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敏上师: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
菩提宗道
菩萨戒集颂讲记
能海上师 集
智敏上师 讲
多宝讲寺
目 录
甲一 序分 1
乙一 礼赞所作 1
丙一 礼释尊 2
丙二 礼弥勒 2
丙三 礼无着师 2
丙四 赞法劝信 3
丙五 无着撰论因缘 6
乙二 总显戒性 8
丙一 愿行不离以戒为宗 8
丙二 菩萨戒显密同行 12
丙三 戒体作用有四 18
丙四 菩萨戒特具胜益 22
丙五 三聚戒联带关系 23
丙六 总三聚正学之法 27
甲二 正释戒品 29
乙一 具戒因缘 29
丙一 具足摄律仪戒因缘 29
丁一 不顾过去诸欲境 30
丁二 不乐未来诸欲境 33
丁三 不耽现在诸欲境 35
丁四 身心堪寂 37
丁五 言思如理 39
丁六 自顾尊高 41
丁七 调顺不恼 44
丁八 耐他怨恨 45
丁九 正知正念不放逸 47
丁十 行为合法 50
丁十一 净命护他 56
丙二 具足摄善法戒因缘 59
丁一 前五次第 59
戊一 施 60
戊二 戒 61
戊三 忍 63
戊四 精进 64
戊五 禅定 65
丁二 后五次第 66
戊一 识善恶 67
戊二 识因果 67
戊三、戊四 临境正知不倒 68
戊五 识障盖能方便 69
丙三 具足饶益有情戒因缘 70
丁一 成事有八除苦有七 70
戊一 于有情事业业应作助伴八种 71
戊二 除去他苦有七种 72
丁二 于昧理者开示正法 75
丁三 知恩报恩 77
丁四 于怖畏者能作救护 79
丁五 开解愁忧 80
丁六 于缺资具为作饶益 81
丁七 于求依止为作饶益 83
丁八 随诸有情心 87
丁九 于正行者为作饶益 93
丁十 于倒行者为作饶益 94
丁十一 示现神通方便调伏 96
丙四 结义 98
乙二 圆集要义 98
丙一 总明三聚要义 98
丙二 分别修饶益行六法 100
丙三 利他正方便 101
丙四 学修总方式 101
丙五 引证经文 102
乙三 受戒法 102
丙一 受戒通法 103
丙二 学修之大本 103
丙三 授戒师之相 105
丁一 合法者相 105
丁二 不合法者相 105
丙四 传授法仪 110
丁一 有师法 111
丁二 无师法 115
丙五 得戒已殊胜尊贵想 116
乙四 防护戒 117
丙一 总说者 117
丙二 开法之缘 120
丙三 次分别者 120
丁一 应舍他胜罪聚 120
戊一 初《瑜伽》四种 121
己一 自赞毁他——第一他胜,贪欲所摄 121
己二 悭执法财——第二他胜,悭吝所摄 123
己三 瞋怨不舍——第三他胜,瞋惑所摄 124
己四 谤弃大乘——第四他胜,痴慢所摄 124
戊二 依《虚空藏经》 126
己一 盗三宝物 127
己二 毁灭正法 128
己三 罚治僧 129
己四 五无间随一 130
己五 执持邪见谤无因果 130
己六 毁住处 131
己七 说法不观机 132
己八 劝人舍大取小 132
己九 劝舍声闻戒学 132
己十 劝人舍小乘法教 133
己十一 贡高胜人 134
己十二 衒卖盗名 135
己十三 朋附搜求 136
己十四 退舍菩提略分廿五相 137
戊三 明四种缠犯之相 142
戊四 决择舍戒过失之四相 144
戊五 大小比较 145
戊六 舍菩提戒之过失 145
戊七 永久不舍之功德 147
丁二 摄违犯聚之戒条 147
戊一 违犯善法障六度 147
己一 障施七 147
庚一 三业不敬三宝等 148
庚二 大欲无足贪着不舍 150
庚三 不敬耆德 151
庚四 他来问语不善答 152
庚五 延请不受 154
庚六 拒他施予 155
庚七 他来求法不施予 157
己二 障戒者有九 160
庚一 瞋恨恶人不作饶益 160
庚二 应同声闻共学之遮戒 162
庚三 应不与声闻共学者 165
庚四 开性罪 168
庚五 邪命取利 175
庚六 身语掉动 178
庚七 异见不乐涅槃 181
庚八 不作避护 183
庚九 于他烦恼不制止 185
己三 障忍四 187
庚一 以瞋报瞋 187
庚二 犯他不谢 188
庚三 他犯不受谢悔 189
庚四 执恶不舍 190
己四 障精进三 190
庚一 贪心摄众 190
庚二 乐于睡眠 191
庚三 空谈耗时 193
己五 障静虑三 194
庚一 不问禅法 194
庚二 不弃盖障 194
庚三 贪味禅境 204
己六 障般若八 205
庚一 轻声闻乘 205
庚二 废自大乘 206
庚三 勤修异道 207
庚四 乐外论 208
庚五 于佛所说生疑谤 209
庚六 瞋爱自赞毁他 211
庚七 不往听法 212
庚八 不敬说法 213
戊二 饶益有情戒十二 214
己一 不助八事 215
己二 不济七苦 217
己三 见作非理不正说 220
己四 知恩报恩 222
己五 开解愁忧 222
己六 不给施 224
己七 不以财法摄徒众 225
己八 不随心转 227
己九 不能赞德 228
己十 诃责调伏 230
己十一 神通调伏 232
甲三 结劝示悔 234
乙一 于罪护心之法 234
乙二 犯已还出之方便 236
乙三 佛说贪心罪轻之密意 240
乙四 安乐住缘 241
附一 思考题 246
附二 《菩萨戒品释》科判 250
甲一 序分
第一讲
(1A)《菩提宗道菩萨戒》。这本书是海公上师根据宗大师的原著《菩提正道菩萨戒论》里边集下来的。
那么我们要学这个书,首先我们说要参考哪些资料。第一就是这个《瑜伽师地论》的“菩萨戒”,那个“菩萨地”的“菩萨戒品”,这一品是根本的参考资料。另外就是我才提的宗大师的《菩提正道菩萨戒论》,这本书是汤芗铭居士翻的,宗大师造的,很不好找。那么另外一本比较容易找,我们已经想办法去要了,给大家作参考的,就是《菩萨戒品释》,菩萨戒品的解释,是宗大师造的,法尊法师译的。实际上,这两本书在藏文的原本是一部书,他们两种的翻译,互相对照,有参考的价值。
那么中间就是说,《菩提宗道菩萨戒》,它里边菩萨戒,是根据《瑜伽师地论》的、还有《虚空藏》的综合起来的,所以说根本戒十八个。《瑜伽师地论》里边根本的就是四条,在这个里边又加了一点,但是基本上其余的跟《瑜伽师地论》都符合。
那么我们现在最容易找到的参考书就是宗大师的《菩萨戒品释》。这本书我们在想办法,希望在我们讲经的中间能够到来,大家可以参考。那么另外正规的依据,也就是宗大师的《菩提正道菩萨戒论》这本书而来的。里边的科目,我们说前面不是有科判嘛,它的科判是我们在印这个这本《基本三学》的时候请一位居士做的,分的也还可以。但是根据《菩提正道菩萨戒论》的那个科目,有一点不一样,以后我们再说。它的菩萨戒的论的分科,全部依了《瑜伽师地论》的这个颂分的。那么不同之点也就在这里,这个讲到后边我们会说。
乙一 礼赞所作
现在我们就把书大家打开看。凡是我们这个学法的,一般归敬颂,关于论一类的、阿毗达磨一类的都是归敬文殊菩萨,所以一开始“敬礼文殊师利菩萨摩诃萨”。要敬礼文殊师利菩萨,为求加持。那么总的是敬礼文殊菩萨,下边是传承的敬礼了。先是释迦牟尼佛,后来是弥勒佛,再是无著菩萨,那么赞叹这个菩萨戒品。这个里边,这是广行派了,我们前面宗大师的《加持颂》我们讲过了,广行派第一个根本师还是释迦牟尼佛,那么他下边传下来的以弥勒菩萨为主,后来就是无着世亲这一派。而这本书《菩萨戒品》,是这个无著菩萨从弥勒菩萨那里听来之后,写下来的,所以说归敬颂到无著菩萨为止。好,我们看下去。
