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贾题韬:论开悟 第三讲 教下的开悟

2024-10-27

这里,我想要讲的重点还是禅宗的开悟。但是,没有比较就难以看到禅宗的特点。因此,我先谈一谈教下的所谓开悟。教下包括大乘和小乘,把修行的位次分为资粮道、加行道、见道、修道、究竟道。大小乘都是这样讲的。学法相要会学,不要把它看得太难了。一切学问都是跟生活离不开的,都是根据实际生活而建立起来的说法。这就叫做学说,比如以五道来讲,打个比喻:大家准备出家,先在庙上学一点规矩,多少学点东西,犹如资粮道;听说要考佛学院了,再准备一些应考的学科,如佛学常识等,犹如加行道;考上了佛学院,犹如究竟道。我们每作一件事,大体都是先作准备,其次是实践,而后在此基础上得到应有的结果。五道的次第也正是这样。

关于法相有两部论著很重要,一是《俱舍论》,是对小乘法相的总结。二是《瑜伽师地论》,是大乘法相的一个总结。

过去有人讲,只要学完这两部书,整个佛教的名相和道理基本上就通了。从这两部论来看,小乘与大乘的法相虽然有区别,但相通的地方居多。比如以上所讲的五位建立、四谛的内容以及见道的十六行相等都是相通的,也可以说大乘对小乘的说法是承认了的。这一部分的内容也很重要,对大家今后学习中观唯识也好,天台、华严也好,都有很大的便利。接下去我将介绍中观唯识的说法,最后再讲禅宗。分析比较之下才会真正知道什么叫禅宗?禅宗为什么会产生?它的特点是什么?这样就易于明了。否则,直接地来讲禅宗,便摸不清头脑。

加行位所致力于观行的是四谛十六行,见道位所证明的也是四谛十六行,其不同就在于加行位是以有分别的思维来观察四谛的道理的,而见道证入四谛法是无分别智。何谓无分别智呢?智就是智慧。智慧为什么没有分别呢?因为它是由见道发起的无漏慧,是离开了烦恼的。没有烦恼的智慧当然是没有分别的,所以能称它为无分别智,这与开悟是有很大的关系的。那些不重视教理的人,如有些学净土的,就只叫人念句阿弥陀佛;老参们叫人参禅就只参一个话头念佛是谁,认为研教解经,徒然增加分别!这是错解了无分别智!像这样苦坐禅的人,是学禅而得不到禅,念佛的也难以得到念佛的好处。因此,首先必须知道无分别智是有作意的,如果就没有作意就是无分别智,那么,入了睡不就开悟了吗!果真如此,那佛也不要学了,能够睡觉就够了嘛!如果不能睡觉的话,吃点安眠药也就把问题解决了嘛!试问:这样行吗?不行!这实在是对佛教所讲无分别智莫大的误解!

然而,在佛教内部确实有那么一些人,你若诵经读书,他马上就会说:何必读这么多书呢?不要分别嘛!好好地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足够了,无念才是正念嘛!在这一点上,我们是万万不敢含糊的。阿弥陀佛是要念的,但是,如果就念一句阿弥陀佛就足够了,那才真正地入了邪!三藏十二部还要它干什么?世尊又何苦要说那么多年的法呢?开悟,虽说是无分别智,但必须要有作意,它要引心趣向于所缘的对象。

比如说,向你介绍一个你不认识的人,在第一感里,就是你作意的对象,不然的话,你就看不到这个人。当你注意到这个人的那一刹那,属于感知;接着起寻与伺。寻是思维活动的开始,伺是思维活动的进一步深入。说开悟无分别智非超寻伺,就是说无分别智并不是不寻不伺,开悟并不是没有思维的活动。不然的话,在四禅之中,二禅以上就没有寻伺(亦即思维活动)了,那岂不等于说修到二禅以上就算开悟了吗?其实绝不是那么一回事!按佛教的教理来讲,四禅八定都是凡夫境界!第四禅以上,空无边处定、识无边处定、无所有处定、非想非非想处定,更无寻伺所言,能不能是见道?能不能转凡成圣呢?如果说不算见道,就不能说离开寻伺便是无分别智,便是开悟!开悟无分别智也非限于寂止相。单单的寂止,烦恼是断不了的。入了无想定的人并非开悟,并不是、也绝没有得到无分别智!开悟也非单纯的事物自性。因为每一个法都是其自性。如水以湿为性,火以暖为性等,但这不是无分别智。否则,色等亦各有自性,色法等亦不也开悟了吗?也即等于无分别智了吗?开悟又非加行,因为加行乃是要努力用功进修的,而无分别智不能有加行作用,有加行就成为有分别的了。

