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宋智明:禅观入门 四、禅的渐修方便与顿悟 永嘉禅师与永嘉禅 内容: 永嘉禅师与永嘉禅唐代著名高僧永嘉禅师,与历史上许多高僧大德一样,他一生为佛教的弘法事业奉献了自己的身心,慈光所及,人天普利。 其光彩形象,千百年来,一直受到广大佛子的钦仰赞叹。 永嘉禅师先习天台教观,悟道后印证于六祖座下,与青原行思、南岳怀让并列为六祖门下三大禅将。 一首《证道歌》流传久远,是禅典里最令人喜见乐闻的禅歌;一部《永嘉集》,融会台禅,真机独露,阐述禅宗悟修圆旨,为禅林中一枝独秀。 他的门下虽不及南岳、青原二系人才辈出,形成五家宗派而禅风广播,但永嘉禅师一生的高风亮节及其禅法顿渐并行的独特风格,却是非常适应难以起疑情、参话头的现代人修学。 因此了解禅师的修证及弘法过程与禅法的修学次第,对我们研讨禅的门径 极有好处。 本文即就永嘉禅师的生平与永嘉禅法,略作论述,以期抛砖引玉。 一、永嘉大师生平事迹永嘉禅师,温州人,俗姓戴,字明道,法名玄觉,号一宿觉。 生于唐高宗麟德元年(633),寂于唐玄宗先天二年(712)。 禅师少年舍俗出家,受具足戒后潜修于温州西山龙兴寺,他精持律仪,常悦禅寂,同时对当时已传译来的三藏经论进行研习。 不久,有感于天台法门的博大精深与切实可行,便一门深入,专精天台教观。 唐庆州刺史魏静在《禅宗永嘉集》序中赞叹禅师的修学过程道:少挺生知,学不加思。 幼则游心三藏,长则通志大乘。 三业精勤,偏弘禅观。 境智俱寂,定慧双融。 遂使尘静昏衢,波澄玄海。 心珠道种,莹七净以交辉;戒月悲花,耿三空而列耀。 加复霜松洁操,水月虚襟;布衣蔬食,忘身为法,伤含识,物物斯安;观念相续,心心靡间;始终抗节,金石方坚。 禅师三学齐修,止观双运,解行并进;于精勤心中,圆解忽然大开。 进而发心专修三昧以期实证。 见龙兴寺旁别有幽邃胜镜,遂于岩下自构禅庵,默默禅修。 不久,便体入无生,深证实相。 天台宗第八祖左溪玄朗与六祖门下东阳玄策禅师,因访道来温,见永嘉禅师悟证甚深,因无大德印证,他人莫信,难以弘传禅法,玄朗禅师便激励他与东阳策同去曹溪,面见传承禅宗正脉的六祖大师,以求印证。 永嘉禅师与东阳策一同到了曹溪六祖道场,他左手拿着净瓶,右手持着锡杖,一进门便以作家的手段:振锡杖携瓶,绕祖三匝。 不顾沙门的威仪礼节,直以本来面目与六祖相见。 六祖见而问道:夫沙门者,具三千威仪,八万细行。 大德自何方而来? 生大我慢? 作为一个出家人,在进入道场法会时,应具足三千威仪与八万微细之行。 而大德你却不顾礼仪,到底从哪里来? 为什么如此骄慢无礼? 禅师则以沙门本分事回道:生死事大,无常迅速! 为了生死的大事和无常的迅速之故,已顾不得区区的威仪与细行了! 六祖听后立即征问道:何不体取无生,了无速乎? 你既已知道生死事大,无常迅速,那为什么不直下去体悟无生无死的本体,了达无起无灭的本源而超越迅速的无常流转呢? 禅师托出了本地风光:体即无生,了本无速! 万法的当体即是无生无死的真性,了达无起无灭的本源佛性,即是真常妙德。 此际已经超越了相对世界,故绝无变灭流转可言! 六祖见禅师一言中的,确已悟入禅门宗旨,深得佛祖心要,即点头认可道:如是! 如是! 