丙一 礼释尊
“谁具深悲猛励激发成就大行心,荷难荷担无量劫波任持不辞行,妙音宏演正法精微无上大觉声,唤醒无知眠惑业梦有情皆敬礼。”那是赞叹释迦牟尼佛,从他的功德上赞。“谁具深悲”,哪一位,这个跟《俱舍》一样的,他不指明但是以功德来称,你具有这样功德的,才是我们释迦牟尼佛啦。是佛了——那么这个娑婆教主,我们现在的教主就是释迦牟尼佛了。哪一个有很大的悲心,就是大悲心了,“猛励激发成就大行心”。大悲就是激发——这个激发的力量很大,猛励地成就大行,一切修行的那个大行心。
“荷难荷担无量劫波任持不辞行”,这个度众生的担子很难负担。这个担子负起来又不是少时间,无量劫这样子任持下去,不退失的,这样的这个菩萨行。“妙音宏演正法精微无上大觉声”,他六十韵音的妙音,广泛地弘扬这个正法。这个微妙的意思,无上最高的大觉的声音,那就是佛的身口意了。他的功德、他的作用可以“唤醒无知眠惑业梦有情”,那些有情无知地在无明的烦恼大梦之中,把他喊醒过来。这样子的有功德的人“皆敬礼”,一起都敬礼。主要指的是我们的教主释迦牟尼佛,但是有功德的一切佛也都在里边,都敬礼。这是皈依佛,皈依释迦牟尼世尊。
丙二 礼弥勒
下边广行派的,当然是弥勒菩萨了。“从于法王法生最胜子,付托法藏补处法王位,地上自在不败胜依止,护无垢藏成熟众有情。”这是赞叹、敬礼弥勒菩萨。第一位法王就是释迦牟尼佛,从法王的法生。我们说菩萨是佛子,佛子他从法化生,从佛的口生。世间上的子,父母胎生的。一般我们全部讲四生,各式各样的。但是佛是从佛的法所生,佛的口说了法之后,从法化生的。这样子的佛子,最胜的子就是弥勒菩萨。“付托法藏补处法王位”,佛把他的法藏交付给他,而他自己就是补处的菩萨,他就是一生补这个佛的法王的位的,就是补处菩萨。
“地上自在不败胜依止”,不败尊就是弥勒菩萨。他的事业是在地上、世间上自在的事业,这样子的胜依止,是我们依止的这个阿逸多尊。不败就是弥勒菩萨,是我们的殊胜的依止。
“护无垢藏成熟众有情”,他护持那个无垢的藏,这个里边就是说,一般等觉菩萨叫无垢地,那么他把无明的烦恼断掉了,自性的清净的心安住不动,这个就是补处菩萨的无垢地。那么他能够护持这个无垢地的那些,藏就是宝藏,把这些功德保持不失掉,来成熟一切有情的,那个就是补处菩萨,其他的菩萨没有这个功能。能够护持无垢藏的只有补处菩萨、等觉菩萨才有这个功德。所以这也是赞叹弥勒菩萨的大功德、利生的功德。
丙三 礼无着师
下边传下的就是无著菩萨。无著菩萨,我们知道,他开始修行的时候,因为《般若经》不通,感到心里很焦虑,甚至于想自杀。后来经过人家点化,他修行之后得了一定的好处,得了定之后,然后再用自己修定的神通到兜率天亲近弥勒菩萨。然后弥勒菩萨给他讲了很多的经论,他这样子成了大成就。
“于彼两足如意莲花子,诸明广大能作吉祥尊,恭敬顶戴开示弥勒阁,圣者无着尊前头顶礼”。顶礼无著菩萨。这个翻译,我们根据这个《戒品释》里的翻译是,“慈尊双足悦意莲,接者吉祥皆增广”。它意思是什么呢?就是说弥勒菩萨的,他的两个足,他坐的那个莲花座了,你只要碰到它之后都能够开智慧,都能够得到吉祥。那么这里翻的就是文句不同,意思差不多的。“于彼两足如意莲花子”,他这个弥勒菩萨的两个足,它下边莲花,你假使碰到之后,“诸明广大”,能开一切智慧,“能作吉祥”,这样子的尊,就是他直接亲近弥勒菩萨。
“恭敬顶戴开示弥勒阁”,在弥勒楼阁里边他讲了很多经论,他就是恭敬顶戴,能够把它受持下来,同时又开示给一切众生广泛流传。这样的圣者,无著菩萨,在他的“尊前头顶礼”,向他顶礼。
这是归敬颂。先是顶礼释迦牟尼佛,传承根本的师释迦牟尼佛,以后广行派的第一尊祖师是弥勒菩萨,再就是作《瑜伽师地论》的无著菩萨。这是无著菩萨他造这个论的因缘是这么样子,这里稍微解释一下。下边我们念下去好了。
丙四 赞法劝信
那么下边是“亲承弥勒口授妙法生,最胜子行学处善忍许”,这个“最胜子”注解了,就是菩萨,最胜的子。因为佛的子很多,有声闻有菩萨,最殊胜的就是菩萨。“行学处善忍许,如理宣说次第巧修行,诸乐大乘教者肃恭听”。这是赞叹菩萨戒这个法。这个菩萨戒就是《瑜伽师地论》的《菩萨地》。《瑜伽师地论菩萨地》这个法是无著菩萨亲自承事弥勒菩萨口授的这个殊胜的妙法所传下来的。“最胜子行学处善忍许”,最胜子是菩萨,菩萨行学处,就是菩萨的学处,就是戒了,菩萨的戒“善忍许”,好好地受持,要学那个戒。“如理宣说次第巧修行”,他在讲的时候讲得很善巧,如理的就是合于佛的原意的,又是次第善巧的,按照次第来,有善巧的安排。这样子的法,“诸乐大乘”,那些意乐希求大乘的教的人应当要恭敬地听。这跟《菩提道次第》一样,听法就要具恭敬心。没有恭敬心,得不到好处。那么前面讲那些传承师的功德,传承师的功德这么大,他说的法就殊胜。这里讲所说法的殊胜。
“若其于此大乘承许已,口说佛子大行作返趣,自具慧目而自作刺蔽”,这些就是说有些人要避免这些毛病。假使有些人自己承许大乘,已经承诺准备要行大乘行的人,自己发了这个心或者自己称自己是大乘的人,“口说佛子大行”,他自己也说自己是菩萨,但是对菩萨的戒,大行的菩萨该学的那些学处,“作返趣”,该这么做的,没有照它做,就是菩萨该取该舍的地方没有好好地照它做。“返趣”就是反过来了,没有去按照这个做。“自具慧目而自作刺蔽”,这里的意思,自己本来的慧目把它损伤了,用刺刺伤了,把它覆蔽起来了,就是没有慧目了。那么,在另外的这个《菩萨戒论》里边翻得更清楚一些,就是“盲无慧目失分别”,这个智慧的眼睛瞎了一样,失去了这个如理的分别了。那就是说口说大乘,但是对菩萨戒不能够按照它去止、作——止持、作持不能按照它去做,那么你这样的人就是根本没有慧目。失去了如理的分别,你再口里说大乘,你做不到的。没有好好做,没有把那个里边开、遮、持、犯搞清楚的话,那真正菩萨行你行不来的。
还有一些,另外一种,这是根本就把这个菩萨的取舍都搞不清楚的,没有去学的。
那么另外一种,“别有但诵语句闻见多,于此胜行真诚无忍受。佛子大行解脱唯一道,殊胜决定教诫不寻求,畏惮能仁接引方便多,狂象驱驰任情无钩治,彼彼心行迷倒劣慧故”。这是又一种。他倒念也念了很多,“闻见多”,“别有但诵”,他见闻比较多,也听闻,也去看书,看经也肯看,但是“但诵语句”,只是从语句上念,没有好好地去做。就是嘴里念得很多,听也听得很多,见也见得很多,句子也能够很熟记下来。对我们这里,假使念《五字真言》的,菩提心啪啪啪念了很多,甚至于整本书也背下来了,背得很熟,但是菩提心气味都没有,那也不行的。所以说“但诵语句”,见闻也多,语句能够把它诵下来,“诵”一般是背下来了。但是“于此胜行”,菩萨的殊胜的大行没有真正去受持它,就是不想、没有去实行它,没有真诚的心接受下来,没有要遵守它的心。
“佛子大行”,就是菩萨的大行,就是“解脱唯一道”。我们要得到解脱,唯一的那个大道、那个大行就是菩萨戒。“殊胜决定教诫不寻求”,这样子殊胜的清净的教授没有好好地去学,没有好好地去把它得到定解。不寻求就是单是文句上念过去了,到底什么回事不深入地追求。甚至于“畏惮能仁接引方便多”,佛说的方法,各式各样的方便很多,嫌麻烦。“畏惮”,害怕,学那么多东西?不想学。
