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韩镜清:成唯识论疏翼 第二册 卷三 二十五、离阿赖耶生死不成 内容: 【论文】三? 三七八又契经说:诸有情类受生、命终,必住散心,非无心、定。 若无此识,生、死时心,不应有故。 【疏翼】第二引经申其理证或依经附理十证中,第六生死时心证。 于中有三︰一、引经,二、遮余非,三、归本识。 此即初文。 【述记? 卷二十二】自下、第六。 此、初引经,使证识有。 谓此大乘及通小部,受生、命终必住散位,及与有心,方得受生及命终理。 此中合[1]文「必住散心」,非住无心及非住定位,而得命终受生者也。 下破经部等,所以者何? 《瑜伽》第八十云:诸无学者,要先入灭定,后方入无余,亦无心命终。 彼无六识,非无第八[2]。 由斯即显若以六识为命终识,彼如何成? 若说意识受生命终,彼由无学愿力致然。 既有第八,亦非无心,又说诸异生、有学,不相违也[3]。 【论文】三? 三七九谓生、死时,身心惛昧,如睡无梦、极闷绝时,明了转识必不现起。 【疏翼】第六生死时心证中,第二遮余非。 于中分五。 第一破六识非,又分为三︰一、举无转识,二、立六量非,三、有必可知。 此即初中初文。 【述记? 卷二十二】下文有五︰一、破六识非,二、显第八是,三、破大乘异说,四、破上座部义,五、难死时渐舍之识。 初中有三,如文自显。 此即第一、举无转识。 此位「身心」俱太「惛昧」──「身惛昧」,硬强性;「心惛昧」,暗劣性。 「如睡无梦」,即五位中无心睡眠。 「极闷绝时」,因鬼、药等有此事起。 如〈决择分〉[4]、〈无心地〉[5]说。 然瑜伽师,生、死二位既无,六心无心地中不别说者,即闷绝摄。 今言「闷绝」,离死、生外,为鬼药等所闷绝故[6]。 今此二位,非是住定,住散心位。 有此无心,故引为证。 量云︰即生、死位,明了转识必不现起。 身心惛昧故。 如睡无梦等。 此二位中身心惛昧,大小二乘悉皆共许,故极成因。 转识,生、死位无,唯大乘义,故得为宗。 对萨婆多,此喻不成,彼但三位[7]说无心故。 然先释有二︰一、谓唯有第八,无余六转,此文可然,宗[8]无余故。 即以《瑜伽》第一为证,谓入母胎说有本识,不说意故[9]。 又以《对法论》文为证,唯以无记心命终故[10]。 二、说亦有意识。 岂以《瑜伽》不说意识即便无者? 第七应然。 以不说故,此位应无。 若无记心命终、受生,便唯第八,第八恒有,何须说也? 即以此文证有第六。 简异性故,说唯无记。 若不然者,说无心位,何不别说受生命终,唯言五位? 前师解云︰亦即闷绝,俱是惛昧位中摄故。 然今此中文势,本意唯取有本识义为正所宗,言无意识受生命终,唯有本识;若无本识,以谁为受生命终之心也? 今助释云︰是破他故,且言无意,非唯一说,此兼两师。 然下既无别说,即以前师为正[11]。 【论文】三? 三八○又此位中,六种转识,行相、所缘不可知故,如无心位,必不现行。 【疏翼】第一破六识非中,第二立六量非。 【述记? 卷二十二】子段第二、立六量非。 此二位中,必无转识。 行相、所缘不可知故。 如无心位。 正破萨婆多,引三位无心为喻。 若兼破经部等,即前二散,及与二定、无想、五位。 然彼二部等说五识无,执有意识。 然今此中,正破彼意识,及设遮五,通言六识,非正遮计。 此即难全无。 【论文】三? 三八一六种转识,行相、所缘,有必可知,如余时故。 【疏翼】第一破六识非中,第三有必可知。 【述记? 卷二十二】第三段、设纵有六识。 难令行相、所缘,不可得知。 汝之生死,许有转识,行相、所缘应可了知。 转识摄故。 如余散有心位[12]。 今随文便,先言其因,谓「六种转识」。 次言其宗,宗中,先言有法「行相、所缘」。 次复言「有」,此言「有」者,谓有转识,行相、所缘必应可知。 「可知」,即是法。 「如余时」,是喻。 以因「故」字,安置喻中,非直文势便能,亦复义生巧逐。 上下诸文,多分如此,准此可知。 【疏翼】以上第二遮余非中,第一破六识非讫。 