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辑要疏 内容: 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辑要疏谛闲法师著——民国十六年在宁波观宗寺编——述辑要疏缘起释经题释译题结前起后——序分正说行愿——正宗分劝嘱受持——流通分述辑要疏缘起闲于前清光绪八年冬,首听妙法莲华经,至法师品时,心窃慕之;本拟立愿,终身奉持全经,定为日课,频虑经文广多,未能每日讽诵,心颇踌蹰。 时同学赠以古吴石刻梵荚本普贤行愿品;初展读,至‘又复是人,临命终时,最后刹那,一切诸根,悉皆散坏;一切亲属,悉皆舍离;一切威势,悉皆退失;如是一切,无复相随。 唯有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心窃喜之,遂决意持此品为日课,终身奉为净土指南。 此本至今,宝之若璧;光阴迅速,忽忽已四十余年矣! 今年秋,杭州功德林经理,钟君康侯,邀集诸同仁,组织讲经会于城中菩提寺,祈请讲观音经;闲恐被机不溥,乃以病却之,坚不肯行。 后易讲是经,遂欣然允可。 复虑精神不敷,挈法子炳瑞副之。 开经日,听者若云拥,竟无插足余地。 日常万指围绕,似觉津津有味,如饮醍,人皆赞叹欢喜,获未曾有,岂非教被乘时也欤! 自信持诵,不唐捐也。 讲毕旅甬,一经月余,每日持诵,觉得当时所讲词句,俨然犹在唇吻之间。 至腊月初,乃取清凉疏、圭山钞,首尾详阅一过,始知当日所讲者,若华岳之一尘耳。 窃惟疏太约,钞过丰,至今又历千余年矣,时愈远,而根愈钝,人非昔比,所以久置高阁,阅者几希。 闲为求丰约适宜,遂于十五日拈毫起草,采摭疏中精要言词,按科疏释,经前添以当日所讲之释题玄义。 为便初学,非敢谓以被时机也;乃命名为辑要疏。 如不以人废言,未始非供养海中之一滴也夫。 时维民国十六年,岁在丁卯,腊月二十三日搁笔。 释谛闲述于四明观宗寺之密藏居释题甲一释经题乙一总明五义举凡释经,仰遵吾祖,辄陈五义。 释经题中分二,初总明五义分四:一标名,二生起,三引证,四通别。 标名者:一、人法兼喻三事具足为名。 二、一真法界性具三千为体。 三、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为宗。 四、拔众苦与佛果乐为用。 五、圆顿大乘第一乳味为教相。 生起者:要悟真理,须先知名,欲彰大教之功,乃立具足之号,故先释名。 使闻名以识体,如获兔而忘晜,见月而忘指,故次显体。 虽明一真之体,备显性德圆融,不论妙行之宗,真体无繇契会,故次明宗。 自行曰宗,化他曰用,内行既著,外用乃彰,故次论用。 以四义为指南,复须教相为区别,故后判教,使偏圆不滥,时部甄分也。 引证者:文云:‘善男子! 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故以三世具足为名。 文云:‘虚空界尽,愿王乃尽,而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愿王亦无有尽。 ’故以真界性具为体。 文云:‘是人命终,最后刹那,世间一切,无复相随,唯此愿王,不相舍离,于一切时,引导其前,一刹那中,即得往生,极乐世界。 ’故以愿王导归为宗。 文云:‘若人诵此愿王,诸佛菩萨之所称赞,一切人天皆应礼敬供养,此人不久,当如普贤菩萨,速得成就微妙色身,具三十二大丈夫相。 ’故以拔生与佛为用。 华严大经,是佛初说,如日初出,先照高山。 又如从牛出乳,故以乳味为教相。 通别者:西天诸祖,东土人师,各申佛经,俱造诸论;若释题目,五章则通。 又宗释不同,大小殊异;若释题目,五章则别。 乙二别名五义丙一释名丁一释经名戊一合释合释者,如清凉国师,直释七字云:‘极虚空之可量,体无边涯,大也。 竭沧梅之可饮,法门无尽,方也。 碎尘刹而可数,用无能测,广也。 离觉所觉,朗万法之幽邃,佛也。 芬敷万行,荣耀众德,华也。 圆兹行德,饰彼十身,严也。 贯摄玄妙,以成真经之彩,经也。 ’总斯七字,为一部之宏纲,则无尽法门,思过半矣。 戊二分释己一释别名庚一简定一切诸经,别名无量,举要言之,不外七种:一、单人,二、单法,三、单喻,四、人法,五、人喻,六、法喻,七、人法喻三事具足。 单人,如佛说阿弥陀等。 单法,如般若等。 单喻,如梵网等。 人法,如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等。 人喻,如菩萨璎珞等。 法喻,如妙法莲华等。 三事具足,如本经等。 庚二正释辛一释大方广大,以当体得名,离绝为义。 方,以就相得名,常遍为义。 广,以从用得名,包博为义。 此三字,直指吾人现前生佛同体之心性也。 心性具无量德,受无量名。 云何具无量德? 谓性体、性量、性具。 性体者,离四过,绝百非,体性坚凝,清净无染,不生不灭,无古无今。 性量者,竖穷三际,横遍十方。 世界有边,虚空无边;虚空有边,心性无边。 现在有边,过未无边;过未有边,心性无边。 无尽无尽,无量无量。 性具者,具十法界也。 举凡十界,依正色心,假名实法,心性无不具也。 欲令易解,作此三说;得意为言,即性具是性体性量。 性体离过绝非,性量竖穷横遍。 即性具十界,离过绝非,竖穷横遍。 今言大者,指性体也;方者,指性量也;广者,指性具也。 性体即中谛,性量即真谛,性具即俗谛。 中谛统一切法,故言大;真谛泯一切法,故言方;俗谛立一切法,故言广。 性体即心之体大,性量即心之相大,性具即心之用大。 故知大方广,直指吾人现前一念之体相用,乃天然之性德也。 云何受无量名? 此心性,或名空如来藏,或名不空如来藏,或名空不空如来藏,或名真如佛性,或名一真法界,或庵摩罗识、大圆镜智、性觉妙明、本觉明妙等皆是也。 欲知三字分别显性,请阅圆觉经讲义释题。 辛二释佛华严上三字,直显性德;此三字,巧显修德。 全性德而起修德,不三而三;全修德即是性德,三而不三。 言性德既是离过绝非,竖穷横遍,而修德亦一一无非离过绝非,竖穷横遍也。 先出三字名义。 佛以就果得名,觉照为义。 觉则悟大夜之重昏,照则朗万法之幽邃也。 华以从喻得名,感严为义。 感是感果,万行圆成故;严是严身,众德悉备故。 严以功用受称,资庄为义。 资广大之体用,庄真应之佛身。 上二字,是因果别相;此严字,是因果总相。 因修万行为能严,果彰众德为所严,能严所严皆云严也。 次释三字广义。 大疏以十义释佛:一、法界义,谓性德真常,十界依正,法法皆佛,是法身佛也。 二、本性义,指根本智,谓智光寂照,玄鉴无私,即本具天真佛,成报身佛也。 三、涅槃义,涅名不生,槃名不灭,是依体受称。 疏主意以从用得名,谓从体起用,化用自在,化毕归寂,名涅槃佛,即应身佛也。 四、随乐义,谓乐是乐欲,指机感;随是随顺,指圣应。 所谓有求必应,无感不通,即意生身佛也。 五、成正觉义,谓因圆果满,道树告成,即菩提身也。 六、愿义,谓称性宏愿,体周法界,即愿身也。 七、三昧义,三昧云正定,定属福德,由依大定,积福圆满,即福德身也。 八、业报义,谓报得相好,微妙难思,用严法身,由因善业,即庄严身也。 九、住持义,谓安住觉道,持摄迷流,福泽四生,恩沾九界,即力持身也。 十、心义,谓万法由心转回,威势仪容映夺,即威势身也。 上来十义,第一当大字,第二当方字,第三四合指广字,第五当佛字,六七合指华字,第八当严字,第九当经字。 前六字为别题,经为通题。 若别若通,皆不离于一心之所回转,故第十总包上九,可谓总标七字,十佛齐融,为斯教主,示物等有证必玄同也。 华亦十义:一、含实义,表于法界,含藏性德故。 二、光净义,本智明显,无不照了故。 三、微妙义,一一行门,皆同法界故。 四、适悦义,顺物机宜,令生欢喜故。 五、引果义,行为生因,结成正觉故。 六、端庄义,行与愿俱,恰恰相等故。 十、无染义,行与定俱,处浊恒清故。 