那么这样子就成了个什么情况?好象个狂象,狂的象、吃醉了的象,“驱驰任情无钩治”,它就是任自己的性到处乱跑,没有一个钩来制它。印度制象是一个铁钩,我们海公上师讲的是这么一个情况,他说大象要是不听话的话,怎么办?大概它是这样子的,大象不听话了,把它捆起来之后,然后拿一个铁的钩子烧得红红的,钩子烧红了,给它看看,然后在它的屁股上一下子扎下去——哇!痛得不得了,它要犟也犟不来了,它就是四个腿都给捆起来了,“啊”叫一声。那么这样子搞上几次,以后看了这个钩子就害怕,什么也不敢动了,就听话了。据说调象是这样子的,那么调马我倒是看到过的,马不是口里衔一块铁吗?有刺的。因为五台山马很多了,我们经常出去,这个马,尤其是一个雄的马,它碰到事情,野性起来时候,乱跑。乱跑,只要把那个口上的一个绳子一拉紧好了,哇!痛得它张了只嘴扎得动也动不来了,马上就停下来了。这个是制马的方法,当然我们制狗不能用这些方法,但是这个原理原则可以参考。那么这个狂象,要是调伏它没有这个钩那就不行了,它不听话了,乱跑了。
那你要是修菩萨行的人,这个殊胜的菩萨戒的教授不好好地寻求它,这么样子做对,那么样子不对,没有自己下功夫,去努力分别,那么就是放逸行了,对自己方便,佛说的方便很多,细致的东西——开遮持犯很多,他嫌麻烦,不想学,那么随自己心乱干,那就是一个狂象,没有钩子一样,那要出乱子的。
“彼彼心行迷倒劣慧故”,这是什么原因?他是内心着了迷了,智慧下劣,没有好的智慧,心迷住了,那么产生这样子的后果。这是要避免的事情,佛传下来的一直到无著菩萨,从弥勒菩萨亲自传到的最殊胜的那个菩萨戒,我们要好好地,把它好好的学。不要像这两种人,有的就是说自称大乘,而对菩萨戒根本就不去学它;有的虽然学了,只“但诵语句”,里边真正的内容、开遮持犯没好好地去分别它。这样子都不能如理地行持,也不能达到菩提的道路。这是因为他们的心迷乱,智慧的下劣,那么我们不要这样子,叫我们避免这样子。
那么下边真正堪能修行的人就是那些,“能具种姓大雄非下劣,欢喜堪能决定大觉成”,那么哪些人可以修这个菩萨戒?要具菩萨种性,就是有大乘种性的人。第一是大雄,大雄就是说以悲心出发毫无畏惧。大雄宝殿,佛就是大雄。大雄不是说打仗,哇,这个以瞋心的出发,而起这个勇敢,那个不是大雄。大雄是从悲心出发,而不怕一切。从悲心出发为度一切众生,什么一切牺牲自己都不害怕的,大雄,这是真正的大雄。这是一种,有大悲之悲心,能为了一切度众生的事业,不退缩、不畏惧、不害怕自己牺牲。
第二是“非下劣”,下劣就是指私心杂念,私心杂念多是下劣的,为私嘛。我们在世间上也是,私心杂念多的人都不高尚的。不下劣高尚的,就是大公无私了,就是为了一切众生把自己抛开的,“非下劣”。
“欢喜”,对这个大乘利他的事情生欢喜心。不是说哎呀,勉强做,这个事情好倒是好嘛,就是我实在不想做,没有办法就勉勉强强做,这个不行。对大乘利他的事情,非常起欢喜心,有堪能。堪能心,我们以前也讲过,有精进心能够堪忍,一切困难来了能忍受,一切违逆的环境,困难环境能忍得下去。能忍还要精进心,这个堪忍是一个锻炼。
不要说我们这里,我们这里条件也不错了,在我们说以前清凉桥的时候,那就是锻炼堪能。清凉桥那时候,医药没有,电灯没有,自来水没有,等于说古代的一个穷村一样。下边,五台山里边,显通、塔院(注:显通寺,塔院寺,殊像寺,罗候寺和菩萨顶为五台山五大禅院)那个中心地区当然是比较好一点,交通也好一点,供应东西也多一点。我们上师就选择清凉桥,离开那个中心区还有二十五里的山路,上边一般游客不去的,一个破烂庙他接下来,就在这个地方办一个学修的道场。你说要那里去的话,没有一点堪能就害怕了。我们去的时候二十几个人,有五个发心出家的,结果都退完了,把我一个人留下来了。我怎么不退?我也不是自己有那么的勇猛心。我去的时候,什么手续都办好了,这个厂里边辞职信也写掉了,家里的亲戚朋友父母都讲好去出家去了,那不好回去了(笑),回去不成话了。这就呆在那里,那总算赖了十几年,一到***,那个时候是全散了。
堪能心一定要有一点。像我们这里办了个多宝讲寺,好象看起来比城市的寺院要艰苦一些,那么来的人是不少,走的人也不少,留下来的一共就这么几个,那就是看看有没有堪能的问题了。没有堪能,再好的环境他也受不了。我们说的菲律宾那个精舍里边,什么都现成的,他也不堪能,他没有事情干了,难过死了,他睡觉睡得来不耐烦了,爬起来跑掉了。这个就是要有忍的心,要有精进的心,然后有堪能。
“决定”,这个方向决定之后,怎么也不回头。就是我们讲的玄奘法师,他要到印度去取经,只能前进不能后退,前进要死就死,后退能够活,不去,这个心要决定。
“大觉成”,这样子这些条件有了之后,那你行菩萨道,最后决定是成佛的果。菩萨道就是佛的因,修成了就是佛的果来了。
所以,总的来说这是 “序颂”,我们的科判里边这是讲的是序分。先是赞叹释迦牟尼佛,顶礼赞叹释迦牟尼佛,第二是赞叹顶礼弥勒菩萨,之后是赞叹顶礼无著菩萨,最后是赞叹菩萨地这个法,劝大家修、行持。
丙五 无着撰论因缘
下边一个颂,是经的原文,《圣妙吉祥经》里边佛对无著菩萨有记莂的,就是将来有这么一位菩萨要出来,他来弘持佛的法的。“有名无着比丘者,善巧论藏真实义”。佛在世的时候就授记将来要出一个无著菩萨,有一个名字叫无著菩萨的比丘,他是对论藏,就是阿毗达磨藏真正的道理,能够很善巧地掌握到、理解到,也能善巧地弘扬、宣说。
“经藏了义不了义,种种众多极辩析,指示世间诸明体,分辩宗道如理成”。那么他这个人,对经藏的义不了义,我们说,我们经常说的四依,依了义经,不依不了义经了。什么叫了义?就是究竟之说;什么叫不了义,方便之说。就是权实的问题,佛要指示一切众生达到佛的菩提大道,真正是利根的人直接跟他说,这是实说,就是了义的说;还有一些根机差一点,你跟他直接说他不来的,他对这个不感兴趣,一定要给他慢慢慢慢劝过来,那么一层一层劝,那就叫不了义的权说。那么,不管你了义也好,不了义也好,最终的目的就是成佛。那么对于经的,哪些是了义,哪些是不了义,各式各样的法相都能够很细致地把它明辩、分析清楚。
“指示世间诸明体”,明什么?就是智慧了,学的地方,世间上一切五明他能够指示我们,可以讲得很清楚。“分辩宗道”,那么这些讲清楚了,它的宗旨在哪里?大乘成佛。“分辩宗道如理成”,他对这些道理很仔细地分辩,如理地,就是按了因明给你把这些分辩清楚。
这个人是什么样子人?“彼是持明成就者”,他是密法成就的人。所以说显教的人,以为无著菩萨就是法相的一个祖师了,实际上其他经,密乘里就分明地说他是密法成就的。“彼是持明成就者,称为世间韵音女”,他就是那个修韵音女成就的,修这个密法成就的。这个韵音女,在其它的本子上翻成印度话“萨罗使女”,他成就这个密法成就的。“修持真言具威力,生成众生殊妙慧”,他因为修持密法成就之后,就产生很大的威力,就是智慧,产生很殊妙的智慧。这个智慧能够生起众生的智慧,也能够让众生产生这个智慧。“修持真言具威力”,因为修持真言,密法成就了,他具有极大的威力,这个咒的威力,咒的威力能够善巧地来成就众生,就是用这个殊胜的慧来成就一切众生。
“为令圣教久住故,释经性相摄或分,具寿一百五十年,寂后现身佛国土。”他是一个有心的大菩萨,为了要使佛教久住于世间,正法久住,他作了很多的著作,把经的性、相解释,作了很多论。“摄或分”,或者综合起来说,或者分别地细说,各式各样的经论作了很多。他的寿命一百五十岁,“具寿一百五十年”,活了一百五十年。他为什么要活一百五十年?就是为了要弘扬正法,并不是贪着世间的享受……
