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题:温金玉:天衣义怀禅法略述 内容: 天衣义怀禅法略述温金玉云门一宗,至雪窦而宗风大振,号称中兴。 其法嗣有八十四人,而以天衣义怀为上首。 义怀承继雪窦家风,曾以一二三四五六七,万仞峰头独足立,骊龙颔下夺明珠,一言勘破维摩诘的偈语为重显称善印可,并为后世禅林广泛传唱。 其一生凡五迁法席,所到皆兴其荒废,大振云门法道,在云门禅发展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一、义怀(993-1064)谷姓陈,永嘉乐清(今属浙江)人。 自幼即天资聪慧,秉具善根,家族世代以渔为业,儿时常随父出海,父得鱼令其串之,心怀不忍,乃私投江中,父怒笞之,而其不以介意,恬然如故。 及长,入京师景德寺为童行,天圣(1023-1031)年中,试经得度。 于众中清臞缓步,如鹤立鸡群。 有一诵《法华经》的神异高僧,于市井中遇义怀,拊其背说:云门临济去。 怀不喻其意,请教耆宿,告曰:汝其当宏禅宗乎? 行矣,勿滞于此。 从此立志遍参。 初谒荆州金銮善禅师,又参叶县归省禅师,皆不契。 遂东游至姑苏,上翠峰参雪窦重显(即明觉禅师)。 据《五灯会元》卷十六载,义怀初见重显:觉问:汝名什么? 曰:义怀。 觉曰:何不名怀义? 曰:当时致得。 觉曰:谁为汝立名? 曰:受戒来十年矣。 觉曰:汝行脚费却多少草鞋? 曰:和尚莫瞒人好! 觉曰 :我也没量罪过,汝也没量罪过,你作么生? 师无语。 觉不恁么打曰:脱空漫语汉,出去! 入室次,觉曰:恁么也不得,不恁么不得,恁么总不得。 师拟议,觉又打出。 可见,义怀初参重显,即受到重显机锋棒喝的考验,可怜义怀未悟本心,无语作答。 如此这般四次,仍未能悟,被派为负责供水的水头。 一日,下因汲水担折,忽然开悟。 呈偈曰 :一二三四五六七,万仞峰头独足立,骊龙颔夺明珠 ,一言勘破维摩诘。 重显闻后俯案称善印可,遂嗣其法,为云门宗传人。 不久,义怀即辞去,出住无为军(在今安徽无为县)铁佛寺,大倡法要,义怀去后,雪窦久未闻义怀消息,一日有僧自淮上来,对重显说,义怀已于铁佛寺出世,化行道场,嗣法者众。 重显令其述义怀提唱之语,曰:譬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重显以此语如同已出,十分赞赏,并专门遣使慰抚义怀。 义怀后由铁佛寺迁至越州(治今浙江绍兴)天衣山,再后五迁法席。 所到皆为荒凉之地,义怀至后必建立楼观,设建道场,化行海内,振光云门法道。 晚年以疾,居池阳(安徽池州府)杉山庵,于宋治平年元年(1064)卒,寿七十二。 世称 天衣义怀,谥号振宗禅师有《天衣义怀禅师语要》一卷存世。 二、义怀的禅法,在基本思想脉络上,继承了其师重显的遗风,主张禅道自然,贵在悟心。 据《五灯会元》卷十六载:僧问:如何是佛? 师曰:布发掩泥,横身卧地。 曰:意旨如何 ? 师曰:任是波旬也皱眉。 曰:恁么则谢师指示? 师曰:西天此土。 问:学人上来,请师说法。 师曰:林间鸟噪,水底鱼行。 这里的意旨最明白不过,佛法是原初的生命本色,它所显现与表露的就是再平凡不过的自然之道,林间鸟噪,水底鱼行。 自然即是佛法,佛法即是自然,修禅者应于本色心上作功夫,不可于身心之外另求佛法意旨,所以当僧问:如何是顶门上眼? 