八、巧成义,所修德业,不作自成故。 九、芬馥义,众德住持,流香弥远故。 十、开敷义,众行敷荣,心华灿烂故。 此十义诠华,如次对前,为十佛因,亦不离题之七字故。 严亦十义,即上十华,同严一佛,为严不同,即有十义。 又此十华,如此严前十佛,即是十义故。 以华为能严,佛为所严。 佛华为别相,严为总相。 己二释通名通名指经字。 经亦十义:一、涌泉义,谓深入经藏,谈吐不穷,如泉源混混,涌注不竭故。 二、出生义,谓得经幽旨,言论出生,从一生十,辗转资多故。 三、显示义,显理具三千,示事造三千,的是经中之奥义故。 四、绳墨义,谓楷定正邪,如木随绳而正直,喻心随教而离邪故。 五、贯穿义,教中事理、智断、行位、因果等,穿成一贯,不令零落故。 六、摄持义,谓摄持所化众生,归于本源,不令攀缘六尘,轮回五道故。 以上六义,依佛地论。 七、常义,万古常规故。 八、法义,千叶同轨故。 此二义是梁昭明太子所出,感法师,以此常法二义,解绳墨涌泉云:法则举直以措枉,绳墨以譬之;常则汲引而无竭,涌泉以况之。 九、典义,谓妙理圆正,无偏邪故。 十、径义,超出生死之径路故。 释经名竟。 丁二释品名入,证入也。 有能,有所。 不思议境界为所入,普贤行愿为能入。 言不思议者,心言罔及故。 问:何法心言罔及为不思议? 答:即解脱境是。 解脱境界所以称为不思议者,具含四义:一、事相,境界无边,故不思议。 二、理性,境界深远,故不思议。 三、理事无碍,故不思议。 四、以性融相,重重无尽,故不思议。 言解脱,亦有二种:一、作用解脱,谓作用自在,脱拘碍故。 二、离障解脱,谓用二智照,离二障故。 由于内体无障,故得外用无累。 二义相成,总名解脱。 境界亦二:一、分剂境界,如国疆域,各有分剂,佛与普贤,德用分剂,无能及故。 二、所知境界,理境深远,事境无边,事理无碍,性相融通,唯佛与普贤,方究竟故。 由于内证所知无边之境,故能外用无有涯涘。 二义相成,总名境界。 即于二境,得二解脱;此二不二,故不思议。 以上言所入也。 言普贤行愿者,夫行之与愿,如鸟二翼,车二轮;阙一,即不能翔空致远。 必须二翼完全,始可翔空;二轮具足,才能致远。 然普贤是人,行愿是法,此品以人法为目;且人之与法,俱堪称为普贤。 约人而言,谓普贤行愿故;约法而言,谓法界之善,为普贤法故。 言人普贤者有三:一、道前普贤,指资粮加行二位,谓曲济无遗曰普,位邻亚圣曰贤。 二、道中普贤,即登地以上位,谓德周法界曰普,至善调柔曰贤。 三、道后普贤,谓已证极果曰普,不舍因门曰贤。 约义而言,谓已成佛竟,行德周备,自利已圆,上无求进,不舍悲愿,唯务济生;隐实德而现权形,示居因而号菩萨,即观音、文殊等皆是也。 果无不极,因终不舍;若斯菩萨,均得称普贤也。 言法普贤者有二:一、指体名普贤,谓妙体周遍曰普,随缘成德曰贤。 二、约用名普贤,谓一即一切曰普,一切即一曰贤。 在一尘而广大悉备,在万有而独立不移;其体如是,其用亦然。 以上言能入也。 能所契合,泯绝无寄,斯为真入耳。 品,类也。 佛说此经,在逝多林,即舍卫国,祇树给孤独园。 约时,居第四,虽说在般若,义属华严,故结集大士,结归第一时部类,故云‘大方广佛华严经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云尔。 此一品,有四十卷,今是最后一卷。 普贤菩萨,以十大愿王,导引华藏海众,往生极乐,故古人取列净土三经之下,为净土四经。 时人多有作为日课,深有见焉。 释名竟。 丙二显体丁一明须显体名为宾,体为主;名是假名,体是实质。 名为体上之能诠,体为名下之所诠。 凡种种文字,无非名言;文存所依之理,即体也。 而一切文字名言,均须因文达理,因言得体;如因筌得鱼,因指见月。 若但逐名,而不悟体,如捉蛇尾,反遭其螫;世尊所以常为弟子说筏喻也。 如云:未渡河者,须用筏;已到岸者,不须舟也。 经教亦然,未悟心者,须用文字;已悟心者,一切名言,皆剩语也。 如此经者,大方广佛华严,是经名;普贤行愿,是品目;乃至四十卷全文,一一无非能诠之文言。 就兹言下,一一皆显所诠之理体;得此体已,方能全性起修,以修合性。 前之释名一章,总诠三法;今之显体一章,别在法身。 宗章,别在般若;用章,别在解脱。 教相,分别总别,故于释名之后,须先显体也。 体义有三:一者礼体义。 体虽法身,必具二德,虽具二德,还属法身。 具二德,故非纵;属法身,故非横;不纵不横,故成妙体。 妙体贵极,诸法中尊,一切万行之所归趣,无量功德之所庄严,种种言辩之所诠显;犹众星拱北辰,群流归东海,故须以礼释体。 明是贵极之法,法身德也。 二者体底义。 谓悟此体者,穷万法之源,到实相之底,故以底释体。 明是透彻之宗,般若德也。 三者达义。 谓得此体者,会万殊而不二,遍众法而无遗,故以达释体。 明是无碍之用,解脱德也。 综此三义,为一妙体。 迷之,则历劫长沦;悟之,则当下具足。 经云:‘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 ’此堪证明历劫长沦也。 又云:‘诵此普贤大愿王,相好智慧成圆满,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此堪证明当下具足也。 岂非名后先须显体之明证乎。 丁二明正出体今所出之体,而非华严全部,乃出当品别行一卷之体也。 名虽有异,体即不殊。 此品以一真法界性具三千为体。 论云:‘一真法界性,具足十法界,依正本圆融,生佛无殊致。 ’意显寂寥包博,虚旷冲深,总赅万有,即是一心。 性绝有无,相非生灭,莫寻其始,宁见中边。 迷之则生死无穷,解之则廊尔大悟。 诸佛证之,妙觉圆明,现成菩提,为物开示。 原无名词,强号之为一真法界,性具三千。 经云:‘心佛及众生,是三无差别。 ’言无差别者,即指此体也。 此之妙体,性非染净,遍能出生染净诸法,故曰性具三千。 言三千者,假名一千,谓佛假名,乃至地狱假名。 实法一千,谓佛五蕴,乃至地狱五蕴。 国土一千,谓佛依报乃至地狱依报。 随举一名,随拈一法,随指一尘,无非法界;理事顿足,无欠无余。 言此假名、实法、国土,并云千者,须知吾人介尔一念心性,试观一念起时,必落一界。 一界即具十界,十界互具,则成百界;如此百界,各具性相,乃至本末究竟等十如是。 以百界论之,便成千如是矣。 故曰介尔有心,三千具足。 只此介尔极微劣心,三千性相,炳然顿具;非前非后,不减不增。 何以故? 一念体圆,名为理具;随起念时,即名事造。 所以念体念用,同名为心。 念体,则冥乎理具,而理具还包事造。 念用,则成乎事造,而事造还含理具。 故得事理两重三千,皆即一念心中圆具。 如帝网珠,光光融摄,重重无尽,难议难思,故曰大哉真体。 不可得而思议者,其唯心性欤。 丁三明决微疑此品是华严经最后之一,原名入法界品。 今译为入不思议解脱境界普贤行愿品。 既是华严,宜但用法界二字为体足矣,何须前添一真,后加性具三千耶? 以别行品,贵在愿王,导归极乐;而愿王导归,是此卷之妙宗。 宗非体而不立,故于法界下加性具三千,意显生佛之假名、五阴之实法、净土之依报,皆吾人心性本具之三千。 俾修净业人,读诵此经,庶几不起外求之念。 须知一真法界,即心性之异名尔。 显体竟。 丙三明宗丁一须明宗前显体,显性德;今明宗,明修德。 性属于理,修属于事。 性修原自交成,理事由来不二。 性假修显,修藉性成。 全性起修,故不二而二;全修在性,故二而不二。 方之梁与柱,是屋之纲维,屋内空,是梁柱之所取。 今以屋空喻体,梁柱喻宗,繇有梁柱,方得受用屋空,故次体之后,须明宗也。 丁二正明宗宗,趣也;乃修行之喉襟,会体之枢要。 若行者不识宗趣,将何以领会不思议之妙体乎? 故宗趣不可不知。 此品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为宗。 经中十大行愿,愿繇性发,行从性起,一一行愿,无非称性之修德也。 