眼耳鼻舌身意。 无色声香味触法。 无眼界,乃至无意识界。 无无明,亦无无明尽。 乃至无老死,亦无老死尽。 无苦集灭道。 无智亦无得。 以无所得故。 菩提萨埵,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心无挂碍。 无挂碍故,无有恐怖,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槃。 三世诸佛,依般若波罗蜜多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罗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故说般若波罗蜜多咒。 即说咒曰:揭谛揭谛,波罗揭谛,波罗僧揭谛,菩提萨婆诃。 《心经抉隐》正文甲、绪说今天,刚好是观世音菩萨圣诞之期,有不少同志邀我讲一讲《心经》的大意,这确是一个无上的胜缘。 在未讲《心经》之前,先说一说《心经》的来龙去脉,《心经》里所含的精义和佛法、佛经的真谛所在,让大家先有一个正确的概念,然后再细细地演讲经文,就容易明白《心经》的真正意旨,真正得到《心经》的胜义,从而受持《心经》,亲证本来面目。 一、 佛的契机契理之教佛说法四十九年,说圆说偏,说顿说渐,无非都是随著众生不同的根基、不同的机缘而方便应病与药。 众生需要佛法,同样,佛法也离不开众生。 就像药是为治病而设的,离开了病,药则无任何价值了。 佛完全是为了治疗众生的疾病(心病),而应缘说教的,所以每个时期,说的法都不同。 这是因为众生的病各不相同,要医好病,医生用的药也不应该相同。 所以,佛的教化是契机契理之教。 佛说法四十九年,共分五时而说。 1. 华严时第一时说法是华严时。 犹如太阳初出时,只照高山,就像我们所说的须弥山。 这是佛初成道三七日,为大菩萨讲说的大法,说《大方广佛华严经》,转根本无上法錀,度大菩萨。 《华严经》是佛称性极谈,小乘根基的人接受不了。 所以,教下的大菩萨把第一时说法比喻为生的牛奶。 生的牛奶大人能吃,小孩不能吃。 因为小孩的消化能力弱,喝了生牛奶要拉肚子。 虽然牛奶是宝贵的东西,能滋养人的生命,犹如佛说的法能滋养我们的慧命,但小根性人接受不了,就如小孩喝生牛奶要拉肚子一样。 2. 阿含时第二时说法是阿含时。 这个时候,太阳可以照射到比较低的山了。 佛看到小根性人不能接受大乘法,由是因缘,佛在鹿野苑等处,于十二年中,为小根性人说小乘《阿含经》,讲说四谛、十二因缘等教理,度声闻、缘觉乘人。 阿含就是我们中国人所说的无比,是无可比拟的意思,就是说世上一切法再宝贝也比不上佛法。 为什么呢? 世上任何宝贝只能暂用一时,都是虚幻不实的。 而佛法是无上之宝。 众生听到、受持后,照它修行,就能超出生死轮回,所以是无上的大宝贝。 教下菩萨把它比做酪,比喻把生的牛奶酿制成乳酪,小孩就能吃了,吃下去不会拉肚子。 3. 方等时第三时说法是方等时。 方就是方便、方正、广大,等就是平等、均等、等持。 意思是说:佛说法不是有实法与人,而是应病与药,是方便的。 所以佛说了八万四千法门,法法平等,无有高下。 这是佛继阿含时后,于八年中,引小入大,为大乘初门菩萨讲维摩诘等经。 这时犹如太阳照到高原了,就像我们中国的青藏高原一样。 这时说法,就比酪更进一步了,由酪成酥了,就是西藏人喝的酥油茶之酥。 但这个酥比量为生酥,味道还不太好。 4. 般若时第四时说法是般若时。 般若是梵文,是古印度语。 它的意思很丰富,我们中国没有能包含般若所含广义的词语来代替它,所以用音译。 字是汉字,音是梵音。 在翻译经文的时候,玄奘法师定有五种不翻之规,因翻之亦不明本意,所以就音译。 ( 1)秘密不翻。 如陀罗尼,即咒语,就是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一切法都包括了,含摄无量无边的意义。 所以,一切咒语都不翻。 ( 2)多义不翻。 如薄伽梵,薄伽梵有六义,我们通常就晓得薄伽梵是佛,代表佛名。 ( 3)此方所无不翻。 就是我们这里没有这个词。 如阎浮提、迦陵频伽。 迦陵频伽就是《弥陀经》里所讲的一种鸟,它的叫声非常好听。 ( 4)顺古不翻。 延用已久,成了习惯语。 ( 5)尊重不翻。 无上庄重之意,如阿罗汉、菩提等,都是尊重之故。 般若意义很广,单把它讲成是智慧或大智慧都不尽其义,意思并没有包括净尽,表达得并不完善,所以不翻。 佛说法四十九年,讲般若就讲了二十二年,共有八大部,总结归纳为《大般若经》,有六百卷之多。 《心经》就是从六百卷《大般若经》中节选出来的,言简意赅,只有二百六十个字。 文字虽然很少,但义理非常完备、深刻,内涵非常丰富。 六百卷《大般若经》的要义都摄尽无遗,全都收摄、概括在里面了。 所以,《心经》是《大般若经》的心髓、精华。 因为佛性是无形无相、无法表达、不可名状的,不能用名来名、无法用相来相。 所以般若时说教用二权一实,即两种权巧、一种实法。 权者,乃善巧方便。 两种权巧:一种是随著众生的根基而说义理;一种是要把佛的智慧本怀善巧地、畅所欲言地宣抒出来,就是用众生容易理解的东西来比喻不易理解的东西,而善巧方便地说教。 实者,是真实说法,说真实佛法,说一乘法,直指我们的佛性、真如实相、诸法空理。 华严时属实法,阿含时、方等时属权法,法华涅槃时属实法,只有般若时是权实并用,所以般若时说法有承前启后的作用。 又因为般若为佛法之心髓、成佛之指南,佛在一代时教五时说法中,都没有离开般若,故般若法既通前又通后。 这个时候犹如太阳高升,广照平原大地。 教下比喻为熟酥,就是这个酥由生转熟了,味道更好了,这是对大菩萨说的。 5. 法华涅槃时第五时说法是法华涅槃时。 这个时候法运将要圆满,就像日落西山,佛将要圆寂涅槃了。 教下比作是醍醐。 醍醐上味,是奶味中最好最好的。 为什么比作是醍醐上味呢? 因为佛在最后八年中,说《妙法莲华经》等法,纯实无权,不说别的法,不讲权法,唯有一乘法。 佛在法华会上,为说诸法实相之理,会三乘归一佛乘。 不管在会人的根性如何,不问他们能否接受,称性极谈,畅宣本怀,说真实佛法。 因为佛快要入灭了,没有时间了,只有真实说法,佛法才能圆满。 佛当时指出:一切众生都是佛。 小根性人不相信,不能接受。 哎呀,怎么一切众生都是佛呢? 我们小乘圣人不知苦修了多少世,才只是证得个阿罗汉果。 众生既未证到菩萨,更未证到佛,怎么会一切众生都是佛呢? 所以不相信。 当下就有五千人退席了。 法华胜会之后,佛在拘尸那城娑罗双树间,于一昼夜说《大般涅槃经》后,就涅槃圆寂了。 二. 诸法皆空,不住相故,无所得故。 佛在五时说法中,无不是根据众生的根性和机缘应病与药的,所以应缘说法,而无定法。 为了使众生不误解佛法,不执著在经文的字句名相上,佛说:吾四十九年住世,未曾说一字。 一个字也没有说到,表示诸法实相是当体即空,自性本如,一切不可得。 没有说过一个字,这正是圆满的极谈、佛果的极说。 我们在这里不妨和大家一起仔细地分析一下:1. 为什么佛说法四十九年,未曾说过一字? ( 1)报身、化身是有相的,不是真佛,亦非说法者。 有言说的法皆是假法。 法身实相,是无相的。 真说法者,不说为说故。 佛有法身、报身、化身三身。 