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耕云:牛的礼赞 内容: 牛的礼赞耕云先生 著一、人生的理念活在相对人生中,一般人的共同理念和认知,应该是:收获必先耕耘,成功须靠努力;付出才能获得,贡献方受尊重。 如果是反其道而行:不耕耘,只要收获(甚至是你耕耘,我来收获),不努力,偏想成功;不付出,硬要获得,没有贡献,却冀望被尊重。 这样子的话。 就会天下大乱了。 在今天世风日下的芸芸众生中,能够符合上述理性认知的固然很多,然而悖逆常性、常理的人却亦不少。 尽管人们自诩为万物之灵,但在所有众生之中,就上述认知而言,人并非是顶杰出的,这主要因素即在于人的根性和素质的参差不齐。 比如和人们很亲近的狗,它的忠实和不嫌弃主人家贫的美德,是很多人所不及的。 狗的发情一年也才只一次,可是就习于放纵本能的人而言,岂只是日日发情,简直是时时都会发情。 只要是有根尘在相对,就会停止自我埋葬的勾当! 二、牛的精神德性再譬如说牛吧,它那优良的德性就远超过一般人,因为它耕耘,由你收获。 它努力,助你成功。 它付出,让你获得。 它贡献,让你受到尊重。 牛不仅任劳、忍辱,而且工作时全力以赴;我们形容一个人的苦牛、实干,常会说这个人有股牛劲。 而牛好像也颇能坚持原则,它不愿意干的事,打它也没用,所以有时就以牛脾气来形容人的倔强。 过去在农业社会中,牛是非常重要的生产动力,而人们也并非个个都是忘恩负义的,所以种田的家夫,就有人不吃牛肉,甚至在牛老死以后,把它埋葬,不忍屠宰或卖掉,以表达对牛的感谢和怀念。 在信印度教的地区,牛更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圣兽。 牛在马路上行走时,汽车都得躲它、让它;尽管那不是斑马线,也没亮红灯,也没有人敢按喇叭,因为把牛惊吓了是有罪的。 在人类的进化和发展过程中,不管是任何一个时代,牛对人类一直都有着很大的贡献。 三、牛与佛教牛与佛教的关系尤其密切。 《胜鬘经》中赞叹佛的伟大,在找不到更适当的词句时,就比喻佛为牛中之王。 在《涅鬘经》第十八卷中,赞叹佛为龙中之王,象中之王,牛中之王。 在《无量寿经》中赞佛、菩萨说:譬如牛王,形色无有胜者。 在《妙法莲华经譬喻品》里,以羊、鹿、牛三车比喻三乘,而以牛车借喻成佛之道。 《六祖坛经》也说:长御白牛车。 在《阿含经》里以十二种牧牛的方法,譬喻十二个调和心、身的修行要领。 在《佛遗教经》里讲得更具体:譬如牧牛,执杖视之,不令纵逸,犯人苗稼。 这意思即是说:修行人御心要像牧牛一样,时时不忘制心、息妄。 在《大智度论》里也举出十一种牧牛的方法,当然也是以借喻的方式,让修行人领会调心、降伏其心之道。 从以上的举例中,足可证明牛与佛法的关系。 四、牛与禅宗就禅宗而言,同样离不开牛,离了牛的公案,就没有以后的禅宗了。 也可以说:如果没有牛的公案,就没有马祖道一禅师,更没有所谓有一花五叶禅风的阐扬了。 这在《指月录》里,怀让禅师岂不是用打车? 打牛? 的启机作略,纠正了马祖道一对修行形式的执着,而臻于圆熟成功的吗? 后来,马祖接引的石巩慧藏禅师,即是以牧牛的借喻而修行的。 有一天,马祖在庵前散步,看见有个打猎的人在追逐一只鹿,马祖挡住他问:你是干什么的? 打猎的。 用什么打? 弓箭。 一箭射几只? 射一只。 马祖说:你不善射! 猎者问:你会射吗? 会。 一箭射几个? 我一箭射它一群! 猎者说:彼此都是生命,为何射它一群? 