性德离过绝非,竖穷横遍,是故十大愿王,一一皆离过绝非,竖穷横遍也。 所以经中十愿之文,前九大愿,一一皆云尽法界虚空界。 第一愿云: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等。 第二愿云: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等。 此皆称性之谈也。 所谓导归极乐者,须知极乐世界,为法界藏土,亦即称性之净土也。 以称性愿王为因,即是以不生不灭为本修因;以称性极乐为果,即所谓然后圆成果地修证。 私谓圆明法界性,不变能随缘,圣凡与净秽,皆依心变造。 十大愿王,繇心发也;极乐世界,唯心土也。 导念佛人归于净土,归唯心之净土也。 华严善财,华藏海众,悉是登地大士。 普贤尚以十大愿王,导归极乐,我何人斯,宁不愧煞! 明宗竟。 丙四论用用,是力用;亦名功德。 如来,以权实二智,鉴机施教为功能。 此经以拔众生苦,与诸佛乐为德用。 须知庸凡与佛圣,迷悟虽有殊,我心与佛心,究竟无有二。 佛圣,果人也;成就三身四智,五眼六通,十力四无畏,十八不共法等,种种功德。 庸凡,因人也;具无量恒沙烦恼,造无量恒沙业系,受无量恒沙生死。 迷悟之相,犹若云泥。 而言无二者,据相,则不二而二;约性,则二即不二。 盖佛是悟众生心内之佛,众生是迷佛心内之众生。 悟者,悟众生本具性体性量性具也;迷者,迷诸佛所证性体性量性具也。 心性之妙,岂受其迷;迷而不迷,斯言有在。 是故众生本具性体,即诸佛法身;性量,即报身;性具,即应身。 先德有言:诸佛心内众生,尘尘极乐;众生心内诸佛,念念证真。 佛即心,心即佛;未举念时,早已成就;才举心念,即便圆成。 所谓感应道交,冥通圣智,不其然乎。 经偈云:‘往昔由无智慧力,所造极恶五无间,诵此普贤大愿王,一念速疾皆消灭。 ’是拔地狱苦之力用也。 地狱极重之苦,尚能速疾消灭,其鬼畜修罗之苦,不待言矣! 恶道重苦尚拔,善道轻苦,又不待言矣! 六凡分段粗苦尚拔,而三圣变易微苦,尤可知矣! 经中校量闻经功德,谓若人以满十方佛刹微尘数世界,上妙七宝,供养尔所世界,诸佛菩萨,经尔所佛刹微尘数劫,所得功德,不如闻此愿王所得功德,比前功德,虽有百千万亿分,亦不及一。 或复有人,以深信心,于此大愿,受持读诵,乃至最少,一四句偈,此善男子,善得人身,所获福德,如偈云:‘族姓种类及容色,相好智慧咸圆满;诸魔外道不能摧,堪为三界所应供。 速诣菩提大树王,坐已降伏诸魔众;成等正觉转*轮,普利一切诸含识。 ’此是与诸佛乐之明证也。 佛乐尚与,况菩萨神通乐,二乘涅槃乐,诸天五欲乐,均不待言矣! 故以拔苦与乐,为此品之胜用也。 论用竟。 丙五教相教,是圣人被机之言。 判,是分别异同之致。 此经于五时中,是第一时;如日初出,先照大高山王;于五味中,即是乳味。 大经云:‘譬如从牛出乳,从乳出酪,从酪出生酥,从生酥出熟酥,从熟酥出醍醐。 ’以譬如来五时说法次第。 牛,喻佛。 五味,喻教也。 于化仪,属顿教;于化法,兼明别教,正明圆教。 故以圆顿大乘,第一乳味为教相也。 判教竟。 五重玄义已竟。 甲二释译题唐罽宾国三藏般若奉诏译译者,易也;谓翻易梵土之文,译为中国之字也。 天子宣令曰诏。 奉,遵也。 奉诏,犹云遵令,即遵依天子所敕令也。 般若,是译师之德号。 梵云般若,华言智慧。 译师原名金刚智慧,意取从金刚心中所起之智慧。 金刚,以坚利为义。 言译师以智利自,而能破惑证真;以慧利他,令他亦能破惑证真也。 三藏,是显译师之才能;谓译师之才,能博通经律论三藏,故敢将梵筴东来,贡献代宗圣主,普利中华也。 罽宾,即北天竺界,羯湿弥罗国之别名。 唐言贱种,谓此国最初,系种族贫贱,原非王种之贵族也。 此经梵筴,自唐代宗贞元十二年六月五日起首翻译,至十四年二月二十四日,译成进上也。 译经甲一长文乙一结前起后——序分尔时普贤菩萨摩诃萨,称叹如来胜功德已,告诸菩萨及善财言:善男子! 如来功德,假使十方,一切诸佛,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相续演说,不可穷尽。 若欲成就此功德门,应修十种广大行愿。 此文虽是大部最后一品,而文义三分宛然。 此段文结前起后,即当品之发起序。 初二句,结前所说已毕。 谓说偈称赞如来殊胜功德,大概如是而已。 告诸下二行,重宣佛德无尽,叹莫能穷。 当时普贤菩萨,告现前海会诸大众,及当机善财童子言。 善男子,丈夫之美称也。 调柔为善,挺特名男。 假使,犹言设若。 不可说不可说,是极大数之名词。 谓如来胜妙功德,不可思议。 莫道我普贤叹莫能穷,设若尽十方一切诸佛,以无碍辩才之口,经如许不可说不可说佛刹,尽将佛刹,磨成微尘,一微尘为一劫,极微尘数劫,日日无间,相续演说,亦是说不穷尽也。 若欲下二句,正当发起序之正意。 谓如来胜妙功德,是全性起修;性既无尽,修亦何穷? 所以说佛功德,不可思议;纵佛口宣说,亦不能穷尽也。 汝等现前大众,若欲成就如来胜妙功德门者,应当如我所修十种广大行愿,称性发愿,依愿立行,则如来胜妙功德,不期圆成而自然圆成矣。 序分竟。 乙二正说行愿——正宗分丙一正示行愿丁一菩萨征列名数何等为十? 一者、礼敬诸佛,二者、称赞如来,三者、广修供养,四者、忏悔业障,五者、随喜功德,六者、请转*轮,七者、请佛住世,八者、常随佛学,九者、恒顺众生,十者、普皆回向。 首句,征词。 一者下,正列。 谓菩萨列示行愿十种,以表称性所修,竖穷横遍,无尽无尽。 丁二当机按数征释戊一当机总征善财白言:大圣! 云何礼敬,乃至回向? 戊二菩萨别释己一礼敬诸佛愿庚一牒初愿名普贤菩萨,告善财言:善男子! 言礼敬诸佛者:言礼敬者,礼属身业,谓合掌、低头、曲躬、俯伏、反掌接足,俱身分事也。 敬属意业,谓收摄妄想,端秉一心,虔诚恭谨,摄散破昏,皆意地事也。 但礼不敬,劳而无功。 是故大疏,列十种礼:一、我慢礼,如碓上下,无恭敬心。 二、唱和礼,高声喧杂,词句浑乱,如僧赴应,身不端肃,意不虔诚。 三、恭敬礼,五轮著地,捧足殷重。 四、无相礼,深入法性,离能所相。 五、起用礼,虽无能所,普运身心。 六、内观礼,但观内心,不观外像。 七、实相礼,实相无相,内外一如。 八、大悲礼,随一一礼,普代众生。 九、总摄礼,摄前六门,以为一观。 十、无尽礼,普为法界,无尽无尽。 庚二释行愿相辛一释所礼果境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世尊。 境,即称性修成事造之境也。 理性横遍竖穷,故事造之境亦尽空遍界也。 十方是横遍,三世是竖穷;三世无际,十方无边。 一切刹海,无涯无畔。 而现坐道场之诸佛世尊,如空中微尘之数,大似帝网之珠,主伴互映,无尽无尽。 辛二释能礼因心我以普贤行愿力故,深心信解,如对目前。 境与心,原非二物;境既普周,心亦如是。 众生繇迷覆障,不隔而隔,焉得自知? 故假普贤行愿法力,并繇自心深信解力,故得明明了了,如对目前也。 大经云:‘一切法无生,一切法无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 ’亦此意耳。 辛三释能礼心相壬一总明悉以清净身语意业,常修礼敬。 身体拜,口称名,意作观。 三业所对,无非佛境,故云悉净。 时不间隔,故云常修。 身净无三恶,口净无四过,意净无三毒,故悉净也。 时有间隔,即有染污;今既相续,故常修也。 壬二别显一一佛所,皆视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身;一一身,遍礼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佛。 前既一身之前,能现多佛;今则一佛之前,能现多身。 身是法界身,佛是法界佛;一亦法界,多亦法界。 