禅师的廖廖几句对话,便得到当时禅宗中威望最高、亲传佛祖衣钵的六祖大师的印可,这一事件,无疑像一粒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使座下大众无不愕然,其中未能于言谈之下,领悟作家相见时心心相印的妙趣者,故有惊愕与怀疑。 永嘉大师见大事已毕,于本份事上巳了无一法可得,故不必留学于六祖座下,即以沙门威仪参礼六祖大师后,准备立刻下山返回温州。 六祖见一座大众未能于言下回机、返照自己本来面目。 为使大众深明禅旨,也为了使天下人更能起信于永嘉禅师的悟证,所以又借机勘问道:返何速乎? 你从温州远远地赶来,又立刻要回去,为什么这样匆促呢? 禅师时时不离妙明真心,随即应声答道:本自非动岂有速耶? 真如本性,湛湛寂寂,本无来去动转,哪里有来去匆匆之说? 六祖见禅师从体上回答,便从相待的知与境上来征问:谁知非动? 是什么人知道没有动呢? 可见六祖想套出真知与妄知,从而判断真悟与否。 仁者自生分别! 禅师说,如果你在知与动的相待相上去理解,那只是你自心所生的分别而已! 六祖闻言故意赞道:汝甚得无生之意! 你的回答已经证明了你已获得无生意旨了。 无生岂有意? 无生是真空湛寂不二之性,此中言语道断,心行处灭,难道还有意旨可得? 禅师深谙个中消息,不落圈套,故反而问道。 六祖是传佛心印的禅学大家,决不会放过这关键的一环,故又征问道:无意谁当分别? 没有意旨,那么是谁在现前之境中而分别了知呢? 禅师则即体而用,妙机顿露:分别亦非意! 真空无生之体,离凡夫分别之意念,其性湛湛,但又不是木头石头,不能活泼应用,它是湛湛寂寂,感而遂通的灵妙真心,虽随机起用,分别一切,又不落情意,不随境转,是超情离见的。 因此,无生无所不生,无知无所不知。 证悟者已消融意识,返本妙明,故分别随机而启,自性不动,寂照不二。 禅师道出了自己所证悟的现量真境后,六祖见其悟证甚深,智光迸发,在一座大众前由衷地赞叹道:善哉! 善哉! 唐代的禅风是朴实的直指法,师弟在言谈中便可一念回机,荐得自性,因此不用机锋转语。 永嘉禅师在动与不动、分别与无分别、意与无意、生与无生等禅宗悟修关键问题上,一一流露出禅悟者的内心般若智光,不仅六祖为之赞叹,千百年来的禅学者,阅了这段公案,也无不为之深深叹服。 六祖以沙门的因缘情谊,挽留禅师在山中一宿。 当晚,禅师从其悟证的心中,流出了一首千古不朽的《证道歌》。 据历史记载,当时曹溪附近许多人都看到了虚空中闪着《证道歌》的金字梵光。 于是人们更加饮佩禅师的悟证与德行的高深,虔敬钦仰,尊号他为一宿觉。 由此缘故,禅师便名闻遐迩,学者辐辏。 禅的求学者蜂涌而来,聚集在温州龙兴寺永嘉禅宗道场,虔求禅的甘露来滋润生命的心田。 永嘉禅师以无限的悲心与宏深的愿力,舍已利人,开始了禅法教导,接引众生进入佛法的真实悟门,了脱无始的生死业缘,开发无尽的种智。 魏静在《永嘉禅宗集序》里又这样赞叹禅师悟后的状况:浅深心要,贯花惭洁,神彻言表,理契寰中。 曲已推人,啧凡同圣。 则不起灭定,而秉护四仪。 名垂当时,道扇方外。 三吴硕学,辐辏禅阶;八表高人,风趋理窟。 可见其影响极大,如新罗国宣法师,吴兴的兴法师、庆州刺史魏静等皆拜学其下。 禅师弘扬禅法至唐先天二年十月十七日,因见所度机缘已尽,于龙兴寺别院端坐圆寂。 