义怀告诉他:衲僧横说竖说,未知有顶门上眼。 而只知衣穿瘦骨露,屋破看星眼。 义怀反对于外着境,向外用力,提倡任心自在,随顺自然,他告诫学人:要会灵山亲授记,昼见日,夜见星。 意思是说,佛祖在灵山会上告诉你的不过也是昼见日夜见星的道理,各于自性本分事上用力。 他举例开示学人说:芭蕉闻雷开、葵花随日转,诸仁者,芭蕉闻雷开,还有耳么? 葵花随日转,还有眼么? 若也会得,西天即此土。 芭蕉无耳能闻雷而开,葵花无眼而能随日旋转,并非其有意作为,而是天性使然。 自自然然,率性而行,这就是佛理,这就是禅法。 义怀将此禅法自然作为其思想基础? 极力反对妄起分别之心,徒使背理之功,在其语录中有一段较着名的话,集中反映了他和这一思想:上堂:夫为宗师,须是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遇贱即贵,遇贵即贱。 驱耕之牛,令他苗稼丰登;夺饥人之食,令他永绝饥渴。 遇贱即贵,握土成金。 遇贵即贱,变金成土。 老僧亦不驱耕人之牛,亦不夺饥人之食,何谓耕夫之牛,我复何用? 饥人之食,我复何餐? 我也不握土成金,也不变金作土。 何也? 金是金,土是土,玉是玉,石是石,僧是僧,俗是俗。 古今天地,古今日月,古今山河,古今人伦,虽然如此,打破大散关,几个迷逢达摩? 上堂:雁过长空,影沉寒水。 雁无遗踪之意,水无留影之心。 若能如是,方解向异类中行。 不用续凫截鹤,夷岳盈壑。 义怀一反往常许多禅师所用的激将之法,驱耕夫之牛,夺饥人之食,将学人逼至无可用心处,言语道断,心行处灭,令他们疑情奋起,绝路逢生。 义怀在这里既不点石成金,亦不变金成土,他告诉学人,千古一月,万年山河,金是金,土是土,不可截鹤续凫,头上安头,嘴上安嘴。 所以他说:虚明自照,不劳心力。 禅门主张,迷悟只在一心,顿悟只是一念,所谓前念迷即众生,后念悟即佛。 古德云:一念之喜,景考庆云;一念之怒,震雷暴雨;一念之慈,和风甘露;一念之严,烈日秋霜。 所以后世禅门弟子多于此一念上着力用功。 义怀完全禀承了这一禅法,他说:无边刹境,自地不隔于毫端。 且道妙喜世界,不动如来,说什么法? 十世古今,始终不离于当念。 这样,学人于自心自念上下功夫便可自悟本心,自性自度,他说:行路难,行路难,万仞峰头君自看。 这番前程之路,别人是无法代你们走的。 只有自性自度,自觉本心,方可佛即众生,众生即是佛,西方与此土相同。 义怀云:大道无偏,复谁迷悟? 诸仁者,迷则迷于悟,悟则悟于迷。 迷时力士失额上元珠,悟则贫子获衣中之宝。 谁人不有。 故圣人云:如我现身实相,观佛亦然。 前际不来,后来不去,今则无住,无住之本,流出万端。 森罗眩目,全彰古佛家风,音声聒耳,尽是普贤境界。 虽然如是,笑杀衲僧。 佛性本自具有,不假外求,只于一念一悟,不可于外妄求。 所以义怀对于禅宗大德一贯主张的否弃于言语名相中求解、于概念玄论中妄生分别情识的作法深表赞同。 如有僧问:天不能盖,地不能载,未审是什么人? 师曰:掘地深埋。 曰:此人还受安排也无? 师曰:土上更加泥。 所谓天不能盖,地不能载的人是无法言说的,所以只好掘地深埋,土上更加泥。 此说与问不与万法为侣者为谁? 答曰:待汝一口吸尽西江水,再与你说的公案同出 一辙,反映的是禅不可言说,亦不须于名相概念上妄生分别,更造戏论的宗旨。 