一身礼一佛,即前十礼中第三礼。 多身礼多佛,即第十礼也。 庚三结显无尽辛一显无尽壬一别名虚空癸一反显虚空界尽,我礼乃尽;意谓虚空原无有尽,礼亦无有尽也。 今云虚空世界设使有尽,故云反显。 癸二顺释以虚空界不可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言虚空界既不可尽,我礼如何肯尽,是顺释也。 壬二例显余三如是乃至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礼乃尽;而众生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礼敬,无有穷尽。 如是二字,承上文意,不是结词。 乃至二字,并非超略,是转语词。 辛二彰无间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相续,即无间也。 自非普贤观行之力,如何得念念无间? 愿智者审谛思惟,幸不以生灭之心,取相之礼,而修持之,自然不生疲倦之心,不起厌足之念。 以下九门,可以例此。 己二称赞如来愿庚一牒二愿名复次,善男子! 言称赞如来者:言称赞者:称,谓称扬;即称述圣德,宣扬优美。 赞,谓赞叹;即赞颂德大,褒叹功高也。 如来为十号之首,乃仿同先迹号也。 金经云:‘无所从来,亦无所去。 ’指法身如来也。 转*轮经云:‘一切智名如,正觉名来。 ’指报身如来也。 成实论云:‘乘如实道,来成正觉。 ’指应身如来也。 虽云三身,实非定三。 法身,如净月;报身,如月光;应身,如月影。 亦非定一。 若说是一,三义宛然;若说定三,同是一月。 庚二释行愿相辛一明所赞果境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刹土,所有极微;一一尘中,皆有一切世间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皆有菩萨海会围绕。 此所赞境文,较前所礼境文,宽廓广多。 观此,可见前后文辞,俱有影略。 释义,照前例知,可不繁赘。 辛二释能赞因心我当悉以甚深胜解,现前知见。 此文较前,亦有影略。 前科,彼略此详;此科,彼详此略。 谓略法力,但心力也;今既言悉以,即亦含在其中矣。 辛三辨能赞舌相各以出过辩才天女微妙舌根,一一舌根,出无尽音声海;一一音声,出一切言辞海;称扬赞叹,一切如来诸功德海。 穷未来际,相续不断;尽于法界,无不周遍。 此文有四义:初至言辞海三句,标能赞相。 称扬句,正辨称赞。 穷未句,赞所经时。 末句,明其周遍。 言出过等者,大部出现品中,有一天女,有妙舌根。 经云:‘譬如自在天王,有天彩女,名曰善口;于其口中,出一音声,其声则与,百千种乐,而共相应。 ’彼天女者,出妙音声,不过但合天乐;今以普贤胜解力,所出音声,遍合法界,云出过也。 余如文不赘。 庚三结显无尽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赞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无有尽故,我此赞叹,无有穷尽。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如前文释,可以例知。 己三广修供养愿庚一牒三愿名复次,善男子! 言广修供养者:言广修者,谓广罗五尘贵品,修饰百味珍馐,陈供法界如来,奉养十方海会。 庚二释行愿相辛一正名供行壬一明所供果境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一切世界极微尘数佛;一一佛所,种种菩萨海会围绕。 释义例前。 壬二明能供因心我以普贤行愿力故,起深信解,现前知见。 例前可知。 壬三例所供物品悉以上妙诸供养具,而为供养。 所谓:华云、鬘云、天音乐云、天伞盖云、天衣服云,天种种香:涂香、烧香、末香。 如是等云,一一量如须弥山王。 燃种种灯:酥灯、油灯、诸香油灯。 一一灯柱,如须弥山;一一灯油,如大海水。 首句,总标。 诸供养具,不出五尘;如文所显。 须知一切诸佛,历劫行因,皆修品物,供养世尊。 如我释尊,第二僧祇,放燃灯佛前,买华布发等;乃至得值八百四千万亿那由他诸佛,悉皆供养承事,无空过者。 所谓下,别释。 华,眼根所对,色尘也。 乐,耳根所对,声尘也。 香,鼻根所对,嗅尘也。 衣,身根所对,触尘也。 诸香与灯,俱触尘所摄。 所谓者,原上诸供具之说,而进显之词也。 一一云天,非人间贱品,表尊贵之意。 一一云云,表品物之多,周遍之意。 如须弥山,高大意也;如大海水,宽广意也。 文中所出,犹是略举。 如是众多品物,供养诸佛,一一皆有广大果报。 香言种种者,谓沉、檀、薝卜、龙涎、金馥等。 华言种种者,谓须曼那、阇提、末利,及天上波利质多罗树、拘鞞陀罗树等。 涂香者,谓和合诸香,煎成香水,以涂身手。 行者当供养时,一一俱当发愿。 供涂香时,作是愿言:愿无漏涂香,磨蓥热恼者,脱彼诸地狱,一切炎蒸苦。 供烧香,当愿云:由我供焚香,得佛无碍智,愿回此香云,气馥寒冰苦。 灯供养时,作是念言:由我献灯明,获佛智光照,照彼阿修罗,永改骄狂性,傍生鞭挞苦,互相害吞啖,愿得慈惠心,常生人天路。 余如大经云云。 壬四明正供养以如是等诸供养具,常为供养。 问:如上所列多多供品,如何辨得? 假使能办,又如何能常供养如上所列多多佛耶? 答:须知一香一华,无非中道。 即空、即假、即中。 即空故,尽虚空界;即假故,如云普遍;即中故,一亦法界,多亦法界。 一一品物,无不称于真理。 各各等虚空界,即以全法之身,游诸刹土;称真之物,供养诸佛。 是故菩萨,不虚行于所修,常值诸佛,恒不失时;一切品物,常称真而成就也。 幸勿生疑。 辛二校量显胜壬一校量癸一举所校量子一总标善男子,诸供养中,法供养最。 谓以前所列供养虽多,一一无非世间财物,总属有为。 何如以法供养之为愈乎? 故此总标云,诸供养中,以法为供养之第一也。 子二别释所谓:如说修行供养、利益众生供养、摄受众生供养、代众生苦供养、勤修善根供养、不舍菩萨业供养、不离菩提心供养。 问:云何为法供养? 如文列明七行,皆法供养也。 第一如说修行。 大论云:‘能行说为正,不行何所说? 若说不修行,不名为智者。 ’据此,如说修行,方得佛法。 是为以法供养也。 法句经云:‘虽诵千言,色情愈固;不如一解,心境忘怀。 虽诵千言,不敬何益? 不如一行,欣乐奉修. .. .. .。 ’第二利益众生者,十地品云:‘所修善根,皆为救护一切众生。 ’诸佛出世,本为利乐一切众生,故利生名法供养也。 第三言摄受者,经又云:‘诸佛出世,本为慈悲心,摄受众生。 ’故以摄受众生,名法供养也。 所以维摩居士,以善方便,居毗耶离,常以六度行,摄取六蔽众生,是真供养。 第四言代众生苦者,诸佛世尊,以大悲心,出现于世,故曰为众生故,而起大悲心。 今言代苦,即是上契佛心,是为真法供养也。 第五言勤修者,经云:‘不舍勤修一切善法,善法若不勤修,便不能利乐众生,即与佛心相违。 ’故以勤修善根,是法供养也。 第六言不舍菩萨业者,经云:‘若舍菩萨所修事业,是亦不能利乐众生。 ’故以不舍菩萨事业,为法供养也。 第七言不离菩提心者,文云:‘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故以不离菩提心,是为真法供养也。 大部经云:‘善男子! 汝应如是解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 ’非以世间财宝饮食,名供养也。 何以故? 如来恭敬尊重法故。 癸二正明校量善男子! 如前供养无量功德,比法供养一念功德,百分不及一,千分不及一,百千俱胝那由他分、迦罗分、算分、数分、喻分、优波尼沙陀分,亦不及一。 此段经文,必先释义,而后明正意。 