太残忍了吧! 马祖说:既然如此,你为什么不射自己? 猎者说:若叫我射自己,简直没有下手的地方。 马祖说:这家伙无量劫来的无明罪垢,当下瓦解冰销了! 于是,猎者抛弃了弓箭,顶礼马祖为师而出家了。 这个猎者便是后来的石巩慧藏禅师。 有一天,慧藏在厨房里做事。 马祖进来问:你在干什么? 牧牛。 怎么牧? 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来! 马祖赞许慧藏说:你真会牧牛! 慧藏牧牛为何一回入草去,蓦鼻拽将来? 牧牛即是让牛吃草,为何不让牛吃草呢? 因为牛工作的时候不能让它吃草。 这里的草象征见取。 一般修行不好,就坏在心外有法而生见取,见取即是对外认同,修行不把原本不把原本没有的、那些多余的拉圾向外抛去,却往里面装,装得太多了,就把真正的自已活埋了。 装到没有空间时,真我就窒息了。 禅宗讲的忌嘴,意即心外切不受;修行如果不离见取,便会贪看天边月,失落手中珠。 牧牛就是保持心态的调和、安详,如果看到什么就起心分别,不离不取,它祥便会降低,乃至无有安祥。 在马祖会下的大善知识中,有位南泉普愿禅师,也是以牧牛而修行圆满的一位。 有一天,他上堂说法道:王老师(南泉)从小就养了一条水牯牛,想到河的东边去放牧,恐怕会犯国王的水草,往河的西边去放牧吧! 也恐怕冒犯了国王的水草,不如随分纳些些(随便放一放),总不见得什么错误吧! 牧牛,东边牧、西边牧,为什么都会侵犯国王的水草呢? 这即是说:修行人一起边见就背离中道。 所谓边见,即指法与非法、人与我、是与非、真与假那些二元的、相对的谬见。 佛法是不二法门,所有边见,一概不取,当下只是了了见,无一物,亦无人,亦无佛的绝对心态。 所谓随分纳些些,即随缘不变,敦伦尽分;也就是素位而行,本分做人。 在百丈怀海禅师会下,因牧牛而得法的有位长庆大安禅师。 大安禅师初谒礼百丈禅师时,请益说:我想认识佛,要如何才能做到? 百丈说:这太像骑牛找牛了! 找到牛以后,又怎样呢? 如人骑牛回去到了家。 如何保任呢? 百丈禅师即以《佛遗教经》上所说示之:譬如牧牛,执杖视之,不令犯人苗稼。 不犯人苗稼,即是离见取,不要向外去求玄觅奥,不停地朝心海里装些废知识。 大安从此便领会了修行法要,不再向外驰求。 后来,大安禅师帮助他师兄沩山灵佑一同建立道场。 他上堂开示:我大安在沩山三十年,吃沩山饭,屙沩山屎,不学沩山禅,只看一头水牯牛;它要是不听话,随便落路入草,我就牵紧鼻绳把它给拉回来;它若是侵犯别人苗稼,我就用鞭子打它。 这样的训练、调御久了以后,这条牛变得十分乖巧,让人怜爱,而今,已变成一条露地白牛了! 大安禅师的牧牛,就是在说明他的调心过程。 心调和好了,安祥现前了,安祥虽然现前,如果你不知珍惜,不好好守住它,一不小心它就会溜走。 所以要时时盯牢它,如手牵牛绳,在未驯服之前,绝不放松。 如此久而久之,牛和人合而为一安祥和你合而为一,赶都赶不走时,安祥就是你,你就是安祥了。 从经论到禅宗公案,有许多以牧牛来借喻调心的法要。 我们参照这些事例修正自己的想念行为,秒秒盯牢自己的心态,不起妄想,不生见取,不出百日,就能达到《金刚经》所谓降伏其心的功夫。 南泉普愿禅师和沩山灵佑禅师都曾说过老僧百年以后,要到山下去做一头水牯牛的启机话,请读者能禅:此二老究竟意旨为何? 五、释《牧牛图颂》在禅宗公案中,除了许多以牧牛借喻修心法要以外,还有名闻遐迩的牧牛图颂。 牧牛图大约有三种,而颂者与和者约有五十余位,包括中、日、韩三国的古德,都是以自己的修行体验,来说明修学的方法和历程。 