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详情

大愿法师:行菩萨道的修行人,能修忍辱非常重要

2025-07-10

忍辱不是压抑式的修养,不是逆来顺受的忍受,而是见地的提升,般若空性的成就。

很多人会误解,说这个忍辱就是要忍受,就是要压抑自己,这都是错误的。一定要有般若慧在其中,是见地的提升,根本上就没有我,哪里有忍辱之相呢?

辱是受到他人的攻击辱骂,忍是自己安然不动、不以为忤。所以忍辱是无我大悲的实践。因为有般若空性慧的透视,所以能做到忍辱不瞋,所以能够三轮体空。

凡夫众生之所以不能忍,是因为无明实执。凡夫众生妄见有个实在的侮辱横在自己的面前,见有实在的施害者、受辱者,于是瞋恚心生起来,都是因为缺乏般若空慧的缘故。所以,忍辱度其实就是见地的提升,是般若空慧的成就。

行菩萨道的修行人,能修忍辱非常重要。因为要发心度众生,有些刚强难化的众生,不但不接受你的教化,反而会对你生起极大的反感。

因此,要与般若相应,以无限的悲愿熏心,才能圆满六度万行的资粮,才能成就忍辱无相。

节选自大愿法师《金刚般若波罗蜜经学记》

看《居士菩萨戒诵戒略仪》的障修忍辱的四条恶作罪:

障忍四者瞋报瞋,

犯他不谢不受悔,

怀恨他恶执不舍。

第一个是以瞋报瞋。

第二个是犯他不谢。你已经冒犯他人了,或者你虽然没有冒犯他,但是人家认为你冒犯他了。你因为贡高我慢的缘故,以为去向他道歉自己就很没面子,这样你就障碍修忍辱。

第三个不受悔。对方或其他众生伤害菩萨,而菩萨以瞋恨心的缘故不愿意接受对方的忏悔,这样也会障碍修忍辱。

第四个怀恨他恶执不舍。对他人的恶行你一直念念不忘。这样都是障修忍辱。

我们再来看《居士菩萨戒学处汇编菩萨戒二十颂》,在第97页倒数第四行,这是障碍修忍辱的四条恶作罪:

于他骂等还报他,于诸恚者轻舍弃。

他来悔谢拒不受,心于忿恼而随转。

第一是以瞋报瞋。如果菩萨远离沙门四法,有人骂你就报骂,他瞋你就报瞋,他打你就报打,他怒你就报怒,这样是有染犯戒。

也就是说,他骂我我就骂他回头,他对我起瞋恨心我就给他瞋回去,他打我我就打还他,他要是说我的短处,我就也揭发他的过失和短处,彼此互相揭发。这样的菩萨就已经违犯了这条恶作罪,犯了戒了,也就是你障碍修忍辱。

什么是沙门四法?就是沙门要常乐柔和忍辱法,他骂我我也不生气,他瞋恨我我也很柔和,他打我我也不还手,这样是沙门四法。

这条戒就与《梵网经》第二十一条轻戒瞋打报仇戒相通。

第二条是犯他不谢。如果菩萨侵犯了他人,或者虽然没有冒犯他人,但是他人误解认为被冒犯了,这两种情况随一种发生以后,菩萨都应该去道歉。

但是如果菩萨由于心怀骄慢,认为对他道歉是很羞耻的事情,是很卑下的事情,所以故意不道歉,这样就是有染犯戒。如果只是因为懈怠而不去道歉,就是非染犯戒。

第三条就是不受悔。如果他人侵犯了菩萨,而后那个人心里后悔了,醒悟过来了,心里生忏悔心了,到菩萨面前来道歉、来忏悔,而菩萨拒绝接受对方的忏悔,那你就犯戒了。

当然也有开缘,开缘有两条。

第一条就是如果菩萨是想通过不受悔的这个方便来调伏他人,使他能够真正地弃恶从善,那么虽然你不受悔,也不犯戒。

还有一条就是,对方虽然口里说我来道歉,但是他这个忏悔是心不诚恳,这样不受悔,也是不犯戒。

第四条是怀恨他恶执不舍。如果菩萨持续不断地对他人生怨恨心,不观察瞋恚的过患,或者即便观察到过患,也不如法地去对治,并且不愿意断除这些怀恨不舍的恶劣行为,不良行为,这是属于有染犯戒。是故,应远离。

恭录大愿法师 【居士菩萨戒略释】

原标题:大愿法师:行菩萨道者,能修忍辱非常重要

转自微信公众号:菩萨云来集

微信分享

微信分享二维码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

链接已复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