【论文】三? 三八二真异熟识,极微细故,行相、所缘俱不可了;是引业果,一期相续,恒无转变,是散,有心,名生死心;不违正理。 【疏翼】第二遮余非中,第二显第八是。 或依《枢要》、第三显真异熟。 【述记? 卷二十二】既有此难,外返伏难︰说有转识,遂令行相等可知;既有赖耶,应行相等可说! 第二、显第八是。 「极微细故,行相、所缘俱不可知[13]」,简第六意,体非微细,非真异熟。 是引业果、总报摄故;「一期相续」中,无断故;「恒无转变」,其性定故;「是散」心位,非定位故;是「有心」时,非同五位无心时故;「名生死心,不违正理」。 我今此识,既非转识,体「极微细」;生死虽有,「行相、所缘俱不可知[14]」,非同粗识可知之识;故六转识,违于正理。 此中所以惛昧为因,解生死时无转识义,诸贤共禀,众教同说。 次难陀论师等无量论师、正法藏胜军师等,特以为佳,恒用阐扬,殊增智虑,名光月氏[15],誉美方今,无识之俦同遵南指。 唯我大师至生遍破,及其披此,更益前非。 如次论下,及〈制恶见〉中正陈其义。 今诸释既备,胜义云集,群贤叙之,盛当所指。 【论文】三? 三八三有说:五识此位定无。 意识取境,或因五识,或因他教,或定为因。 生位诸因,既不可得故,受生位,意识亦无。 【疏翼】第二遮余非中,第三破大乘异说。 【述记? 卷二十二】下第三、破大乘异说,有六︰一、叙宗,二、正破,三、救义,四、破救,五、更救,六、复难。 此叙宗也。 五种转识,生死定无,大小教同。 然诸贤等,于此无诤,唯第六识,今应分别。 意识取境,凡有三因︰或因五识,随缘五尘;或因他教,别生解故;或定为因,境界殊妙。 死位既同以惛昧为因,故无异说。 唯于生位,更增此释︰生位,前因既不可得,故受生位,意识亦无。 言死位中,或因五识、他教等故,意识可有;唯正得以惛昧为因。 初受生位,诸因不成,故独为证。 然虽更有独起意识不缘于教、不缘五尘、不缘定境,取增人、法[16],此何不说? 无心别起,不托五尘、他教、定力,别生计度,本但三因,如见闻等,无别因起,必应尔故。 【论文】三? 三八四若尔,有情生无色界,后时意识应永不生。 定心必由散意识引;五识、他教,彼界必无;引定散心,无由起故。 【疏翼】第三破大乘异说中,第二正破。 【述记? 卷二十二】破上异师别生解者。 谓生无色初剎那后,彼时意识应永不生。 初无意识,彼此同故。 若彼伏言受生已,次入定,无散意者,理亦不然。 定心必由散意识引,或加行为因,如闻思等,或生得善,引生方起。 此通三界[17]。 五识、他教此之二因,彼界无有;能引起定散心意识,在彼界中无由起故,定如何生? 非初受生即可得定,故彼三因,彼初无有,彼界散意,何缘得生? 【论文】三? 三八五若谓彼定,由串习力,后时率尔,能现在前。 【疏翼】第二破大乘异说中,第三救意。 【述记? 卷二十二】彼复救解︰若生下界非串习定,可籍[18]散意引生彼定,下串习力后生彼时,定心率尔能现在前,故无过失。 【论文】三? 三八六彼初生时,宁不现起? 【疏翼】第三破大乘异说中,第四破救。 于中分二︰一、难定心,二、难散心。 此即初文。 【述记? 卷二十二】论主难云︰彼界定心即初生位一剎那中,宁不现起? 亦由下界串习力故,犹如后时。 【论文】三? 三八七又,欲、色界初受生时,串习意识,亦应现起。 【疏翼】第四破救中,第二难散心。 【述记? 卷二十二】下、初受生一剎那位,前生曾习第六意识,亦应现起! 即生得善,或勤烦恼、久习工巧等。 【疏翼】以上第三破大乘异说中,第四破救讫。 【论文】三? 三八八若由惛昧,初未现前,此即前因,何劳别说? 【疏翼】第三破大乘异说中,第五更救及第六复难。 【述记? 卷二十二】若汝救言:无色界中初生定心,及下界中初生位散心,由惛昧故,初未现前。 此即是前诸论、诸贤共禀之因,何劳于中妄生别说? 【疏翼】以上第二遮余非中,第三破大乘异说讫。 【论文】三? 三八九有余部执:生死等位,别有一类微细意识,行相、所缘,俱不可了。 【疏翼】第二遮余非中,第四破上座部义。 