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洪修平:什么是三皈依_三皈依是什么意思 内容: 三皈依,又作三归依、三归、三自归等,即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皈依一词的梵文Sarana,含有救护、趣向之义。 在佛教里,佛、法、僧被尊为三宝,因此,三皈依也称皈依三宝。 皈依是信受佛法、进入佛门的第一步,是成为佛教徒所必经的仪式。 一、皈依佛。 佛是觉义,以能圆满成就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无上正等正觉),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之意。 佛陀觉悟了宇宙人生的真谛,亲证诸法实相之后,本着先知觉后知的精神,在人间示现成佛,教导世人,令众生开示悟入佛之知见,从而化愚成智,转迷为悟,最终离苦得乐,觉悟成佛。 由于佛陀究竟圆满的觉悟境界和自觉觉他的功德妙行,因此名为佛宝。 按照佛教的说法,在此娑婆世界成佛的是释迦牟尼,皈依佛,便是皈依释迦牟尼佛,同时也是皈依了由释迦牟尼所说示的十方三世一切佛。 二、皈依法。 法是正义,有任持自性和轨生物解两义,既指具有自性的一切存在,也指认识的标准、规范、法则、真理和善行等。 一切诸佛依法为师,皈依法是皈依佛法、正法,而非外道的邪法。 佛陀的言教都包含在三藏十二部之中,有教法、修法与证法之分。 众生依佛的教法,精勤修学,如法受持,终有一天,可以亲证佛所证、所说的真理,因此,佛法名为法宝。 三、皈依僧。 僧是净义。 僧是僧伽的简称,意为和合众,指出家学佛的比丘与比丘尼的团体。 出家人在同一信仰、共一目标的团体中,过着身和共住,口和无诤,见和同解,意和共悦,戒和共修,利和同均的清净生活,三业清净,享受平等,共证寂灭之理,所以名和合众。 僧是出家修行、住持佛法、团结一致的集团,能够弘扬佛法,续佛慧命,作为众生的导师、人间的福田,有益社会,有利群众,因此被称僧宝。 作为皈依的对象,三宝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佛证悟了法,对众生宣说,因而才有了佛的教理,如果没有佛陀悟法说法,便没有佛教教理,所以法是依存于佛的。 佛是借着发现法、觉悟法、体得法而成佛的,因此,离开法,佛也就不存在了。 僧是佛法的代表,是代替佛向民众说法的人,离开佛与法,僧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同样,离开了僧,佛与法也就失去了意义。 因此,皈依三宝,就是皈依佛、法、僧的全体,而不是皈依其中任意一宝或哪一个具体的人。 一般而言,皈依是信仰并希望领受外来的助力,从他力而得到救济与启发;然而以皈依的深意而言,其最终仍是归向自己的自心自性,即佛在涅槃会上所教诫弟子的自依止,法依止,莫异依止。 《六祖坛经》中也说:劝善知识,归依自性三宝。 佛者,觉也。 法者,正也。 僧者,净也。 自心归依觉,邪迷不生,少欲知足,能离财色,名两足尊。 自心归依正,念念无邪见,以无邪见故,即无人我贡高贪爱执著,名离欲尊。 自心归依净,一切尘劳爱欲境界,自性皆不染著,名众中尊。 若修此行,是自归依。 皈依三宝需要经过一定的仪式。 佛在世时,皈依仪式非常简单。 根据《过去现在因果经》记载,佛初成道时,受商人兄弟供养,劝导二人汝等二人可归依佛、归依法、归依未来僧。 兄弟二人立刻宣言:大德,我今归依佛、归依法,便完成了归依仪式。 佛到鹿野苑度侨陈如等五人出家,世上随即三宝具足。 佛教传人中国后,逐渐形成了带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皈依仪式。 明末见月读体律师制定的《三归五戒正范》是近现代佛教寺庙举行皈依仪式的主要参考依据。 它主要包括八个项目:敷坐请师、开导、请圣、忏悔、受归、发愿、劝嘱、回向。 其中最紧要的部分是授受之时,皈依者应专注一心,三白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并作相关的观想。 据佛教经论的说法,皈依三宝的功德非常殊胜,近则增长人天福报,免堕恶道,远则可以作为成佛的正因,终证佛果菩提。 一般来说,皈依的同时还可求受五戒(也可他时另受)。 皈依了三宝,就是三宝弟子,求受五戒之后,就成为佛教的在家众。 发布时间:2025-11-26 11:35:59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310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