化身是佛应众生机缘而显现的应身,是我们大家都能看得见的色身、肉身。 化身说法是用嘴巴讲、用口说,或是写出经文,通过语言文字的表达来说法,这些都是有相的。 报身是佛的智慧身、光明身,是佛在因地修行,积累的智慧功德,是福德庄严、不可思议的光明大报身。 报身有两种:一种是自受用报身,是佛自己受用的内证法乐之身;另一种是他受用报身,是佛慈悲,为摄引菩萨向上而显现的光明报身,就像经上所说的佛之丈六金身。 菩萨看到佛有这样好的光明报身,发心也要取得像佛一样的好报身,所以就促进、鼓励他们积极向上,精进用功。 报身说法不是用嘴巴讲,而是放光显瑞。 《楞严经》说得很清楚:佛顶上现的化佛在光中说咒,佛按指放光,照到十方诸大菩萨,十方诸大菩萨也放光照佛,等等。 有光明就有相,所以智慧光明身也是有相的。 《金刚经》说:凡所有相,皆是虚妄。 凡有相显示,都不是真实的,都是虚假的。 报身、化身都是有相之身,既然是有相的,就都是幻化的。 幻化身说的法,当然是幻化法,不是真法。 众生不认自己的本命元辰,迷惑颠倒,著在相上,造业受报,所以生死轮回也不是真的,而是虚幻不实的。 那么,对虚幻的众生说虚幻的法,只不过是方便应用而已。 所以,报化非真佛,亦非说法者,说的法也不是真法。 法身又名自性身或法性身,是佛的真身,以正法为体,是无相的实相。 既是无相,就不能跟哪样东西相比,所以无法可说。 即或想尽办法,也说不到它。 所以真法以不说为说,无所说是名真说。 故《金刚经》云:如来所说法,皆不可取,不可说,非法,非非法。 从前,须菩提尊者在山洞里静坐。 诸天雨花供养,赞叹须菩提善说般若。 须菩提说:我于般若未尝说一字,云何赞叹? 天帝说:如是。 尊者无说,我乃无闻。 无说无闻,是真说般若。 可见真正说法是大音希声的,顶大的声音是无声之声,是一般人听不到的。 讲到这里,我们要谈谈化身、报身、法身三个身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大家一般都认为,只有佛才具法、报、化三身,我们凡夫望尘莫及,是没有法、报、化三身的。 而要想证成法、报、化三身,还需要等三大阿僧祗劫,修成果地佛之后,才能圆满俱足。 实际上,我们就是在凡夫地,这法、报、化三身也一点不缺。 为什么这样说呢? 所谓清净法身,就是当我们一念不生时,了了分明、非同木石的灵知。 它是无形无相、无实无虚、不来不去、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人人具有的天真本性。 所谓圆满报身,就是我们的智慧。 这个智慧就是光明,是能够知道事情怎么做、工作怎么完成、怎么待人接物等等的智慧光明身。 所谓千百亿的变化之身,就是我们的作用。 我们能讲道理,研究科学,创造发明,能生产制造各种东西。 那么所创造、建立、生产出来的事事物物都是我们的化身。 但是,一般人不明了,错认为肉身是我,把肉身以外的东西认为是我所有。 其实,这个肉体不是真我,只是真我的房子,真我的住所。 它不是主人公,是仆人。 真我(即自性)才是真正的主人。 世上的一切事物,一切形色都是我的化身显现,都是我的变化所作,皆是化身。 因此,只要我们能认识到自己的本性,就是认识到了自己本身所具有的真正的佛。 天真佛性众生皆具,无所欠缺,不是只人有而异类没有。 你能够了悟明白,这一念清净心光,即本体空分,是法身佛;一念无分别心光,即本体显了分,是报身佛;一念无差别心光,即一切现相俱是本性所变现,是化身佛。 你能够如是了悟明白,精进修行,在事境上勤加锻炼,除尽执相的妄习,进而度化众生,积累功德,圆证菩提。 这才是真正的皈依佛法僧三宝。 ( 2 )真如实相,无可言说。 真是真实不虚,如是如常不变。 真如为万法之体,在染在净,其性不改不变,故曰真如,即众生真实如如不动之本来面目,亦是一切众生应缘起用的灵妙真心,亦称佛性、法性、自性等。 佛说的八万四千法门,都是他亲证的本来如是之境,非是创说,或是说了之后才有的。 这样,虽说亦同未说,即一字未说。 佛性是无形无相的,故不可名状,绝念离知。 不是用言说可以说到的,所以叫言语道断;也不是用我们的思想、推理、想像所能得到的,所以叫心行处灭。 言语说不到,情识不能及,不可言说,说了即不是,所以动念即乖,举心即错。 只有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才能相应。 佛最后在灵山一会,拈花示众。 他不讲话,只把天人供养的花拈起来,举示大众。 这时候,在会的人很多,天上的、人间的,都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天人罔措。 只有迦叶尊者会心微笑相应。 (摩诃迦叶尊者心领神会,契入佛的提示,微微一笑,与佛心心相印。)佛立即宣告说: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不立文字、教外别传,付于摩诃迦叶。 从斯开创了禅宗法门。 这是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的圆顿法门,不是四禅八定的渐次禅定法。 所以,无言说可表,无文字可立。 ( 3 )佛示涅槃相,意表真心不生不灭,不动不摇,离于言说,方证实相。 只要我们安住不动,不为境转,不著一切相,离诸戏论,实相当即现前。 佛说《涅槃经》一昼夜之后,就入涅槃了。 佛教讲的涅槃并不是指人死亡了,细细地讲有四种涅槃:第一、自性涅槃:就是一切众生,不论飞禽走兽、蠢动含灵,都是有佛性的,都有觉性。 它是不生不灭的。 佛性并不因有了肉体躯壳而生,也不因肉体毁坏了而亡,它是不生不灭的。 在你生命未形成之前,它是如此;在你降生之后,它也是如此;乃至死亡之后,它仍是如此。 它是不生不灭、不来不去、不动不摇、不垢不净的,这就是涅槃。 其意就是寂灭轻安,不生不灭。 所谓寂灭,并不是死亡,而是不生不灭。 只要心不生不灭,寂灭就现前,就证了涅槃妙果。 我们学佛修法就是要证到涅槃。 第二、有余涅槃:是小乘圣人所修所证之果。 芸芸众生执著于我。 有我这个人,我就要享受,吃得好,喝得好,穿得好,住得好,贪得无厌,造业受报。 由于被善恶业所感,其寿命即有分限,其身形亦有段别。 或为人身,或为天人,或为修罗,或为饿鬼,或为畜牲,或到地狱,在六道中轮回不已,不得出头,故其生死为分段生死。 小乘圣人,总认为有法可得、有道可修、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证,这叫法执。 他们断六根时,我执已灭,人我已了,善恶不著,所以能够出六道轮回,了分段生死。 但他们入于大我,执著法身的四大种性为我。 同时,罗汉执著于苦集灭道四谛法,辟支佛又执著十二因缘法。 法执未了,思想上不免有一生一灭的变易,意境上即不得安稳受用。 吾人修道,由迷转悟,由凡夫而罗汉、菩萨,每一意境的转化,恰如一度生死。 此意转而非形迁的变化,即变易生死。 小乘圣者还有变易生死在,尚留有尾巴,所以叫有余涅槃。 第三、无余涅槃:分段生死和变易生死都了了,有漏之因都净尽了,也叫做漏尽通,这就是无余涅槃。 第四、无所住处涅槃。 