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宣化上人:佛遗教经浅释(经前序) 内容: 佛遗教经浅释上宣下化老和尚讲述◎一九七九年宣化上人讲述于美国加州洛杉矶金轮圣寺开经偈无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万劫难遭遇我今见闻得受持 愿解如来真实义A1. 序分 A2. 正宗分 A3. 流通分今A1佛之遗教经,也就是佛的遗旨经,佛遗嘱当时的弟子,也遗旨给你、我和他──现在的佛的弟子,告诉我们怎么样修行,怎么样依教奉行。 每一部经多数都有三分,这三分就是序分、正宗分、流通分。 现在讲的是序分,什么叫序呢? 序就是叙述这因由,叙述所说这一部经的因缘。 这个序,又叫经前序,又叫经后序,怎么这样矛盾呢? 既然叫经前序,就不能叫经后序;既然叫经后序,就不可以叫经前序。 那么又称经前序,又叫经后序,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 不是的。 什么叫经前序呢? 因为序分在经的前面──在正宗分的前面,所以叫做经前序 。 什么叫经后序呢? 因为最初说这一部经的时候,释迦牟尼佛并没有说这一段序文,这一段序文是结集经藏的人,在结集经藏时,加上这一段来叙述这一部经的经文,所以叫经后序。 因为它的位置安在经前面,所以叫经前序;本来说经的时候,没有这一段序文,是后来加上去的,所以叫经后序。 这叫做序分,序分是叙述这一部经的缘由。 释迦牟尼佛。 初转法轮。 度阿若憍陈如。 “释迦牟尼佛”:就是我们娑婆世界的教主──释迦牟尼佛,这时时刻刻都要记着的。 释迦牟尼是梵语,翻译成中文叫做“能仁”、“寂默”。 能仁──他能普度众生;寂默──他能自觉觉他,觉行圆满。 释迦牟尼,这几个字是佛的别名;佛,这一字是所有的佛成佛后所得的名,所以是佛的一个通名。 名有通有别,通,就是一切佛都称为佛,这叫通名。 别,是释迦牟尼,这是释迦牟尼佛佛号的一个别名,和其他佛的名字不同,所以叫别名。 “初转法轮”:初就是开始,佛在菩提树下,夜睹明星而悟道,为最初所度的五比丘,三转四谛法轮。 什么叫做三转四谛法轮呢? 初转时说“此是苦,逼迫性。 ”这苦啊! 是逼迫的性。 “此是集,招感性。 ”集是烦恼,这烦恼就是你自己招来的,你为什么有烦恼啊? 你自己不懂,因无明遮盖着,自己就生了烦恼了。 “此是灭,可证性。 此是道,可修性。 ”这个道是可修性的。 第二转又说:此是苦,汝应知;此是集,汝应断;此是灭,汝应证;此是道,汝应修。 三转说:此是苦,我已知,不须更知;此是集,我已断,不须更断;此是灭,我已证,不须更证;此是道,我已修,不须更修。 “度阿若憍陈如”:佛一说这四谛法的时候,憍陈如即刻就开悟了,所以他叫最初解──是最初开悟、最先悟道的一个人。 这个最初解──最初明白了;又叫解本际──明白本来的本体。 解本际又叫空,他先悟到了空理。 憍陈如是五比丘之一,为什么他先开悟呢? 可以说是释迦牟尼佛帮助他开悟的。 那么释迦牟尼佛能帮助他开悟,为什么不能帮助我开悟呢? 要帮助你开悟? 你现在遇到佛法,跟随释迦牟尼佛所说的佛法去行,教你明白佛法,这就是帮助你了。 各位都知道有个歌利王──割截忍辱仙人身体的一个王。 在《金刚经》上说,佛于往昔做忍辱仙人,修忍辱行,在山里头修行,手指甲长得有一尺那么长,头发长得也不知有几尺长了,总而言之,头发也长得很长的。 头上边呢,有小雀鸟在那儿筑窝,到处有小雀鸟。 还有,他面上都可以种菜了,为什么面上可以种菜呢? 因为面上泥土厚了。 面皮厚,种上菜,长得菜又肥又嫩的,比万佛圣城的苋菜还好吃。 是这样的,忍辱仙人本来就受不了了,你看,面上那么多泥土,应该洗一洗了,他还忍着,泥土愈多愈好。 小雀鸟在头上造小巢,他也不动它,随它在那儿造去,他一动它,就怕小雀鸟吓得掉魂了。 若他也会说小雀鸟的话,可以给它收收魂,叫叫魂;若他不会说小雀鸟的话,却把小雀鸟吓死,他觉得这也错因果了,所以啊,他在那儿忍着。 那么头上呢? 大概头上也长了很多虱子,这虱子就在那儿咬他的肉,吸他的血,他也说,哦! 忍人所不能忍。 