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程叔彪:无门直指 第八节 动上有不动 内容: 第八节 动上有不动《华严经》:贤首菩萨曰:阿修罗中雨兵仗,催伏一切诸怨敌。 郁单越中雨璎珞,亦雨无量上妙花。 弗婆瞿耶二天下,悉雨种种庄严具。 阎浮提雨清净水,微细悦泽常应时。 长养众花及果药,成熟一切诸苗稼。 如是无量妙庄严,种种云电及雷雨,龙王自在悉能作,而身不动无分别。 又:金刚藏菩萨言:菩萨住不动地,一切心意识行皆不现前。 此菩萨摩诃萨,菩萨心,佛心,菩提心,涅槃心,尚不现前。 况复起於世间之心。 是菩萨先以一身起行,令住此地,得无量身,无量音声,无量智慧,无量受生,无量净国。 教化无量众生,供养无量诸佛,入无量法门,具无量神通,有无量众会道场差别,住无量身语意识,集一切菩萨行,以不动法故。 《楞伽经》:佛言:如来无虑无察而演说法。 《维摩诘经》:维摩诘曰:『不起灭定,现诸威仪。』又曰:『虽行三界,不坏法性;虽行於空,而植众德本;虽行无相,而度众生;虽行无作,而现受身;中行无起,而起一切善行。』又曰:『不来相而来,不见相而见。』肇法师曰:『寻夫不动之作,岂释动以求静,必求静於诸动。 心求静於诸动,故中动而常静。 不释动以求静,故虽静而不离动。 然则动静未始异,而惑者不同。』又曰:『欲言其有,无状无名,欲言其无,圣以之灵。 圣以之灵,故虚不失照。 无状无名,故照不失虚。 照不失虚,故混而不渝。 虚不失照,故动以接粗。 是以圣知之用,未始暂废。 求之形相,未可暂得。』《宝积》云:『以无心意而现行。』《放光》云:『不动等觉而建立诸法。』肇师又曰:《经》称圣人无为而无所不为。 无为,故虽动而常寂;无所不为,故虽寂而常动。 虽寂而常动,故物莫能一;虽动而常寂,故物莫能二。 物莫能二,故逾动逾寂;物莫能一,故逾寂逾动。 所以,为即无为,无为即为。 动寂虽殊,而莫之可异也。 又曰:小乘入灭尽定,则形犹枯木,无运用之能。 大士入实相定,心智永灭,而形充八极。 顺机而作,应会无方。 又曰:七住菩萨得无生忍以後,所行万行,皆无相无缘。 (读者:此处的无相无缘,据教下而论,应是闻思势伏分别法我生我执,斯谓:无相。 由於闻思所成慧力势分伏分别法执故,其分别所知障,烦恼障虽复现行,犹如未现行然,斯谓无缘。 )与无生同体。 无生同体,无分别也。 真慈无缘,无复心相。 心相既无,则泊然永寂。 未尝不慈,未尝有慈。 故曰:行寂灭慈,无所生也。 《信心铭》曰:『止动归止,止更弥动。 止动无动,动止无止。』牛头融曰:『恰恰用心时,恰恰无心用。 曲谈名相劳,直说无烦重。 无心恰恰用,常用恰恰无。 今说无心处,不与有心殊。』六祖曰:『有情即解动,无情即不动,若修不动行,同无情不动。 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 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能善分别相,第一义不动。 但作如此见,即是真如用。』荷泽曰:『一切众生,心本无相。 所言相者,并是妄心。 何者是妄? 所作意住心,取空取净,乃至起心求证菩提涅槃,并属虚妄。 但莫作意,心自无物,即无物心,自性空寂。 空寂体上,自有本智,谓:智以照用。 故《般若经》云: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应无所住,本寂之体。 而生其心,本智之用。 但莫作意,自当悟入。』黄檗曰:『你但离有无诸法,心如月轮,常在虚空。 自然不照而照,岂不是省力的事。 到此之时,无栖泊处,即是行诸佛路。 便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是你清净法身,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也。』