这里有个问题。 我们活著的时候,因为有个肉体在,总须有个寄托处,心里不免想:一旦一口气上不来了,四大分散了,到什么地方安身立命呢? 修净土宗的人说:我们到西方极乐世界,往生西方去了。 我们依靠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大势至菩萨再去修证,我们是有地方去的。 你们修禅宗和密宗的,将来到哪里去呢? 这是佛教徒的一个大问题。 我们假如能把这个问题弄清楚,学习佛教经典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因为佛说法,就是要解决这个生死大问题。 前面说了,自性是不生不灭的。 所以,生无所生,死无所死。 之所以有生死,无不是我们的执著在作怪。 活著的时候,把一切都妄以为实有。 人身、家庭、金钱、物质、名利、地位等等,样样都想追求,都要贪取、占有。 于是执著外来的境界,心随境界转,有取有舍,有爱有憎,所有的一切,都种在你的八识里了。 这个第八识,叫阿赖耶识,是储藏识。 所有一切好的种子、坏的种子,生灭与不生灭,都储藏在这个仓库里。 一旦人死了,肉体已坏了,四大分散了,这个身体不能用了,房子坏了,要搬家了。 这个时候,因执我故,就生出了中阴身。 中阴身者,就是原来的肉身已坏了,人已死了,而未来的身体还未形成,还没投胎转生,就在这中间时期,第七识末那识我执,执著了有我,就有我身,于是由意生出一个虚幻缥缈之身,叫中阴身。 人身肉体是以地大为主,是沉浊的。 而中阴身是以风大为主,是缥缈的。 因为没肉身包裹它,它有五通。 因造业受报,业力所感之故,随生前所造的善恶业而分别遮蔽了好或坏的地方,显现出相应的或好或坏的境界。 这时八识里的种子都翻腾出来了。 过去因执著得厉害,现在见了境界、影相,就随之心动、追逐、执取,于是又在相应的六道中转生了。 因此,追究生死的根本原因,就是一念妄动,执著事相,执取境界,而落入相应的业果中。 如果我们现在时时锻炼自心,晓得一切色相,一切境界都是空花水月,都是妄想现前,不去追逐,不去贪求,不去执取,心都空净了,那么一旦这肉体损坏时,四大分散了,这八识心王出来之后即能做主,不随境转而不入胎胞。 因此,我们修法用功,就须于活著的时候加紧努力,提高警惕,认清一切色相皆如梦幻,不执取追逐,而现证菩提。 活著时即潇洒自在,死后任他幻境变现,也无心可动。 若如此,即能大放光明,朗照十方,来去自由,而随缘赴感,无不自在了。 这种不受环境支配,不为业转的成就作略,才是真了生死。 此谓之无所住处涅槃。 所以说,净土不只是西方,东、南、西、北,四维上下无不是佛世界,无不是净土。 只因我们心光不圆,不能朗照,所以不见。 如果我们心空不著相,光明朗照,即能十方净土一时齐彰。 忉利天王的宫殿里,挂著一个幢,叫因陀罗网,是用宝珠结成的。 一颗颗宝珠彼此放光相照、相摄,交相辉映,没有妨碍,就像是佛与佛心心相映,光光相照,没有妨碍一样。 我们众生的心也是如此。 只要能一切放下,就得大自在了。 这时,就不会再问要到什么地方去了。 我们有了身体,就像是有个东西一样,有东西就要有个地方来安置。 如果彻底究竟了,什么东西都没有了,还找什么地方来摆放,找什么地方来安置呢? 我们已晓得了法身是无形无相的,是没有东西的,那还要有什么住所、什么地方呢? 讲到报身,报身是一大光明藏,光明虽有相,但这光明是无住的。 讲到化身,化身是为度众生而设施变现的,用来度有缘众生。 什么地方有缘,就到什么地方去。 所以,一切处都是圆融无碍的。 佛讲《涅槃经》,就是昭示大众,佛没有入涅槃而不动,虽似去了,但未离开众生,还在大众中弘法利生。 心净眼净者,时时处处都能见到佛。 若是妄心垢染,就见不到佛。 所以我们修法,必须心安清净,方能时时刻刻见如来。 《金刚经》说:信心清净,则生实相。 所以,佛示涅槃相给众生看,正是真心妙用的显现。 就是叫我们不要执著事相,不要随境转,不要妄动。 妄心果能不动,实相就现前了。 真心本来是不生不灭的,但并不是死在那里不动。 不生不灭是真心的本质,但它灵妙无比,能随缘起万千妙用。 所以我们说心不要动,只是不妄动,不随物境转,不执取物,不贪求物,而不是不起用。 当你要做某一件事,处理某一个问题,要把它处理得恰到好处,圆满成就,你就要思考,就要设计,心不动是不行的。 心不动,你话说不出来,事情也做不成。 但是,我们在说话做事时,心念虽动,却不往心里去,动而不动,这就是真心应缘起用。 所以,学佛修道,要有成就,既须起用,又须随时观照,不随境转。 说话办事时,就像不是自己说的、不是自己做的,而像是别人说的、别人做的;做过之后,就像未曾做过一样,这方是真正的无心、真正的涅槃。 懒融禅师说得好: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无心恰恰用,当用恰恰无。 就是我们正当起念用心时,却没有心来用。 也就是说,我们的心不随著物境转,尽管用,用而不用。 这就是真心应缘起用、真心妙用啊! 佛在世间说法的时候,就经常说:佛法离一切相,离文字相,离言说相,离心缘相。 这就是表示佛法是无有实法的法、不著相的法。 佛付法给摩诃迦叶的偈子说:法本法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 法本法无法,意思是一切心法根本就没有实法,都是应病与药、随机假设的,所以虽有而无。 无法法亦法,虽然无法,但是假用不无。 譬如,世界宛然有,身体宛然有,衣食住行等等也统统都不是没有,而且各个都能够派上用场。 说个无法还是不曾离法。 今付无法时,因佛法是应病与药的,虽有而无、虽无而有,所以现在传付这个法的时候,法法何曾法。 千法万法,八万四千法门,尽管说了这么多,但最终一法也不可得。 这就明示我们这不实不虚、不即不离、非空非有、非有非空的妙用真心了。 所以,经文不过是进入佛法的门户,是入佛的路径。 而要入这个门户,又必以究读经文为先导。 但千万不要以此而误认为经文是实法,而执著于经文。 下面我们讲讲佛经。 2. 佛经是标月之指,是学佛修道的方向和路径。 前面我们从教理上阐述了佛性是无可言说、无相可表的。 但是,如果离开了语言文字的表达,人们又怎能了解和认识佛性呢? 又如何修持证果呢? 所以,虽无所说,但又不离言说、不废言说。 依文则易明义理。 文仅为表法方便故。 因此,两千多年来,佛教的三藏十二部经一直广泛流传著。 但是,虽然有说,还是无说。 为什么呢? 因为诸法皆空,无有自性,皆不可得,以不住相故,不执著故。 所以说,一切经文不过是标月之指,是指示月亮的指标,但不是月亮,只是指标我们明心见性的方向和路径。 因此,我们听讲或看经文时要见月忘指、得意忘言,要了解和明白经文的真正意旨,摄取它的精义,从有言说证入无言说之境。 而不要执著经文的名相语句,记言记语,更不要执著名相语句的玄妙,来专门研究它。 不然就等于读书做学问,不是学佛了。 我们学佛最要紧的是行,照著佛经所讲的义理和方法去实行,这样才能真正得到受用。 但是,佛经义理深邃,大根性的人能够一目了然,也能够依之进修。 而中下根的人,就不容易理解了。 非但不识月亮,也不明白什么叫指。 指标都不明白,哪里可以顺著指标所指的方向见到月亮呢? 