释义者,言如前供养者,即指向所言华云香云等多多品物,供养极微尘数如来。 能供财大,所供佛多,自然获得无量功德。 若比校之于法供养之一念功德,犹不若也。 详而言之,彼财供养之百分、千分、百千俱胝那由他分,乃至优波尼沙陀分,皆不及法供养之一分也。 梵云迦罗,华言竖折人身一毛,以为百分;意谓,尽人身之毛,皆为百分,取数多义。 俱胝,那由他,均是大数名词。 梵言优波尼沙陀,此云近少分;意取碎大块为微尘,尘数虽多,亦不及一也。 正意者,经中正意。 所以设此校量者,唯恐钝根行者,只知以能供财多,所供佛多,获福必多;但著事行,不修理观;乐著有为,不信无为。 永嘉所谓:‘住相布施生天福,犹如仰箭射虚空;势力尽,箭还坠,招得来生不如意。 ’非虚语也。 如上今解,行者了达一香一华,无非中道,即空即假即中。 正供养时,心中作观,及以发愿,则财供,即成法供。 维摩所谓:于食等者,放法亦等;于法等者,放食亦等。 是为钝根人而设此校量,读者幸勿滞文而害意也。 壬二征释何以故? 以诸如来尊重法故;以如说行,出生诸佛故。 若诸菩萨,行法供养,则得成就供养如来。 如是修行,是真供养故。 首句征。 谓何以如上多多财供,犹不及少分之法供耶? 以诸下释。 第一行,标举。 所以谓诸佛世尊,尊重法故。 以如说修行七行,俱能出生诸佛故。 次一行,结显法胜。 所以财供,校量不上也。 庚三结显无尽此广大最胜供养,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供乃尽;而虚空界,乃至烦恼不可尽故,我此供养亦无有尽。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今言最胜二字,显出前之多多财供;不徒财供,兼有法供。 正供养时,作观发愿;即是财法二供,等无差别。 事与理称,所以一一结归无尽也。 己四忏悔业障愿庚一牒四愿名复次,善男子! 言忏除业障者:言忏除业障者,梵言具云忏摩,华云悔过,据此则翻忏为悔也。 前列名为忏悔者,即是半梵半华也。 忏者,陈露先罪。 悔者,改往修来。 有云梵语忏摩,华言请忍。 下加以悔,意言,请三宝忍受悔过,兴善罚恶,追变往愆也。 业障二字,举中以骇前后。 所谓烦恼障、业障、报障。 今云忏除者,一忏俱忏,亦是举一即三意也。 须知业由惑生,报由业感。 惑业报三,如恶叉聚;生则俱生,灭亦俱灭。 今之忏除,岂是仅除中间,而不除前后? 无有是处。 造罪,必三业俱来;忏除,须事理双忏。 事是作法忏,以除身口二业;理即实相忏,除意地业也。 当此去圣时遥,众生业重,非事忏不为功。 事忏,须对三宝前发露首罪,至诚恳祷,五体投地,如大山崩。 理忏,如普贤观经云:‘若欲忏悔者,端坐念实相;众罪如霜露,慧日能消除。 ’是故宜至诚,忏悔六情根。 维摩教观罪性,不在内外中间,俱理忏也。 庚二释行愿相辛一举所忏罪多壬一正举菩萨自念:我于过去,无始劫中,由贪嗔痴,发身口意,作诸恶业,贪嗔痴是业因,惑也。 身口意是业缘,动之,不论善之与恶,均属于业。 作诸恶业,即是业体。 唯识论云:‘大乘三业,皆以思为体。 ’动身之思,发语之思,及思当体,皆业也。 故知身口意,是造业之机器。 动三之思,名为三业。 业有三种:一、善,二、恶,三、不动。 今唯取恶;为忏除故,故唯取恶;以善与不动,毋须忏故。 壬二显多无量无边。 若此恶业,有体相者,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此段经文,宜引佛名经释之。 经云:‘独头无明,为烦恼种,无始受身以来,经无量劫,则劫不可数。 一一劫中,受种种身,则身不可数。 于一一身,造种种业,则业不可数。 ’故文云:‘无量无边,尽虚空界不能容受。 ’所幸无形,不见相貌;设有相貌,无处安容。 据理而言,苟能忏之恶业清净者,所获功德,亦尽虚空界,不能容受也。 如闇室之暗,遍满一室,经历千年,其暗如故;须臾灯光照室,其光所遍分量,一须臾顷,便与室中千年之暗,分量齐等。 故婆沙论忏悔功德云:‘此忏悔一念之善,如有形色者,大千世界,不能容受。 ’以敌对相翻,一一即真功德故。 辛二辨能忏心相壬一辨能忏相我今悉以清净三业,此明忏罪之机器也。 昔因三业染污,故无罪不为;今明三业清净,故无罪不忏。 亦敌对相翻也。 壬二明所忏境遍于法界,极微尘刹,一切诸佛菩萨众前,诚心忏悔,后不复造;恒住净戒,一切功德。 首句有二意. 一者,三业俱一思为体,思体周遍,故昔造罪,尽空界不能容。 今忏悔清净之思,亦周遍也。 二者,三业俱是因缘生法,当体即空假中。 即空,故尽虚空;即假,故遍法界;即中,故横竖普周也。 次二句正辨所对。 昔因亲近恶友,违背良师;今于十方诸佛前,诚心忏悔。 亦敌对相翻也。 诚心句,简不至心,缓纵情虑,罪不灭也。 谓自此已后,不复造恶,恒常安住清净戒品之中,则自然一切罪灭,一切福生。 所谓革故不造新,灭业障如翻大地。 庚三结显无尽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忏乃尽;而虚空界乃至众生烦恼不可尽故,我此忏悔,无有穷尽。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己五随喜功德愿庚一牒五愿名复次,善男子! 言随喜功德者:随,是随顺,不违逆意。 喜,是欢喜,不厌恶意。 谓随其见闻,无问大小,乃至一毫之善,一尘之福,皆欢喜也。 大疏云:然余处随喜,在劝请后;今之随喜,是忏中别义。 事势相连,故先明之。 庚二释行愿相辛一随喜诸佛德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从初发心,为一切智,勤修福聚,不惜身命,经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一一劫中,舍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头目手足。 如是一切,难行苦行,圆满种种波罗密门,证入种种菩萨智地,成就诸佛无上菩提;及般涅槃,分布舍利。 所有善根,我皆随喜。 初缘界广,故云尽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 次言佛多,故云极微尘数,诸佛如来。 三从因至果,初发心是因,一切智是果,为一切智。 中间拚舍身命,经劫常行。 所经之劫,非是少时,故云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劫。 所舍身命,亦非少数,亦有尔所微尘数。 舍头目手足,诚难行苦行也。 如我世尊:昔作雪山童子,为求半偈,拚舍全身;为萨埵王子,舍身救虎;为六牙象王,自投猎者;作圆满福智王,施眼睛;为金色鹿王,舍身求道;乃至为最上身菩萨,施头目髓脑。 广如菩萨本行经说,阅者详之。 波罗密门言种种者,依六度扩充,有八万四千也。 诸度尚圆,况檀度,宁不兼于内财乎? 智地言种种者,即心地品之四十地也;是福智齐修,所以能二严克备耳。 言及般涅槃分布舍利者,谓众生机尽,佛应云亡;如薪尽火灭,势必然也。 佛以大悲熏修,遗留舍利,普令众生,灭罪生福也。 末二句,正言随喜。 善根,犹言功德。 辛二随喜六趣善及彼十方一切世界,六趣四生,一切种类;所有功德,乃至一尘,我皆随喜。 六趣,即六道,举所依之报也。 四生,谓胎卵湿化,举能依之果也。 天上六欲,人间四洲,固然有善可喜。 而三途苦趣,有何善可论乎? 今所以云乃至一尘,我皆随喜;彼虽极苦,不得谓无一尘之善也。 辛三随喜二乘善十方三世,一切声闻,及辟支佛,有学、无学;所有功德,我皆随喜。 声闻,有四向四果,皆超凡入圣人也。 初果至四果向,皆居学地,研真断惑,名有学位;唯第四阿罗汉,真穷惑尽,名无学也。 俱是闻佛声教,故皆称声闻。 