(解脱长者:不照而照,就是动上有不动。 就是应无所住而生其心。 就是清净法身阿耨菩提。 黄檗这里,竟把佛祖向度奥死死地连底倒出。 既是这样,为什么於临济问佛法的大意时,一棒到底,没有一个字呢? )(读者:黄檗《传心法要》有上下两卷合订本,今世上流通者,系光绪十年夏四月金陵刻经处版。 卷首有唐河东裴休集并序。 序文之末有:『旦夕受法,退而记之。 十得一二,佩为心印,不敢发扬。 今恐入神精义不闻於未来,遂出之。 授门下僧太舟法建,归旧山之广唐寺,问长老法众与往日常所亲闻同异何如也。』於此,可证此集之文,系大师开示徒众之言,而为裴公所记也。 下卷之文,或许为其他法众所记者。 总之是开示,而不是机缘的记录。 临济吃棒,应属机缘公案。 只是开示,当然全在晓谕自心即佛,而不涉及取证的前方便。 一说方便,有碍所谕示的至理故。 但虽然如此,仍然於文中可以看到必须真参实悟。 金陵本卷上第十六页下第二行第十六字起:『法身从古至今与佛祖一般。 何处欠少一毫毛? 既会如是意,大须努力,尽今生去,出息不保入息。』又卷下末即第二十六页下一行第十七字起:『念念不见一切相,莫认前后三际。 前际无去,今际无住,后际无来。 安然端坐,任运不拘,方名解脱。 努力努力。 此门中,千人万人只得三个五个,若不将为事,受殃有日在。 故云:今生须了却,谁能累劫受余殃。』)颇有人认为知是般事便休。 无修无证,自肯便了,直下承当。 并以黄檗《传心法要》为证。 若辈如果是实证,即得。 否则殆矣! 爰此将《传心法要》二处文记录下来,以供有道正焉。 (古德云:无天生弥勒,自然释迦。 希三味斯言。 )南泉曰:『但会取无量劫来性不变异,即是修行妙用,而不住,便是菩萨行。 远诸法空,妙用自在。 色身三昧,炽然行六波罗密空,处处无碍。 游於地狱,犹如园观。』(解脱长者:色身三昧,三昧色身。 炽然行而未尝行。 未尝行而炽然行。 终日度生,而无生可度。 立地成佛,而无佛可成。 到这田地,不特入地狱如园观。 即深入魔军,亦岂有碍? )石头迁祖师《参同契》末二句云:谨白参玄人,光阴莫虚度! 法眼注大意云:住、住,止、止,不须说恩大难酬。 僧问洞山:『寒暑来时如何?』山曰:『何不避向无寒暑处去?』问:『如何是无寒暑处?』答曰:『寒时寒煞阇黎。 热时热煞阇黎。』(解脱长者:无寒暑者,即寒煞热煞。 虽寒煞热煞,仍无寒暑。 这才是『非色灭空,非空灭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不立纤尘,不舍一法。 所谓:『舒展无穷又无尽,卷来绝迹已成多。』其间舒卷同时,并非舒後再卷,卷後再舒。 所以万松秀曰:『当存而正泯,在卷而弥舒。』)《碧岩集》佛果道:『曹洞下有出世不出世,垂手不垂手。 若不出世,则目视云霄。 若出世,则灰头土面。 目视云霄,即是万仞峰头,(独足立。 )灰头土面,即是垂手边事。 有时灰头土面,即在万仞峰头。 有时万仞峰头,即是灰头土面。』其实,入鄽垂手与孤峰独立一般。 归原了性与差别智无异,切忌作两橛会。 所以雪窦道:『垂手还同万仞崖,直是无你凑泊处。』(正偏何必在安排。 琉璃古殿昭明月,忍俊韩獹空上陛。 )』(解脱长者:白云道:『千峰顶上相遇,在十字街头把手。 十字街头相遇,在千峰顶上把手。』虽然如此。 《参同契》谓:『当明中有暗,勿以暗相睹。 当暗中有明,勿以明相遇。』但若坐断明暗,又作麽生? 读者:『坐断十方犹点额,密移一步看飞龙。』这是天童觉的颂。 点额与飞龙二个名辞的含意是:就是鲤鱼跳龙门的俗事传说。 大禹治水凿龙门,又称禹门。 黄河里的鲤鱼逆游到龙门。 其越过龙门者,即化龙飞去。 其未能越过龙门者,则点额而回。 古代是指考中状元及落第的譬喻。 现在天童祖师借来喻澈悟与否的譬喻。 读者或许未见过本公案,兹将该公案抄录,公案的内容是:因石霜归寂,众请首座继住持,九峰道虔禅师(当时是石霜侍者)曰:须明得先师意始可。 