所以,必须先对经文细细地研究,通达了,然后才能进修。 但是,对现在人来讲,研究佛经又有不少障碍:佛经是古文体,是文言文,它的语法、文句的结构及表达的方式与现代语法不太相同;经文都是繁体字,现在我们使用的均是简化字;而且经文中有些字现在已极少使用或不使用了,晦涩难懂;经文还有一些专用名词和术语以及外来用语,等等。 所有这些,无不成为修学者的障碍。 倘若不经细细地讲解或注释,一般人是不易明白经文的玄旨所在。 因此之故,教下的菩萨们就大施方便,为经文加注释,讲解或翻为语体文,使修学者先明白标月之指,明白这个指标是个什么东西,是怎么一回事,再从指标所指示的方向和路径,用功修持,前进不息,才可以见到明月,见到我们的佛性。 说到这里我们就要先谈谈在修法中常见的几种错误:(1)很多人误会了佛经上所说的功德相。 诵这个经有什么功德,诵那个经有什么功德。 大家听到或看到后,著了功德相,一天到晚忙不过来,这个经诵诵,那个经念念。 因为赶任务,诵经的时候诵得快,很伤气。 结果,修行没有修好,毛病倒弄出来了,身体搞坏了。 这是误解了功德之故。 功德不在白纸黑字的经文上,而在我们的心中。 我们诵经明白了佛所说的义理,明白了修行的方法,然后,我们就照著这个义理和方法去实行,才能从凡夫而跨入佛境。 这才是大功德! 假如我们光是念、光是诵,而不知佛经的义理,不明白怎么修法,仍旧在凡夫位踏步不前,那功德从何而来呢? 还有的人虽然懂得了一些义理,却不肯去实行,不肯去修,只当学问来研究,也是毫无用处的。 王阳明先生说:知而不行,是为不知;行而不知,可以致知。 可见行的重要。 只钻研或唱念经文而不事修持,是毫无功德可言的。 其次,对于功德二字,须有正确的理解。 所谓功者是事功,是一种力量,完成一种事业的力量。 我们中国人造字是很有讲究的。 功德的功,是工作的工加一个力量的力,就是我们行事的力量、完成事业的力量。 我们由凡夫圆成佛果,不是一个伟大事业的告成吗? 不是一种丰硕事功的完备吗? 如果光是念念诵诵,几时能成佛呢? 功德的德,是德被大千。 譬如,一句骂人话,说你这个人缺德,就是指你做了损人利己的坏事。 我们要度众生,有益于众生,为人类造福,这就是大德。 但是,如果我们没有修成佛果,怎么去度众生呢? 怎么能够利益众生呢? 譬如:一个人掉到江里快淹死了,而你又不会游泳,也不懂救生术,你怎么下去救他呢? 你不能救他,那么你的德又在什么地方呢? 所以我们必须照佛经所说的义理去实行,勇猛精进,才能成就佛果,才能度众生。 先自救后救人,先自度后度他。 只有自己得度、得救了,才能谈得上救他人、度他人。 前面我们已讲了,经文是治病的药,所以,千万不要执著在念诵经文的功德相上。 更不要把经念一遍,点个红点点,念满多少遍,点满多少红点,最后把纸烧了,记个什么功德。 不要把念诵的经文作为存单寄库。 我们学佛是为了了生死,而不是谈什么功德的。 一著功德相,即成窠臼,生死不能了了。 (2)还有人认为:既然佛法讲一切都是空,一切都不要执著,一切都要放下,那么就什么也不要做了。 把佛法看成是消极的。 错了! 佛法是积极的,是无为而无所不为的。 所谓空者,就是把你的妄心空掉,把你的贪取心空掉,把你的自私心灭掉。 我们这个世界上的人,妄想执著,颠倒迷痴而不自知,贪和嗔都是因痴而来的。 没有智慧叫痴。 因没有智慧之故,就不知道什么是真,什么是假,往往是认妄为真,把假相当作实有,犹如乌云遮日,光明被覆盖了,于是贪得无厌,追逐外境,造业受报,冤冤枉枉地受生死轮回之苦。 更有甚者,妄动胡为,造杀、盗、淫种种黑业,而感得地狱、饿鬼、畜生的恶果。 佛法能度我们出离生死苦海,得大自在。 我们就要按照佛经所指导的真理去修行,把我们的迷痴、妄想、无明都去掉,恢复本来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的真心。 何为真呢? 其实妄即是真。 因妄以真起,有真才有妄,如果没有真,怎么能起妄呢? 譬如,必须有水,风一吹才起波浪。 假如没有水,风再吹,波浪从何而起呢? 这个真不在别处,就在妄处! 真和妄是一个东西,正如波浪仍是水一样。 因此,我们只要一转念,不著相,妄就变成真了。 因为我们不识真性,所以才被迷妄所遮,妄动不停。 一旦明悟一心,息下狂心,就是菩提。 心本无所生。 既无所生,何有真、妄之分呢? 就因为我们执著了法相,认为世间一切相,形形色色都是有,才分别这好那丑、这真那假。 假如你知道一切相都空无自性,宛如空花水月,不是真实的,无可执取而彻底放舍,你就于离念处荐取真心,就路回家,不复有真、妄之分了。 所以真和妄,不过是一时相对的权说,不要认为一定实有。 真尚没有,哪里有妄呢? 佛经在讲到这个真心和妄心的时候,有许多人就搞不清楚。 玄沙禅师是宗下的大德。 他作了一个偈子:学道之人不识真,只为从来认识神,无始劫来生死本,痴人唤作本来人。 这个偈子一出,大家都慌了。 识神是我们所说的魂灵,是假的、是妄心。 真如是佛性,是真实不动的。 所以不能把识神当作真如,你必须分别清楚,弄错了,就生死不了。 于是,大家就起了纷争,识神和真如究竟相差多少? 一般人至此都不敢问津了。 真如和识神相差太远了,真如是佛性,是不生不灭的;识神是假的,是生生灭灭的。 二者怎能相提并论呢? 真实讲来,识神就是真如,真如就是识神。 正像前面已经讲过的,水就是波,水被风吹了,或被什么东西鼓荡就成了波,而波浪本身就是水。 没有水,波怎么会起呢? 离开了水,波也就没有了。 这波浪就比方为识神,是动的,一时生起,一时灭掉,是有生灭的,以动为相。 水比方为佛性,始终是平静的,不是动相,而是静相。 二者看起来是两回事,其实是一回事,因为二者皆以湿为体。 既然我们晓得了佛性和识神、真心和妄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那么,我们何妨利用识神、妄心,处处起用呢? 假如我们像泥塑木雕一样坐在那里一直不动,又有什么用处呢? 这没有得自在受用呀! 我们最终目的是要成自在无碍、妙用无边、广度众生的活佛,不是死在那里不动的。 假如一点妙用不起,佛法还有什么价值呢? 所以,修行人不要误认为,死坐在那里不动就为好。 有些人说这个人功夫真好,坐了七天七夜,十天十夜,或者几年,几十年,几百年这不是真正的佛法,这是枯木禅,死掉了,变成土、木、金、石了。 《楞严经》里讲了十二类生,其中一类生就是土木金石,像烂泥、木头、石头、五金矿藏等等。 这就是修法时,不知怎么修而误入了歧途之故。 所以修道须先明因地,因地不正,果遭迂曲。 开始用功,最忌压制念头,强制念头不起。 切勿认为一念不生就是压念不起。 压成土木金石,就由有情变为无情了。 须知所谓一念不生,并不是一个念头都没有,而是念起不随,生而无住也。 《金刚经》曰: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要生一个无所住心,要生一个玲珑活泼心,要生一个不取不舍心。 不是不生其心。 不生心,如何起妙用呢? 不起妙用,哪还有现在的世界? 哪还有什么净土佛界? 譬如,《弥陀经》讲的西方极乐世界种种庄严、种种美好的境界亦是阿弥陀佛的真心所显现的。 