梵语辟支迦罗,华言独觉,又云缘觉。 出有佛世,闻十二因缘,觉悟真谛之理,故称缘觉;出无佛世,独宿孤峰,观缘悟道,名为独觉。 此二种人,未得道前,称有学;了道证真,称无学。 此二乘人,为自了汉,从因至果,功德多多,非言能尽,故曰所有功德,皆随喜也。 辛四随喜菩萨德一切菩萨,所修无量难行苦行,志求无上正等菩提,广大功德,我皆随喜。 因称菩萨,果号如来。 前科诸佛之难行苦行,即居菩萨地中而行,以其志求无上菩提,无论行之粗妙大小,乃至一尘之福,无非是成佛之因,故云广大功德,皆随喜也。 庚三结显无尽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喜,无有穷尽。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大品经,随喜品云:‘大千海水,一毛破为百分,渧取海水,可知其数;随喜之福,不知其数。 ’故结归无尽也。 读妙经随喜品,即可知矣。 己六请转*轮愿庚一牒六愿名复次,善男子! 言请转*轮者:此即劝请愿也;除谤法障,起慈善根。 法者,轨持义,通教理行果。 轮者,所乘义,大小乘别。 且小乘二部,通名五义:一、速疾义,如轮王轮,有速疾转故;今圣智起时,有速疾之用也。 二、取舍义,如轮王轮,舍东州,取南州等;圣智亦尔,舍苦谛,取灭谛等。 三、降伏义,如轮王轮,若未伏者,即能伏之。 四、镇已伏义,如轮王轮,尽皆归伏,轮亦常行镇之;今明见道,虽断见惑,尚有思在,更起观智,令思伏断。 五、上下转义,王轮有上下转;圣智亦尔,三界上下,断烦恼也。 苦法智,断下界惑;苦类智,断上界惑也。 具此五义,名为*轮。 约大乘,有四义:一、圆满义,具毂辐辋三故;圣智亦尔,一具三故。 二、摧坏义,螳螂拒辙,轮能摧之;圣智现前,能摧微惑也。 三、镇遏义,即于见道,更作观行,镇伏烦恼也。 四、不定义,从见道,入修道,从修道,入无学,自既证已,即起慈心,令他同证也。 以上约所转义。 若约能转,即展转传授义;谓过去佛,传至现未佛也。 能所合说,名转*轮。 请,谓劝请。 小乘自度,但忏而已;菩萨愍他,故须劝请。 请佛普雨,自他俱沾也。 庚二释行愿相辛一学所请境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中,一一各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广大佛刹;一一刹中,念念有不可说不可说佛刹,极微尘数,一切诸佛,成等正觉。 一切菩萨,海会围绕。 前二行,标所遍处,有两重无尽。 言一一各有不可说等者,具二种无碍。 初一行,明一多无碍;次一行,明小大无碍。 所以然者,以性融相,故尔也。 后二行,举所请人。 人有二:佛是果人,菩萨是因人。 言念念有不可说等者,意在所请境宽,能请心亦无边也。 一念尚尔,况经多劫乎? 辛二明劝请法而我悉以身口意业,种种方便,殷勤劝请,转妙*轮。 言种种方便等者,如我世尊,初成正觉,独坐入定,思惟是事。 意言:我所得智慧,微妙最第一! 众生诸根钝,著乐痴所盲;如斯之等类,云何而可度? 思惟已竟,默然而住。 复念诸佛,得梵王请,方转*轮。 作是念已,放光远照;致令梵王先请,帝释次请。 言劝请,即作礼围绕,长跪说偈等,种种方便。 于是佛即鉴大小机,应机说法,名转*轮耳。 庚三结显无尽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常劝讲一切诸佛,转正*轮,无有穷尽。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 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菩萨常请,诸佛常说;尽未来时,无间无歇。 这是结归无尽意。 己七请佛住世愿庚一牒七愿名复次,善男子! 言请佛住世者:此科是劝请中别义。 圭山钞偈云:‘十方一切佛,若欲舍寿者,我今头面礼,劝请令久住。 ’释曰,众生心净,见佛常住;众生心垢,见佛涅槃。 佛无生灭,随机见殊,故知心净观佛,是为真劝请也。 庚二释行愿相所有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极微尘数,诸佛如来,将欲示现般涅槃者;及诸菩萨、声闻、缘觉,有学、无学,乃至一切诸善知识,我悉劝请,莫入涅槃;经于一切佛刹极微尘数劫,为欲利乐一切众生。 首二句,标处遍。 次二句,显佛多。 次一句,明涅槃非真,故曰示现。 梵语具云般涅槃那,古译翻为入灭息,今翻云灭度,谓灭五住烦恼,度二种生死也。 且涅槃有三:一、性净涅槃,义翻圆寂;谓法尔无缺曰圆,体自真常称寂。 二、方便净涅槃,谓万德成满曰圆,众累永息称寂。 三、应化涅槃,谓化用周遍曰圆,用息归体称寂。 今指第三。 唯识论说,有四涅槃。 一、自性清净涅槃,谓真如之性,无始时来,本自清净,虽有客尘,而不能染,故曰性净。 二、有余涅槃,谓三乘圣人,虽断尽见思,犹有无明余在,由证择灭无为,离诸嚣动,故号涅槃。 三、无余涅槃,谓钝根阿罗汉,厌苦欣寂,灰身泯智,余迹既寂,故称无余。 四、无住涅槃,谓出障真如,大悲般若,时常辅翼。 由大悲故,不住涅槃;由般若故,不住生死;尽未来际,利乐有情。 即用即寂,故称无住。 即今所请者,指第四也。 及诸下,兼请余圣;不唯仅愿请佛,并愿请余圣人也。 谓声闻缘觉,有学二乘,咸为世间,清净福田;理合为众生请愿,莫入涅槃。 至于佛灭度后,末法时中,亲善知识,为第一大事。 何以故? 善知识,为得道全因缘故。 虽是凡夫,可为巨夜明灯,苦海良导,故亦愿劝请也。 故云我悉劝请。 经标从胜边说,故但云请佛住世。 文从通意,故三乘皆请也。 庚三结显无尽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劝请,无有穷尽。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己八常随佛学愿庚一牒八愿名复次,善男子! 言常随佛学者:自此至十,三科皆是回向。 前二是别义,如其不然,何以下重颂中,颂第七愿竟,便颂回向? 以其欲收前二,属回向故。 故知前二,即是别义也。 而所以须开别说者,即是所修二利之行体故。 此科属自利,第九属利他,至第十,将此二利功德,及前七科行愿之福,尽皆回向三处也。 言常随佛学者,谓佛从因至果,所历之行,所为之事,为我所缘之境,引出自心之志,随而学之。 乃以观智,融己身心,令常注如是之境;勿使一念,趣于六尘五欲颠倒境也。 行者苟能以佛所历苦行之境,常作心观者,设遇苦事,乃称本愿,不生怨恼;逢诸乐事,自无耽染,以非常时心观之所愿故。 有志于学者,勉旃! 庚二释行愿相辛一随本师学壬一明所学法癸一明因中妙行如此娑婆世界,毗卢遮那如来,从初发心,精进不退,以不可说不可说身命,而为布施;剥皮为纸,析骨写笔,刺血为墨,书写经典,积如须弥。 为重法故,不惜身命,何况王位,城邑聚落,宫殿园林,一切所有,及余种种,难行苦行。 娑婆,此云堪忍,乃我本师所王大千之世界也,居最中央香水海;二十重华藏,即第十三重世界是。 意取,此秽土众生,可以起观造修也。 言从初发心者。 毗卢,即是释迦;以华严,真应不二故。 今言真身,故曰遮那;他经言应身,故称释迦。 乃不二而二,二而不二也。 今经尚未施权,故释迦称遮那;法华已经显实,故遮那称释迦。 他经已施权,未显实,故遮那是遮那,释迦自释迦;以真应未相即故。 璎珞本业经云:‘具缚凡夫,未识三宝,不知善恶因果,乃于佛法,不起一念信心。 乃至从此,住佛菩提,正教法中,发菩提心,起一念信,尔时便名,信相菩萨。 ’故云从初发心也。 言精进不退者,简非懒惰懈怠。 谓勇悍无退曰进,万行无杂称精。 精进有三:一、披甲精进,无恶不断也。 二、善法精进,无善不修也。 