禅师圆寂后,从西山脚到寺的一里路上,拥挤着来送殡的弟子,人物沸腾,可见禅师道德威望深入人心。 十一月十三日,禅师的真身殡于西山之阳。 唐元和中永嘉郡守发坟视之,见遗体如故,便于温州松台山营造净光塔,移真身于塔中。 唐僖宗赐谥为无相大师。 明代温州高僧逆川大师重修净光塔,更显庄严。 到了清代雍正皇帝又敕封为洞明妙智禅师。 永嘉禅师传法弟子有:惠操、惠持、等慈、元寂等。 他们结集了禅师生前上堂开示禅要为《永嘉禅师法语》一卷。 唐庆州刺史魏静整理了禅师生前著作成《永嘉禅宗集》十卷,并为作序,使之流传至今。 此书后来被译为梵文,由梵僧带到印度,当时印度佛教尚盛,深叹永嘉禅师为佛陀再世,并称此书为《东土大乘论》。 二、永嘉禅法述要永嘉禅法分为二部分:一是《证道歌》所述,属顿法;一是《永嘉禅宗集》所述,属渐法。 就传承法系来看,永嘉禅顿法是属六祖的禅宗正脉,在《证道歌》中对于禅系有这样的述及:建法幢,立宗旨,明明佛敕曹溪是。 第一迦叶首传灯,二十八代西天记。 法东流,入此土,菩提达磨为初祖。 六代传衣天下闻,后入得道何穷数。 又自述得道的源委说:自从认得曹溪路,了知生死不相关。 因此,永嘉禅法的根本禅系是曹溪一脉的。 永嘉禅渐法,据《禅宗永嘉集》的内容看,其主干为禅,其行布之法为止观,中间缀以禅师自己悟修的经验,而侧重点仍在天台止观的修法,这与禅师从止观入道分不开。 永嘉禅顿法是极其圆妙的究极之道,它是不除妄想不求真的顿悟顿证的真现量境界,因此是但得体,莫愁末的直截根源之法。 中下根器的行者,难以从顿法中入门,因为没有具体的方法之故。 永嘉禅渐法,分为十门的次第,步步都有具体的悟修方法,而其悟证仍可深达顿法中的一切真现量境界。 因此宜于中下根器次第修学,可逐渐证悟甚深圆妙大道。 以下扼要地介绍永嘉禅法十门修证次第,使初心习禅者。 略窥其中端倪。 第一门 慕道志仪禅师云:夫欲修道,先须立志,及事师仪则,彰乎轨训。 故标第一慕道仪式。 此初门中,禅师列出观三界、亲善友、早晚问讯、审视乖适、问何所作、瞻仰无怠、 数决心要、随解呈简,验气力,见病生疑、委的审恩。 日夜精勤、专心一行,忘身为法等十四种初入法门,依止明师的心遵仪式。 第二门 诫骄奢意禅师云:初虽立志修道,善识轨仪,若三业骄奢,妄心扰动,何能得定? 故次第二,明诫骄奢意。 此门中禅师诫勉行者应珍惜衣食,思其来处不易;不贪恋五欲,须一心求道,为法志躯。 并诫勉道:夫欲出超三界,未有绝尘之行;徒为男子之身,而无丈夫之志。 但以终朝扰扰,竟夜昏昏;道德未修,衣食斯费;上乖弘道,下阙利生,中负四恩,诚以为耻! 故智人思之,宁有法死,不无法生,徒自迷痴,贵身贱法耳! 第三门 净修三业禅师云:前戒骄奢,略标纲要,今仔细检责,令粗过不生,故次第三,明净修三业,戒乎身口意也。 此门是述净修三业十善之行,即戒律在四威仪及六根所对中的具体化与细致化,同时也是定慧学修的初步方便入门处。 是奢摩他正修法的基础。 (一)净修身业1、不杀害一切生命而殷勤拔济,方便救度一切生灵。 2、不偷盗而布施,令一切众生获得安稳。 3、不邪淫而观不净,观苦报,常修梵行。 在修身业时还应:日夜精勤,行道礼拜。 知身虚幻,无有自性。 色即是空,谁是我者? 