……(1B)佛教住在世间上。因为我们的《俱舍》后面就说得很明白,法在人弘了,人能弘道1,你这个法没有人去弘扬它的话,这个法再殊胜,起不了作用的。所以说我们要培植僧人也是这样子。我们说送经书好不好?很好,但是要人去领会、要去看。如果你送了他经书之后,他看了,或者没有仔细看,或者看不懂,也起不了作用。所以直接地培养——培养人。培养人之后,有人的指导、有人的辅导,经书配合,那就是正法久住的条件是慢慢地充实起来了。如果没有人总摄一切的话,你经教再多,图书馆里、藏经楼里摆得再多,没有人去弘扬他,还不是一个文物?所以说人是最最要决定的因素。当时的弘法的人不多,他就不辞辛苦。这个世间上,世间的眼光看了这个世界上,好象是长寿是个福报,实际上从菩萨的眼光看,这个娑婆世界很苦的,他情愿忍受这个苦,为了度众生,活了一百五十年。那是悲心。“寂后”,圆寂以后“现身佛国土”,生到佛国的净土去了,什么净土?兜率天。
“大轮回中轮回者,常恒大乐味享受,了悟大乘大义体,究竟获得大菩提”。这是说无著菩萨的因缘。他虽然在生死里边轮回里边,但是他是发愿度众生而轮回的,这是大轮回中的轮回者,他这个轮回跟我们的不同。我们《真实名经》里边经常有“大、大、大”,这个大就不是一般的,他是为了悲心出发,度众生而在生死里边轮回的,跟我们一般的为业报、受业报所牵的轮回是不一样,这是大的轮回者,我们一般是普通的、小的、不足道的轮回者。虽然他在生死轮回里边,因为他发心是菩提心,悲心出发的,一切苦受不会到他身上去。
“常恒大乐味享受”,总是享受的是大乐。这个大乐我们不要想到世间享受五欲之乐,这是我们前面说的那个常乐我净的那个乐,超出世间的苦乐的乐。他因为心不在世间了,已经离开世间执着了,为了是度众生而转入轮回的,所以他的感受跟我们也不一样了,总是在乐里边。“了悟大乘大义体”,对于大乘的大义的体他是全部了解的,最后,将来会成佛。
这是释迦牟尼佛在《妙吉祥经》里边对无著菩萨的授记。就是将来要出这么个无著菩萨,他分别各式各样的法相,他修密法成就,然后,他住世一百五十年来弘扬这个教法,最后,圆寂以后生净土,最后还要经过一段的时间他会要成佛,这是无著菩萨。
那么,我们这里就是说,我们这部论,直接的依据是无著菩萨的《菩萨地》里边的《菩萨戒品》。无著菩萨他本人,他是修行之后成就一个定叫法光定,这个你们可能听到过,他在多生多劫发了广大的愿,积累了无量无边的福德智慧的资粮,精进地修习,最后在这一辈子证到法光定。证了法光定,他就生到弥勒阁亲近弥勒菩萨,学了很多的经书,所以很多的经的要义,了义的、不了义的都能够通达,全部了解。他能有这个抉择法的智慧,一切有情所不能比的殊胜的智慧。他在弥勒菩萨前听了很多的法,尤其是对大乘的法、大乘的因果、那些道、大乘的道、大乘的果、广大的理趣等等圆满地听完的,结集它的要义,把它结下来,就是无著菩萨看的很多论了。最出名的就是《瑜伽师地论》,那是很大的篇幅。这样子把菩萨修行的东西全部结集起来了,圆满地结集。这样子造了《瑜伽师地论》的菩萨地。
那么宗大师根据这个菩萨地,又造这个论。宗大师为什么要造论?他自己在他那本《菩萨戒论》里边他就这么说的,他说,对大乘道,那个时候,无著菩萨弘扬的时候,众生的根机还是比较利的,这个法大家能接受,佛法大兴。但是在宗大师那个时候,那就根机差了。有的人,他对无上的这个大乘的法,他宿世的善根少,没有很久地修习,他的智慧又薄弱,他的精进力量又微薄,那些对菩萨戒的地方、学处不能如理地通达。为了可怜这些智慧下劣、那些行持比较薄弱、那些精进力又不强的人,容易理解这个无著菩萨的《菩萨戒品》的意义,所以又造了这个论,造了这个论来解释原来的那个《菩萨戒品》。所以说这个就是说后来的根机差了,他作得更详细一点,更通俗一点,使大家智慧差的人也能够理解,也能够知道意思修行。这是宗大师的悲心。
乙二 总显戒性
丙一 愿行不离以戒为宗
下边讲戒的关系,戒跟愿这两个。菩萨要行菩萨行,大家知道,先要发菩提心了。发了菩提心之后,然后行六度万行的菩萨行。但是行的时候,他们的关系怎么样?下面就是讲这一段。
“菩萨愿起菩萨行”,我们说菩萨先要发菩提心,为了利他而自己愿意成佛。我们每天念的,“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这个很有意思,我们说成佛的心是什么?成佛的心不是说自己要成就最高的佛,是说我们要度众生,要度众生决定自己要有堪忍性,有力量才好度。你有一分力量,度一分众生。你要把一切众生都度完,那你力量要无边的大,那就是说非成佛不可。如果你不成佛的话,有一部分众生你就度不了。打个比喻,我们说你还没有登地,是凡夫的话。那很多的圣者,甚至于那个阿罗汉,二乘的你也度他不了。因为你比他还低你怎么度他?那么你要是一切众生都能度的话,那你非要成佛不可。而且你假使是凡夫,某些众生对他说法,不相应,你是凡夫没有神通了,不能知他心了,该说什么法的,你不知道。那你还是度不了他。
不要说是凡夫,舍利弗他的智慧第一,佛弟子里边。但是他也有达不到的地方。这个大家都知道,经上记载过的。他的弟子一个是铁匠,一个是什么本来洗衣服的。舍利弗叫洗衣服的修数息观,叫那个打铁的修不净观。结果他们两个修了很久没有好处,后来去问佛了,佛问他你干什么的?他说:“我以前洗衣服的。”“那你修不净观。”“你干什么的?”“打铁的。”“你修数息观。”一调的话马上就证道了。那就是说阿罗汉尚且有度生方面还不够,智慧还不够,何况我们凡夫?那么你要真正能够度一切众生的,非成佛不可。在这个条件下要成佛,这才是菩提心。菩提心不是为自利,为利他,圆满地利他。才发愿自己非成佛不可,这是菩萨愿。所以我们成佛的愿,不是为了自己达到最高地位。
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修密法的,他也很精进,这是好的。但是他的发愿,当然不是个个,这是说极个别的。他就是发愿什么?发愿我要作上师,大家恭敬我,大家听我话。这个为自己发愿,这个不好了。我们说要做上师,这个自成上师功德身,这个很好。自成上师功德身干什么?度众生了,把自己成就上师了度众生力量就大了,就可以度了。不是说是要人家恭敬我,这个自己指挥一切——不是这个意思。那么总之出发点不是为自利的,为利他的,要成佛的,或者自己要成就上师的,这个都是对的。那么起了菩萨愿之后,菩提心发了之后,那是愿行相济了,单是空愿不能成就什么,要修菩萨大行、,六度。那么这是菩萨的行,是以菩萨愿起的。
“菩提行依菩萨愿”,这是两个相对的。这两个的关系,行跟愿的关系,行是依愿来的。当你修菩萨行的时候,不能忘记这个菩萨愿,不要搞到一边去了,越走越远了。你既然是从菩萨的愿出发而修菩提行的,那就修菩提行的时候,决定要菩提心不能忘失。我们说行六度,如果忘失菩提心的话,好象是成魔,就是魔的。这个话,很重要了,不能忘失菩提心。
“愿行相资必不离”,一个愿一个行,这两个不能离开的。他打的比喻是两个脚,我们走路,一定要两个脚走,这个脚往前走,那个脚支在地上,然后这个脚着地了支在地上,那个脚再往前走。如果少一个脚,你怎么走?只有跳了,跳起是不稳的,要摔跤的。不但跳不行,一个脚不行,那个一长一短也不行。你如果一个腿有长短的,那你走路就不方便了。我们说害过小儿麻痹症的,假使他医好了,平时好象看不出,叫他跑路,立刻,马上就现出来了,一跛一跛的,所以就跑不快了。真正要成佛,稳速地成佛,愿行两个不但相资不离,而且不能有差错,同时要并进。