可以说,义怀在禅学基本思想上,仍是承袭了其师雪窦云门一系的禅法,所以,慧洪在《禅林僧宝传》卷十一中评价说:予观雪窦天衣父子提倡之语,其指示心法,广大分晓如云廓天布。 而后之学者失其旨的,争以识情数量义学品目缁秽之。 三、义怀作为一代宗师,其禅法尽管未脱云门一系之窠臼,但也并非一味承袭,而是在继承融会的基础上别有创意,提倡净禅兼修,将云门禅法更向前大大地推进了一步。 据《禅林僧宝传》卷十一载,义怀晚年以疾居池阳杉山庵,示寂之夕,其徒智才问卵塔已成,如何是毕竟事。 义怀竖拳示之,推枕而逝。 后世学者认为其曾化人念佛,有劝修净土之说。 明代道衍在《诸善人咏》中即颂义怀禅师为:五迁名刹萃英贤,净土兼修不碍禅。 竖起拳头推枕化,宝花池上绽青莲。 在宋宗晓《乐邦文类》卷四《唯心净土文》,明大佑《净土指归集》卷上均记载:天衣怀禅师一生回向净土,问学者曰:若言舍秽取净,厌此欣彼,则取舍之情,乃是众生妄想。 若言无净土,则违佛语。 夫修净土者,当如何修? 复自答曰:生则决定生,去则实不去。 若明此旨,则唯心净土,昭然无疑。 《唯心净土文》更直接明确地指出:先自天衣怀禅师以下,专用净土法,递相传授,皆遂往生,各有明验,具载《宝珠集》。 可见在这些典籍中,义怀已被推为净禅兼修之始作俑者。 其实,从整个中国佛教文化的大流程来看,净禅兼修的渊源,可追溯至东晋慧远以前。 如后汉末的安世高及支娄迦谶都以不坐不卧之长行而念佛,如支娄迦谶所译《般舟三味经》就是专述念佛禅,而得般舟三味;道安法师亦是初修安般禅,后又持弥勒名,誓生兜率;慧远法师结社念佛、其念佛即是禅之念佛。 可见,当时的许多法师都是注重禅定而念佛,即将念佛看作是修习禅定的法门。 所以禅净兼修于慧远前已萌其端。 后至达摩、慧能提倡自心即佛,心净则佛土净,可说是唯心净土说的确立,致使禅净隔绝,如《坛经》云:若悟无生顿法,见西方只在刹那,不悟顿教大乘,念佛往生路遥,如何得达? 当然这里不排除禅门旁系如法持、智洗、宣什等修持念佛禅。 至宋时,中国佛教内部提倡诸宗融合,于外则倡导三教合一,成为一时之潮流,法眼宗永明延寿《万善同归集》,呼吁净禅一致,其说风靡天下。 义怀作为一方宗主,敏锐地把握住时代之脉膊,大倡禅净兼修,其门下弟子慧林宗本、杨杰等皆追随师说,主张禅净兼修。 后来再传弟子即宗本之嗣法云善本、守讷等所谓禅净兼修,其渊源亦出义怀之倡导。 再传弟子长芦宗颐更仿东晋大师白莲社,建莲花胜会,普劝道俗念诵佛号,日记其数,回向发愿,期生净土。 云门师徒,前呼后应,法旨相承,遂使调和融合思潮成为云门一系一时之主流,这一思想影响甚远。 此后,继起禅净双修者甚多,真歇清了、中峰明本、天如惟则、北间居简,楚石梵琦皆为一时倡导禅净兼修的领袖。 特别至明末有云栖宏、紫柏真可、憨山德清、藕益智旭等四大高僧的合力提倡,使净禅兼修之风几乎席卷整个禅门丛林,此风一直延续至今。 可见,义怀禅师对后世影响之深远。 义怀一生七坐法席,大兴云门宗风,其门下弟子遍及江南江北,其中尤以慧林宗本、法云法秀、长芦应夫、天钵重元等为上首,使云门一脉、源远流长。 今天,我们研习云门宗义,于天衣义怀禅师之法意悲心,是应铭记于怀,心香供奉的。 发布时间:2025-11-27 14:21:40 来源:素满香 链接:https://www.sumanxiang.cn/article/310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