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元音老人:什么是明心见性_明心见性的境界是什么 内容: 明心见性一词简约总括地解释起来,就是:从究明人们的心(本心)的形相与作用,而彻见、领悟、神会生命的根源性(本性)之妙体与真理,以觉醒迷梦,而了生脱死,证大涅槃。 它的意义详细分析起来,至为深广,因为它是这一代时教的精髓所在,可以说三藏十二部都是它的注脚。 一、明心见性者,明心虚妄不可得,息下狂心见真性也。 我人欲了脱生死,先须知道生死之由来。 如欲断其流者,先须识知源之所在,而后方可塞其源、断其流,逍遥于生死之外。 那么芸芸众生在六道内头出头没地轮回不已,究竟何由而起呢? 释迦佛用两句简约的话告诉我们:三界唯心,万法唯识。 分析起来,乃是说,一切众生本具如来藏性,它是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来不去、无相灵敏之万能体;它不属迷悟,体绝凡圣。 只以众生不觉,无有经验,不知妙体本明,而生一念认明,以本有之妙觉智光,幻为妄明所明。 将原为一体之觉明觉即明,明即觉,非有二致,分为觉明相对觉外有明,明外有觉,觉为明所明,明为觉所觉,而成能所双立。 即《楞严经》所谓性觉必明,妄为明觉也。 由此无明故(此明觉即吾人通常所说的无明),迷本圆明,将本有无相之真如,转为阿赖耶识(如正常人吃醉了老酒相似)。 于是灵明真空变为顽空,复于顽空中,无明妄动,凝结成四大妄色(如来藏性本具之性能地、水、火、风四大种因,因妄动而显相,世界即此四大所凝成)。 此即《楞严经》所谓迷妄有虚空,依空立世界也。 由有四大妄色,则本有之智光转为妄见,复以彼妄色为所见之境。 妄见既久,更抟取少分四大为我,于是妄见托彼四大以为我身即无明裹定八识潜入身根,四大本是无知,因妄见执受而有知。 真心无量,今被无明封固,潜入四大以为心。 即所谓色杂妄想,想相为身,是为五蕴之众生。 亦《楞严经》所说想澄成国土,知觉乃众生也。 由此可见,身心世界之所妄起,实系一念认明(即无明)之过咎。 众生既迷失本性,而认物为己,于是追逐物境,迷著不舍,造业受报,轮回不息! 经云:心生则种种法生,法生则种种心生。 种子起现行,现行复熏种子,由因成果,果复感因,因因果果,果果因因,周而复始,循环不已。 因是众生从无生死中,枉受生死轮回之苦,不得停息! 所以说,我人的心是虚幻不实的。 它只是六尘落谢的影子,而六尘(即世界万物)又由无明妄结而幻现,本不可得。 佛经所谓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 那么,由它生起的妄心,更是虚幻中之虚幻了。 现代的哲学家们也说心是客观物质的反映,但他们只说心由物产生,没有道出物何由而产生,不及佛经说得全面。 佛说:心不自心,因物故心;物不自物,因心故物。 这就将心物互为因果而虚幻生起的道理,说得一清二楚了。 心物既俱虚幻而不可得,我人一旦梦醒了得身心世界本空,这就是明心。 于本空处,非如木石无知无觉,而是虚明了了,虽了了虚明而寂然不动,一念不生,这是什么? 这奇伟而又平淡的景象,非吾人不生不灭,亘古长存之真如自体,又是何物! 当此自体豁然显露时一把擒来,即谓之亲证本来面目,亦谓之见性。 所谓见性,并不是用眼睛去看见什么东西,而是心地法眼亲切深彻的体会与神领。 经云:见见之时,见非是见。 故明心见性,乃于打破妄知妄见,狂心息处,身心消殒时,彻见真性也。 如二祖神光大师,见初祖达摩曰:学人心不安,乞师安心。 祖曰:将心来,与汝安。 师良久曰:觅心了不可得。 祖乃顺水推舟曰:与汝安心竟! 师于言下大悟。 此即于觅心了不可得处(前念断,后念未起时)而彻见这不落断灭(当时念虽断,但非如木石无知)了了灵知的性。 这则公案的妙处,即在心是集起虚妄的,并无真实来处,一经追问,即便化为乌有。 但念虽息空而能(即性)不灭,会者即于此际,猛著精彩,回光荐取,即为见性。 关于能量不灭,现代科学家都承认。 而能量最大者,莫过于性能。 因性无形无相,至大至坚,大而无外,小而无内,能摧一切,一切不能摧它,故无法衡量,无可比度。 投生六道,受罪享福的是它,了生脱死,逍遥化外的也是它,所以要了脱生死,必须明心见性也。 