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父与师傅的区别在哪里
师父和徒弟之间有系统严格的师承关系。今人,常把师父=师傅来作称呼,其实二者还是有区别的。
不少同修,仍常把师父作师傅称呼,其实,这一点是为不妥。
师父是我们终身依止的恩师,如同慈父一样,而不是等同于世间一般传艺的人。
师父和师傅是同音词,在说话时听不出二者的分别,但写出来就不一样了。
师父:对出家法师(和尚、尼姑、道士的尊称)。
师傅:工、商、戏剧、书画、医术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对有技艺的人的尊称。
如:老师傅、厨师傅、木匠师傅、书画师等等(如果对出家师称呼为:师傅,是不适宜,也是一种贬低出家师的含义)。
参考文献:《现代汉语词典》
师父的由来
师父--据史***载,在元明时期,师父往往用作对和尚、道士的尊称。
如耶律楚材的《湛然居士集寄万松老人书》《元史刑法志》《鹿洲初集》卷等都曾说明了当时称僧人为师父的普遍。
师傅的由来
师傅一词,早在战国时期是用来指老师的。
《榖梁传》昭公十九年有这样的说法:羁贯成童,不就师傅,父之罪也。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年已8岁的儿童,如果不进学从师,那是父亲的罪过。
《三字经》所说的子不教,父之过,说的就是这一意思。
秦汉以后,师傅由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演变为了专指帝王(包括帝和王)的老师。
师傅的这一意义,来源于太师和太傅的合称。《史记吴王濞传》:吴太子师傅皆楚人。
由一个皆字,可见师和傅是并列关系。
《史记》中9处11次出现的师傅,都是这一意思。这时的师傅,总是和宫廷、东宫、储君、太子、皇子等字眼联系在一起。从西汉到南宋,这是师傅最通常的所指,明清时期,依然保留了这一意义。
显然是因为师傅的地位太尊、声望太高,所谓的身为师傅,贵极人臣,这一称呼因此具有了一定的排他性。
从西汉到南宋,师傅的涵义几乎为帝王之师这一特定的所指独占,很少例外。
从南宋开始,师傅的所指逐渐下移,平民百姓的教师也可以蒙受此称。如朱熹既用师傅来称呼帝王之师,也用来称呼一般的授业者。
至于用师傅来称呼工、商、戏剧书画、医术、等行业中传授技艺的人,则是清代中后期以后的事情。
按工人们在工厂互称师傅的习惯,称任何一个成年人尤其是年长的人为师傅,则更是 20世纪60年代的事情。
师父与师傅的具体区别
师傅作为尊称,当然含有尊敬的情感在内,
师父将 师作父一般地敬重,这也是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师父。感情显然更加深挚。
由于受重教尊师观念的影响,在传统的观念中,父亲和老师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旧时更为普遍使用的父师一词,就典型地体现了这点。
父生之,师教之、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在一个人的成长道路上,父亲有生养之恩,老师有教育之谊。
师父的称呼,在保留了原有的传授知识或技艺的意思之外,还灌注了更多的情感色彩,表现了古人对老师犹如对父亲一样的感情。
且道士之称受业师,则曰师父:于师前自称,则曰弟子,此理之正也。
无论是僧道还是俗人,称呼自己爱戴的法师为师父,于理为然,于情洽切。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十三卷
1小时前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七卷
2小时前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五卷
2小时前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四卷
3小时前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卷
3小时前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八卷
4小时前
师父与师傅的区别在哪里
4小时前
净界法师:大乘起信论讲记 第二七卷
4小时前
陕西法门寺佛指舍利塔落成 王菲唱佛教歌
5小时前
净界法师:佛遗教经讲记 二
5小时前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