在中国流行最广的《牧牛图颂》有二种:一为廓庵禅师所作,一为普明禅师所作,图和颂词都不相同。 普明禅师所作的《牧牛图颂》是由一条黑牛逐渐地变成白牛,先从头角,然后牛身,最后尾巴。 此外,尚有《牧牛歌》。 流行最广的当推曾和苏东坡做好友的了元佛印禅师的四首《牧牛歌》。 另外还有三首、六首、一百首的。 由此可见牛与禅师的殊胜因缘,关系非常密切。 我们今天要讲的是廓庵禅师的《牧牛图颂》。 (一)寻牛茫茫拨草去追寻水阔山遥路更深力尽神疲无处觅但闻枫树晚蝉吟禅,语忌十成,说,不能说得太露骨、太赤裸,总给学人有个自省、自悟的余地,这是历代祖师们的慈悲;如果完全用语文表达,那就变成一种知解而不是禅了。 《物牛图颂》即是使用借喻法,步步引导学人由入佛知见而超越佛祖。 第一幅图颂在说明一个修行人的初发心,要发无上心,发无上心就是发菩提心。 什么是菩提心呢? 我们可以用知、情、意在三方面来说:在知的方面,修行人绝不可自囿和满足于常识的范畴,一定要穷溯到万生万物的源头,一定要认清自已的本来面目。 认清楚了真实的自我,同时也就认识了万生万物的本源和宇宙的真相了。 因为法界是一真,是不二的,人和宇宙不是对立的。 就情的方面,要发普度众生的大愿心。 修行不应是为自己而修,同时要为众生而修,然后才能扩大此情为无缘大慈、同体大悲。 在意的方面,要发长远心,坚持不退,不成佛道绝不中止。 三者加起来,就是具体的发无上心。 (二)见迹水边林下迹偏多芳草离披见也么纵是深山更深处撩天鼻孔怎藏它这首颂在说明求道者已知所趋向,找到了自己应该走的道路了。 发菩提心圆成佛道的方便法门很多,世俗所谓条条大路通罗马,佛法也有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的说法,但是成佛的目标却只有一个,为什么只有一个? 因为千佛同源,万灵一体。 八万四千法门,门门皆通宝所。 这一首颂是说已经找到自己应该走的修行之路了,不过还没有开始走,还没有上路。 (三)见牛黄莺枝上一声声日暖风和岩柳青只此更无回避处森森头角画难成这首颂象征法眼初开,初见自性,所谓见性成佛,所指只是因地佛,就如具备了甲等候选人的资格,并不等于就是总统,但是若不见性,修便只是盲修、妄作。 见性也可以说是得道各到了自己该走的道路。 修行要如鸡孵卵,如炉炼丹,发长远心,不可操之过急,更不可半途而废。 有一位会友写信给我,他说:我要冲! 这事是不能冲的,要有耐性,要甘于淡泊,乐于寂寞,只要肯坚持正行,功到自然就会成就。 (四)得牛竭尽精神获得渠心强力壮卒难除有时绕到高原上又入烟云深处居这首颂是指安祥心态已经呈现。 禅,是向上法门,向上,就必须具备正见和正受,因为正见与正受的当体,就是安祥的觉受,就是得牛。 牛象征安祥的心态,修行人必须以牧牛的要领来调和、主宰自己的心,管制住自已那惯于分别、取相的表层意识,才能使生处变熟。 因为得到安祥并不就是到家,就像牧牛一样,在牛尚未调教、训练好以前,野性犹在,稍一疏忽、懈怠,它就会落入草,犯人苗稼;如果它把绳子挣脱跑掉了,一时难找,你还得到处去追寻。 所以,得到安祥,并非就是圆满,还须一段长时的调柔的功夫。 (五)牧牛鞭索时时不离身恐伊纵步入埃尘相将牧得纯和也羁锁无拘自逐人纯和就是熟处转生,生处使熟。 修行的主要着眼在于把过去的惯性纠正过来,让以往熟悉的东西逐渐淡化、疏远,取而代之的就该是清净无染、纯一无杂的安祥。 