三、利乐精进,无有情不度也。 不退有二:一、不退堕。 二、不退转。 十信,为不退堕,不退堕于四恶道故。 登住为不退转,谓有漏业尽,无业牵引,故不退转,唯有乘愿度生耳。 以不可说下,专明檀波罗蜜。 以檀度,为诸度之首;举一摄诸,故专明之。 梵语檀那,华言布施。 布施有三:一、财施,二、法施,三、无畏施。 今是财施。 财施有二:一、内财,二、外财。 内财舍身命,外财舍宝物。 今是内财。 剥皮下一行文,非仅财施,亦兼法施;不但舍身,亦能舍命;故下云为重法故,不惜身命。 言剥皮为纸等者,宜作二释:一、因缘释,二、观心释。 因缘释者,如集一切福德三昧经云:‘昔久远劫,有仙人,名最胜;住山林中,见诸仙苦。 常行慈心,作是念言:非但慈心,能济众生,唯集多闻,灭除众生烦恼邪见,令生正见。 念已,便诣城邑聚落,处处推求说法之师。 时有天魔,来语仙言:我今有佛所说一偈;汝能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析骨为笔,书写此偈,当为汝说。 最胜闻已,即作念言:我于无量劫中,常以无故,为他割截,受苦无量,都无利益;我今当舍不坚之身,易得妙法。 欢喜踊跃,即以利刀,剥皮为纸,刺血为墨,析骨为笔,合掌向天,请说佛偈。 时魔见已,愁忧憔悴,即便隐去。 仙见天去,作是愿言:我今为法,不惜躯命;为众生故,至诚不虚。 余方世界,有大慈悲,能说法者,当现我前! 作是愿已,东方去此,三十二刹,有世界,名普无垢。 其国有佛,号净名王。 忽住其前,放大光明,照最胜身,苦痛即除,平复如故。 佛即广说,集一切福德三昧;仙人闻已,得无碍辩。 佛说法已,还复不现。 最胜仙人,得辩才已,广为众生,演说妙法,令无量众生,住三乘道;经千岁后,尔乃命终,生净名王佛,普无垢国中。 由敬法故,今得成佛。 佛告净威,昔最胜者,今我身是。 ’是故当知,若人能恭敬求法,佛于其人,不入涅槃;法亦不灭。 虽在异土,常面见佛,得闻正法。 此因缘释也。 观心释者,谓观察此身,若皮若骨,都无定实;举体全空,无我我所。 虽见似有,如泡如焰,如聚沫,如芭蕉;既无自体,原同法界。 如是一一推征,三谛具足;依而修之,即成三观。 诠此义时,闻已生解,契圆理机,便是写经。 经是诠表生解义故。 如其不观不推,迷心取相,写亦奚益哉? 此举内财重施之难。 何况下,例于外财轻施之易也。 如文可知。 癸二辩果上胜因乃至树下,成大菩提,示种种神通,起种种变化,现种种佛身,处种种众会。 或处一切诸大菩萨,众会道场;或处声闻,及辟支佛,众会道场;或处转轮圣王,小王眷属,众会道场;或处刹利,及婆罗门,长者居士,众会道场;乃至或处天龙八部,人非人等,众会道场。 处于如是种种众会,以圆满音,如大雷震,随其乐欲,成熟众生;乃至示现,入于涅槃。 首句明得果,故曰成大菩提。 言树下者,劣身佛,木菩提树下;胜身佛,七宝菩提树下。 劣身佛,以生草为座;胜身佛,以天衣为座。 示种下,明胜用。 神,名天心。 通,名慧性。 心性作用,不测无碍,为神通也。 有六种不同,故云种种。 转换旧质称变,无而忽有曰化。 有十八不同,故亦言种种。 此六神通、十八变,二乘圣人俱有;今是佛果胜用,不得同日而言也。 佛身言种种者,总之三身,谓法身、报身、应身。 别则十身:一、众生身,二、国土身,三、业报身,四、声闻身,五、缘觉身,六、菩萨身,七、如来身,八、法身,九、智身,十、虚空身。 善财所遇知识,皆不离佛身,故云种种。 既言示现,宜从胜用边说。 经所谓:应以何身得度者,即现何身而为说法。 从胜边说,虽随类应现,皆称佛身,故亦可云种种耳。 众会言种种者,如下所列,文俱易知。 言转轮圣王,人中第一;千子围绕,七宝随身;统摄四洲,大弘十善;相圆百福,足蹈千轮;是金轮王也。 次有银铜铁三种轮王,避繁不赘。 小王,指诸国土中,各守边疆之粟散王也。 刹利,王种也;仁恕为志,奕世君临,故称王种。 婆罗门,此云净行,谓守道居贞,洁白其操之称。 齿德俱尊,上敬下归,乃称长者。 富而不贵,蓄德怀仁,曰居士也。 八部,如品末释。 或作彼王,化彼眷属;或现诸身,在彼众中,说法教化;故云处种种会也。 壬二辩能学心如是一切,我皆随学。 上来本师从因至果,种种难行苦行,不唯一佛如是,而历古诸佛,莫不皆然,所以得成无上正等正觉。 本师亦随古佛学。 俗语有之,彼既丈夫我亦然,不应自轻而退屈。 故曰如是一切,我皆随学。 辛二随诸佛学如今世尊,毗卢遮那。 如是尽法界、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所有尘中,一切如来,皆亦如是;于念念中,我皆随学。 首句,承前结指。 意谓,我所以云皆随学者,如今本师世尊毗卢遮那是也。 如是下,正言本科。 谓尽虚空界,十方三世,一切佛刹,微尘数如来,我亦如是,皆随学也。 言于念念中者,须知吾人自心,念念有佛成正觉也。 如出现品云:‘佛子! 应知自心,念念常有佛成正觉。 何以故? 诸佛如来,不离此心,成正觉故。 自心既尔,一切众生心亦然。 ’佛者,觉也。 一念觉,即一佛出世;念念觉,即诸佛出世。 我念念思惟觉,即念念皆随佛学也。 庚三结显无尽如是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学,无有穷尽。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如上观心释文。 心既无尽,则我随学亦无尽也。 己九恒顺众生愿庚一牒九愿名复次,善男子! 言恒顺众生者:言恒顺者,恒,常也。 顺,是随顺。 众生种类万别,根性千差,若言恒常随顺,不亦难乎? 前科于佛,言随学,谓诸佛因果之行,可宗可慕;顺于真理,故须连心仿学。 今于众生言恒顺者,众生善恶之行,不离迷心;粗犷乖道,非可轨持,故不言学。 然不坏假名,不灭假相;法无自性,一切皆如。 常以同体大悲,融通物我,故云恒顺。 在迷执行者,我心过坚者,固为难事;在悟心大士,见解融通者,诚易易也。 彼悟心人,自先以旷荡虚心,物我无二,自觉真性,凡圣不差;上合十方如来,下同六道含识。 如是见解,如是用心,方名普贤第九行愿,故云恒顺众生。 庚二释行愿相辛一正明壬一明所顺境谓尽法界、虚空界,十方刹海,所有众生,种种差别,所谓:卵生、胎生、湿生、化生,或有依于地水火风而生住者;或有依空,及诸卉木而生住者;种种生类、种种色身、种种形状、种种相貌、种种寿量、种种族类、种种名号、种种心性、种种知见、种种欲乐、种种意行、种种威仪、种种衣服、种种饮食,处于种种村营聚落、城邑宫殿;乃至一切天龙八部,人非人等,无足二足,四足多足,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 第一行,总标方处,以显境宽。 众生者,何谓也? 谓以四大五蕴,根尘识界,因缘和合,假名为人,号曰众生。 所谓下,先显四生。 或有下,后明余五,依义别显。 言四大,依空,及卉木,而生住者,是明依止差别。 种种下,明种类差别。 言生类,天上六欲,人间四洲,以至羽毛鳞甲,万别千差。 言色身,有粗有妙。 形状,有横有竖。 相貌,有妍有媸。 寿命,有长有短。 种族,有贵有贱。 心性,有刚有柔。 知见,有邪有正。 欲乐,有善有恶。 意行,有定有散。 威仪,有动有静。 如是等犹若河沙,故各言种种也。 衣服乃至宫殿,即受用差别也。 乃至下,摄所余类。 天龙八部,具如经末所明。 有色无色下,正明余五。 谓有色、无色、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名五类也。 前言四生,后言五类,包尽三界内,一切众生无遗耳。 俱舍偈云:‘倒心趣欲境,湿化染香处;天首上三横,地狱头归下。 ’论曰:如中有身,往彼受生,先起倒心,驰趣欲境。 彼由业力,所起眼根,虽住远方,能见生处父母交会,而起倒心。 