那么修菩萨行,起菩萨愿,趣菩萨行,方便怎样?“戒是南针道金绳”,关键是要菩萨戒搞好,最初的下手,最要紧的就是把菩萨戒搞清。这个六度以菩萨戒为下手处,为宗,始终不离的是戒。戒是南针,比喻我们出门走路,指南针最重要的。这是愿,菩提愿,指的方向。有了菩提愿之后,要修菩萨行了,在菩萨行里边,最重要的,“道金绳”,道路两边它的金绳,就是指路的路标一样的,一个绳子,把它作为一个标志,不要走另外去了,不要走邪道。这个就是戒,如果没有戒的话,那你行路就会越轨,越轨就是走到邪路去了。所以说,修菩萨行,当然需要依菩提愿,但是下手的最重要的方针还是要靠菩萨戒,这是强调戒的重要性。它的科就是“愿行不离以戒为宗”,戒的重要性。
我们说这是两层,意思再总结一下。他说你要发菩提心,先是要根据佛的教授教诫,这个《广论》讲得很多,先发起菩提心来。菩提心是一切菩萨六度万行的所依、依止。根本的依就是菩提心。那么你要菩提心有了之后,要受菩萨的学处、六度。菩萨的六度学起来,以戒律为首。戒律为它的重要的一个宗,就是以它为主要的,这个三世诸佛修行的唯一大道就是持戒。所以说,你没有戒的话,要得到无上菩提,不可能。一切三世的佛,他行菩萨行的时候,都是以从戒下手。持戒是三世诸佛成佛的唯一的要道,这是重要的,所以他这里写就是宗。
劝学
那么下边劝学。“深信勤修作成就,如实精严了密义。若不学修善止作,诸猫兔等无上证”,这就是说一些要注意的问题。我们,对这个菩萨戒,先要深信,深信才能受学。你信都不信,怎么会学?信了之后,学了之后,要勤修。不要说学了,懂了,好了,摆在一边去了。我们这里很多,从四川开始,第一届的宝光寺的同学,第一个授的《四加行》,一直到温州,到哪里,到上海,到这里。传了不晓得多少次了。但是中间还有,不是一个的,传是传了很多次,修?摆在那里没有修。这个没有用的。深信,受学之后要勤修。这个勤修,精进地修,但是不要忘记有次第。“作成就”,这样子才能够有成就了。成就之后“能应事”,我们说法成就了之后,并不是说“哦,我成就什么法了”,就是在事上表现出来的。真正一个法成就了,你可以把你的法的成就的内涵全部用你的身口意表达出来,那就是随时在利生了。所以成就不能离开应事方面的事情,不要说我成就了就完了。你一个人成就好了,你成就东西没有作用了。所以要应事,应事方面要表现出来。
“如实精严了密义”,“如实”就是“无伪诈”,不是假的,不要骗骗人,“我行菩萨行什么什么的”说了半天,假的,实际心里不想做,吹牛,这个不好。“精严”,这个很要紧。我们很多人说“该方便方便,这地方,方便方便,那地方也方便方便”。最好就是马马虎虎了,就是不想认真地干。“精严”,精密严格要求。我们听到最近有人劝我们,“你们好吃三顿了。现在什么地方的,他们本来吃一顿两顿的,现在三顿了。他们身体吃不消,他们这样子来修行的人,要照顾身体。”听起来好象很慈悲,但是你把佛的戒拆掉了,你修什么?我们这里很明确地说,一切菩萨万行,以戒为首,从这个下手。你把这个根本去掉了,你说修修修,修啥东西?戒的根本都不要了,你修什么?那就是不如实了,有伪诈的情况在里边了。我们要坚决依照佛的教诫,不能听世间上的那些幌子的话来做。佛怎么说,我们怎么干,做不到——惭愧、忏悔,不能说做不到把它改一改。这个……我们说这个态度不好!
在我们来说,跟佛世离开了两千几百年,很多的戒,尤其是比丘戒二百五十条,也包括菩萨戒,《梵网经》的戒,说个老实话,哪个做到的?很多就不能做到。不能做到我们只能说惭愧,我们根机薄弱,现在做不到,发一个愿,将来要做到。不能说我做不到,改了。现在的人,根器差了,做不到了,把这个戒改掉算了,或者取消了。这个态度对佛是违背的。我们要学佛,不是要改佛。改了佛,就要变成魔了——不要做。要精严。精严,我们说是要求,我们尽量要求精严,你能做到多少算多少,但是要尽力而为之。不要说我明明能做到的,马马虎虎——不行;实在做不到的,起个惭愧心。
我们现在末法众生,各方面条件都不圆满。我们说在家居士就有很多做不到的,他要工作,很多牵涉到跟戒有不合的事情。打比喻,我们前面过年的时候来了个居士,温州的,他是造酒厂的,他要学佛,能不能学佛?他不敢受五戒,他说他造酒的,给人家吃酒的。我说这个造酒不是你开的厂,你不过是为了生活上的服务,当然这个工作是不太理想,造酒。我们说佛教就是不要的,吃了不好的,乱性的,对修行有害的。但是毕竟这个厂不是你开的,你为了生活分配到那里工作没有办法了,那么你要持一个酒戒,我说你持酒戒可以持。你自己第一个不吃,第二你不要去把你厂里的酒拿来送人,也不要招待人。再一个你造酒的时候,他做什么业务不知道,不一定就差了你造酒了。就是说你在那里工作的时候,你就发个愿,希望这个酒大家吃了之后,再也不要吃了,从此以后永远不吃,这个酒厂嘛以后可以停下来不要办了,改行了。你发这个愿,好好地发。那么你这个酒戒也勉强可以持,否则的话他不能持酒戒,五戒不能持了,那么你这样子方便嘛,我看也基本上也可以持酒戒。因为酒戒的重要的方面就是说自己不吃,也不教人吃。当然你造了酒之后,就是叫人家要吃了,但不是我叫你吃,不是你开的厂。这个厂,说个老实话,它盈利高了,它赚了钱了,或者它倒闭了跟他没有多大关系,倒闭了嘛转业了,他厂里发财了,他又不能分到,他又不是老板嘛,所以说这个关系没有那么大。
“若不学修善止作,诸猫兔等无上证”,这个在宗大师的戒里边说得相当恳切,我们把不妨把它的原文看一看。我们说戒要学的,学了要行的,假使不学、不修、不知道“善止作”,哪些是该止的,不能做的,哪些要做的。菩萨戒不是别解脱戒,别解脱戒止恶,只要坏事不做就对了,菩萨戒不但坏事不要做,“止”,“止”戒有,还有“作”戒,好的事情,看了不做——犯戒。所以说你哪个是要该止的,哪个是要作的,先就是要学。学了之后明白了,这些坏事不能做,那些好事不能不做。那么这样子先学好之后,要修,碰到这个环境就要做了,要是碰到那个环境,坏事的,就一定不能做。碰到那个环境来了,假使我们说,要照顾病人。你如果碰到病人了,怕麻烦,脏的很,不高兴去照顾,那你犯了菩萨戒。那么假使看见有钱,马路上丢了一些钱,很多,里边甚至于金戒指什么的,一个皮包丢了,你捡起来了,该不该取?不该取,这个不能抓的。所以这些你先要学好,学了之后,还得做。
如果说你不修、不学,什么也不知道,什么也不去做,如果你这样子说,你做了个菩萨,戒受了之后,既不学也不修,等了他会成佛的话,那么“诸猫兔等无上证”,那个猫啊兔啊,它也成佛了,为什么?它也不学,什么也不知道,它也不修。既然心里没有菩萨戒,框框都没有,修啥东西?如果你受了戒之后,你也不学不修的话,那你跟猫兔有啥差别?如果猫兔可以成佛,那你也可以成佛。但是猫兔成不了佛,那你也没有办法成佛。所以说这是一个讽刺话,如果你受了菩萨戒,既不去学它,里边的开遮持犯很多了,因为他们不是前面说过的嘛,嫌麻烦,“哎,佛说了那么多,最好是一句话解决问题”。嫌麻烦,“这个太多了不要学了”。不要学的话,那么你跟猫兔一样。猫兔一样,你猫兔能不能成佛?猫兔不能成佛,那么我们不学不修决定不能成佛,所以说决定要学修。
我们说成佛不是一个简单的事情,不要看了成佛太简单了,来一个方便法门。方便法门当然有,但是说方便法门,不是这个就够了,还有其他支分要加进去,不加进去,支分不够,成佛一个条件不够,就不能成佛。我们是缘起论者,一个果要出现,决定要很多的支分的条件满足了,果相就会现。如果你果相的条件、它的支分缺一点点,那就不现。