可是,人们的分别心是念念相续,停息不住的,念头多到连自己想什么都不知道时,当下便是无明。 活在无明中的人,六根时时面对六尘,如胶似漆般地粘在一起,苦乐、哭笑皆由不得自己,这是多么可悲、可怜的人生! 而修行人觑破了虚幻,看清楚了真实,便开始离执、调心。 一旦调伏久了,由离执到去执,不断地抛丢,不断地自我反省、批判、修正,逐渐地会念起自知,进而正念多妄念,最后至于没有邪、妄之念,正念也只是用心如镜的随境而照。 到此地步,无念心体的安祥心态便出现了,安祥虽然出现了,要知珍惜它,盯牢它,使它由生变熟到须臾不离,秒秒都在。 所以,此刻的保任、管带工夫特别重要,千万别让它隐没、退失。 我经常说:法的修行落实在观心,观心的始终要诀在念念自知(觉),自知、自觉里面没有任何相对的二边。 如果出现了人或事物的他、它那就是我形容的小偷、贼! 观心观得好,就是盯牢这小贼,看他能做什么? 古德也说得好:识得不为冤! 因为家贼是谁呀? 你如果搞清楚了,贼不是别人,你会亲切得很。 不过,还未臻此境地的人,就要好好地牧牛,牧牛就要盯牢它,不主它乱跑、乱来。 所以,得到了牛(有了安样)并非了事,还需要慢慢地驯服(保任)它,紧紧地看管住它。 如果一个修行人不肯把过去那些机械惯性丢掉,和它绝缘,是很难自在的。 (六)骑牛归家骑牛迤逦欲还家羌笛声声送晚霞一拍一歌无限意知音何必鼓唇牙这是指生处已经转熟了。 刚才说到我们旧时所有的那些毛病,始终与我们离不开的怀疑、嫉妒、生气、恐惧、贪心、不满、抱怨、牢骚都和我们变得陌生了,面安祥则渐渐和自己熟悉了,熟到走到哪里,它都形影不离的跟着,显然保任接近成功,家乡在望了。 (七)忘牛存人骑牛已得到家山牛也空兮人也闲红日三竿犹作梦鞭绳空顿草堂间很多人修学到这里,就认为已经到家了,其实还没有,为什么呢? 法执虽然没有了,微细的我执尚在;牛虽没有了,但是人还在。 比如说:我在修行,我很安祥有我、有安祥是二法。 必须是到了安祥就是我,我就是安祥,安祥成为人格化,是人的属性了;没有安祥就没有我,有我就有安祥时,就更上一层楼了。 (八)人牛俱忘鞭索人牛尽属空碧天辽阔信难通红炉焰上争容雪到此方能合祖宗这一首颂在说明保任成功后,自牧的功夫已达圆满,显然法执已泯,渐臻无为,安祥已经成为自己的内涵,而成为秒秒不离、相续不断的正确的觉受与知见,到此粗漏已尽,得大休歇。 (九)返本还源返本还源已费功争如直下若盲聋庵中不见庵前物水自茫茫花自红这首颂的意境是什么呢? 是大事了毕。 到些境界,才真正没有牛,也没有人了。 不过人牛皆空以后有一条岔路,搞不好就会走入歧途,要特别参祥,不要搞错。 恶取空见者,说空是什么都没有;因果也没有,人也没有,佛也没有,法也没有看见《证道歌》云:亦无人,亦无佛,大千沙界海中沤,过往圣贤如电拂! 便执为实法,修行人修到这里切须留意,一起空见便堕偏空,那就完了。 人牛俱忘以后,应该圆满了,为什么说还不圆满呢? 因为只要有人、有法都不圆满,凡情已尽还有圣解,也不圆满。 因为禅是绝对的,是不二的,存了圣解落在圣边仍是边见,必须把圣解也丢掉,那就大事了毕,才真的是澈了。 我曾一再说过:人的青层意识,分为四个阶段:第一、睡眠意识:有些人买过睡眠学习机,睡着了若没有意识怎么学习? 有些人湖里糊涂地度日,过了一生,也和睡着了没有什么两样。 第二、相对意识:人从早上醒来,便开始人我、是非、好恶、好坏、得失在二元的相对意识里打滚;相对意识亦即是分别心的作用。 第三、自我意识:自我意识不是指主观、我执,而是指纯我意识。 