座曰:先师有什么意? 九峰曰:先师道:休去,歇去,冷湫湫地去,一念万年去,寒灰枯木去,古庙香炉去,一条白练去。 其余即不问。 如何是一条白练去? 座曰:这个只是明一色边事。 九峰曰:原来未会先师意在! 座曰:你不肯我那? 但装香来。 香烟断处,若去不得,即不会先师意。 遂焚香,香烟未断,座已脱去。 九峰拊首座背曰:坐脱立亡即不无,先师意未梦见在! 天童觉祖师颂曰:『石霜一宗。 亲传九峰。 香烟脱去,正脉难通。 月巢鹤作千年梦,雪屋人迷一色功。 坐断十方犹点额,密移一步看飞龙。』一色者,指尚在用功位中。 有『一色若消,方名尊贵』之言。 天童有三一色文,亦收在永觉贤禅师暮年所著述的《洞上古辙》文中,须者寻之。 )(於此,某甲有二个声明,(一)某甲是伏膺解脱长者的,顶礼之不暇,也有故作相反言论,盖意在纵横托显而已。 (二)石霜首座,某甲是肯他的,他是出去的。 『但要问天童祖师何以作此一颂?』『答:何以作此一颂?』又问:某甲为甚扶石霜首座? 某甲只好抄永嘉证道歌偈,并改动二字以答:圆顿教,勿人情,有疑不决直须争,不是某甲逞人我,修行恐落断常坑。 )(本书中也谈到这公案,读者注意。 )《宗镜录》问:为当离心是无心? 即心得无心? 答:即心得无心。 问:即心是有心。 云何得无心? 答:不坏心相,而无分别。 问:岂不辨知也。 答:即辨知,无能所,是无心也。 岂浑无用,始是无心。 如镜照物,岂有心耶? 当知恒自无心,心体本来常寂,常用常寂。 实性自尔。 非自有心,方始用也。 只为众生,不了自心常寂。 妄计有心,心即成境。 以即心无心故,心恒成理。 不得心相,即是众生不生。 即理无理故,理恒是心。 不动心相,即是佛亦不生。 圣凡常自平等法界也。 又谓:体自虚玄。 如琉璃宝器,随所在处,不失其性。 若识得此事,亦复如是。 但是一切凡圣胜劣之色影现其中,其性不动。 不知此事之人,即随前色变分别好丑而生忻戚。 所以祖师云:『随流认得性,无喜亦无忧。』《宗范》载:南岳思云:无住为本,自性体寂。 而生其心,是照用。 即寂是自性定,即照是自性慧。 定即慧体,慧即定用。 离定无别慧,离慧无别定。 即定时是慧,即慧时是定。 即定时无有定,即慧时无有慧。 性自如故。 如灯是光体,光是灯用。 即定慧双修,不相去离。 《宗镜录》又载:周遍含容观中事事无碍者,如法界观序云:使观全事之理,随事而一一可见。 全理之事,随理而一一可融。 然後一多无碍,大小相含。 则能施为隐显神用不测矣! 乃至欲使学人冥此境於自心。 心慧既明,自见无尽之义。 此周遍含容观,具有十门。 一、理如事门。 谓:事法既虚,相无不尽,事性真实,体无不现。 此则事无别事,即全理为事。 是故菩萨虽复看事,即是观理。 然说此事为不即理。 释云:由此真理全为事故。 如事显现,如事差别。 大小一多,变易无量。 又此真理即与一切千差万别之事,俱时历然显现,如耳目所对之境。 亦如芥瓶。 亦如真金为佛菩萨比丘及六道众生形象之时,与诸像一时显现。 无分毫之隐,亦无分毫不像。 今理性亦尔。 无分毫隐,亦无分毫不事。 不同真空。 但观理夺事门中,唯是空理现也。 故菩萨虽复看事,即是观理。 然说此事为不即理者,以事虚无体,而不坏相。 所以观众生见诸佛。 观生死见涅槃。 以全理之事,恒常显现。 是以事既全理,故不即理。 若也即理,是不全矣。 如金铸十法界像,一一像全体是金。 不可更言,即金也。 二、事如理门。 谓:诸事法,与理非异故,事随理而圆遍。 遂令一尘普遍法界。 法界全体遍诸法时,此一微尘亦如理性,全在一切法中。 如一微尘,一切事法亦尔。 释云:一一事皆如理,普遍,广大,如理,澈於三世。 如理常住本然。 例一切诸佛菩萨缘觉声闻及六道众生,一一皆尔。 乃至一尘一念,性相作用,行位因果,无不圆足。 (读者:一尘一念性相作用,行位因果,无异时异处故。 )三、事含理事门。 