以上我们用了非无作意、非无寻伺、非寂止、非自性、非加行来说明什么是无分别智。

大家可以看出无分别智是很难从正面来解释的。所谓言语道断、心行处灭等正是说的这个道理。我们只能从反面给以限制,因为无分别智就是这样地区别于加行位的有分别智的。以无分别智现观四谛法乃至十六行的道理所发起的智慧,虽属于观而离了比量。见道也讲四谛十六行,加行位也讲四谛十六行;见道证的是四谛十六行,加行位加行的也是四谛十六行。二者的区别就在于前面的加行位是有分别智(也称为加行无分别智,那是随顺根本无分别智而立的假名),见道才是真正的无分别智。见道位既然是无分别智,我们就必须注意到见道证入四谛真如,从第一刹那开始到第十五刹那进而至于第十六刹那即最后一刹那入了修道位以后,都是假立有。这样的层次绝不是实实在在地有那样一个又一个的分位差别。如果有那样的层次的话,那就成了有分别了。见道是很快的,就在无分别智现起的极短暂瞬间证入,四谛现观当下全俱。

见道的前十五刹那为预流向,第十六刹那证预流果。小乘立四果(第四果是阿罗汉。他们称世尊为大阿罗汉),佛法的境、行、果三以此为极则。小乘直到现在还不承认大乘。他们认为大乘是世尊涅槃以后出现的违背世尊本意的说法,只有小乘的教义教规才真正有资格被称为佛的教法。现在有许多佛学研究者,也有不少人认为从小乘经典入手是研究佛教的唯一正确的途径,极倡其所谓回到佛教之原始本来面目去之说教,其实不过是跟着西洋学者之尾巴而已!我们是以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我们认为这些人是有点大脑蜕化,企图把历史前进的车轮向后拉,并不懂得什么叫佛法!

下面讲小乘的四果、四向。

一是预流向和预流果。向是趋向义,果是向以后证得的果位。从见道位上来讲,前十五刹那属于见道位摄,叫做预流向。第十六刹那叫预流果,即入修道位。我们说学佛要断除烦恼之第一类即见惑。思惑又叫修惑,是事上的烦恼,是在见道位之后的修道位上渐修渐断的。事惑最不好断,不是只懂得道理就断得了的。有这样一个笑话:有人说他专会卖高帽子,他对只有一个儿子的人说:好呀,一子顶乾坤嘛!对有两个儿子的人说:好呀,二龙戏珠嘛!对有三个儿子的人就说:好呀,三星高照嘛!对有四个儿子的人说:好呀,四季大发财嘛!对没有儿子的人就说:好呀,没有儿子不受气嘛!这时突然来了一个人对他说:你的帽子卖得很快嘛!不过,我就不去理你那一套!这个卖帽子的人立即换个口气说:噢!如果教像您老,那我就不得不改行了!那个人非常高兴地应了声那当然啊!说着笑着转身就走,卖帽子的人一把抓住他说:嗨!您老别走呀!戴了我的高帽子没有付款呀!这可以说明,明白道理很容易,而在事上却仍然难免受迷,这就叫事惑。必须渐修渐断,方乃可望断尽无余。

烦恼中有十个叫作根本烦恼,即贪、嗔、痴、慢、疑、身见、边见、邪见、见取见和戒禁取见。

身见妄执身为我;边见断、常二见,前者执我死后归于断灭;后者执我恒常不变。邪见拨无因果。见取见坚执前面几种见是绝对正确的,不容易怀疑的。戒禁取见外道的不合乎客观规律的不正确的修行方法;不应当做的偏要去做,错误地认为逆而动之才可解脱,证得涅槃自由。疑对四圣谛的真理心怀猜疑。以上都是见惑!这些不正确的疑惑,只有见道后才能断除!见道所断,故云见惑!