什么是纯我意识? 比如参禅参到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时,便是独我(纯我)意识:独我(又名独头)意识触机遇缘,像虚云师倒开水,烫着手,打破杯! 独头意识粉碎了,便是无我意识,到此才是心灵的大解脱! 第四、无我意识:又名客观意识。 这里的无我,请不要起断灭之见,若果如此,不修个什么? 这是非常重要的关键,要知道,真实的是原本的,原本的即是最初的,最初的也是最后的。 佛法常常画○来表示,圆代表什么? 代表不二,代表起点就是终点下班是工作的终点,也是休息的起点;早上起床是休息的终点,也是工作的起点。 点与点重叠起来便是一个圆。 如果不明白之个旨趣,乱画圆相,那是欺人自欺。 参禅参到无我(客观)意识时,切勿起断灭见,而是山河及大地,全露法王身。 山河及大地日月星辰都是自己,宇宙即我,我即宇宙。 以上四个阶段,大家不要误会,以为是走一段丢一段,而是后者涵摄前者,让四者相互冲淡、调和而成为中道的心态。 《六祖坛经》上说得很清楚:使六识,出六门,于六尘中无染无杂。 又说:若觅真无念,念上有无念。 又说:若觅真不动,动上有不动,不动是不动,无情无佛种。 如果你以不动为不动,那就成了无情无佛种了。 一落边见,就违背不二,就不是圆。 自救不了,遑论救人? 所以,我们应该像庄子讲的至人用心若镜,不管什么东西,来了,很清楚;去了,不留丝毫痕迹(绝不留影为念)。 有句诗形容得很好;事如春梦了无痕。 古德也说:若片云点太虚。 这就是整个四种意识都开发了以后的境界,也就是返本还源到家以后的绝对心态。 (十)入廛垂手露胸跌足入廛来抹土涂灰笑满腮不用神仙真秘诀直教枯木放花开修行圆满,已经大事了毕,为什么还要回到市廛(社会)的人群中来呢? 这就是不舍众生,行无缘大慈、同体大悲的佛陀行、愿,参禅合当如此。 六、结语牛的礼赞一开始就说:学法要发无上心。 无上心包括知、情、意三大部分:知要澈证宇宙实相及一切理、一切事的根源,找出真理的始祖来。 情要升华自我情怀为大慈大悲而不舍众生,修行是为了众生而修,不专是为自己。 意发长远心,不悟不休,海枯石烂,生生不退,所有伟大的事业,都不会是马拉松的成绩,而是接力赛的成果。 如果一个修行人大事了毕而不入廛垂手,那就是自了汉。 若是不昧初因,当初修行曾发无上道心,是为了众生而修,那么修行圆满以后,当然应该回到人间普度众生才对。 再次回到人间和以前有什么不同呢? 古德说:依然还是旧时人,不是旧时行履处了人还是那个人,但是他的人格内涵、生活感受、风度、行履却完全不一样了。 再次入廛干什么? 垂手度生啊! 如何度法? 《金刚经》说:度尽一切众生,实无众生如来度者。 度而不度,不度而度。 触机遇缘,接引有情。 这就是兴慈远悲,不舍众生。 在牛的礼赞中,引经据典地说了那么多牛与佛、牛与禅、牛与佛法,请问各位:到底是牛牧人? 还是人牧牛? 试说看! 若说是人牧牛,未免喧宾夺主;若说是牛牧人,显然栽赃诬蔑。 究竟该怎么说呢? 本来有个答案,可惜让别人抢先说了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发布时间:2025-11-05 11:41:13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30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