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庄春江:第六十四、只能依附身心生存的识 内容: 第六十四、只能依附身心生存的识有一次,佛陀在舍卫城祇树给孤独园,教导比丘们说:「比丘们! 植物利用五种方式繁殖,哪五种呢? 有从根部繁殖的,称为根种子;有从茎部繁殖的,称为茎种子;有从节处繁殖的,称为节种子;有从落叶直接生根的,称为自落种子,有从种子发芽繁殖的,称为实种子。 这五种种子如果不坏、不腐,足够成熟,一遇到有土壤与水分的环境,就能发芽成长而繁殖开来。 比丘们! 那些种子,就如同纠取诸蕴聚集的识。 土壤就如同四个识所安住处。 水分呢? 就像识的贪喜攀缘。 识在哪四个地方贪喜攀缘安住呢? 就在色、受、想、行等四个地方贪喜攀缘安住;在那里经由喜贪润泽,而生长增广。 比丘们! 如果说,离开色、受、想、行而有识的安住处,那是无法理解,也无法经验的,只有徒增大家的困惑而已。 比丘们! 如果能于色处断贪爱,一旦离贪爱后,色的安住处就被封锁,识与色的系缚就断了。 系缚一断,攀缘就断了,识就失去了安住处。 一旦失去安住处,识就不能生长增广。 同样的道理,受、想、行等其它三个识的安住处也一样,只要断了贪爱,识与四个安住处就失去了联系,就没有安住处。 没有安住处的识,因不能生长增广而解脱了。 解脱了以后,于世间的一切都无所取着。 无所取着的缘故,所以自知已证得涅槃而说:我的生死已到了尽头,清净的修行已经确立,该作的都已完成,自己知道不会再有下一生了。 不再攀缘执取下一生的识,我说不会再到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到处攀缘,只会看到缘起正法,而想要趣入涅槃、寂灭、清凉、清净、真实。」※※※有一次,尊者舍利弗在傍晚时分,禅修告一段落后,去见尊者摩诃拘絺罗。 两人见面,问讯寒暄后,尊者舍利弗问尊者摩诃拘絺罗说:「拘絺罗学友! 老会发生吗?」「舍利弗学友! 会啊!」「拘絺罗学友! 死会发生吗?」「舍利弗学友! 会啊!」「拘絺罗学友! 老与死的发生,是由于自作? 还是他作、自他共作,或是无因无缘的偶然呢?」「舍利弗学友! 老与死的发生,不是由于自作,也不是他作、自他共作或无因缘,而是因为诞生了的缘故。」「拘絺罗学友! 那诞生,是由于自作? 还是他作、自他共作,或是无因无缘的偶然呢?」「舍利弗学友! 诞生是因为『有』的业力蓄积成熟缘故。」就这样,尊者舍利弗一路追问,尊者拘絺罗一路解答:「有」的形成,是因为「取」;取的形成,是因为「爱」;爱的生成,是因为「受」;受的生成,是因为「触」;触的形成,是因为有「六入处」;六入处的生成,是因为「名色」;名色的生成,是因为「识」。 「拘絺罗学友! 那识的生成,是由于自作? 还是他作、自他共作,或是无因无缘的偶然呢?」「舍利弗学友! 识的生成,是因为名色的身心和合缘故。」「拘絺罗学友! 前面你说名色的生成,是因为识的缘故,后面又说识的生成,是因为名色的缘故,这到底是什么意思呢? 应当怎么来理解呢?」「舍利弗学友! 我来打个比方,这样比较好理解。 譬如,如果要将三根芦苇在空地上竖立,则三根芦苇必须辗转相依,才能鼎立起来。 如果拿掉一根,其它两根就会立不住,而拿掉的那一根,也同样立不起来。 识依于名、色的情形,就像这样,三者必须辗转相依,才能生长。」听了尊者摩诃拘絺罗的这番解说,尊者舍利弗心中十分佩服,就以种种的赞叹来称扬他,并且说:「拘絺罗学友,如果比丘能依于对老死、生、有、取、爱、受、触、六入处、名色、识等的厌患、离欲、灭尽而说法,可以称他为法师比丘了。 如果依着对老死等厌患、离欲、灭尽而修,则可以称他为依法次第修行比丘了。 如果对老死等厌患、离欲、灭尽,不取着而解脱,则可以称他为现法涅槃比丘了。」按语:一、本则故事前段取材自《杂阿含第三九经》、《相应部第二二相应第五四经》,后段取材自《杂阿含第二八八经》、《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六七经》。 二、故事的前段,说明「识」、「色受想行」、「贪爱」等三支,在生死轮回中的相互关系,后段则以三支芦苇的竖立为譬喻,说明「识」、「名」、「色」辗转相依的情况,两者有许多共同处,而其中之一,就是「识只能依附于名色、四识住的身心中」,即不能单独生存的观念。 这个观念,值得提供给「中阴身」即是「识」,或者说人死后的「识」会「漂流」多少天后,才去往生「投胎」的信仰者,一个重要的思惟参考。 三、什么是「名色」? 「色」是指物质类的,应无疑义。 而「名」呢? 若依《杂阿含第二九八经》说,「受、想、行、识」等「四无色阴」,亦即五蕴中的四个非物质类组合,称为「名」。 若依《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二经》说,「受、想、思(行)、触、作意」称为名。 比对本则故事「识缘名色,名色亦缘识」的对称用法,「名」应不包含「识」比较妥当。 四、解脱者的识,「不会再到东西南北、四维上下到处攀缘,只会看到缘起正法,而想要趣入涅槃、寂灭、清凉、清净、真实。」《杂阿含第二八八经》原经文作:「我说彼识不至东、西、南、北,四维、上、下,无所至趣,唯见法,欲入涅槃、寂灭、清凉、清净、真实。」与故事第六三〈遍寻不着瞿低迦的识〉,以及故事第九八〈阐陀的证入〉中,尊者阐陀长老的名言:「不复见我,唯见正法」相当一致,可以参考。 五、贪爱止息了,经中以油灯不加油(《杂阿含第二八五经》、《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五三经》),大火不加薪材(《杂阿含第二八六经》、《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五二经》),大树断了根(《杂阿含第二八三经》、《相应部第一二相应第五五经》)来形容,相当值得未解脱的我们略作揣摩。 六、故事的后段,说的都是深彻的佛法,又为佛法不限于佛说的一例。 发布时间:2025-11-09 13:29:29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307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