这个,海公上师经常打这个比喻,我们还是要重复一下。那个时候物价是便宜了,我们在五台山是五几年的时候了,他说你到商店去买东西,它标价是一块钱,你口袋里摸了半天,摸了九毛九分,你拿给他,你说我要这个货,他给不给你?不给你,他要写帐的,你九角九分,差一分钱他不好写帐了,决定不给你的。那么就差这一点点,差一点点,尚且不给,得不到果,差多了更不行。所以说我们要真正要成佛、要得道,或者是见道,放低一点见道,或者再放低一点得个暖,你支分条件不够,得不到的。
那么下边我们一个《禅定品》,如何得定?它一开始就“因缘具足则能得定”,因缘具足了,定就来了。因缘不具足,得不到。差一个因缘不行,定就没有了。这个是很客观很科学的东西。它条件够了嘛就来了,条件不够嘛就没有了。所以说,我们既然要成佛,成佛的条件都要涉及完备,才能成佛。否则的话,那就是唯心主义了,想象而已。
丙二 菩萨戒显密同行
“摄律仪戒诸学处,及摄善法度等行,饶益有情三聚戒,各各坚固我受持”,这个我们很熟悉,《上师供》里有的。我们菩萨戒的内涵包含哪些方面?第一个摄律仪戒,第二个就是摄善法戒,第三个就是饶益有情戒。这三个东西就是菩萨戒的内涵。那么这三个东西,颂子里是讲得很简单了,我们还是想打开一点讲。在讲之前,我们先把三聚戒讲一下。
菩萨戒内涵有三聚,有三个内聚。第一个是摄律仪戒,这个就是七众别解脱戒,就是我们所谓的近事男、近事女、式叉摩那、沙弥、沙弥尼跟比丘、比丘尼。这个七众弟子,别解脱戒。那么这个别解脱戒,我们说菩萨戒里的别解脱戒,跟我们现在受的一般的别解脱戒是不是一个?这个是要辨清楚的。菩萨戒里边的,含的这个所谓的第一个总摄律仪戒了,就是别解脱戒了,跟我们一般的没有受菩萨戒,他受的五戒、八戒乃至比丘戒,是不是一样的?这个问题,这个里边讲得很多,我们不妨把它一部分说一下。
我们去引一个《道炬论释》。《道炬论》大家不陌生,是阿底峡尊者造的论。《道炬论释》是解释这部《道炬论》的,他里边说“律仪戒者为佛制戒七众别解脱戒律仪,及护性罪护持不犯”。我们说律仪戒两种。一种是佛制的戒,七众别解脱戒,要保护,这是律仪戒,护持不要犯,佛制的七众别解脱戒。另外一种,护持性罪不要犯。性罪大家知道,“杀、盗、淫、妄”乃至“身三口四”了。十不善包括意三,护持这个不要犯的,分了两种:第一种是真实的别解脱戒,第二种就是菩萨戒里边的七众别解脱戒,这是两种有区别的。不受菩萨戒,受的沙弥戒、比丘戒或者是居士的五戒,这是属于真正的别解脱戒。而菩萨戒里边内含的,这个里面包含那个摄律仪戒是护持性罪,护持十不善法的一个戒,里边有两种,后边一种是共的,声闻戒也要保护这些,菩萨戒里边也有这些。而前面的根据佛制受的七众别解脱戒,不共的,单是声闻乘的,菩萨戒里边没有,这个别解脱戒是真正的别解脱戒,也不一定是声闻乘了。那么这个菩萨戒里边内含的就是包含的是后那么一部分,就是跟前面的别解脱戒通的那一部分,就是护持十不善不要犯,乃至这个性罪不要犯。这一方面别解脱戒里边也有,菩萨戒的摄律仪戒里边也有这个。
那么这个有辩论。他说你,假使说菩萨戒的摄律仪戒就是那个我们受的那些别解脱戒的话,那么菩萨戒它是一个特殊情况。菩萨戒,人死掉以后,它不舍的,菩萨戒的发愿是一直到成佛为止的。所以死了以后投生了,只要不犯了,犯了根本的就没有了,戒体没有了。而声闻戒那是要尽形寿,这辈子完了,下辈子就没有了。你们可能回忆到我们在授皈依的时候,强调了一点,晓得你们注意了没有?可能你们听到的人回忆一下。尽形寿皈依佛、尽形寿皈依法、尽形寿皈依僧,说好之后你们还要发愿,生生世世都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这是菩萨戒的愿。我们在开始授皈依时,就把菩萨的三皈依、大乘的三皈依教给你们了,这是生生世世的。所以说你作意的时候,尽形寿皈依佛,固然说的是尽形寿皈依佛,你心里要发这个愿,生生世世要皈依佛、皈依法、皈依僧。
(2A)这是属于菩萨戒的范畴。这个别解脱戒,是尽形寿,是舍了就没有了,而菩萨戒可以不舍,这二个是不一样的。那么这个有辩论了,假使你说,菩萨戒通三趣,别解脱戒只有人间有,所以人是可贵的,只有人有别解脱戒。天上天人跟旁生,就是包括那些能变化的或者龙之类的,他们都可以受菩萨戒,这是经律上是有,通的;而别解脱戒只有人间能得。如果说这个菩萨戒里边的别解脱戒,就是七众别解脱戒的话,那有毛病,就是说菩萨戒是不舍的,那么你这样说,这个声闻的别解脱戒,死了之后也不舍。因为菩萨戒里边有它,它也不舍,那么这个就跟我们违背了,别解脱戒是尽形寿的,不能带到后世去的。
所以说从这几方面辩论下来,就是说,菩萨戒里的别解脱戒,跟真正的单受的别解脱戒,体是有共同之处,但不是一个东西。一个是尽形寿要舍的,一个是可以带到下辈子,天上乃至旁生都可以不舍的。所以菩萨戒通三趣,人、天、旁生,而别解脱戒只有人间能受,而且它是尽形寿,舍了命之后戒体就没有了。所以这个我们要分辨清楚。
但是还有一层,如果你对别解脱戒的堪能性没有,菩萨戒也受不了。菩萨戒里边就包含别解脱戒的共同的部分,就是离开杀、盗、淫、妄。身三,口四,意三的那个条件还是包在里边,所以这个里边有同,有不同。这个一般人讲解,恐怕没有给你们分别。宗大师大慈悲,所以这本书我很想请大家作参考,我们想办法了,那么这是别解脱戒的部分。
菩萨戒里边第一个是“摄律仪戒诸学处”,它跟别解脱戒有共同之处,但不要误会就是那个,是有共同的,但是有差别,一个是命终舍,一个是命终不舍。
那么这里宗大师还有一点要注意的,他说菩萨戒生了之后,菩萨是菩萨乘了,声闻是声闻乘了,那么你说菩萨戒里边有这个摄律仪戒的,那么是不是以前受的律仪戒也舍掉?这个就是说,因为受了菩萨戒之后,声闻戒就不要受了,或者是,不应当受了,要舍掉了,这个也是个误会。菩萨戒的基础就是别解脱戒,如果你别解脱戒没有堪能性、不能受的话,菩萨戒根本生不起来,菩萨戒的最基层的基础还是建筑在别解脱戒上边。所以说菩萨戒跟以前声闻戒的关系,就是戒条要受的,还要持的,而心要放宽了,以前为自了的,现在为众生,就是说心要放成菩提心,而行持方面不动摇。就是以前那些戒要受的,声闻尚且要受的戒,菩萨怎么能不受?这是小学生的功课,我中学生、大学生不要了,对小学的东西你不知道,做不来,你怎么学大学功课啊!所以这些,用这个比喻说是很荒谬的。但是世间上很多人就是说“我是菩萨了,这是声闻戒我不要受了,我可以不要去管它了”。这个说法是错误的。
宗大师强调地说,他说如果你说得了上的律仪要舍下的,就是高级的得到了,声闻的不要了。这个包括密乘。有的说受了密乘戒,菩萨戒、声闻戒都可以不管了。这个宗大师这个里边意思还包的有,假使说你受了上律仪,就是高的律仪得到了,下边的就不要了,这是“斩断佛教根本”(《菩萨戒品释》卷一 十五)。这个话很厉害,把佛教的根子切断了,很重要。“是大冰雹摧残众生”,《密勒日巴传》大家看过了,冰雹打下来,不但房子庄稼打掉,人也要打死的,他说你如果说受了上边的律仪把下层的律仪不要了,就是大冰雹,摧残众生,害众生的冰雹,要打死人的,把人的法身慧命都坏掉了,所以这是一个极危险的事情。“利乐稼穑,是邪分别”,把人间的众生一切利乐庄稼全部摧破了,那是最邪的分别。“未了上下经论扼要,故当远离”,这些是因为他对这些上乘的经,就是菩萨的经论跟声闻的经论,他要点没有抓住,他就是从依文解义取舍,应当断离这些。