谓:诸事法与理非一故。 存本一事,而能广容。 如一微尘,其相不大,而能容摄无边法界。 由刹等诸法,既不离法界,故俱在一尘中现。 如一尘,一切法亦尔。 此理事融通,非一非异故。 总有四句:(一)一中一。 (二)一切中一。 (三)一中一切。 (四)一切中一切。 各有所由。 思之! 释云:一中一者,上一是能含,下一是所含。 下一是能遍,上一是所遍。 余三句,一一例知。 四、通局无碍门。 谓:诸事法与理,非一即非异故。 令此事法不离一处,即全遍十方一切尘内。 由非异即非一故,全遍十方而不动一位。 即远即近,即遍即住,无障无碍。 五、广狭无碍门。 谓:事与理,非一即非异故。 不坏一尘而能广容十方刹海。 由非异即非一故,广容十方法界而微尘不大。 是则一尘之事,即广即狭,即大即小,无障无碍。 六、遍容无碍门。 谓:此一尘,望於一切。 由普遍即是广容故。 遍在一切中时,即复还摄一切诸法全住自中。 又由广容即是普遍故。 令此一尘还即遍在自内一切差别法中。 是故此尘,自遍他时,即他遍自。 能容能入。 同时遍摄无碍。 思之! 七、摄入无碍门。 谓:彼一切,望於一法。 以入他即是摄他故。 一切全入一中之时,即令彼一还复在自一切之内。 同时无碍。 思之! 又由摄他即是入他故。 一法全在一切中时,还令一切恒在一内。 同时无碍。 思之! 释曰:以上无碍,犹如镜灯。 即十镜互入,如九镜入彼一镜中时,即摄彼一镜还入九镜之内。 同时交互。 故云:无碍。 八、交涉无碍门。 谓:一法望一切,有摄有入。 通有四句。 谓:一摄一切,一入一切。 一切摄一,一切入一。 一摄一,一入一。 一切摄一切,一切入一切。 同时交参无碍。 释云:一摄一,一入一者,如东镜摄彼西镜入我东镜中时。 即我东镜入彼西镜中去。 一切摄一切,一切入一切者,圆满常如。 此句但以言不顿彰故。 假前三句,句皆圆满。 九、相在无碍门。 谓:一切望一,亦有入有摄。 亦有四句。 谓:摄一入一。 摄一切入一。 摄一入一切。 摄一切入一切。 同时交参无碍。 释云:此与前四句不同。 前但此彼同时摄入。 今则欲入彼时,必别摄余法带之将入彼中。 发起重重无尽之势。 摄一入一者,如东镜能摄南镜,带之将入西镜之中。 即东镜为能摄能入,南镜为所摄,西镜为所入者。 此则释迦世尊摄文殊菩萨入普贤中也。 摄一切入一者,如东镜摄余八镜带之将入南镜之中时,东镜为能摄能入,八镜为所摄,南镜为所入。 则一佛摄一切众生带之同入一众生中也。 摄一入一切者,如东镜能摄南镜,带之将入余八镜中。 摄一切入一切者,如东镜摄九镜带之将入九镜之中时,东一镜为能摄能入,九镜为所摄,亦即便为所入也。 此句正明诸法互相涉入,一时圆满,重重无尽也。 今现见镜灯,但入一灯镜中之时,则镜镜中各有多多之灯,无前後也。 则知诸佛菩萨,六道众生,不有则已,有即一刹那中便彻过去,未来,现在,十方一切凡圣中也。 十、普融无碍门。 谓:一切及一,普皆同时,更互相望。 一一具前两重四句,普融无碍。 准前思之! 令圆明显现,称行境界,无障无碍。 深思之,令现在前。 是以前九门文不顿故。 此摄令同一刹那。 既总别同时,则重重无尽也。 如上无碍,但是一心。 如海涌千波,镜含万像。 非一非异,周遍圆融。 互夺互成,不存不泯。 遂得尘含法界,无亏大小,念包九世,延促同时。 等事现前,此乃《华严》一部法界缘起自在法门。 如在掌中,烂然可见。 然证入此地,不可住於寂灭。 一切诸佛法不应尔。 当示教学佛方便,学佛智慧。 夫佛智慧者,即一切种智。 所以《般若经》中以种智为佛。 则无种不知,无种不见。 斯乃以无知知一切知。 以无见见一切见。 如《华严》:〈离世间品〉:十种无下劣心中云:菩萨摩诃萨又作是念,三世所有一切诸佛、一切佛法、一切众生、一切国土、一切世间、一切三世、一切虚空界、一切法界、一切语言施设界、一切寂灭涅槃界。 如是一切种种诸法,我当以一念相应慧,悉知悉觉。 悉见悉证。 悉修悉断。 