其余贪、嗔、痴、慢等都不是仅靠见道就能断尽的。因为他们是与生俱有的。所以必须在见道之后一步步修持才能够断尽的;以其为修道之所断,故名曰修惑。修惑又有三界九地之不同。欲界是五趣杂居地,主要因其有饮食欲、男女欲、睡眠欲及嗔害过慢等等。我们要看一个人有没有定力,关键地是看他是否离欲了,如果没有,那即使其有呼风唤雨甚至出神入化之能,也绝非已得正定,他必须会入魔而无由究竟解脱!色界、无色界是非定不能到的。这两界分为八个地,修道所要断的烦恼,不光是欲界,而是包括色界、无色界的烦恼统统要断!贪嗔痴慢不但是欲界中有,色界、无色界照样也有!在三界九地中,修惑都分上、中、下三品烦恼,总起来就有八十一品烦恼,这些烦恼在修道位上要一起断尽。如何断?从欲界的第一品开始断,断至第六品,就可证得一来果,也就是说修行者还要来人间受生一次。前五品的渐断过程则称为一来向,即言其不断地趋向一来果。待断了七、八二品就是不还向,断了第九品就证得了不还果。以上之二果二向是断了欲界的修惑而得的。证了不还果便出了欲界。如果接着再一品一品不停止地修断下去。一直到第八十品这段过程中的渐修渐断就叫阿罗汉向,尔后得金刚喻定,顿断第八十一品惑而一举证得阿罗汉果,从此永超三界,修道位至此乃告完成,进入无学道,又称为究竟道。

最后再讲讲罗汉的种类。

一是退法罗汉。即是证了罗汉果之后,一不小心则偶然之间修惑复起,很快地就退到了不还果、或一来果、乃至预流果。这就又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费了那么大的劲一品一品辛辛苦苦地修断,方才入得金刚喻定而证得无学究竟的阿罗汉果,怎么忽然之间又退了呢?

二是思法罗汉。即是证了阿罗汉果的,非常贪恋自己所证之圣位,唯恐退而失之。比如曾经有一个叫禾底迦的罗汉就退了六次,最后他怕再退就干脆自杀了!这里也有一个大问题:既然证了罗汉果,却为何升了退、退了又升呢?再说修道就是要断贪,可是为了贪恋罗汉果位却令人意想不到地自杀了!这不是因贪而犯了杀戒吗?能杀阿罗汉的人(因为自杀者是已证了罗汉果的,所以这样说),还有什么不可杀的呢?

三是护法罗汉。证了罗汉果的人,恐怕自己之果位退失,所以就时刻警惕地保护自己而不敢稍有懈怠。

四是安住法罗汉。又作住相阿罗汉,指不退亦不进,而安住于果位者。

五是堪达罗汉。由于不满足于自己现证之果而精进用功以求证得更高之圣果位。

六是不动罗汉。这是更高的境界,即是证了罗汉果永不为一切烦恼之所动。

为什么会有这么几种罗汉呢?答复是因为罗汉虽断烦恼,却并未断习气。那么,从道理上来讲什么叫见道?什么叫修道?见道究竟见的什么道?修道又修的什么道?最后证的又是什么果?又见道断了见惑,修道又一品一品地断了思惑,最后证了阿罗汉,入了无学位,如果说阿罗汉可以退到预流果的话,那预流果也有可能再退!如果说从阿罗汉退到预流果还勉强地讲的过去,因为总还是圣人嘛!然而预流果再退下来的话,那就是从圣人降到凡夫了啊!庆幸的是按教义来讲,预流果是无论如何也不退的。预流果既然是不退的,阿罗汉果为什么却可以退呢?这又是个大问题!

以上所提到的问题,是我早年学习《俱舍论》时所产生的疑问,同学们要仔细地分析再分析,研究更研究!我一贯主张佛教是真正的无神论,因为佛教只劝人类自己来解脱自己!我们在学法相时,就是要多问几个为什么?有怀疑才能有进步!慧就是抉择之义。决不可盲从,像录音机一样,只是被动地接收!那样如何能够学得好呢?只有大胆地怀疑所有的东西哪怕是人类共许的真理,才能产生更高的智慧。智慧就是从怀疑开始直至解决了种种重大的疑惑而产生的!

上面讲的几种罗汉位是有部的论点。经部不同意这些说法,认为既然证了罗汉果位就不会再退了。我同意经部的说法。

不过,有部的说法并非无据而云然。从接近原始佛教的经典如四阿含里面,可以看到有习气的罗汉很多。嗔恚习者如舍利弗;憍慢习者如毕陵伽婆蹉;愚痴习者如乔梵钵底;神通习者如宾头卢等。说他们没证得阿罗汉果位么?世尊为何为之印证?说他已证得圣果么?何以还有这样的习气?有部之所以主张证阿罗汉果以后尚有如此种种情况,是否为了解答这些难以解释的问题呢?

更新于:6天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