佛在说法时,也不是不生心。 所以,我们不能说入灭尽定是正定,那不是正定,那是错误的。 真正的佛法是积极的,要起大机大用。 佛经上讲的道理都是很正确的,是人生宇宙的真理,是科学,是人生哲学,都是教导我们积极向上,教我们诸恶莫做,众善奉行,教我们怎样做人,怎样处世等等。 这些对当今社会的发展都是有积极作用的。 所谓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 就是说佛法不离世间法,世法也就是佛法。 所以,修行不是脱离现实,而是要在世间对境练心,做心地功夫。 世法不通达,做得不圆融,怎么能够成佛呢? 因此,要修道成佛,做人的道理必须要首先弄清楚,倘若做人的道理都弄不清楚,人格都不够,怎么能够佛格呢? 所以说佛法并非是消极的。 大乘佛法是积极的,是无为的,一切有为法都虚幻不可得。 《金刚经》云:一切有为法,如梦幻泡影,如露亦如电,应作如是观。 既然都是梦幻泡影不可得,你还执著地追求什么呢? 现在世人大都贪得无厌,争权势地位,争名誉财物,无休止地索求,无止境地占有,甚至为达到私人目的,不择手段,干出伤天害理的勾当。 其实任你费尽毕生精力,要这要那,争这争那,到头来还不是两手空空而去,一样东西都带不走。 反而因造业而受报,在六道轮回中受苦。 有些学佛人,对佛法的真谛不了解,只是烧香拜佛,求人天福报。 求佛、菩萨保佑他升官发财、健康长寿,为他消灾免难、子孙平安等等,甚至把民间的求神占卜,玩弄法术、巫术等封建迷信、乌七八糟的东西都涂到佛法上去,玷污了佛法。 真正的佛法是无我! 改造人们为我的私心,以贡献一己的能力为众生服务,为大众谋福利,为人类多做有益的善事。 佛法教导我们做一切事,须心空无住、任运随缘,在待人接物、说话办事、做工作、处理问题时,皆须不为境所转,不往心里去,就像别人在做一样。 事情做过以后,事过境迁,心里空净净的,一点东西都没有,如鸟飞过天空一样,了无痕迹。 而不可一念不起,像石头那样,死在那里不动。 如此自在无碍地做事情,方才是佛教无为而无所不为的真谛。 中外佛教史上,一些古来大德,就是集科学家、医学家、文学家、哲学家等等于一身的。 佛法博大精深,它不仅阐明了宇宙人生的真相,同时也讲医方明,工巧明等。 医方明,就是医药发达,以提高我们人类的健康水平。 工巧明,就是科学技术发达,以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所以说,佛法对人类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人类自身素质的提高,都起著积极的作用。 正因为如此,欧美发达国家、日本、韩国、东南亚等国家的有识之士,都省悟到了这一点,在佛教、东方传统文化中寻求解决当前社会上各种棘手问题的答案。 所以说,佛法并不消极,而是积极的。 (3)修法用功有个严重的错误倾向,就是求神通。 现在一百个修道人就几乎有五十双要求发神通,以此来炫耀自己,而满足名闻利养的要求,或以为不发神通不算成道。 不少人把明心见性和发神通联系到一起,以发神通为明心见性的标准。 认为如果是明心见性了,就应该发神通,如果没有发大神通,那就没有明心见性。 可见,他们并不知道什么叫明心见性,怎么会发神通呢? 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又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这些问题必须要搞清楚。 倘若不明白其中的道理,将会成为修道的一个大障碍。 非但修道不成,而且入魔有份。 所以,今天要著重讲一讲这个问题。 从前,异见王(印度的一个皇帝)问婆罗提尊者(成道的菩萨):何者是佛? 尊者说:见性是佛。 异见王问:师见性否? 尊者说:我见佛性。 王又问:性在何处? 尊者说:性在作用。 王问:是何作用,我今不见? 尊者说:今现作用,王自不见。 王问:于我有否? 尊者说: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 王又问:若当用时,几处出现? 尊者说:若出现时,当有其八。 王说:其八出现,当为我说。 尊者说偈曰:在胎为身(就是十月怀胎,有身体形成了),出世为人(出生以后,就成为人了),在眼曰见(人生出来,小孩落地了,要睁开眼睛看东西。 大家都以为能看东西,是眼睛的作用。 即眼球为物镜,根据光学原理,能看到东西。 岂不知,能看东西的实在不是眼球眼根,而是我们的能见之性。 假如这眼睛能看东西,那么,我们一口气上不来了、死了,但眼睛还在,怎么就不能看了呢? 所以说,这眼睛能见的视觉作用,就是性的作用),在耳曰闻(耳朵能听到声音,也不是耳根的作用,而是闻性的作用),在鼻辨香(鼻子能嗅味,香味、臭味等,是嗅性作用),在舌谈论(一切语言谈论,都是佛性的作用),在手执提(我们手拿东西,做工作等,也都是佛性的作用),在足运奔(两只脚走路,也是我们佛性的作用)。 总之,时时处处无不都是性的作用。 《六祖坛经》云:见性之人,言下须见。 若如此者,抡刀上阵,亦得见之。 上阵打仗,性命在呼吸之间,他还是了了分明见性的。 因为一切作用都是性的作用。 佛在腊月初八,夜睹明星见性了。 什么叫夜睹明星见性呢? 星星离我们何止十万八千里之遥,可是,这个能见的见性呢,还是见得清清楚楚。 这就显示了性的作用是广大无边的,一切无不都包含在我们的性之中。 大而无外,小而无内。 就是说世界上再没有比性更大的东西了,大得无边无际。 世界上再也没有比性更小的东西了,小得已没有内部空间了。 即所谓放之则弥于六和[合],收之则退藏于密。 佛性的作用就是这么千变万化,作用多端。 你晓得世间的一切都是性的作用,就叫做见性。 所以,婆罗提尊者作了结语:遍现俱该沙界,收摄在一微尘。 识者知是佛性,不识唤作精魂。 前句说的就是性的作用,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无所不包。 后句意思是:知道的人,晓得我们的一切作用都是性的作用,就是见性,就得真实受用;假如你不明白这就是见性,而住在事相上,你就蒙受精魂的迷误,而沦为六道众生! 你把佛性认作精魂,就不免造业受报,生死轮回,解脱不了了。 异见王很有根基,听了婆罗提尊者的开示,马上就见性悟道了。 今天,大家听了上述道理以后,如果能够从这里悟到本性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这就是开悟! 这就是见性! 你不要以为:哎呀! 这并没有什么稀奇特别,没有什么玄奇奥妙,也没发神通,恐怕不是的吧。 因而不敢承当。 那么,我们再来谈谈什么是神通? 所谓神者,就是一切事物都是我们无所不能的佛性所起的妙用。 所谓通者,就是无阻无隔,畅通无碍。 我们凡夫众生,日常工作,穿衣吃饭,心中无所住著,就是神通。 相反,一旦发生了什么事情,就惊慌失措,患得患失,忧伤悲愁,痛苦难受,处处有阻碍,这就是不通。 倘若我们知道一切都是空花水月不可得,不去追取,知道妙明真心乃是众生人人都有的,只要随缘起用,毫无挂碍,便得无穷受用,则不通而自通矣。 