在那里忍着,忍着,忍着……修忍辱行,做忍辱仙人。 偏偏歌利王带了一班宫娥、彩女、嫔妃,到山上去打猎,hunting, go to hunt! 歌利王见着獐罴野鹿,就去追打这獐罴野鹿,那时候用箭、用刀、用枪、飞刀,看到那只鹿,用一只镖把鹿钳住了,此时也就什么都不顾,什么都忘了,把他那些宫娥、彩女也都忘了。 那些宫娥、彩女也都无所事事,就各处去探险,各处去找东西看,一找就找到忍辱仙人这地方来了,离远远的一看,这些宫娥、彩女都是胆小的,啊! 你看那是什么? 是不是鬼呀? “哦! 那不是鬼,是妖精吧? 你看看,那么得意的,那么奇怪的! ”她们就很害怕,虽是怕,但又好奇,又想看看究竟是怎么回事。 于是乎,就有这胆子大的往前走去问他:“喂! 你是个什么? ”这忍辱仙人说:“我是个人哪! ”他一说话,这些宫娥、彩女就说:“这不是怪物,不是个妖怪,他还会说话呢! ”“那么你在这里干什么呢? ”他说:“我在这里修忍辱行啊! ”“修忍辱行是干什么呢? ”“就是不论谁骂我,我就忍着;谁打我,我也忍着;什么人欺负我,我也忍着;无论什么事情,我都忍着。 ”这宫娥、彩女说:“你忍得了吗? ”“我当然忍得了,你现在把我杀了,我也忍着。 ”宫娥、彩女一听,这是很少有的一个人啊! 于是乎这个也到那儿摸摸他的头,那个也去摸摸他的衣服,就说:“那你脸上生的这个菜,我可以拿回去吃吗? ”他说:“啊! 可以。 ”正在这儿讲得很热闹的时候,歌利王打猎打完了,就又想起他的宫娥、彩女:“嘿! 她们都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于是乎就各处去找。 一找,听这些宫娥、彩女在山洞的那个地方吱吱的吵得很厉害,歌利王也就找到这个地方来了。 到这个地方来一看,这地方坐了一个长头发、长胡子,邋邋遢遢的人。 歌利王说:“喂! 你干什么? 你在这里干什么的? ”忍辱仙人就说:“我是在这里修忍辱行的。 ”歌利王说:“你忍什么? ”他说:“我忍──谁骂我,我也不出声;谁打我,我也不还手;谁把我杀了,也没有关系! ”“哦! 这样子呀! 我不相信你是这样子,你在这里修忍辱,为什么你要调戏我的宫娥、彩女? 你要引诱她们? ”忍辱仙人说:“我没有引诱她们,我也没有调戏你的宫娥、彩女。 ”歌利王说:“你真能忍吗? ”忍辱仙人说:“真能忍! ”“真能忍? 好! 我把你的手割下一只,看你忍不忍? ”拿出宝剑把他的手下来一只,问他:“你能忍不能忍? ”忍辱仙人说:“我能忍。 ”又把另外一只手下来,说:“你还忍不忍? 你到底是能忍不能忍? ”忍辱仙人说:“我能忍。 ”歌利王说:“我不相信,你专门讲大话,你心里痛得不得了,很痛恨我,你还说能忍。 好! 你能忍,把你的脚也剁下来。 ”一剑就把脚也剁下来。 说:“你还能忍不能忍? ”他说:“我还能忍。 ”歌利王就拿宝剑又把另外一只脚剁下来,把两只手两只脚都剁下来,还问:“你能忍不能忍? ”忍辱仙人说:“我还能忍。 ”“能忍又有什么证明呢? ”你看歌利王厉害不厉害! 人家说能忍,他还要证明! 忍辱仙人说:“你剁我的四肢,我若生瞋恨心,我这手足就不能恢复如初,不能再长出来;我若能忍的话,没有瞋恨心,我这四肢就能恢复如初,还能长出来。 ”说完这话,这手又都长回来,没有断,也不用接骨的医生就接上了,也长正了。 歌利王就讲:“这真是个妖怪呀! 手都被下来,却又接上了,这真是奇怪得不得了! ”又想用宝剑把他乱斩一顿。 正在这个时候,护法天龙八部都震怒了,又刮大风,又下大雨,又下雹子打歌利王,歌利王一见到这种情形,也生大忏悔了,“哎呀! 我真是不对呀! 我怎么这样欺侮一位修道人! 我真是造罪业了。 ”这么一忏悔,护法天龙八部也就不震怒了。 忍辱仙人就说:“好了! 你虽然是剁去我的四肢,但是我不瞋恨你,不但不瞋恨你,等我成佛的时候,我要先度你成佛,如果你不成佛,我也不成佛。 ”所以这个忍辱仙人,就是往昔释迦牟尼佛的前身,歌利王就是憍陈如。 因为有这种因缘,释迦牟尼佛一成佛之后,便先到鹿野苑去,履行自己往昔所发的愿力、誓言,先度这五比丘。 憍陈如──他就是最先悟道的,正是和释迦牟尼佛预先给他授记的这种预言互相契合,所以就叫憍陈如为最初解。 最后说法。 度须跋陀罗。 所应度者。 