二、明心见性者,乃明白心之妙用,皆依性体而起;从用见体,从流得源也古德云:体无形相,非用不显;性无状貌,非心不明! 起用正以显体,明心方可见性。 这就是说要见性须从明心上下手,离心无性可见。 因为性体无形象,不可见,而心是用,用无相不显,从有相之心用,方可得见无相之性体。 上面说过,我人之思想、工作、创造、发明,乃至今日世界之文明,皆是心之作用。 要见性,即须从这些作用上来见,离开作用,即无性可见。 犹如世间之理与事,事无理不成,理无事不显;理立正所以成事,事成正所以显理,理即事,事即理,理事不分,故见理须从事上见,离事亦无理可见也。 如昔异见王问婆罗提尊者曰:如何是佛? 尊者曰:见性是佛! 王曰:师见性否? 尊者曰:我见佛性。 王曰:性在何处? 尊者曰:性在作用! 王曰:是何作用? 我今不见。 尊者曰:昭昭作用,王自不见! 王曰:于我有否? 尊者曰:王若作用,无有不是;王若不用,体亦难见。 王曰:若当用时,几处现出? 尊者曰:若出现时,当有其八。 王曰:其八出现,当为我说。 尊者曰:在胎曰身,处世曰人,在眼曰见,在耳曰闻,在鼻辨香,在舌谈论,在手执捏,在足运奔;遍现俱该法界,收摄在一微尘;识者知是佛性,不识者唤作精魂! 王闻即开悟。 又如《金刚经》,世尊于说法之前为什么先插一段著衣、持钵、入城、乞食,直至敷座而坐呢? 盖欲启大众无形般若之机,不得不借用六波罗蜜有相之形也。 因无体不能成用,眼前一切相用,在在皆在反显般若无相之体。 奈我人不识,故佛特借用有相之事行,以密示无形之妙体,令我人证入般若波罗密也。 性固不无,但不可以耳闻,不可以目睹,不可以知知,不可以识识,但可以慧照,可以妙观,可以领悟,可以神会。 故曰如是悟会,悟会如是而已。 六波罗密之密行,乃世尊不开口之说法。 如是般若放光,独空生(须菩提)当下契会,应机缘起,出座请问,乃成就一部《金刚般若》妙经。 三、明心见性者,明心本无,见性本有也。 上面说过,心性有如事用与理体。 事用虽有形相,可以眼见,但似有实无,以缘起性空故;理体虽无相可见,但似无实有,以性空缘起故。 二者相辅相成,离体无相,离相无体,故曰:非空非有,亦空亦有,即空即有。 吾人非但于一切事相不可执著,倒于一边,尚须透过幻起之事相,明见本真的性体。 《楞严经》云:性色真空,性空真色。 性体是真空,无有形相;无相之真空方是性体。 一切有相之色,俱是妄色。 妄色无体,犹如空花水月不可得,但妄想而已。 故《心经》说,一切皆无,既无世法之眼耳鼻舌身意与色声香味触法,亦无声闻缘觉之苦集灭道与十二因缘,更无菩萨之智与得,于一切不可得处乃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此即揭示吾人于明心本无处而彻见本有之性体也。 此在宗下谓之泯绝无寄宗,如庞居士问马祖:不与万物为侣者,是什么人? 祖曰: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再向汝道! 心念泯绝,空有销殒,真空妙体自然显现。 又如近代之楚泉禅师,参见赤山法祖。 一日祖问曰:法华开示悟入佛知见,历代祖师各有开示。 但皆是各位祖师自己的,非关子事。 今欲子从自己胸襟中道将来,如何开示悟入佛知见? 师无语。 祖叹曰:如是参禅,只是徒丧光阴,有何益处? 罚令跪参。 连参三枝香,听维那打开静板响,忽然省悟! 祖考问曰:如何开佛知见? 答曰:开出本有(即本有之自性理体也)。 进问曰:如何示? 答曰:示出本无(即一切心用事相皆不可得,从不可得之心用上以示本真性体也)。 再问曰:如何悟? 答曰:悟无有无(消灭其迷悟痕迹也)。 更问曰:如何入? 答曰:入出无碍(得大受用,语默动静自在无碍也)。 四、明心见性者,明悟即心即性,即性即心也。 真觉禅师云:心性虽似有体用理事之分,但考其实际,则非一非异。 以从事相说来,妙用随缘,应显万类,似有形象,而妙体不动,绝诸对待,离一切相,故非一。 但用从体发,用不离体;体能发用,体不离用。 从此不相离背说来,故非异。 经云:一切事相,皆性之显现。 事相虽殊,分门别类,各有不同,但其性则一。 故曰:无不从此法界流,无不还归此法界。 明镜无不现影,无影不为明镜;现影皆从明镜,无镜不能现影。 心性亦复如是,性是真空妙体,心是有形相用。 故有性体必有相用,无相无从显体。 是则相即性,性即相;相外无性,性外无相。 