然於其中无分别,离分别。 无种种,无差别,无功德,无境界。 非有非无,非一非二。 以不二智,知一切二。 以无相智,知一切相。 以无分别智,知一切分别,以无异智,知一切异。 以无差别智,知一切差别。 以无世间智,知一切世间。 以无世智,知一切世。 以无众生智,知一切众生。 以无执着智,知一切执着。 以无住处智,知一切住处。 以无杂染智,知一切杂染。 以无尽智,知一切尽。 以究竟法界智,於一切世界示现身。 以离言音智,示不可说言音。 以一自性智,入於无自性。 以一境界智,现种种境界。 知一切法不可说,而现大自在言说。 证一切智地,为教化调伏一切众生故,於一切世间示现大神通变化。 是为第十无下劣心。 问:理惟一道,事乃万差。 云何但了一心,无边佛事悉皆圆满? 答:出世之道,理由心成。 处世之门,事由心造。 若以唯心之事,一法即一切法。 舒之无边。 以唯心之理,一切法即一法。 卷之无迹。 因卷而说一,此法未曾一。 因舒而说多,此法未曾多。 非一非多,有而不有,而多而一。 无而不无,一多相依,互为本末。 通有四义。 (一)相成义。 则一多俱立,以互相持,有力俱存也。 (二)相害义。 形夺两亡,以相依故,各无性也。 (三)互存义。 以此持彼,不坏彼而在此。 彼持此亦尔。 《经》颂云:一中解无量,无量中解一。 (四)互泯义。 以此持彼,彼相尽而唯此。 以彼持此,此相尽而唯彼。 《经》云:知一即多,多即一。 又由彼此相成,资摄无碍。 是故得有大小,即入一多相容,远近互持,主伴融摄。 致使尘尘现而无尽,等帝网以参差。 故得事事显而无穷,若定光而隐映。 问:既其各各无性,那得成其一多耶? 答:此由法界实德缘起力用,普贤境界相应,所以一多常成,不增不减也。 次明一即多,多即一者,如似一即十缘成故。 若十非一不成故。 何但一不成,十亦不成。 知舍若非柱,尔时则无舍。 若有舍亦有柱,即以柱即是舍。 故有舍复有柱。 一即十,十即一故。 成一复成十也。 问:若一即十,此乃无有一。 若十即一,此乃无有十。 那言一之与十,复言以即故得成耶? 答:一即非一者,是情谓一。 今所谓缘成一,缘成一者,非是情谓一故。 《经》颂云:一亦不为一,为破诸数故。 浅智着诸法,见一以为一。 问:前明一中多,多中一者。 即一中有十,十中有一。 此明一即十,有何别耶? 答:前明一中十者,离一无有十,而十非是一。 若此明一即十者,离一无有十,而十即是一,缘成故也。 无论同体异体二门,俱明一中多,多中一。 一即多,多即一。 唯是异体门言:一中十者,以望後九,名一中十。 同体门言:一中十者,即一中有九,故言一中十也。 问:若一中有九者,此与异体门中一即十有何别耶? 答:同体中言:有九者,有於自体九,而一不是九。 若异体说者,一即是彼异体十。 而十不离一。 问:一中既自有九者,应非缘成义? 答:若非缘成,岂得有九耶。 问:一体云何得有九? 答:若无九,即无一。 次明同体门中一即十,还成一者,缘成故一即十。 何以故? 若十非一,一不成故。 一即十既尔。 一即二三亦然。 又:前明自体中一有十,而一非是十。 此明一即十,而一即是十。 《经》云:菩萨在於一地,普摄一切诸地功德。 此《宗镜录》是一乘别教不思议门。 (天台宗判教:藏通别圆。 )圆融无尽之宗。 不同三乘教中所说。 如上一多无碍之义。 不可以意解情思,作限量之见。 唯净智眼,以六相十玄该之,方尽其旨。 应以无念无作法界照之可见。 若自见者,情绝想亡。 心与理合,智与境冥。 方知万境性相通收。 一多纯杂,自在含容。 凡行一事,悉遍法界。 若随事作,则有分限。 (欲见法眼麽? 只这是。 ) 发布时间:2025-10-31 14:54:47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304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