这个是很重要啊,我们说学菩萨戒,单是照这个颂子讲几天就讲完了,要点还在原文里边。所以说我们把集这个颂集的要点是便于修,摄颂就是,海公上师集这个颂,便于修持,摄持,里边的要点广分别要在原文里去找,如果原文不知你摄啥东西也不知道。我们说一句阿弥陀佛可以包含八万四千法藏,如果你八万四千法藏得到了,一句阿弥陀佛,提起来念的时候作用就起了,如果你八万四千法藏没有知道,一句阿弥陀佛就是六个字,如果你这个阿弥陀佛的意思也不知道,南无是皈依皈命求救,阿弥陀佛是无量寿无量光,如果这个意思不知道,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六个声音,南无阿弥陀佛,就是六个字,那么这个作用更小了啊,当然你念了佛的名号加持是有,你要成佛这点加持就不够了,那非得要你自己把内涵先要搞清楚。
所以说,我们是宗大师的格鲁派的教法,是非常强调要知的。闻思修的闻开始下手是闻,“谛听谛听,善思念之”,在《广论》里边好象是引了这一句话的,佛在那些经里边经常说这个话,佛的弟子,佛说一个经的时候,你要谛听谛听,再再仔细的听,还要去思惟。那么这个是强调闻法的重要性,你如果对佛法一无所知,你怎么修。你知以后才能修了,佛教强调智慧,佛就是觉者,觉者是智慧圆满的人,没有圆满就觉不了,那么我们要学佛,那就是积累那些智慧,当然积累智慧同时也不能忽视福德资粮,福德资粮没有智慧也来不了啊,甚至会起世智辩聪,起那些狂慧,要真的佛的智慧得到的话,一定要一定的福气了,那么这两个东西就是我们指的两个脚,不能少一个,所以说这些邪分别不能要啊。
那么下边是摄善法戒,什么叫摄善法戒,这里是很简的, “摄善法聚”就是六度万行了,“及摄善法度等行”就是六度万行这些,六度四摄了啊。 那么这里,根据,我们把这个……
噢,还要强调一点啊,在格鲁里边,非常尊重出家的身份。其他的教派,就是西藏恐怕没有这么特别强调,他就是说菩萨道到底是在家行好还是要出家好?它这里有一段文值得我们大家念一道。他说“又诸经中说有众多转轮圣王在家菩萨,于菩萨行已久修行,尚求舍家,出家近圆。故总别解脱尤于出家律仪,住大乘者善当爱护”(《菩萨戒品释》卷一 十六)。这个也是社会上现在流行的一个思想,好象菩萨道是在家菩萨的事情,要做广泛利益众生社会上去做事情,出家身份不方便,出家是声闻,小乘,菩萨道要行菩萨行,现在家相,才能行菩萨道,否则的话,你声闻不能行菩萨道。哦,我们说菩萨声闻有没有啊?佛在世多得很。我们现在历来中国传的三坛大戒,比丘戒跟菩萨戒都是一起先后都受了,都是菩萨比丘啊,怎么说不是大乘?
那么这还是说声闻是大乘,但是大乘的重要性,跟在家跟出家两个身份相比,哪个重要这里就说了。他说很多经里边说,有许多的转轮圣王,在家菩萨,他是转轮圣王是在家相了,他也是修菩萨行,不是一辈子,是已经过好多的时间、久修菩萨行的,他尚且要舍家出家近圆受比丘戒。所以说在别解脱里边,对出家的律仪,大乘菩萨特别要爱护,就是说大乘菩萨不要轻视出家,即使你受菩萨戒也特别要重视菩萨戒里边的出家的身份。因为我们也知道,《法华经》也好,《无量寿经》也好,那些都是大国王,他菩萨行修了很久了,最后出家了现比丘相。法藏比丘——阿弥陀佛。法藏比丘,他以前是转轮圣王,现法藏比丘修,发这个大愿,最后修成是阿弥陀佛。所以说修行的时候,比丘相,出家相,为正规,所以说修菩萨行的人,特别要尊重爱护出家的律仪。不要有这个误解:修行菩萨道的人,在家。
所以很多人,我也碰到好多,都把出家人看成是二乘,自了汉。我们是大乘,要入世的,要做菩萨道的。但是追问一下,离开了我们的出离心,菩提心哪里生?菩提心没有,你干一些社会上的福利事业能不能算是菩萨行?你去考核一下,耶稣教也好,儒家也好,各式各样的哲学学派也好,都提倡做社会福利事业。他们是不是菩萨行菩萨道?这个很明显的。这是有漏的世间法,世间是人天福报,不能说是菩萨行。菩萨行要在菩提心的指导之下,前面说的愿行不相离,固然你做的利生的事情,但是他的依靠,他的指导,菩提心,有没有?假使你说我菩提心有啊,我是做利人的事情。菩提心的基础是什么?出离心,三界是苦,要出离,自己要出离,一切众生要把他度出这个苦海,这个才是菩提心,自己要成佛啊,才能度脱。那么这个心跟一般世间上所谓造一些社会福利事业的心是不是划等号?能不能划?绝对不能划。一个是求无上正等菩提,把一切众生脱出苦海的心,一个是世间上做一些福利事业的心,即使你的福利事业纯粹是为利他啊,是为了他们好。如果说为了自己的名利,我要做个慈善家,或者人家称赞我什么,或者借这个取利的话,更谈不上菩萨行。所以这个里边要严格分别,不要借幌子菩萨道,自己借过来,借过来就是我行菩萨行,反过来诽谤出家的。
那么反过来说,我们出家的身份的人,也不要自暴自弃,好象这些事情不关我的事。这个你就错了,正可给人家借口说你是声闻的自了汉。你受了菩萨戒,出家的比丘都三坛大戒都受了,菩萨的戒相做了没有?我们一般的是声闻乘,他如果把戒本能够看一看,已经不错了,背下来更不好找了。我们现在诵戒想找个人背戒本的人到现在还没有,将来我们还是终归会有。那么你即使背下来了,能不能行持?单受语句也不行的,还要行。能行到之后你还不要忘掉,你还受的菩萨戒,这个菩萨戒相戒条怎么做?做到没有?如果你好好做起来,真是大乘精神发挥出来了,这个佛教就是无上第一的。这个世界上那么高深的理论,怎么样子牺牲自己一切的为利生为利众生的精神,哪里有?所以说我们真正发挥出来,佛教就会得到世间上的尊重,所以说佛教地位没有也就是我们表现不好,都没有把大乘精神发挥出来。这个我们也要负一部分责任,但是一些故意毁谤,这些的人也不能随便乱安,应该把佛教的那些教理好好学习探讨一番,再说话。那么今天时间到了,我们就讲到这里。
第二讲
昨天我们讲到摄律仪戒,讲“愿行不离以戒为宗”,这个讲过了,“劝学”讲过了,“摄律仪戒”讲了一半,那么昨天讨论有人提几个问题我们先回答。
一个是十地菩萨有没有众生相执?我们说八地菩萨相当于阿罗汉,阿罗汉已经没有人相众生相寿者相了,人我见破掉了,所以说十地菩萨当然没有了啊。
第二个问题,菩萨还是自利为主,还是利他为主?我们说菩萨是“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利益他为主,但是利他必定先要自利。所以修行的时候自利为开始,自己没有,假使我们说要救人,水里救人,自己还不会游水怎么救人,所以说目的是利他,但是下手的要自利,自己没有一点点堪能的话,利他是空口说白话,没有实际效果的。所以说我们这个在最终的来说,就是说“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利他圆满必须要成佛,所以说这个到最后归结到,就是自利利他成了辩证的统一了。你说要利他,先是要自利,而利他圆满,先得要自利圆满。所以最后到最高峰自利利他没有什么分了,也就是说真正那个到了最高的时候自他不二了,也谈不上自了、他了啊。得了空性之后没有自他的,但是下手必定从自利开始。
第三个问题,别解脱戒,可不可以不在师前受,这个问题我们今天就是要讲了。所以我们讲的时候再回答,因为我们下边就是要碰到这个问题了。
那么我们现在把昨天的,接下去讲。昨天我们讲了“深信勤修作成就,如实精严了密意,若不学修善止作,诸猫兔等无上证”,这个讲过了啊,那就是说我们这个对菩萨乘的那个菩萨行,先要把它学,学懂了之后,什么是该做,什么不该做,全部知道以后,要如实的精密的,不随便作方便,就是不要随便来个方便开许,方便开许,不要这样子。