男中有,缘母,起于男欲;女缘父,起于女欲。 反此二缘,俱起嗔心。 若湿生者,染香故生;谓虽在远处,亦能嗅知生处香气,便生爱染,往彼受生。 随业所应,香有净秽,秽即臭气。 若化生者,染处故生;谓虽远,亦能观知当所生处,便生爱染,往彼受生。 随业所应,处有净秽。 又天中有首正上升,如从座起。 人、鬼、傍生,三类中阴,还如人等。 地狱中阴,头下足上,颠坠其中。 余五类,则粗细差别。 此明报相。 下二界,有色为粗,无色为细。 于有色中,有想为粗,无想为细。 非有想非无想,则无色中,唯举其细,对余为粗。 以上但配所依,及粗细耳。 若言配五道者,天及地狱,唯化生;鬼具胎化;人畜各通四。 鬼胎生,指地行罗叉、夜叉,及鬼子母儿,余皆化生。 人具四者:卵,如毗佉母,卵生三十二子。 胎,如常人。 湿,如柰女,从庵萝树,湿气而生,即庵萝女也。 化生,如劫初之人,从二禅天,下生人间。 畜具四者,谓龙与金翅鸟,各有四生。 故正法念处经云:化生金翅鸟,能食四生龙,如次湿胎卵,能食三二一。 余鸟皆卵,余兽皆胎。 著地飞空,微细蠢动,不可具述。 壬二明能顺心如是等类,我皆于彼,随顺而转;种种承事,种种供养;如敬父母,如奉师长,及阿罗汉;乃至如来,等无有异。 于诸病苦,为作良医;于失道者,示其正路;于闇夜中,为作光明;于贫穷者,令得伏藏。 菩萨如是平等,饶益一切众生。 首句,承上起下。 我皆下,正明随顺。 言于彼顺转者,谓随上彼彼众生,生观想心,故云转也。 言敬父母者,本生心地观经云:‘父有慈恩,母有悲恩;长养之恩,弥于普天。 此间所高,莫过须弥;悲母之恩,须弥过之。 世间之重,大地为最;悲母之恩,亦过于彼。 若背恩不顺,令其怨念;父母发恶,子即随堕。 以百千种上妙供具,供养一百五通仙人,不如以微少物,供养父母;校量其福,不可为比。 ’言如者,同也;非似也。 谓恒常对于众生,同父母一样看待;虽非亲生我的父母,当如亲生一般,故云如也。 梵网经云:‘一切众生,男者是我父,女者是我母,我生生无不从之受生。 ’故六道众生,皆是我父母。 校今如字,更为亲切。 言奉师长者,经云:‘生我者父母,成我者师长;我之法身,由师口生,从法化生,乃至教诲引导,直至菩提。 ’故知师恩,过父母恩也。 若见众生同师长,顺斯恒矣。 阿罗汉,世之大福田也;顺之获福,逆之得罪。 乃至,超略之词。 以中间还有辟支佛,诸菩萨,故云乃至如来。 若见众生,同彼出世四圣,故曰等无有异。 于诸下,教我发愿。 谓于诸病苦众生,我愿作良医,应病与药;于失道迷路众生,我愿指示正路,而导引之;于昏暗巨夜之时,我愿作明灯,以照烛之;于贫穷苦恼众生,我愿出其隐伏宝藏,令得终身而受用之。 恒顺众生菩萨,宜如是平等,饶益众生。 辛二征释壬一令如来喜何以故? 菩萨若能随顺众生,则为随顺供养诸佛;若于众生尊重承事,则为尊重承事如来;若令众生生欢喜者,则令一切如来欢喜。 首句征。 意谓对于如来,理合恒顺。 何以见众生,亦必要顺耶? 菩萨下释。 意谓若顺众生,便为顺佛;若不顺生,佛心不喜。 壬二增大悲心癸一征何以故? 意谓生佛悬隔,何以令众生喜,便为令诸佛生喜耶? 癸二释子一法说诸佛如来,以大悲心,而为体故。 因于众生,而起大悲;因于大悲,生菩提心;因菩提心,成等正觉。 释意谓,佛以大悲心为体;若不顺生,不合佛体,此即同体大悲也。 谓大悲欲化众生,须学化生之智;智既圆矣,自明成佛。 而菩提心,必具大悲、大愿、大智故也,所以言诸佛如来,以大悲心为体也。 世间凡夫之悲,不名为大;出世之悲,方名为大。 于出世中,二乘之悲,不名为大;佛菩萨悲,方名为大。 今是普贤摄化之悲,普解一切,弥纶而不漏,称之为大。 见诸众生,恒处生死五趣轮回,造诸恶因,受诸苦楚;菩萨愍伤,深加恻怆,故称悲也。 子二喻明譬如旷野,沙碛之中,有大树王;若根得水,枝叶华果,悉皆繁茂。 生死悬绝,回无所依,名为旷野。 不生善根,喻以沙碛。 佛菩提法,如大树王。 智慧禅定,犹如枝叶。 菩萨依学,方之以华。 诸佛证之,目之为果。 一切众生,以为其根。 以大慈悲,而为其水。 水滋树根,华果繁茂;悲念万类,成就佛因。 合文备矣。 子三法合丑一正合法生死旷野,菩提树王,亦复如是。 一切众生,而为树根;诸佛菩萨,而为华果。 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诸佛菩萨智慧华果。 言众生为树根者,谓诸佛无不从迷而悟,从妄而真。 净名云:‘烦恼即菩提,诸佛解脱,当于众生心行中求。 ’法句经云:‘尘劳诸佛种等。 \’是以证之。 丑二重征释何以故? 若诸菩萨,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则能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故。 首句征。 意谓,何以益众生,而成菩提之智? 大似与他食,而自己空口饱,有是理乎? 若诸下,释意幽隐,宜更揭示。 前文云:大悲益生,成就佛智。 今文云:大悲益生,成就菩提。 但似结前义,不似通难。 今当再出经意,令其显然。 意云:夫欲智慧圆满成就者,必须自他无异,物我同如;见一切众生,皆是我心所现。 故益他,即是益我;生圆,我智方圆。 乃牒前语,生起义势,故云以大悲水饶益众生,即能成就菩提也。 丑三反结成是故菩提,属于众生;若无众生,一切菩萨,终不能成无上正觉。 此一节交,宜以两种释法:一、对缘释,二、观心释。 对缘者,前文云因于众生,而起大悲,乃至成正觉,正此文之注脚。 观心者,又有二意:一、攀缘妄想,即是众生。 妄即不觉,觉即无妄。 无妄,合于本觉,名为成佛。 二、思惟观察法义,此心念念生起,亦是众生。 因此心,念念推察,方见正理;成智,方证菩提,故云尔也。 丑四结示知善男子! 汝于此义,应如是解。 以于众生心平等故,则能成就圆满大悲;以大悲心随众生故,则能成就供养如来。 意谓:上来重重征释,可谓澈法底源,毫无覆隐。 此种玄义,汝应如是领解,方知恒顺众生,即是增长大悲,圆成大悲。 大悲顺生,即是供养如来矣! 庚三结显无尽菩萨如是随顺众生。 虚空界尽,众生界尽,众生业尽,众生烦恼尽;我此随顺,无有穷尽。 念念相续,无有间断;身语意业,无有疲厌。 己十普皆回向愿庚一牒十愿名复次,善男子! 言普皆回向者:言普皆回向者,谓以普皆二字,收前九门功德。 文云,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皆悉回向,正此谓也。 回,是转义。 向,是趣义。 谓转自所修善业,趣向于三处也。 言三处者:一、向众生,名回自向他。 二、向诸佛,名回因向果。 三、向实际,名回事向理。 大疏云:除狭劣障,成广大善者,显益及所为也。 若不回向,其心狭劣;肯回向者,一毫之善,皆遍法界,故云广大。 如回声入角,声则远闻;功德回向,亦复如是。 庚二释行愿相辛一普收前九从初礼拜,乃至随顺,所有功德,礼拜,是第一愿;随顺,是第九愿。 以乃至二字,含摄中间七愿。 辛二正明回向壬一回向众生皆悉回向,尽法界、虚空界,一切众生。 以下所列经文,三处宛尔具足。 此科回向法界众生也。 壬二回向菩提愿令众生:常得安乐,无诸病苦。 欲行恶法,皆悉不成;所修善业,皆速成就。 关闭一切诸恶趣门,开示人天涅槃正路。 若诸众生,因其积集诸恶业故,所感一切极重苦果,我皆代受。 令彼众生,悉皆解脱;究竟成就,无上菩提。 夫回向,必兼发愿。 发愿,亦回向意也。 故须连带而起,前二行,愿离苦得乐,截恶成善。 令尽界众生,皆得如是,则横遍十方;当得如是,则竖穷三际也。 后二行,愿 发布时间:2025-10-09 11:47:41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29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