修析空了达无我,使不以恶求,而养身命,并应:节身俭口,不生奢泰,闻说少欲,深乐修行。 这样净修身业之行,便是入贤圣之道。 (二)净修口业1、以正直语除绮语:行称法说与称理说。 2、以柔软语除恶口:行安慰语与宫商清雅语。 3、以和合语除两舌:行事和合语与理和合语。 4、以如实语除妄语:行事实语与理实语禅师述观修法云:善是助道之缘,恶是败道之本。 是故智者,要心扶正,实语自立。 诵经念佛,观语实相。 言无所存,语默平等。 (三)净修意业这即是正修的方便。 先须了知善恶之源,皆从心起。 无明妄想执我之心为邪念根本,是故智者,制而不随。 次修正观之法,禅师云:云何正观? 彼我无差,色心不二。 菩提烦恼,本性非殊。 生死涅槃,平等一照。 当知诸法,但有名子。 何以故? 法不自名,假名诠法。 法即非法,名亦非名。 名不当法,法不当名,名法无当,一切空寂。 由此观照,当证达绝相离名,心言路绝的寂灭之境时,便无明顿断,心源即恢复本净。 第四门 奢摩他颂禅师说:前已检责身口,令粗过不生,次须入门修道渐次,不出定慧五种起心,六种料简。 故次第四明奢摩他颂也。 此门即天台止观法门中的体真止法。 根性较好者,可以在即心无心,即知离知的寂寂惺惺中,悟入真空妙性。 如不然就须依次第悟入的方便,五种起心,即故起、串习、接续、别生、即静的五种心念。 前四种是病,后一种是药,以药治病,病去药亡,五念便一时停息,即名一念相应。 一念相应一念佛,真空灵知之性自然现前。 所谓六种料简,即是在一念相应之时,要勘验是否真实,故须识病、识药,识对治、识过生、识是非、识正助。 以此六种料简、不使禅心落于偏邪,未悟谓悟,未证谓证。 第五门 毗婆舍那颂禅师云:非戒不禅、非禅不慧。 上即修定,定久慧明。 故次第五,明毗婆舍那颂也。 此门即从上门的真空性定上,进一层修于观慧,以照缘生,使在智镜中了达无缚无著,从而证得境空、智空的二种智慧,成就般若无知而无所不知的真实妙用。 这门观修之法,与天台宗的假观相类似。 第六门 优毕叉颂禅师说:偏修于定,定久则沉;偏学于慧,慧多心动。 故次第六,明优毕叉颂,等于定慧,令不沉动,使定慧均等,舍于二边。 此门述即照即寂,非照非寂的中道正观之法,以定慧均等,圆成无缘大慈为妙极,是永嘉禅法中的精髓所在。 观心之法分为十门,兹简述如下:(1)法尔门──三谛一境,三智一心,智境冥合,三德宛然。 即心为道,寻流得源。 (2)观体门──一念即空、不空、非空非不空为观心之体。 (3)相应门──①心与空相应,则讥毁赞誉,何忧何喜? ②身与空相应,则刀割香涂,何苦何乐? ③依报与空相应,则施与劫夺,何得何失? ④心与空不空相应,则爱见都忘,慈悲喜济。 ⑤身与空不空相应,则内同枯木,外现威仪。 ⑥依报与空不空相应,则永绝贪求,资财给济。 ⑦心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实相初明,开佛知见。 ⑧身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一尘入正受,诸尘三昧起。 ⑨依报与空不空、非空非不空相应,则香台宝阁,严土化生。 这三个层次,九种境界,正是修道者获得相应的不同的实证境界。 (4)警上慢门──若与以上九相应境不符合,则说明全未相应。 (5)戒疏怠门──修心必须入观,非观无以明心;心尚未明,相应何日? 勿自恃! (6)重出观体门──只知一念即空不空,非有非无;不知即念即空不空,非非有,非非无。 (7)明是非门──破滞是非的迷惑心,以心不是有,心不是无,心不非有,心不非无的四句,来辗转破斥滞于是与非的执心。 (8)简诠旨门──合于宗、明于旨,则言观不存,不立文字,不著观行。 (9)触途成观门──方便立言与随机起观,不妨碍中道理性与真实妙观,所以内外典籍,有情无情,无非佛法妙道。 (10)妙契玄源──悟心之时,不滞于言观,照理会旨则言语道断,心行处灭,入不思议的如来藏心之妙源。 第七门 三乘渐次禅师云:定慧既均,则寂而常照,三观一心,何疑而不遣? 何照而不圆? 自解虽明,悲他未悟。 悟有深浅,故次第七,明三乘渐次也。 此门是述悟道者,以无作妙用,兴无缘大慈,随机起应,顺物忘怀,方便施设三乘教理行果,济度上中下三种根性。 第八门 理事不二禅师云:三乘悟理,理无不穷。 穷理在事,了事即理。 故次第八,明事理不二,即事而真,用祛倒见也。 此门为融通事理,使修学者不执理废事、迷名滞相。 指出:万法本源,由来实相;尘沙惑趣,原是真宗。 故物象无边,般若无际者,以其法性本真,了达成智故也! 所谓事理不二,迷悟有异。 迷惑者,认为实有形声;开悟者,则知万物阒寂。 因此,真谛不相背事理,事理的本体就是真谛,妙智不异于现前了知之心,即了知的本性元是妙智。 第九门 劝友人书禅师云:事理既融,内心自莹。 复悲远学,虚掷寸阴。 故次第九,明劝友人书也。 此门是左溪玄朗来信招永嘉大师居深山修道。 大师复信指出:未悟道不宜居山,应先参明师,待悟入后可居山深造,因为:若未识道,而先居山者,但见其山,必忘其道。 而先识道者,但见其道,必忘其山。 忘山则道性怡神,忘道则山形眩目。 所以修行者所重视的是道,并非居处的幽寂与否。 是以见道忘山者,人间亦寂也;见山忘道者,山中乃喧也。 必能了阴无我,无我谁住人间? 若知阴入如空,空聚何殊山谷? 如其三毒未祛,六尘尚扰,身心自相矛盾,何关人山之喧寂耶! 这的确是对贪求山居幽静而不明佛道者的当头棒喝。 许多学道者,为了追求环境的清静,而滞于外相,闹得身心不宁,反而失去了悟证的契机。 第十门 发愿文禅师云:劝友虽是悲他,专心在一,情犹未普。 故次第十,明发愿文誓度一切也。 此门中,大师发愿世世童真出家,弘扬佛法,愿以三宝之力方便救济一切众生的苦厄,度脱一切烦恼,普使成就佛道。 上述永嘉禅师渐法的十门次第,虽然从浅至深,须按步就班地进修,但更应知渐中有顿,修学者处处融合圆顿妙旨,圆悟圆修,在次第而不着次第,方能符合永嘉禅的宗旨。 由于永嘉禅法顿渐并行的实修风格,其后影响台、禅二宗极为深远。 明代中兴天台宗的月亭大师及再传弟子雁荡山的正智禅师,就深受永嘉禅师的禅法影响,盛倡台禅一致的学说,从而扭转了台宗后世只重讲教不重实修的流弊;同时使禅者从文字、口头之禅的颓风中,走向了真参实学。 发布时间:2025-11-20 12:45:40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309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