皆已度讫。 于娑罗双树间。 将入涅槃。 是时中夜。 寂然无声。 为诸弟子。 略说法要。 度憍陈如之后,直到“最后说法”:佛在说法四十九年,谈经三百余会之后,“度须跋陀罗”:就为须跋陀罗说法。 须跋陀罗,大概是一个老年人,有一次想要自杀,没有办法了,觉得活着没有味道,要尝尝死的味道,就走到恒河去,要跳恒河。 正在要跳恒河的时候,佛就到后边来了,说:“喂! 你干什么? ”他说:“我老得不能动弹了,吃东西也没有味道,牙也都掉了,眼睛也花了,耳朵也聋了,走路也迈不动步了,活着一点味道也都没有,我想跳恒河死了算了, 尝尝死的味道怎么样。 ”佛说:“你不要死,你还可以出家修道啊! 比你死了好一点。 ”他说:“我出家? 我这么大年纪了,你会收我吗? 八十多岁了! ”佛说:“好! 你去出家,我会收你的。 ”于是乎,这个老人就到祇树给孤独园,去找佛出家。 他到祇树给孤独园,对大众比丘说要出家。 这时候的比丘多数都是证果的,已证果的阿罗汉可以观察八万大劫。 而这些阿罗汉一观察这老年人在八万大劫以内,一点善根也没有种过。 没有种善根的人不能出家,想出家也不行,不能成功的。 这些阿罗汉都很直心,于是就向他说:“你不行的,你不能出家。 ”“我怎么不能出家? ”“你没有善根,你在八万大劫以内没有种过善根,你想出家呀! 这是不行的,莫道出家容易得,皆因屡世种菩提,若没有善根,你想出家也有障碍,那不行的。 ”这个老年人,佛叫他来出家,阿罗汉不留他,他又哭起来了。 哭起来就要走,正在转头要走的时候,佛从后面来了,这个老年人就说:“喂! 你不是告诉我来出家? 一到这儿,那些人都不留我。 ”佛说:“他们不留你,我留你,你来吧! 跟着我出家。 ”他就跟着佛出家,释迦牟尼佛给他说法,他就证了初果,成了证初果的圣人。 这些阿罗汉都生了怀疑,你看这些阿罗汉跟着佛几十年了,但一旦遇到事情又生怀疑了,生什么怀疑? 说:“这个人不应该出家的,他没有种过善根,怎么可以留他出家呢? 这样子,岂不是佛法的因果报应都没有了吗? ”怀疑了就问佛。 说:“释迦牟尼佛,这个人他不应该出家,他在八万大劫以内,没有种过善根,你怎么留他出家呢? 并且他何以又能证得初果呢? ”释迦牟尼佛说:“你们只知道八万大劫以内的因果,八万大劫以外的因果,你们就不知道啰! 这个老年人呢,在八万大劫以前,他是一个砍柴的樵夫,有一天他在山上砍柴时,遇到一只老虎,这只老虎要咬他,要吃了他,他呀! 就爬到树上去了。 老虎不会上树的,但是老虎也有它的聪明,它虽然不会上树,但是它会咬树。 它就在树底下这棵树,它预备把这棵树咬断了,想:‘这样你就会掉下来了,一掉下来,我还是吃你。 ’它把这树咬得看看要断了,风一刮,就来回地摇动。 这时候,这个老年人啊! 没有办法了,闲时不烧香,着急了就抱佛 脚,就说:‘南无佛啊! ’这一句‘南无佛’把老虎吓得跑了。 南无佛救了他一命,但是虎跑了,他又忘了念佛了,所以以后总也不念佛,什么时候也想不起来念佛。 但是到现在正是他善根成熟了,在他要自杀的时候,也就好像处在当初他被老虎咬、逼的时候,等于将要死了,所以他这时候想到要出家了。 ”这是佛最后度的一个老人出家。 “所应度者”:所应该度的人,“皆已度讫”:都度完了。 “于娑罗双树间”:娑罗双树──据说这种树是两棵树同一枝根子,由一枝根子长到上边后,又长出一棵树,就在这中间,是两棵树,底下也是一棵树,上面也是一棵树,中间才是两棵树。 所以在一般世俗讲的,就说这是一种连理枝,就是男的、女的相爱,爱得太厉害了,离不开了,做树的时候还要在一起,长到一起去。 所以佛在这棵树──娑罗双树间,“将入涅槃”:将入无余涅槃了。 “是时中夜”:中夜就是十二点的时候。 “寂然无声”:什么声音也没有了。 “为诸弟子”:佛为所有的弟子,“略说法要”:略略说最重要的法,简单地把他一生的志愿,一生的思想,用简单的文字说一说,所以这叫最后的遗嘱──《遗教经》。   发布时间:2025-10-08 09:37:18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987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