了密意,真正佛的意思能知道,不要执着相啊,不要在这个事相上执着。有的人就是执着,不要去搞有为的,那些善事不要做。只要你心没有分别的,就可以证无上正等菩提了。这些见解很多。
宁波一个居士,他写了七八封信就是辩论这个问题,他总认为只要自性得到之后,一切世间有为的善法是不要做了。那么这里就强调,假使你不好好地学,先学清楚了,然后依所学的去修,“善止作”,哪些不该做的要止,哪些该做的要做。假使不样子能够证佛的话,那么猫兔都能成佛了,因为它们既不学也不修,无分别,什么都不懂了,那么这样子,它们先要成佛了。所以,我们说真正要修行,是必定要学修的,学在先,修在后,两个并行啊,学了之后得了正知正见以后马上修持就要跟上去。所以说假使你不学修,能够证佛成佛的话,那么猫子,兔子都成佛了,事实上这个根本不可能了。
那么还有的说,假使嘴皮上说,“诸佛正法贤圣三宝尊,从今直至菩提永皈依,我以所修施等诸资粮,为利有情故愿大觉成”。天天念,天天念,背得滚瓜烂熟能不能成佛?这个也不行啊,这个在《瑜伽师地论》就有,假使你这个声音天天念天天说,没有行动的话,那么好了,大家只要念念都会成佛了,那很多人都可以成佛了,不要修了,这也是不可能的。就是既要学又要修啊!念诵是要紧的,但是念诵不是最后的究竟的,念诵以后还要上去。那么这是昨天我们讲到这里。
另外,我们要补充一下的,就是修密法的。昨天“摄律仪戒诸学处”讲过了,“及摄善法度等行”,摄善法戒就是六度,四摄等等啊,饶益有情戒有十二个,这个后头马上要讲,跟着要讲,“各各坚固我受持”这个话好象《上师供》里有,总的来说,菩萨戒跟密乘戒,显密这是通的。显的,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这是菩萨戒的三个组成部分,这个要受持的,你修密法的人,也要发这个愿,密戒特别誓言。我们在《上师供》就是受密乘戒的前面就有这个话,受密乘戒的人,基本的这个别解脱戒跟那个菩萨的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都要坚固受持,不但要受持还要坚固受持。
密戒即属大乘修行之别用
下边就是显密的沟通,它的科就是“密戒即属大乘修行之别用”,所谓密乘戒,就是大乘法门的那个菩萨戒里边的特别的起作用的一种戒。也就是海公上师的比喻,就是某些车间的特别操作法,你如果违背这个操作法就会产生爆炸等等事情,所以一定要遵守这个戒,然后产品安全地可以出来。所以说密乘戒并不是另外一个东西,就是大乘戒里边的特别的作用的一种戒。
“三聚六度显密通”,下边就沟通了啊,前面说的是菩萨戒,三聚净戒,三聚就是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六度就是包含的菩萨万行,一切法界里边的那些内容。“显密通”,不但是修显教的人要学要修,修密法的人同样是要学要修。通,共道,这两个是共的。我们不是上一次讲,加持颂里边“共同道熟密器成就已”,就是这个共同道。菩萨戒大乘所修的六度万行,这就是显密共同的道。如果没有它的基础,密法无从谈起。所以说我们在发愿的时候,摄善法戒、饶益有情戒坚固受持这个话出在密部经典里边的,《金刚顶经》里边有这个话。那么我们《上师供》就引过去了,这里也引过来,也就是证明密法显教不能拆开,要学密法一定不能忽略显教的那个菩萨戒。
“隐藏誓用摄密聚”,那么你有了菩萨戒之后,才能修密乘的五部戒,如果没有这个,密乘五部戒根本就没有基础。“隐藏”,所谓密乘戒的意思,就是佛的秘密的意思,隐藏的意思,自己在大乘里边的修行当中发的誓言,三昧耶戒也是誓戒了。这个“摄密聚”,它特别的一些方法,秘密的方法,把它摄拢来,用自己的誓言决定要受这些规则。那就是说,海公上师举的比喻就是说某些车间的特别的一些操作法,这个操作法是适用于某些车间的。但是大乘的那个菩萨戒,是通用于一切的。所以说密法里边各部各部有不同的誓言,三昧耶戒。那么这些体没有离开大乘的这个菩萨戒。
那么在《菩萨戒品释》里边,因为西藏当时很混乱,宗大师就强调,引了很多的论证,证明修密法的人必须要有菩萨戒的基础,共同道。这里我们说一下,他说,发心大乘,发大心就是发菩提心,修六度的菩萨行,金刚乘——密乘跟波罗蜜乘——大乘,一般的大乘,共同的道。一切修密法的人,他都不能舍弃这些戒。他引一个《曼殊室利根本经》说,假使修密法的人,他有三个事情不能舍离的,然后修密法圆满。就是什么?第一个是不舍一切有情,发菩提心。一切有情不要舍离都要救度他。修密法的人三个要件,第一个不舍一切有情;第二个要守护菩萨的净戒律仪,受菩萨戒;第三个自己的密法不要舍掉。这三个都有了,密法能成就,这三个缺一个,密法成就不了。所以说这个修密法有这三个基本要求,就是第一个不舍离一切有情,不舍弃一切有情,守护菩萨净戒律仪,第三个不舍自咒,自己的咒法,就是密法了。所以这里就是强调修密法的人也不能忽略这个共同道的菩萨戒的那些六度万行,不但是这个显教里的大小共的,菩萨戒当然是大乘了,别解脱戒是共的。那么在密法里面说起来,密法也是特殊的一个大乘,那么跟普通的波罗蜜多大乘菩萨戒是通的。不能说修了密法之后,就不要菩萨戒,这个一定要认识清楚。不要说拿了高的就不要下边的,这个昨天我们讲过的,是有危害性的。
下边我们在昨天抄笔记的时候,抄了个颂,那么这里什么意思,这是《菩萨戒品释》里边开头就有这么一个颂,你们抄笔记都有,你们看一看好了,“自性、一切、难,一切门、善士,一切种、遂求,二世乐、清净,如是九种相,是名略说戒”。他讲戒的时候,以这个九门来分别讲的,一个自性,一个一切,自性戒一切戒,难行的戒,还有是善士,一切种,遂求。我们这个里边只讲了两个,自性,一切。那么宗大师的原来的那个论里边,就是按了这个九门来做科判的。那么至于中间最广的是一切,真正的戒相及持犯等等都在包在这一门里边,后头难行戒、一切门戒等等这其余几个门,他是归纳成一个差别里边去了啊,一个自性,一个一切,一个差别,差别里边包那些下边几门。所以说原来的论里边,他是根据菩萨戒的戒品的科目安排的。我们这个论,下面一些难行的,一切门等等就没有了,就略掉了,而把最要紧的一切戒里边广开的讲,自性也谈了一些。那么这就是说我们科判所以跟宗大师的科判有所不同就在这里,重点不同。我们这里讲菩萨戒的开遮持犯法为主,所以后边有一些差别就略掉了。
丙三 戒体作用有四
那么下边我们接下去了。菩萨戒跟密乘戒的关系我们讲过了,下边就是开始讲自性戒了啊。以九个相来讲,戒里边第一第二两个相我们这里讲的,第一自性戒,就是第一个,“戒体作用有四”。讲自性戒的时候,就是说有四个功德,我们先看颂。“善净意乐从师受”,善净意乐是一个,一个功德啊,从师受也是一个。“严持无犯犯还净”,第三个,严持无犯,受了之后,严格地持这个戒,不要犯,那么犯了之后,“犯还净”,马上忏悔,把它忏悔干净。
(2B开始)那么再下边,就是这个四个功德,

本性法师:无须责难科学
19分钟前
本性法师:比经济危机更可怕的是信仰危机
半小时前
本性法师:佛教反对贫穷 不排斥佛教经济
1小时前
本性法师:没有信仰,还信什么?
1小时前
沉香蒸汽眼罩,你会用吗?
2小时前
本性法师:面对被伤害时的态度
2小时前
顶果钦哲法王 : 谨记修行的七个要点
2小时前
龙泉寺法师参加佛教文化交流学习考察
2小时前微信分享
扫描二维码分享到微信或朋友圈