非如顽空,冥顽不灵,死寂无知,落于断灭也。 众生迷头认影,执相造业,故招五浊秽土;诸佛见性遣相,清净无染,故感净土庄严。 其真、妄、净、秽虽殊,而现相之性体则一。 吾人只须将认影遣镜之误,转换为认镜遣影,则秽土当下即是净土,并不待死后始得往生也。 经云:随其心净,即佛土净;欲净其土,先净其心。 良有以也。 真空妙有者,拣非顽空,从体起用也。 以真空故,能随缘;以妙有故,能起用。 妙有真空者,拣非实有,摄用归体也。 以随缘起用,现诸幻相,故《弥陀经》说佛土庄严;以体性清净无染,不沾一法,故《金刚经》说一物不立。 一物不立,正是佛土庄严,佛土庄严,正是一物不立,故《金刚》即《弥陀》,《弥陀》即《金刚》,非有二般。 心性相体,看来有异,其实如一,如水之与波,水以湿为体,波以动为相。 水性波相,看来非一,但波即水,水即波,湿性非异。 故真见性者,非但心地法眼可以见道,肉眼亦能彻见真性。 以性即相,相即性也。 古德云:万象丛中独露身! 又云:山河及大地,尽露法王身! 即指此世界万有皆我性体所显现也。 《金刚经》云:若见诸相非相,即见如来! 我人果能彻究斯理,于日常生活中,即相而见性,任何尘缘境相,不作尘缘境相会,则当下超越诸有,逍遥于三界外矣! 生公说法,顽石点头,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目之所及,耳之所闻,无一非佛也。 此在宗下谓之直指心性。 如大梅问马祖:如何是佛? 祖曰:即心即佛! 大梅于言下大悟。 又如灵训问归宗和尚:如何是佛? 宗云:我今向汝道,恐汝不信! 训云:和尚诚言,某焉敢不信! 宗云:即汝便是! 训于言下有省。 请看,何等果断! 何等便捷! 何等庆快! 五、明心见性者,明心性无住,一物不立,归无所得也。 心性本自空灵无住,方成妙用,一有所住便成窠臼;心性本来无有一物,说空说有,说迷说悟,说真说妄,俱是相对立说,均系戏论。 所谓但有言说,均无实义。 如彻悟心源,明见真性,迷妄既无,悟从何立? 不立亦不立,了无一法可得。 故云:人我空非真空,须法我空,更复空空,方真到家稳坐。 亦即古人所谓无所成、无所得、无所修、无所证方真成、真得、真证也。 如认自己有法可得、有道可成,则正堕在圣位法执里。 小则生死不了,纵或了得分段生死,绝不能了变易生死,以法执即变易生死之障故;大则发狂成魔,后果不堪设想! 关于无修无得无证之说,即是彻悟到家人之了脱语,亦是最初理解如来密因人之因地法语。 以众生本来是佛,不因修成。 只因不觉,迷己逐物,追逐外境,沦为众生。 今如凛觉醒悟,如千年暗室,一灯能明。 便恢复本性,有何修证之可言? 故云不假劬劳、肯綮修证也。 但如习染浓厚,妄执深重,虽明斯理而历境心生,则不无辛勤绵密扫荡之功! 又如仅明众生本来是佛之理,并未亲见自性,只为将来成佛之因,则更须勤恳修习,以期亲证。 切不可开大口,说大话,自欺欺人,拨无修证,而致莽莽荡荡遭殃祸也。 彻悟心性,一法不立,无佛无众生,整日如痴如呆,任运随缘,皆是佛事。 所谓嬉笑怒骂、謦颏掉臂,皆是海印放光;穿衣吃饭、运水搬柴,无非神通妙用! 其间无所取舍,无所倚重,故谓之归无所得也。 才有所重,便障自悟门,故宗下大德,皆善为人解粘去缚,即令学人放下重担,打开悟门也,如马祖见有人堕在前答即心即佛处,故于有僧更问如何是佛时,又答非心非佛! 临济祖师恐人落在赤肉团上无位真人上,当有僧更问如何是赤肉团上无位真人时,托开其僧云:无位真人值什么干屎橛? 又如第四节所述第二则公案,灵训于言下有省时进问云:如何保任? 归宗云:一翳在目,空花乱坠! 这些例子都很好说明真性是无所住、一物不立的。 所以我们要彻底悟真心,既不能著佛求,更不能著神通玄妙! 赵州云:佛之一字,吾不喜闻! 后人虽有嫌其尚有不喜在之落处,但赵州之意在了法见,示人无一法可得、无所倚重,不在喜不喜也。 至于立言之弊,以但有言说不无痕迹! 如灵龟摆尾,扫其行迹,行迹虽去,又落扫迹。 以故宗下大德说到末后,无法开口,即拂袖归方丈,以示末后也。 发布时间:2025-10-08 14:42:33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98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