接下来我们讲讲明心见性和神通的关系。 二者之间有根本和枝末的区别。 在修法过程中,悟和通是有先后之分的。 真正通晓佛法的修道人都以明心见性为先驱,而后才能开发神通。 因为一切神通都是佛性本具有的,只因习染深厚,遮盖了,而发不出来。 就像阳光被乌云所遮一样,只要将乌云驱散,阳光就会即时大放。 要消除我们的习气,只有明心见性之后,才有力量。 因为这习气是我们多生历劫以来养成著相、逐境的习惯,又因我见之故,事事都要符合己见,所以人人都有贪、嗔、痴、慢、疑五大恶习,要一下改掉这多生历劫养成的旧习,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要在明心见性后,于事境中辛勤磨练,勤除习气。 一旦习气除尽了,乌云散了,光明自然大放,神通自然大发。 所以,明心见性在先,发神通在后。 明心见性是根本,神通是枝末。 但得本,不愁末。 真正见性了,根本具足了,培养它,自然会生起枝叶来,形成大用。 这就叫做悟后真修,长养圣胎,这是古来用功的规范,我们一定要弄清楚。 倘若修法不以明心见性为先,而妄求神通,则是本末倒置,修法不但不会究竟,还有著魔的危险。 佛在世时,五通仙人问佛:世尊有六通,我有五通,如何是那一通? 佛叫他的名字:五通仙人。 他答应了一声。 佛说:那一通,你问我。 这里我们要讲一讲,五通仙人缺的究竟是哪一通呢? 是漏尽通! 什么叫漏尽通呢? 漏者,就像我们的锅、碗、瓶子,一旦破了,装东西就会漏掉的。 世间法都是有漏法,都不是长久的,都是生住异灭,成住坏空,生生灭灭不已的。 所谓尽者,就是尽绝、没有。 在前面讲有余涅槃时已讲过,我们有两个大执著:一个是我执,执著有我这个人;另一个是法执,认为有法可得、有道可修、有生死可了、有涅槃可证。 由于有这二执,则有两种生死。 执了人我,有我这个人,就有分段生死。 执了法我,有法可得,就有变易生死。 如果二执都除尽了,烦恼就都没了,两种生死也都净尽了,有漏尽绝了,就叫做漏尽通。 那么,为什么外道得不到漏尽通呢? 因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佛性,而执著法,认为有法可得,心外求法,所以叫外道。 既然是心外求法,那就没有漏尽,所以得不到漏尽通。 又由于外道修法是压制念头,强制入定,认为只有入定以后才能得神通。 他们的目的也就是如此。 所以,他们可以修得五通(即天眼通、天耳通、神足通、宿命通、他心通),但终因没有漏尽通而不究竟。 第一,因为这神通是克制得来的,当此生入灭之后,就有失去的危险。 第二,因为著相的缘故,执著神通,更有著魔的危险。 为什么这样说呢? 我们要知道,佛和魔不是两回事,是一物的两面。 所谓佛者,就是一丝不挂、一尘不染、丝毫不著、清净无所得的觉者。 《心经》说:以无所得故。 所以才能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而外道是有所得,要得神通。 那么,有所得就不免著相,故不是佛,而是魔。 佛和魔是一回事。 不是魔之外有佛,佛之外有魔,就在于你有无所求,有无所得。 因此,我们修行一定不要著相,先了人我,后除法我,一切都不可得。 这样方能既了了分段生死,又了了变易生死。 得了漏尽通,五通自然齐发。 最后,就是发了大神通,也不见有神通可得,还是无所得。 这才是真正证道! 三、《心经》的五重玄义用五重玄义来解释大乘经典,是天台宗的智者大师发明的方法。 所谓玄义,并非深奥玄妙不可测,而是将经文所含的幽微玄妙意旨分五个层次挖掘疏解出来,使大家容易明白。 后来的解经者皆以此为典范。 这五重玄义是:释名、显体、明宗、辨用、判教相。 (一)释名:就是解释经的题名。 每一部经都像人一样,有一个名字。 每一名字,都有特定的意义。 将经题字面的意思与深蓄的内涵解释清楚,就是释名。 佛经的名字有七个种类:第一、以人为名。 即以该经法主的名字而命名的。 譬如《佛说阿弥陀经》、《维摩诘所说经》等。 佛、阿弥陀佛、维摩诘居士,均是人名。 第二、以法为名。 即以佛所说的法相为名。 如:《涅槃经》、《摩诃般若波罗蜜多经》等。 涅槃、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均是佛所说的法。 第三、以喻为名。 就是以使人容易理解经中意义的比喻来命名。 如:《梵网经》。 大梵天王宫殿里挂著的因陀罗网似圆筒状,像我们现在佛殿里挂的幢一样,且每个网眼里都嵌了一颗摩尼宝珠,颗颗宝珠明亮如镜,互相辉映,重重交参,不相障阂,庄严尊贵,无以复加。 这里用梵网作喻,以显诸佛之教门重重无尽,法法无穷,庄严法身,光明遍彻,无所障阂。 第四、以人法为名。 如《佛说仁王般若经》,是佛对十六个国王,即人王而说的。 佛和人王都是人,而般若是法,所以是以人法为名。 第五、以法喻为名。 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般若波罗蜜多是法,心是比喻。 为什么说心是比喻呢? 我们下面还要详加解说。 第六、以人喻为名。 如《菩萨璎珞经》。 菩萨是人,璎珞比喻庄严之意,所以是人喻为名。 第七、以人法喻为名。 比如《大方广佛华严经》。 大方广是法,佛是人,华严是喻,比喻证得大方广之理的佛,其因地要修十度万行,庄严果上功德。 这里大方广的大字,意思是体大,即体性包含一切,无有一物在这个体性之外。 方、广意思是相大与用大,即从体性所显示的妙用周遍圆满,无所不具,无所不遍。 因为佛性量等虚空,足以含尽恒沙佛土。 也就是说,所有恒河沙数的佛土,无一不在佛性之内。 我们知道,每一个佛土都有三千大千世界。 所谓三千大千世界者:一座须弥山,有一个日月、四大洲,即一个小世界。 一千个这样的小世界叫小千世界,一千个小千世界叫中千世界,一千个中千世界叫大千世界。 三次以千积(即千的三次方),故称三千大千世界。 每一个佛土都是三千大千世界。 而我们所修证的性量包含十方诸佛,恒河沙数佛土都在内,你们说这大不大? 真是大得不能再大了,这就是大而无外。 我们有些人只知道亚洲、美洲、欧洲、非洲、大洋洲等五大洲,以为这就是整个世界了,除此之外再也没有了。 这只能说明我们的心量太小了,只一管之见,犹如井底之蛙。 而我们学佛,就要证到广大无边、尽虚空、遍法界的心量。 以上是佛经的七类命名。 前三种或以人、或以法、或以喻为名,均是单数,是单名。 后四种或以人法、或以法喻、或以人喻、或以人法喻为名,均是复数,是复名。 (二)显体:显示本经的体,就是显示法要。 有名必有实,犹如一个人有了姓名,就有他的形态,说明这个人是个什么样子。 即为显体。 (三)明宗:就是显明本经的宗旨。 每一部经都有它的目的和宗旨,将它辨明弄清楚即为明宗。 (四)辨用:就是辨别本经的作用、用途,有什么效果,有什么利益。 (五)判教相:前面我们已经讲过,智者大师分判佛陀说法为五时。 那么判别本经是什么时候说的,说的哪种法,即为判教相。 上述即为五重玄义的内涵所在。 现在我们一起来研究一下《心经》的五重玄义。 1. 释名:前面已经谈了《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是以法喻而为名的。 