于中分二︰一、叙执,二、简归。 此即初文。 【述记? 卷二十二】上座部师说,有根本计,有末所计。 根本计粗细二意,许得并生;末计不然,必别时起[19]。 【论文】三? 三九○应知即是此第八识,极成意识,不如是故。 【疏翼】第四破上座部义中,第二简归。 【述记? 卷二十二】今此本计别有细意识,生死位中,一类、微细,行相、所缘俱不可了,非如萨婆多等,故我无咎者。 不然,此即是我第八之识。 所以者何? 「极成意识不如是故」。 即以汝因,还复破汝。 谓︰彼计有二意识生,一、粗,二、细。 细者受生、命终,俱不可知,异粗意识。 无着《摄论》本云:应二意识俱时转等[20]。 「又依染污故,时无断故,意识所缘不可得故。 [21]」又此所依是种子识,即我所说第八识者,《摄论》诸师,未悟此文,由不曾见《唯识论》故[22]。 无二意识并生论[23]者,我不颂此经,我部经中无此语故。 或说无二粗意并生,及二细意并生,言先不障粗、细二识并生,故无妨也。 又因明法,因有三相。 「依染污」因、「时无断」因,缺无同品定有一相,非正比量[24]。 「意识所缘不可知[25]」者,如大乘本识缘身器故,所依种识即本识者,何劳虚认此体非汝所计之识? 今论意言︰汝谓不然。 且初二意并生,有难。 亦应有粗细二眼识并生,转识摄故,如意识。 或意识不得有粗细二识并生,转识摄故,如眼等识。 故知经上无文[26]定说,以理证尔。 岂得随情,便拨圣教? 次三因者,此非正量。 谓立量云︰汝所言细意识者,决非意识。 极成意识不如是故。 如眼等识。 或意识所缘分明行相不可得故。 犹如五识。 唯第三因成是比量,前二返显,以理直逐,不为比量,何得误[27]征[28]? 今此论言「极成意识不如是」者,即彼[29]第三因。 文虽不同,势义是一。 由是前量故,汝细意识即我赖耶故,故上座师不符正理。 【疏翼】以上第二遮余非中,第四破上座部义讫。 【论文】三? 三九一又将死时,由善、恶业,下、上身分,冷触渐起。 若无此识,彼事不成,转识不能执受身故。 【疏翼】第二遮余非中,第五难死时渐舍之识。 文分为二︰一、总难转识,二、别难五六。 此即初文。 【述记? 卷二十二】自下论文、通破诸部。 下第五、难死渐舍识。 世亲、无性《摄论》皆云善业从下冷,恶业从上冷,由生胜趣、恶趣别故[30]。 《瑜伽》第一云︰随上下冷,后至于心。 此处初生,最后舍故[31]。 如上所明,六非执受,以舍执受,冷便起故。 【论文】三? 三九二眼等五识,各别依故,或不行故;第六意识,不住身故,境不定故,遍寄身中,恒相续故;不应冷触,由彼渐生。 【疏翼】第五难死时渐舍之识中,第二别难五六。 【述记? 卷二十二】五识依别,先若能执受,无识之时,身冷应起。 若身识遍能执受者,「或不行故」。 渐命终时,亦有先舍五识身故。 意识住身,可由起触。 不是决定住于身中取触等故,非无意识身便冷生。 第八住身,即有暖起,不住身处,故冷触起。 又第六识「境不定故」,缘境转易。 此命终时,行相微细,缘一类境,非第六识有是相状。 第六意识恒常起时,逢境即缘,随依即止,不同本识久住一依,定缘此境。 由是等文,下[32]七识中,有一类计第八识以五根为依[33]。 如此中言五识「各别依」,不能执故。 通依者,能执。 若不依根,能执受者,第六应然。 若不依、不能执,便以第八为不定故[34],第八故以五根为依。 及此中言「不住身」故,故第八识亦住于身。 【疏翼】以上第六生死时心证中,第二遮余非讫。 【论文】三? 三九三唯异熟心,由先业力,恒遍,相续,执受身分,舍执受处,冷触便生。 寿、暖、识三不相离故。 冷触起处,即是非情,虽变,亦缘,而不执受。 故知定有此第八识。 【疏翼】第六生死时心证中,第三归本识。 【述记? 卷二十二】下、总结言。 唯第八识真异熟心由先业力恒不断、遍、相续、执于身,舍执受处,冷触便起。 寿、暖、识三不相离故,识不起处,即是非情,引果所摄外器之类。 虽第八识变,而亦缘,而不执受,如发鬓等,故此识有。 上来或初、引教共诤,别破异部,二、引事[35]为难,三、总结上文。 【疏翼】以上第二引经申其理证或依经附理中,第六生死时心证讫。 --------------------------------------------------------------------------------[1] 「合」字,《义蕴》牒释作「合」,余作「含」。 [2] 《瑜伽》卷八十原文为:问︰诸阿罗汉住有余依涅槃界中住何等心,于无余依般涅槃界当般涅槃? 答︰于一切相,不复思惟,唯正思惟真无相界,渐入灭定无转识等。 次异熟识舍所依止﹝藏文作「次舍阿赖耶识之所依止」﹞,由异熟识无有取故,诸转识等,不复得生﹝藏文作「由阿赖耶识及转识无因不生故」﹞,唯余清净无为离垢真法界在。 [3] 谓与《瑜伽》卷八十文不相违也。 道邑《义蕴》云︰此又解经。 经必住散心等者,说异生、有学,不据入无余依。 故与《瑜伽》不相违也。 [4] 《瑜伽》卷六十三说,由七种因心不得生中,第一「谓缘缺故,心不得生」云︰谓内眼处坏,若外色处不现在前,广说乃至内意处坏,若法处不现在前,尔时由彼所生眼识,乃至意识,终不得生。 如是,名为由缘缺故心不得生。 [5] 《瑜伽》卷十三云︰谓无心睡眠位、无心闷绝位、无想定位、无想生位、灭尽定位,及无余依涅槃界位。 如是六位,名〈无心地〉。 [6] 道邑《义蕴》云︰死生虽即闷绝,今离彼外,别取鬼、药等闷绝,证死生也。 [7] 萨婆多部唯无想、灭尽、无想异熟三位无心。 [8] 「宗」字,《演秘》谓合作「言」,《义蕴》谓「宗」字正。 [9] 如《瑜伽》卷一云︰尔时,父母贪爱俱极,最后决定各出一滴浓厚精血,二滴和合,位母胎中合为一段,犹如熟乳凝结之时。 当于此处,一切种子、异熟所摄、执受所依阿赖耶识和合依托。 [10] 《对法》卷二云︰云何命终之识不可得耶? 谓临命终时识渐舍离所依身分,发起冷触,或上,或下,非彼意识有时不转,故知唯有阿赖耶识能执持身。 随于身分,若舍此识,冷触可得,身无觉受。 意识不然。 是故若无阿赖耶识,命终之识必不可得。 [11] 《枢要》卷中云︰此段中文,或分为六︰一、破经部:「如睡无梦」,转识无故,余部不尔。 次、破萨婆多等。 三、显真异熟。 余三、文自显。 [12] 《枢要》卷中云︰萨婆多等说有意识行相可知,故今难之云︰如可知者,应如余位分明可知。 既不分明,明非意识故。 [13] 「知」字,论作「了」。 [14] 「知」,即「了」。 [15] 灵泰《抄》云︰其五天竺国,名「月氏国」。 即三世佛一切独觉师中,皆现能除众生贪瞋热起病,而得清凉,犹如天上月能除热起,而得清凉也。 [16] 道邑《义蕴》云︰「取增」,与执着义同,即是妄执我、法也。 [17] 灵泰《抄》云︰若身在欲界,由加行善闻思慧引,方能入定。 色界由加行善闻慧引,则能入定。 色界无思慧故,为有耳根、有闻慧故。 其生得善亦能疏引定也。 无色界闻思慧俱无,唯有生得善通三界也。 智周《演秘》云︰生得、因修思等加行,何得同也? 又宽狭别︰生得善心遍三界,思等不遍。 [18] 「籍」字疑为「藉」。 [19] 《异部宗轮论》说上座部分破为十一部中,第十一部经量部云︰其经量部本宗同义︰谓说诸蕴有从前世转至后世,立「说转」名。 有根边蕴,有一味蕴。 该论《述记》卷下解云︰「一味」者,即无始来,展转和合,一味而转;即细意识曾不间断,此具四蕴。 「有根边蕴」者,「根」谓向前细意识位,生死根本,故说为「根」。 由此根故,有五蕴起。 即同诸宗所说五蕴,然一味蕴是根本故,不说言「边」。 即与根本计近。 [20] 《摄论》卷一原文为:若有于此非等引地殁已生时,依中有位,意起染污,意识结生相续。 此染污意识,于中有中灭;于母胎中识、羯罗蓝更相和合。 若即意识与彼和合,既和合已,依止此识,于母胎中有意识转。 若尔,即应有二意识于母胎中同时而转。 《摄论? 无性释》卷三云︰谓异熟体有情本事不待今时加行而转无记意识,及可了知所缘、行相、乐、苦受等相应意识,是二意识应一身中一时而转。 然不应许。 [21] 《摄论》卷一原文:又即与彼和合之识是意识性,不应道理。 依染污故,时无断故,意识所缘不可得故。 《摄论? 无性释》卷三解前二因云︰由立宗门,显与彼法自相相违。 谓共决定若是意识,非一切处、非一切种、非一时,依于染污,犹如后时所有意识。 如是结生相续时,识于一切处、一切种类、一切时分,皆依染污。 即中有摄后心为依,此所依心,生有为境。 于一切处、一切种类、一切时分,是染污故﹝《摄论? 世亲释》卷三云「谓此意识贪等烦恼所染污意为所依止,缘生有境,故是染污。 即此为依,名『依染污』」﹞。 能依之识,非是意识,由此越于意识法故。 或有说言︰与四烦恼恒相应心,名「染污依」。 已相续心应成染污! 此已成立许为无记,异熟性故﹝灵泰《抄》云「一『依染污故』者,有二释。 一云︰第八识依染污末那识,以为俱有依,名为依染污也。 此解不定。 第六识亦依染污末那故。 (本论卷四云「又说藏识恒依染污,此即末那」。 又云「第六意识俱有所依,唯有二种︰谓七、八识,随缺一种必不转故」)。 二、欲命终时,第六识中,即起爱染而润生,第八识依第六识中染污爱取故,而得受生。 如论卷八云『九种命终心,俱生爱俱故』。 故知『依染污故』,证命终时唯有第八识。 故今取后解。 卒被打杀者,即不得起润生爱。 若渐渐病死者,即起染污润生爱也」﹞。 由异熟性,对无间断,由此亦遮意识性。 [22] 灵泰《抄》云︰又以前讲《摄论》法师等,虽见《摄论》中难二意识俱时转等,又染污故等论文,然诸师等不知此《摄论》而破上座部,若读此《唯识论》文,方知破上座部计也。 [23]《摄论? 无性释》卷三云︰如是颂言︰无处无容非前、非后、同身、同类﹝藏文无「同身、同类」四字﹞,二识并生。 [24] 灵泰《抄》云︰虽有初一相,谓有遍是宗法性,即缺第二相,而无同品定有性。 智周《演秘》云︰观论本、释,量无明文。 所以疏主断前二因,但直责也。 古德以彼命根为喻而立其量,量如前辨﹝「初和合识,非是意识,依染污故,犹如命根」﹞。 喻既论无,不假为量。 又自第八,亦不得成。 他量破云︰初生时识非是第八。 依染污故。 犹如命根。 彼此既同,何能遣过? 由此故知直责为善。 或可作量,论示方隅,略不言喻。 我宗命根,不定异八,汝命根喻,所立不成。 由斯作量,理亦应通,义既多途,任情取舍。 「时无断」因,亦可以彼命根为喻。 [25] 「知」字,《摄论》原文作「得」。 [26] 如《摄论? 无性释》卷三。 [27] 「误」字,灵泰《抄》、《义蕴》牒释作「误」,余本作「悟」。 [28] 灵泰《抄》云︰比来讲论法师将前二因皆作比量者,非也。 何得误征耶? [29] 「彼」,指《摄论》。 [30] 见两《释》卷三。 《摄论? 世亲释》云︰将舍命时,造善、造恶,或下、或上,身分渐冷。 以造善者,处定上升,若造恶者,必定下坠。 《摄论? 无性释》云︰若造善者,即于其身下分渐冷。 若造恶者,与此相违。 [31] 《瑜伽》卷一云︰又将终时,作恶业者识于所依从上分舍,即从上分冷触随起,如此渐舍乃至心处。 造善业者识于所依从下分舍,即从下分冷触随起,如此渐舍乃至心处。 当知后识唯心处舍,从此冷触遍满所依。 [32] 「下」谓下文,见本论卷四。 [33] 如本论卷四云︰又异熟识,有色界中能执持身,依色根转。 如契经说:阿赖耶识业风所飘,遍依诸根恒相续转。 《瑜伽》﹝卷五十一﹞亦说眼等六识各别依故,不能执受有色根身。 若异熟识不遍依止有色诸根,应如六识非能执受。 [34] 道邑《义蕴》云︰若对小乘立第六识不能执受,量云︰第六识不能执受有色根身。 以不遍依故。 如五识者。 彼出过云︰为如五识不遍依故,第六不能执受耶? 为如第八不遍依故,第六意识能执受耶? [35] 谓死时渐舍之事。 发布时间:2025-11-06 12:49:13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3063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