下面我们将具体地解释一下经名的含义。 般若前面已讲过,般若是梵文,其意义很广,内涵幽深。 把它译成智慧或大智慧都不尽其义,表达并不完善。 因无上庄重之故,而沿用了梵文的音。 通达世间法和出世间法、应用得圆融无碍、恰到好处,若这样来讲般若的含义,还稍微能尽它的一点意思。 简单地讲,般若就是妙智慧,或者是真心。 妙智慧不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聪明智慧的世间智,也不是外道有漏法修得的智慧,而是含有无漏法之圣意的无上妙智,是宇宙间真正的大智慧。 此乃是大智若愚,知无所知,是真心实相的妙用。 世间智的世智才聪是有所知,是分别,分别是最坏的妄心。 知无所知,不是像傻瓜、呆子一样,也不是像木头、石头一样,凡事无动于衷,而是不加分别、不加取舍,好坏、长短、是非还是了了分明,但好的不爱不取,坏的不憎不舍。 因为好坏无非是你的妄心分别,均是梦幻泡影,了不可得,又何必痴迷地被假相所惑,跟著外境转动呢? 说到这里,我们不妨讲个故事。 从前有一个禅师四处云游参禅。 有一天,忽然下了雨,他就近躲到一个肉铺里避雨。 一会儿,来了一个买肉的人,对老板说:给我割一斤好肉,我全要瘦肉,不要肥的。 老板说:好呵! 我这一刀切给你的都是瘦肉。 买主称心如意地走了。 过了一会儿,又来了一个人说:老板,我买一斤肥肉,炼油用,不要瘦肉。 老板说:好! 给你一刀肥肉。 这人也称心而去了。 又来了一个人说:老板,我要一斤又肥又瘦的五花肉。 老板说:好,我给你切一刀肥瘦相半的好肉。 买主也称心而去。 老板说:看呵! 我这里块块都是好肉。 啊! 这个禅师听了,当下大悟。 的确,这个猪肉哪里为好、哪里是坏呢? 完全是买肉人的心在分别。 而这分别心又是多年养成的习气所产生的知见。 你养成喜欢吃瘦肉的习惯,就讨厌肥肉,于是说瘦肉好,肥肉不好;他的习惯是喜欢吃肥肉,就认为瘦肉不好,肥肉好。 就像人们常说的:萝卜青菜,各有所爱。 其实,瘦肉和肥肉,萝卜和青菜,事物的本身并没有好坏之分,之所以有好有坏,完全是由于人的生活习惯、人的喜恶而形成的妄想知见所致。 倘若习气消除了,妄想没有了,哪里还有好有坏呢? 有人会说:东西没有好坏,人总不能说没有好坏吧? 有的人横行霸道,无恶不作;有的人老老实实,与人为善。 是的,人的行为的确有好坏之分。 在这方面,佛法从根本上揭示了人的身体、命运、环境等各自不相同的原因和由来,指明了一切众生都在六道轮回的生命之流中生灭流转。 之所以万有不齐,苦乐贫富悬殊,因其间都遵循著一条因果规律。 欲知前世因,今生受者是,今生的环境和遭遇,所受的果,是前世所造的因。 欲知来世果,今生作者是,今生的所作所为,就是你来世所受的果报。 其中的因因果果虽然极其错综复杂,但正如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的规律一样,自因自果,自作自受,恰如其分,丝毫不差。 所以佛教劝人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利人即是自利,害人实是自害,我们应该随缘消旧业,更莫造新殃。 因此,见了坏人,我们也不要厌恨他、蔑视他,而是要劝告他、教育他,使他改恶向善、改过自新。 若心里总是存著「这个人很坏的见解,把这个人完全剔除在外,又怎能改造他呢? 佛教是积极向上的,其基点就是,一切众生都有佛性。 也就是说一切众生都可以成就为佛,是平等的。 但是成就的迟、早、快、慢,要看时节因缘而定了。 所以,学佛的人要心量大,要能容忍各种各样的众生,在成就别人的同时成就自己。 般若又分三种:文字般若,观照般若,实相般若。 文字般若:用文字语言来表达佛法的要义至理。 如三藏十二部经典、讲经说法等。 前面讲过,因佛性是无形无相的,无法描绘。 所以不可言说,说了即不是,故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 但如一言不发,又怎能引初学者入门呢? 故又不得不于无言说处,说些义理,使初学者入门。 故文字般若,仅为表法方便。 修学者通过对文字语言的理解、思维,明白了佛法的义理,再起观照实修,这就是修法的闻、思、修全过程。 这里还须说明一下,用文字语言所表达的教义教理,是佛陀与佛门弟子的心髓,供后学者方便了彻实相妙理,以起实修观照,照见实相般若之体,而起度生之用,乃妙智慧法宝也。 观照般若:从观照证悟实相开发出来的智慧。 即观照一切有为和无为诸法俱不可得的智慧。 比如:《心经》一开始就提出观自在菩萨,这里的观就是观照,它既不是用肉眼观看,更不是胸内肉团心的作用;既不是大脑神经的功能,也不是用第六意识去分别观想,而是无形无相之性的作用,即集中心力观照所修的法。 净土宗修念佛法门。 在念南无阿弥陀佛圣号的时候,修学者的眼耳鼻舌身意都须集中摄在这句佛号上,不使外驰。 佛号从心起而出于口,耳朵听得清清楚楚,才能摄住妄念而安然入定,才能收到念佛的功效。 这种口持耳闻的念佛法,是最好的观照念佛法。 因为耳闻即是心闻,心观照在佛号上,妄念自然不生。 印光大师在《念佛三昧摸象记》中言:若论证三昧之法,必须当念佛时,即念返观,专注一境,毋使外驰。 念念照顾心源,心心契合佛体。 返念自念,返观自观;即念即观,即观即念。 务使全念即观,念外无观;全观即念,观外无念。 才能证入念佛三昧。 所以,净土宗离不开观照。 再讲禅宗。 禅宗也离不开观照。 禅宗要参一句话头,要起疑情,使全身心都集中在话头的疑情上。 疑情起时,笼罩著全身,行不知行,坐不知坐,整个身心都凝到这个疑团里去了。 禅宗把这比喻为吞了一个栗棘蓬,吐也吐不出、咽也咽不下。 于妄念剿绝处,猛著精彩,才有好消息到来,这也就是观照。 再说密宗。 密宗修法是身口意三密加持。 身密,脚跏趺而坐,手结印不动。 口密,嘴巴绵绵密密不停地持咒,而不可说话。 意密,就是思想、意念都集中在所持之咒上,像前面所说的念佛一样,口持心闻,即念即观,即观即念,这也是观照。 密宗修法很多,有观像法,观本尊法等等,这里就不多谈了。 可以这样说,一切法都不能离开观照而成就。 由文字般若开始,领会了经文的义理,以起观照之用,进入到观照般若。 随著观照功夫的深进,照见五蕴皆空,证得实相般若,就是亲证本来面目,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明心见性亲自见到佛性了。 所以,观照是学佛成道的唯一途径,是能否修持成就、能否明心见性的关键。 《心经》以观照般若为宗,故是成佛之指南。 实相般若,是众生之本来面目,如来之法身。 亦称妙明真心、佛性、法性、真如、涅槃、大圆觉海、菩提等。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惟此为真,是实实在在的天真佛。 我们大家,乃至一切众生,无量劫来本来具有,而且个个平等,同样俱足,不增不减,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亘古亘今永恒不变,这就是无形无相的性,也叫做自性、法性、佛性。 那么,我们平常所说的心又是什么呢? 是我们人的根与尘相对而幻起的一种感觉。 下面我们讲苦集灭道时就会晓得,集是根尘相对集合起来的幻心,是个影子,是虚假的。 它是客观环境的反映,是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六根,对各个相应的色声香味触法六尘,根尘相对而生出的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和意识,六根、六尘、六识集合起来而产生出念头和思想。 假如没有客观环境,就根本没有心。 所以,心不是单独孤立存在的。 舍浮佛讲:心本无生因境有。 就是说这个道理。 故客观环境、外在境界是生起心的外在原因。 那么,内在原因是什么呢? 就是性。 性是生起心的根本,生起心的能量,是心的本原。 没有性,对境生不起心来。 犹如电,虽不能目见,但一切照明、动力等等都是它在起作用。 前面我们已讲过,之所以眼能见、耳能闻、鼻能嗅、舌能尝、身能触、意能思,均是性的作用。 视性、闻性、嗅性、尝性等,均具有各种功能,能发挥各种作用。 所以,心是由性生起来,才派上用场的。 性是体,心是用;性是理,心是事。 性是真实永存的,但却无形无相,经上有时亦谓之真心。 心是虚幻的,但却有形有相。 众生往往被各种虚妄的假合之相所迷惑,认妄为真,执著追逐不已,因此被各种无明烦恼所束缚,被各种业障所蒙盖,不见自性光明,不得自在,而落于六道轮回,生死流转,不得解脱。 假使大家明白了什么是性、什么是心,二者之间究竟是个什么关系,就明白心与物俱虚幻不可得,因而放弃身心世界,不再追求执著,这就是明心! 讲到见性,性虽本有,但无形无相、无声无嗅,不可耳闻、不可目睹,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识识,只可慧照、妙观、领悟、神会。 由此可见,所谓见性,不是用眼睛去看,不是用头脑去想,更不是用第六意识去分别猜度,而是心地法眼,亲切深彻地体会与神领。 古德云:体无形相,非用不显;性无状貌,非心不明。 这就是说,要见性必须从明心上下手,离心无性可见。 现在你晓得了我们平常的一切作用都是性的作用,并从此悟出性究竟是怎么一回事,而且深信不疑,这就是见性! 这就是开悟! 同时,上面所言也可以说明,心虽然是虚幻不实的,但它又非常重要。 所谓三界唯心,万法唯识即充分说明了这一点。 我们人之所以能活动、工作、待人接物、创造发明等等,无不都是靠性的作用,而又通过心在事上有所成就。 我们要研究科学,要生产物质财富,使人类的生活水平、科学技术、社会文明都不断地向前发展,均离不开人们对客观环境反映的各种念头和思想,即离不开妄心。 所以,人事不可废,要利用这个妄心,成就世上的一切事业。 世间法是如此,佛法也是如此。 心是成就一切宗、成就一切法的主宰。 十法界为四圣六凡:四圣是佛、菩萨、辟支佛、罗汉,六凡是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统统都是由这个心而成就的。 善用之就是佛,不善用之就是六道轮回。 我们学佛成道,就要善用这个妄心而成就自己。 《般若经》以真心为主,真心是二乘人和藏教菩萨所具。 什么叫藏教菩萨呢? 天台宗智者大师把佛说的法分判成藏、通、别、圆四种教。 初心开始修行的大乘菩萨是藏教菩萨,进一步是通教菩萨,再进一步就是别教菩萨,最圆满的就是圆教菩萨,最终以佛心为究竟。 凡夫则以妄心为主,妄心是凡夫所具。 念念流浪,执著外境,欲望无尽,贪取不停,整日整夜都沉浸在忧劳烦恼之中,造业受报。 其实,就在我们六道轮回、生死流转时,这个真心也不曾有寸步之离,时时在我们面门放光,只是大家不知道,被无明壳包裹著,冤冤枉枉地受罪受苦。 现在,我们要出六道轮回,要证成佛果,不仅从理论上要明悟前面所说的义理,而且须于平时,在日常生活、工作中,晓得如何修持,做心地功夫,将执著事境的旧习消尽才行。 我们大家要清醒、要明白:真心是主人,妄心是仆人。 主人要用仆人做很多事,成就事业。 所以,平时我们在做任何事时,一定要把握住主人和仆人的关系,时时刻刻要识得这个主人,识得这个真心,莫把仆人当作主人,而被仆人所利用。 这就是说,当你做任何事时,心不要颠倒,不要执著外面的环境,不要为外面环境的转移所动摇,而念念流浪在外。 逢到好事顺境、相投的人,就喜之、爱之、攀取之;遇到坏事逆境、不合的人,就忧之、恨之、舍弃之。 这就是迷真认妄,执妄为真,主仆颠倒,主人被仆人牵制住了。 我们要随缘起用。 正工作时,心念虽动,但不著相,心无所住,就像别人在做一样。 做过之后,就像未做过一样。 这才是真心真正做主人了。 要达到以真心为主人的境界,平时就需要做好心地观照功夫,时时刻刻观照这个心,转换这个心,把妄心转换成真心。 佛教八万四千法门,无不都是修这个心,在心地上用功夫。 比如,净土宗就是用一句佛号来转换我们的心。 不知道的人以为净土宗念佛是求西方的佛,来拉我们到西方去,殊不知念佛是用佛号来唤醒我们的迷梦,清净自己的心地,以与净土相应,而生西方。 莲池大师说得很清楚,念佛是声声唤醒主人公。 主人公是谁呢? 就是我们的真心。 因为人不可能无念,心时时刻刻都在动,随事境转动个不停,所以生死不了。 我们要了生死,就须给它一个转换,使它不妄动。 所以释迦佛教给我们一个巧妙的方法,用念佛来转换它。 以心无二用,一心念佛法僧三宝,就不念贪嗔痴三毒,念净就不念染了。 念佛是从生死的切近处、在心上下手,以转换我们的妄念。 这是多么巧妙、迅捷、简易的方法啊! 禅宗亦复如是。 参禅须起疑情。 参一个话头,疑情一起,妄念就不生了,妄念被疑情隔断了。 于一念不生时,才能相应,才能打开本来,明见佛性。 疑情不起,妄念在不停地动,就不能开悟。 因此,禅宗也是转换这个妄心呵! 密宗也是如是。 密宗是身口意三密加持。 口持密咒,咒是诸佛秘密语言,如军队的口令、命令。 持咒相应,不存人我,自身即佛。 手结印,手印是诸佛的心印,犹如电视机的天线,可以沟通我们和诸佛的心。 结了印就有无穷的佛力加持,可以把无量劫来储存在八识田里的生死轮回乃至恶道的种子,统统转换成净种子。 这样,妄心便转换成真心了,这就是佛力的加持。 修密宗之所以要比修其他宗快些,就是因为密宗有殊胜佛力加持之故。 比如,要到达一个远距离的目的地,乘汽车、火车,乃至乘飞机,就远远比靠自己两只脚走路快得多。 总之,佛教内一切宗派、一切法门,都离不开转换这个心,把妄心转成真心,即心地观照功夫。 我们刚才讲了,现在又讲,反覆强调,因为这很重要。 时时观照这个心,妄念一起,凛然一觉一转,息下妄心,就是菩提。 这样,我们就能返妄归真、返本还原了。 所以说,《心经》的精华要义,就是要我们明白性是怎么一回事,心又是什么东西,叫我们当下明心见性,直证菩提。 因此,《心经》是一部顿悟成佛的法门。 我们能把《心经》真正理解了,真正能照它说的义理去做,就等于受持了三藏十二部一大藏教。 发布时间:2025-10-07 12:14:46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98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